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 http://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9292.html
爷爷带孙女看病,孩子三岁半,抽动秽语综合征六个月。眨眼、挤眉、咬手指头。容易上火,反复感冒,大便两三日一行,初出干结如羊屎。面色晦暗,山根发青,舌质干红,苔厚腻,脉寸数关浮滑尺沉紧。处方大小建中汤+炒鸡内金,鸡血藤,莪术,三棱,七剂。拿回药后患儿父母非常不悦,认为年幼儿童不适合中药治疗,但在爷爷的坚持下还是喝了,三剂知,大便畅,七剂药后眨眼减轻。现在奶奶来看诊失眠,爸爸来看诊痛风,妈妈来看诊乳腺疾病。朋友育有三子,老大三岁多,老二老三二岁多。一个生病另两个必定跟上,每次都选择打针输液治疗,反反复复一月左右发生一次,我虽推荐过几次中药,说疗效慢又不好服用。一月前三个又同病,打针输液也不能控制,医院一周花费一万余元,感冒咳嗽勉强康复(长时间用抗生素又导致腹泻)。不足二十余日三个又发病,发热,咳嗽,腹泻。手足无措之际试服中药,柴胡升降散六剂,一次煎煮二剂,一天内三个孩子平均服用,三天均康复。病例很多,成功的失败的都有。这两个儿童病例反应的是同一个现象,现代人对中医药的认识问题。基本从七零后开始国人对中医药慢慢的淡化、排斥、反感、拒绝、激进者干脆要灭了中医。认为中医药治病疗效慢,煎煮麻烦,又不好服用是最大的一部分,还有一部方认为中医充其量就是街头巷尾里的按摩店,所以很多人进我工作室咨询就问“你这刮痧?按摩?”我不刮痧不按摩,他们会很惊讶的反问“你这中医工作室是干什么的”?再讲我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开中药处方,治什么病什么病的,他们会满腹狐疑的走开,有的人也会伸出胳膊一言不发让你号号脉看他有什么病。这类人你的号脉技术再高也别称能,无非男的说肾虚,女的说气血虚而矣,而且他(她)们会惊呼你号的真准,“那那那有个老中医给我号脉和你说的一样样滴”。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老”才是中医,老中医才是中医的标配。殊不知,“精充、气足、神旺”是每个人的健康追求。对性机能的追求就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住一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抓住这一点没有一个不肾虚的,只是男性溢于言表,女性相对隐讳而矣。如果一番脉诊之后你告诉他这是太阳病或太阴病等等,他会认为中医药就是伸出三个手指胡说八道的骗术。华夏文明五千年,孕育了灿烂的古中医文化,人类的文明或因于战争或因于疾病出现了终止与断层并不少见,尤其瘟疫流行。但有中医药的护佑,尽管经历了无数战争苦难的中华文明却渊远流长走向世界巅峰。为什么会出现种种对中医药的错误认知呢?《黄帝内经》用最朴素的阴阳五行观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解读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联性,以先人的智慧为我们奠定了古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这是天书,字字玑珠,没有再超越的文明。《伤寒杂病论》以一位圣人的智慧为古中医在理法方药上指出了道路。后世纵然无数医家前赴后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学习、研究、甚至有些批判,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这样,只有方向没有画地为牢。温病学派的兴起,纵然有源于伤寒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因素,那也是世人愚笨不解圣人之意。但阴差阳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岌岌可危的晚清、西洋医学的进入、中华民族革新的需求下也确有用武之地。《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伤寒卒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黄帝内经》只是理和法,没有具体的方和药,它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之后各医家据此组方用药以疗疾。包括《伤寒卒病论》理法方药俱全,为后世中医药的辨证治疗,处方用药都立下了规矩,但在理论方面也没有脱离了《黄帝内经》,在方药上也沿用了诸多前贤的成果。“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这是张仲景在绪言中所写。正是这两部医学经典在千百年来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上护佑着华夏儿女健康生存。中医药的发展鼎盛至唐宋,百家争鸣,其间医家倍出,医学专著汗牛充栋,但均为对前两部著作的不同阐释,为后天医学,在古中医学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古中医学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天地之间混沌万物人为最精灵者,上欲开天下欲辟地,是又一个天地人的小宇宙,有改造自然的伟大思想但最终的归宿还是适应自然,回归自然。所以《黄帝内经》就提出了“和于四时,适于阴阳”的养生之道。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一年四季的变化就是天地的生、长、收、藏自然现象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古中医学所言阴阳的变儿规律。内经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本就是阴阴,本的实质就是自然间能量的生、长、收、藏。人与天地浑为一体,人体又是天地间的小宇宙必定尊从阴阳之道。人体是一个能量转化的厂所,男精女博,交汇成形就注定了一个人的能量的多寡,这个能量就是肾中精气,真火,是阳气的重要一部分。从女子七岁,丈夫八岁肾气实到女不过尽七七,男不过尽八八都是能量由充盈到衰竭的转化过程,古中医学对人体的干预就是调节生、长、收、藏的过程中阳气的变化所出现的问题。《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外感寒邪侵袭人体由表入半表半里再到里的三个阶段过程中人体发生的多种病理变化反应。有阳盛之时的太阳、少阳、阳明三阳证,也有阳不足之时的少阴、厥阴、太阴三阴证。邪气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再将邪气由里驱表的治疗过程以这六种证型来辨证立论、立方、用药。我们每天通过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阳气不足或不通,机体内就会有气、血、痰、火、湿、水饮、瘀浊、毒等代谢产物的堆积存放,现代医学体检看到的脂肪瘤、结节、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都是代谢产物的遗毒。一旦阳气充足,阳气宣通,气化功能加强,则阴霾自散,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伤寒杂病论》治病的全部过程就是扶助阳气的过程,阳气充盛,邪气就会消退,留得一份阳气就有生命的存在。这里强调扶阳扶的是后天之本脾阳,扶阳的方法很多,所以从一开始的麻黄汤类方温阳,桂枝汤类方通阳,到四逆汤类方的扶阳都是扶助阳气的重要手段。掌握了扶阳的古中医学思路临床中确实效如桴鼓,有这么一个群体的儿童,咽痛、发热到扁桃体肿大白色脓液分泌。口服抗生素一般无效,往往选择打针输液控制,但随后要咳嗽一阵子,反反复复。我们常说儿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但治疗上仍然要扶阳,以桂枝汤调和阴阳,温通阳气,加入黄芪益气托毒排脓,连翘清有余之邪热,真能一剂知三剂愈,而且很少复发。区区七味药,黄芪、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药食同源,均为温热之品,唯连翘、白芍为凉药。X女,大型手术后引起双肾积水,行支架术通导,但苦于一侧粘连萎缩无法放入。以扶阳的思路增强气化功能,处以大建中汤,真武汤,小承气汤二十余剂,再去检查,积水没了。所以古中医学天地人合一的扶阳思路是值得我们医者深入学习研究的。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杂病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表面上看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形成对立的局面,它不主张用辛温发散之品,更不敢用辛热之姜附桂,认为劫阴伤津。以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都身处南方沿海,有明显的地域关系,他们创立了三焦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法,开拓了古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辛凉解表,清营凉血,甚至清热解毒是其治疗大法。《和剂局方》的至宝丹,紫雪丹,《温病条辨》的安宫牛黄丸通称凉开三宝,大行其道。著名的银翘散,桑菊饮等名方现在也为我们临床常用。从远古有了人类尧舜禹的传说到《黄帝内经》的成书,有约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伤寒杂病论》再到温病学说的形成又是两千多年的时间,《黄帝内经》之后中医就是后天医学了。伤寒派与温病派吵吵嚷嚷又是几百年,加之现代医学的兴起,中医开始了失魂落魄。一片阿司匹林就可以退了你的热,逐渐到后来一针青霉素都解决问题了,谁还愿意喝你的苦汤汤?又到哪里寻找一对原配的蟋蟀,经霜三年的甘蔗呢?清之后尽管医家辈出,但都跳在经典的坑中不能自拔,虽著书立学自圆其说,都没有太大成就。古中医学是经验医学,在没有火种的那个时代以及有了火种的相当长一段时里人类是依靠植物赖以生存的,他们在食用植物的过程中认识,总结,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就知道什么花草能治什么病痛,什么有毒什么无毒可食用。就相当于我们生活中做饭炒菜一样,尖椒配土豆丝,西红柿配鸡蛋炒出菜就香,可你非要问个为什么,非要拿出数据证明它们相配的合理性来,确实没有科学实验。到了近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类对人体生命,身体结构的认知远超越了自然经验,医学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尤其近两百年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显微镜、CT、核磁等先进的检查、手术技术,先进的制药工艺等等,它速效,精准,方便。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干掉了各种各样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医学,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会带来医学上的突破。它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进化的体系,现代医学起源于欧州,但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是全世界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中国医疗工作者的努力。所以严格说起来用西医描述是不准确的。但是现代医学尽管精细到细胞的程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但过度的针对细菌,病毒,微生物的研究治疗而忽略了人体的整体平衡,忽略了人体结构的相互关联性,把人体当作一部机器,医生就是一位维修工,所以坏了就换了,多了就割了,最后结果是病好了但人坏了。焦虑抑郁是现代生活环境下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女性患者较多见,现代医学经过科学研究认为焦虑抑郁是因为大脑内有一种叫五羟色胺的神经递质缺乏引起的,而且女性生成五羟色胺的速度仅仅是男性的一半,所以女性更容易患上焦虑抑郁症。听起来是非常科学专业的。但是在增加五羟色胺的分泌这个问题上束手无策,临床上所有的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的药品比如黛力新、舍曲林、奥氮平、西酞普兰、喹硫平、氟西丁、坦度螺酮、文法拉辛、碳酸锂等等都是在以减缓五羟色胺的分解代谢为目的。不能增加分泌就降低它的消耗!本来分泌不足就是个功能低下的问题再去降低它的消耗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所有这些药都是以镇静为目的,更进一步降低了人体的机能,让代谢产物进一步的堆积,使得瘀更瘀,郁更郁。所以临床上我们见到长期服用抗焦虑抑郁药品的人不仅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进行正常的工作,反而越来越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思维迟钝,认知改变,最后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古中医学认为焦虑抑郁是有物质基础的,五脏各藏其神,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焦虑抑郁表现是在精神方面,其根本却在五脏,五脏体阴而用阳,阳气的不足导致五脏气机功能的失调。而出现了心神不安,魂魄不守,意志脆弱的临床表现,所以阳虚是焦虑抑郁的本,是证,阳虚致郁,郁是标,是我们看到的症状。掌握了这一点临床上六经辨证施治就不是个问题了,从表治,从里治,从半表半里治都是思路,从三阳入手还是从三阴入手全在平脉辨证的功夫上。所以要说那个处方是治疗焦虑抑郁的专方验方秘方呢?真的没有,《伤寒杂病论》中每一首处方都是。解表的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柴胡汤;温里的四逆汤,理中汤,建中汤,吴茱萸汤;清热的竹叶石膏汤,白虎汤,承气汤,栀子豉汤;风引汤,防己地黄汤,百合汤等等都有,但扶阳是关键,阳气足气化功能恢复,即可化瘀开郁。“祖传秘方包治百病”,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生活中我们老百姓患病了往往要对祖传秘方,包治×病的小道消息趋之若髦。中医的玄就在这个祖传上,中医的黑也在这个祖传上。世上有没有某方专治某病的方药呢?肯定的说有,但也完全肯定的说没有。连大医孙思邈都感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所以当时《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秘而不传的方书,麻黄汤就可以治感冒,可以返魂。那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的时代背景。“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如今《伤寒杂病论》的方药还能称秘方吗?你没有辨证麻黄汤不一定能治了感冒,葛根汤不一定能治好拉肚子。不寐,现代医学称睡眠障碍综合征,当然你让他们治疗这个病那真是南辕北辙越治越坏,用什么药大家都明白。古中医对不寐的方药很多,每一首堪称秘方但也需要辨证。心居上焦主一身之阳气,肾居下焦主一身之阴液,二者水火相济,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心阳能温煦肾水,肾水能润濡心阳,二者间的和谐关系是确保人体阴阳协调的重要前提,也是人体寤寐的重要保障。若心肾间关系受到破坏,心阳偏盛则会出现心烦、失眠、焦虑、心悸等症状。肾阴偏盛则会出现腰膝酸软、手足冰冷等表现。因此维系心肾间的协调关系是对睡眠是十分重要的。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是治疗失眠症的代表方剂,具有滋阴降火,除烦安神的作用,针对心肾不交,阴虚血少引起的不寐证。主要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宁、头晕耳鸣、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记忆力下降、睡眠较浅、难以入睡。后世的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等基本都是这一类方剂,这类患者大部分除不寐、心烦、小便短赤,口燥咽干,皮肤枯槁憔悴,精神还可以,有的甚至狂妄嬉笑,脉细数或洪大。补坎益离丹(附子、肉桂、蛤粉、炙甘草、生姜)补先天之火(肾)以壮君火(心),真火旺则君火亦旺,肾水上升心血下降,浑然一起,既济周身,主宰神明。主要针对心肾不交心气不足的一类,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常(时刻想小便,量少清稀),或说话多,干活多,甚至用心多了便会心慌,心悸,自汗等。脉细微或浮大中空。难道睡眠的问题就是心肾的问题吗?也不见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虚劳引起的不寐,其脉浮大、虚芤、沉紧,男子有遗精女子有梦交的表现;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生姜)针对虚劳虚烦,关脉弱滑。“胃不和,卧不安”胃脘的不适,阳气运行不畅都会导致不寐,大柴胡汤、小建中汤、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治疗不寐的主要处方。要想取得满意疗效非六经平脉辨证莫属,绝非传说中的常服酸枣仁等秘方可以治愈的。当然现代医学的地西泮、氯硝安定、佐匹克隆等更不是首选。“没有祖传和秘方,只有用心和良心”,一句话说得明白不过了。中医是个无底洞,只有努力掌握了古中医学完美的理论体系,勤临床,多实践,临床上才能行云流水不为杂证所缚,方药信手拈来确可效如桴鼓。不要固守住某些方药,把病人当兔子逮。现代医学将治病救人做为一个产业链,医院看个感冒也会有一系列的化验检查,多人协助完成治疗。而古中医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伸出三根手指,十分钟的时间基本上可以把一个病人搞定,不需要团队协作,不需要仪器检查,就这么一点产业链,再侃侃而谈也是废话连篇,所以往往突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当然台上这十分钟需要在台下付出几十年的辛勤汗水,但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也就养成了中医人一个爱吹牛的共性,恰好治好了某个病,就会夸夸其谈,谈治病思路,谈用药经验,其实不成功的病例很多很多才是没讲的真实故事。前段时间在傅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应师弟邀请参加义诊。午餐时候遇到一位“大医”说是祖传针灸。只见他手指粗壮如三岁孩童小胳膊、只见他满脸横肉似屠夫、只见他唾沫星飞扬说号脉那是骗人的把戏,鸹噪专治疑难杂症,肿瘤在其手下也不是个甚,天下没有其治不了的病,什么专家,什么国医大师,只不过有个行医的本本而已,而他自己是祖传没有本本所以限制了他施展才能。其实这是中医现状的主流,医师资格证这个本本重要吗?对于身怀绝技的中医工作者来说考取这个本本不是个难事,它就是个入门测,考的就是从事中医工作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这个本本对他们来说不重要。但是中医界就有这么一些曾经种过地,曾经卖过菜,曾经在澡堂搓澡学会了按摩拔火罐,最后支起了板凳桌椅号称祖传中医赖以养家糊口,这个本本对他们不重要吗?中医药的教育与管理也是个问题,抛弃了传承几千年的经典另辟蹊径,东施效颦般的模仿现代医学的思路搞中医教学,没有了古中医的辨证思维,丢失了古中医的灵魂。中医药要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携手并进没有错,但非要在中草药中找抗生素、找抗病毒、找抗癌药;非要拿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标准要求和管理中医药就是越努力距离目标越远的事儿。现代医学对每一个病的诊断治疗用药都制订了详细的指南,这个指南就是法律依据,这个指南与时俱进时刻在修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诊断治疗用药指南到目前修改了八次,现在的标准是第八版。“创新发展,传承精华”,创新我们没有做到,精华却真的丢失了。中医药的现状是很多重要的问题仍然停步不前,固守错误不加以纠正。比如说“十八反十九畏”,沿袭千年的谬误至今不能加以否定修正,药物的用量上细辛仍然不敢过钱,附子9-15克等等。而沿袭了千年的古中医药优势医生制作丸、散、膏、丹成了严厉打击的假冒伪劣。效佳又方便的升降散、五苓散、银翘散市场上难觅宗影但又不可自行配制。悲呼?临床上体制内的中医大夫得过且过,绝不越这些雷池,附子与半夏不敢同用,细辛就用三克,附子你不是说有毒吗我就不用,用也是三克五克蜻蜓点水。体制外的中医大夫为了取得满意疗效往往是怀纠结之心,量大违了不合理的规定,量小违背了经典的理论没有效果,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作者:林鹏男年出生,朔州市山阴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太原市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太原市迎泽区名中医。中医全科主治医师,执业中药师,心理咨询师。世界中医药学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伤寒杂病论》学术传承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儿童多动、抽动秽语综合征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扶阳学会常务理事,太原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主治:小儿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成人焦虑抑郁症。早期肝炎肝硬化腹水,胃肠疾病,妇科乳腺疾病,月经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恶性肿瘤的日常调理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tq/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