马林巴是一种体积较大的木琴,也是木琴家族的一员。木琴音域窄,音色明亮,而马林巴琴音域宽广,音色圆润,余音较长。由于这种极具特色的音响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马林巴琴已成为当今所有音乐学院打击乐专业的必修课程。马林巴琴既可独奏也可重奏,表现形式极其丰富。

马林巴,作为键盘打击乐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民间民族音乐中都有出现过,马林巴最早被称为马林布拉,在非洲还被称为姆比拉、把拉风、巴法洛、伊占比洛、西林巴等,但是在非洲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班图语当中则称这件乐器为马林巴。马林巴最古老的只有几块音板,当时被称为大鼓,它们都是现代马林巴琴的前身。

当时人们在每块琴板下面用各种果壳、葫芦或罐头盒、长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鸣体,这些共鸣体的大小、长短是与相应的琴板和音高相适应的。在每个共鸣体上还开有12个小孔,孔上蒙上竹膜、鸡蛋膜、溥纸或动物的尿泡。演奏时演奏者用锤敲击音板声音由琴板传到共鸣体和孔上的薄膜上,听起来嗡嗡作响,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共鸣效果。墨西哥国家舞蹈团所用的马林巴琴板下有用长方形椎形木管作为共鸣体,在其锥形下端有一孔,孔上贴上了苇膜,说明拉丁美洲的马林巴还保持着非洲的传统。

马林巴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非洲有三种主要样式种把琴板放置在地坑,用坑作为共鸣体或泥罐上;另一种把琴板排列在两根圆木上;还有一种把琴板固定在框架上,下面悬挂共鸣葫芦,而且这种马林巴是没有统一和固定音高的每一个村落都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去为其定音,也没有琴键数量的规定。演奏方式有坐在地上或挂在身上之分,一般多采用由头上包有橡胶的棍子敲击。

马林巴传入拉丁美洲是在十七八世纪,后来成为印第安人的乐器。而且,演奏马林巴也已成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仪式的一部分。这些仪式祈求的是宇宙的和谐以及人们的幸福,危地马拉的圣马可斯德古纳地方演奏的马林巴乐曲与非洲加纳的西斯沙拉人的乐曲十分相似。在危地马拉马林巴被称为国乐,在年上海世博会上危地马拉馆每天都会有马林巴的演出。

现代的马林巴琴的样式也就是我们在音乐会上最常见的来自于危地马拉。年危地马拉的音乐家塔多依十二平均律法和钢琴键位排列方法对马林巴琴的键位进行了新的排列,加上了半音,使马林巴的键位排列更加的科学,能用来演奏更多的作品。现在有5个八度的(大字一组C至小字三组的c)还有四个半八度的(大字一组F至小字三组的c)还有很多根据演奏者和乐曲的要求专门定做的。

世界上最大的马林巴是由墨西哥制造的音域有6个半八度。马林巴的制作极其困难,马林巴琴最讲究的就在琴键的材质上,要选用上好的洪都拉斯红木制作音板,还要经过精细的调音。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乐器制造技术人员对用木箱作为共鸣体的马林巴进行了改造,把木箱改为了金属管体,就出现了现在的管式马林巴。

JAZZ乐的发源地是美国的新奥尔良州(年,19世纪90年代),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是一种非洲民间音乐文化和美国移民音乐文化的融合产物,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音乐文化,这种音乐都不会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成为传遍全世界的一种优秀音乐体裁。用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的话来说:“jaz2乐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虽然不止一种,但是这种融合在美国人民血液和情感中的音乐比其他任何风格的音乐都富有感召力。

马林巴在jazz乐中的融合与发展一颤音琴(vibraphone)马林巴早期出现在三azz乐中的形态为小木琴,尺寸、音域都比马林巴要小,多为主奏乐器和旋律乐器使用。颤音琴(vibraphone)由马林巴琴演变而来,它的整体造型和马林巴一样,但是体积比马林巴小了很多,音区的跨度与小木琴相似,制作材料也和马林巴不同。

颤音琴,琴键为金属,琴键下是垂直的共鸣管,以琴槌敲打以产生旋律。琴内设有颤音器,使音色颤抖,因此得名,音域也比马林巴窄,只有两个半八度,音色梦幻而透彻,敲击后余音可延长很长时间,颤音琴附有踏板,用来控制余音的长短。也有手指制音,利用槌的按压制音的演奏技巧。颤音琴年被发明的时候也叫颤音竖琴,年后颤音琴这一名称为大众所熟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jd/1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