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读必修二第二单元重要概念最全解读
1)工业文明 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以工业发展为特征的人类社会进步形态。人类大约于年,即产业革命出现之时开始进入这种社会文明时期,一直至今。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社会生产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产业结构由过去以农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业为中心。生产者以工厂为单位,使用机器进行分工精细、高度专业化的大工业生产,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工业文明的出现促使乡村人口向工业地区集聚,形成巨大的工业城市。在这种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Toffler)认为工业文明具有如下特点:(1)使用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石油等);(2)凡是工业文明所波及的各国无不建立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使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3)工业文明使经济“市场化”,形成庞大的市场和销售系统,象一把无形的楔子,把人类社会劈为两半:生产和消费。 2)新航路开辟 特指15世纪末至16世纪20年代西欧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开辟新航海路线的活动。西方史学习称的“地理大发现”所指范围略广,包括15—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的航海活动,如荷兰人塔斯曼—年航抵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促成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扩大对东方(中国、印度等)的直接贸易,寻找作为交换媒介的黄金,占领新发现的土地,实现移民以减少国内的矛盾,扩大天主教会的势力和影响等。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商路及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扩大了世界交往范围和市场,并导致价格革命,欧洲列强开始殖民地掠夺,加速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地理大发现 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对美洲新大陆及东西方新航路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这些发现中最主要的有:年葡萄牙人绕航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年意大利人哥伦布(Columbus,Christopher,约—)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年葡萄牙人达·伽马(Gama,Vascoda,—)绕航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年葡萄牙人麦哲伦(Magellan,Ferdinand,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15世纪中期,土耳其兴起,特别是年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东西方商路被切断,地中海东部贸易受到极大打击。而此时欧洲国家的金银开采量逐渐减少,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却要求增加金银货币量,这成为西欧国家从事海外探险的极大动力。天文地理知识的推广,“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构成了地理大发现的技术前提。这一系列被史家统称为“地理大发现”的事件,不仅扩大了欧洲人的眼界,而且对西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理大发现首先使得世界市场骤然扩大,进入世界贸易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总量急剧增加,垄断海外贸易的大商业公司纷纷建立,引起了16世纪西欧的“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还引起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后,引起西欧物价成倍上涨,商人、工场主和地主、富裕农民在价格革命中获利丰厚,而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贵族和贫苦农民、雇佣工人等受到损害。“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地理大发现引起的残酷的海外殖民掠夺,则更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市场的迅速扩大,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西欧的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 4)哥伦布 克里斯托佛尔·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最早发现横渡大西洋航路的欧洲人,是第一批到达美洲,进行殖民掠夺的欧洲殖民者。他是处于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关系产生时代的历史人物,因而他既具有中世纪土地掠夺者的外表,又具有近代资产阶级航海家的实质。 哥伦布是十五世纪后半期的热那亚人。年8月25日至10月末之间的某一天为哥伦布的诞生日。家世出身为经营毛纺织业的中世纪手工业者。祖父乔凡尼·哥伦布是毛纺织业的工匠,住在旧热那亚城以东的昆特镇。父亲多米尼科·哥伦布从小就在热那亚城的呢绒作坊里当学徒,后来成为呢绒作坊的师傅。母亲苏桑娜·芳塔纳罗莎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哥伦布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二弟夭折,妹妹出嫁,实际上家中只有五口人。哥伦布家的作坊只有一两台织布机,父母子女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参加劳动,梳洗羊毛,纺线织布,样样都做。他家的家庭生产具有明显的中世纪手工业者的特点。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哥伦布不大可能受过高等教育,其幼子斐尔南多说他在巴威亚大学受过教育,但是在巴威亚大学的考试档案里找不到证明,看来不一定是事实。 哥伦布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海上航行。年12月21日在加勒比海航行时,他颇有感慨地在航海日记里写道:“我在海上航行了23年,任何时候也没有离开过它”。据此推算,哥伦布当在年开始海上生涯,当时他才18岁。—年的八年间,他随货船在地中海上航行。年,他在热那亚的船上当水手,因为这只船被安茹王朝国王勒内二世所租用,编入军用舰队,参与了安茹王朝与阿拉贡之间的争执。—年,哥伦布转到热那亚大商人兼银行家黑人保罗的船队里工作。保罗垄断了开俄斯岛的贸易,这个船队为了运送货物,经常在地中海上航行。哥伦布随这支舰队到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北海和冰岛一带。 年,哥伦布参加了热那亚的一支护航舰队,把一批贵重货物从地中海护送到北欧。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之后,于8月13日到达葡萄牙的拉各斯附近海面,距圣文森特角不远的地方,突然遭到13艘以上法葡联合舰队的袭击。到将近黄昏时,双方共损失了七只战船,热那亚方面三只,葡法方面四只。哥伦布所乘的船被击沉,他也负伤落水,靠一根浮桨渡过六英里的海面,安全到达葡萄牙海岸,由此转去里斯本。 —年,哥伦布做了黑人保罗和清图里昂尼商馆驻里斯本的代表,因而他经常到外地去收购原料和商品。到过马德拉岛及其东北方的波尔多·圣托岛,并在这里与该岛总督意大利人佩列斯特列劳的女儿腓力帕结婚。年生长子第雅哥。年,哥伦布辞去商馆职务,又做了水手,继续其航海生涯。 哥伦布在大西洋东部海域的长期航行,使他熟悉了这个地区的航路。他接受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地圆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可直达亚洲东部。当时最著名的地理学权威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托斯堪内里,也极力主张地圆说。年他送给葡萄牙国王一封信和一张地图。他在这里把整个远东都称之为“印度”,中国则是“印度”大陆的一部分,日本不过是印度洋上的一个海岛。地图上标明的里程,从欧洲西海岸到印度大陆也不过五、六千英里。后来哥伦布得到了这张地图,并根据这张地图规划自己的远航。据说哥伦布与托斯堪内里还有过信件往来。托斯堪内里非常赞助他的航行,在信里说:“你想着手的航行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样困难,相反,你决定的航线肯定是没错的……”。哥伦布要去东方印度和中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黄金,占领土地,开展贸易,从而发财致富。 哥伦布远航计划的付诸实施,需要有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他最初寄希望于葡萄牙,年向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提议,组织西航印度的探险队。因葡萄牙当时忙于非洲事务,正在向南航行,准备绕过非洲到达印度,所以哥伦布的计划遭到冷遇,于年被正式拒绝。哥伦布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西班牙。大约在此前后,其妻逝世,遂率长子第雅哥来到西班牙,住在巴罗斯城法兰西斯派拉比达修道院里。在拉比达修道院长约翰·培累斯和塞维尔省法兰西斯派骑士团团长安东尼奥·摩拉赤纳的支持下,逐渐把他的远航计划传到西班牙宫廷。年5月伊萨白拉女王在宫中接见了哥伦布,并决定把他的计划交专家委员会审查。这个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多是些狂热的天主教高级僧侣。他们把哥伦布的计划整整压了四年,并且做出拒绝的回答。年5月,西班牙两个国王斐迪南和伊萨白拉,在与摩尔人作战前线的军营里召见了哥伦布。但是哥伦布远航的计划尚未得到解决。年11—12月间,西班牙国王在格拉纳达城外,圣大菲军营中又召见了哥伦布,但是谈判又破裂了。 年1月9日西班牙人夺取了格拉纳达城,消灭了摩尔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持续了多年的收复失地运动终告完成。财政大臣圣坦吉尔为增加国库的收入,请求国王赞助哥伦布的计划。一些宫廷贵族也支持哥伦布。于是国王在格拉纳达又召见哥伦布,进行第三次谈判。两个星期之后,4月17日,哥伦布与国王签订著名的“圣大菲协定”。这个协定明确规定,西班牙国王是新发现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哥伦布除得到海军司令、钦差和总督的头衔外,还得到从领地送回宗主国全部财富的1/10,为领地贸易所装备的船只和收入的1/8。领地上的商务裁判权也由哥伦布掌握。“圣大菲协定”的签订使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圣大菲协定”签订后,哥伦布就筹款筹船准备远航。伊萨白拉变卖首饰为远航筹款,向富商募捐,再由国库支出一部分,其余的由哥伦布自筹。第一次远航共花费万马拉维德(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4,美元)。这次共筹集了三只船,其中两只是西班牙政府在帕洛斯港强制征用的,一只是帕洛斯大船主宾松兄弟支援的。最大的船圣玛丽亚号,为—吨,可搭乘30—40名船员,其余两只船均为50—60吨,可乘20人左右。探险队员有的是自愿参加的,如宾松兄弟,有的是在帕洛斯港强制募集的,还有一部分是从监狱里提出来的罪犯,其中有四名死囚犯,准备在有生命危险时使用。此外还有阿拉伯语译员和政府的公证人。一行共87人。 第一次远航于年8月3日从帕洛斯港出发。这次航行的实质是探察横渡大西洋的航路。探险队首先到加那利群岛。9月8日从加那利出发,进入大西洋无人熟悉的海域。因为怕迷失方向,哥伦布一直向正西方向航行。因长期漂流,不见陆地,水手焦急,要求改变航向。哥伦布被迫转向西南。10月10日群众愤怨,几乎暴动。11日看到水中漂浮的绿色马蔺草,后来又发现了一根芦苇和一根木棍,一切迹象表明接近海岛和陆地了。 10月11日夜里发现了陆地。12日在一个岛上登陆。从离开加那利到海岛登陆,哥伦布在大西洋上航行了34昼夜。这个岛是巴哈马群岛中一个小岛,当地土人称为“瓜纳哈尼”(阿拉瓦克语:“我不懂”);哥伦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岛。据推测,这就是瓦特林岛。 由此南下,28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最大的岛古巴。哥伦布误认为是到了中国贫瘠的地方。它的东方必然是日本,于是哥伦布率舰队向东航行,寻找“富饶的西潘哥”(日本)。12月7日到达海地岛。见其山川秀丽,酷似西班牙,遂命名为小西班牙(“厄斯巴纽拉”)。圣诞节那天,由于航行不慎,旗舰圣玛丽亚号在海地岛北岸触礁沉没。哥伦布命令愿留者留在岛上建立纳维达德殖民据点(自愿留下39人),其余的人分乘两只小船回国。 年1月16日,哥伦布率领两只小船从海地岛出发,借西风之助,迅速回到亚速尔群岛。3月3日到达里斯本,15日回到帕洛斯港,受到盛大欢迎。 哥伦布的发现轰动了西班牙和欧洲。人们奔走相告,额手称庆,骤然之间,哥伦布名闻于天下。西班牙国王正式确认了年“圣大菲协定”许给哥伦布的一切权益。年5月29日国王颁布命令授予哥伦布以新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海军司令、钦差和总督的头衔,并且正式颁发了授衔证书。 年9月,哥伦布在第一次远航归来的半年之后,又组织了第二次远航。这一次规模最大,花费最多;共纠集了17只船,1,多人,花费了万马拉维德。参加远航的人员中有许多贫困贪婪的小贵族,因为同摩尔人的战争结束了,他们无所事事,梦想到海外去发财。此外还有宫廷和政府的官员以及宣传宗教的神职人员等。他们携带大批口粮、农作物种子、家畜、生产工具(包括采矿用工具)、武器弹药和猎犬等等。 9月25日从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出发,到加那利群岛后转向西南,利用东北季风之助,仅用20个昼夜就到达了小安的列斯群岛,经过了多米尼加岛、马利亚加郎特岛、瓜德路普岛,随后转到维尔京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和“波里金”岛(后改名波多黎各)。哥伦布一伙西欧殖民者在小安的列斯群岛和维尔京群岛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他们用枪炮、猎犬围剿印第安人(加勒比人);掳掠人口,抢夺财物,无恶不作。印第安人坚决抵抗西班牙人的侵掠。在圣克鲁斯岛,6个印第安人抗击25个西班牙殖民者的进攻。他们打死打伤几个殖民者之后,只有一人因负重伤而被俘。 哥伦布又回到海地,发现他们建立的殖民据点纳维达德已被印第安人夷为平地,留下的39人全被消灭净尽。哥伦布遂在海地岛北岸重建伊萨白拉城。哥伦布第二次远航所获不多,那些贪婪的贵族感到失望,又为饥荒和瘟疫所迫,许多人要求回国。哥伦布决定留下五只船和人,其余的人分乘12只船回国。他们于年初启程,迅速回到西班牙。 哥伦布率领留下的殖民者,继续向海地岛内地进攻。他们对阿拉瓦克人(即泰诺人)进行疯狂的屠杀和奴役。他们出动步兵、骑兵和猎犬,野蛮地袭击印第安人,俘掳他们作为奴隶。年哥伦布向被征服的印第安人征收金砂和棉布作为人头税,条件苛刻,刑法严酷,要完纳所规定的赋税,必然劳累致死。 哥伦布的第二次航行使西班牙国王大失所望。国王于年颁布新的法令,准许人们自由移居新发现的土地,但必须缴纳所得黄金的2/3。哥伦布为维护自己的特权,反对国王这项新的法令,遂于年3月回到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方面,哥伦布指派其弟巴塞罗缪代理总督。巴塞罗缪在任期间,在海地岛南岸修建圣多明各城,它成为多年来西班牙统治西印度群岛的首府。 年,哥伦布组织了第三次航行,好容易才凑上六只船,船员。5月间从卢卡尔港出发,到加那利之后船队分成两组,三只船直奔海地;三只船由哥伦布统率,南下绿角岛然后折向西南而西,企图绕过亚洲东南的突出部,直接进入印度。第三次航行,哥伦布到达了特里尼达岛,望见南美大陆,发现奥利诺科河河口。8月20日,哥伦布回到圣多明各,立即与暴动的贵族妥协,肆无忌惮地剥削、奴役和杀戮印第安人。 西班牙政府于年取消了哥伦布对新发现土地的垄断权。1年8月派波巴底里亚为总督取代哥伦布的地位。哥伦布兄弟被逮捕解送回国。回国后不久获释。 哥伦布三次航行虽然遇到很大挫折,但是他通过加勒比海寻找印度的决心不死。年,哥伦布又组织第四次远航。这次只有四只船,个船员。2年3月从西班牙出发,6月末到达海地岛,然后穿过加勒比海,到达洪都拉斯角;沿尼加拉瓜东南岸南下,到了哥斯达黎加(意为“富裕海岸”,哥伦布当时命名为“黄金海岸”);再往南到达巴拿马。哥伦布虽然到达了中美大陆,但仍然不认识它是一块“新大陆”,因而到处寻找出海口。因为找不到出海口,不得不回航。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此后哥伦布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于年5月20日病逝于法拉多利城。 哥伦布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探险家,横渡大西洋航路的发现者,同时又是欧洲侵入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第一批殖民者。 5)种植园经济 原指欧洲殖民者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建立的种植经济作物的大型农场。如殖民地时代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危地马拉的咖啡种植园,美国的棉花种植园,锡兰(今斯里兰卡,下同)的橡胶种植园等。殖民者的种植园一般只种一种经济作物以供出口,使用廉价的奴隶或契约劳工,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对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经营,牟取暴利。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以后,许多种植园虽转为国有或转给民族资本家经营,有的国家还新开垦了许多特种经济作物农场,但大都沿用种植园的名称。 现代种植园是世界农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是大规模地种植某一种经济作物,主要是为工业国家提供原料或基本食品和饮料。生产目的纯粹是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其规模少则几百公顷,多则数千公顷。一般都进行大量投资,雇用熟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改良作物品种,改进耕作措施和加工技术,并尽量做到一年四季连续不断地进行生产,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最早的种植园是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于年在巴西建立的,主要种植甘蔗。英国殖民主义者在17世纪初于北美弗吉尼亚州建立了烟草种植园。17世纪末殖民主义者在美洲建立了不少烟草和甘蔗种植园。18世纪末主要为甘蔗种植园。到了19世纪,由于废除了奴隶制,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种植园种植的作物和地区的分布都发生了变化。年前后,种植园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即分布在巴西、西印度群岛和美国,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甘蔗和烟草。到年以后,种植园便在南亚和东南亚蓬勃发展起来,并开始出现在非洲和大洋洲。巴西种植园以东北向东南转移,由种甘蔗改为种咖啡。在西印度群岛主要集中在古巴,专种甘蔗。~年的72年中,美国的棉花种植园曾有过短期的繁荣,后来随着奴隶制的废除而逐渐消失。在19世纪,烟草种植园几乎消失,甘蔗种植园也越来越少,而茶叶、咖啡和橡胶却成了种植园的主要作物。印度和锡兰的种植园则由生产咖啡转而生产茶叶(红茶)。19世纪末锡兰引进了橡胶,成了种植园的第二大作物。在所有种植热带作物供出口的地区中,东南亚的荷属殖民地爪哇最引人注目,种植园除了种植烟草外,还种金鸡纳霜(奎宁)、茶叶、橡胶和咖啡。马来亚和苏门答腊的种植园多种橡胶。种植园的许多劳工来自印度和中国。 如果说传统地区种植园农业萎缩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奴隶制的废除,那么种植园制度向亚洲和非洲扩展则主要是由于19世纪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国贸易政策的越来越自由主义化,引起经济上的连锁反应,使欧洲人对橡胶、茶叶、咖啡、蔗糖等热带作物的需求不断增长和扩大。亚洲新兴种植园与美洲旧式种植园的区别,除了种植的作物不同之外,还在于使用的是雇佣劳力而不是奴隶。因此新兴种植园的劳动费用较高(一般占生产总成本的60%以上),需要大量投资。新兴种植园的另一特点是除了大型种植园种植茶叶和橡胶外,分布在那里的分散的小农场也广泛地种植这些作物。到了19世纪末,种植园开始在非洲出现。如南非纳塔尔的甘蔗园,尼亚萨兰(现名马拉纳)的咖啡园和茶园。此外,建立种植园的地方还有毛里求斯(印度洋)、夏威夷(美国)、斐济(大洋洲)和昆士兰(澳大利亚)等。 早期种植园使用的奴隶主要是从非洲贩运来的。第一批黑人于年作为“合同工”从非洲来到美国的弗吉尼亚洲,以后半个世纪有少量的黑人随之而来。后来他们成了终身的奴隶,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没有摆脱这种地位。在17世纪末及整个18世纪,美国黑奴的输入急剧增加。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南方滨海殖民地种植园制度大发展的典型时期。在殖民时期末,美国南方殖民地约有50万奴隶,多数卖给种植园,一般种植园拥有10~个奴隶。种植园的奴隶一般都过着悲惨的生活,死亡率很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有些种植园被收归国有或转归民族资本家经营。有的国家还发展了许多新的中小资本种植园。如印度尼西亚,年有荷、英、美等国资本家经营的种植园万公顷,经过几届政府接管,外资种植园已所剩无几。与此同时政府利用国外贷款和投资,鼓励移民垦殖,发展了一批中小资本种植园,并将许多国营种植园改为国家和大资本家合营。年,印度尼西亚种植园面积已增加到万公顷,其中中小资本种植园占85.3%,国营种植园占8.3%,外资和国内大资本种植园占6.4%。年又利用外资移民垦殖发展万公顷种植园,主要种植橡胶、棕榈、椰子、咖啡、茶叶、甘蔗、烟叶、胡椒等。科特迪瓦在独立后,有国家与外资合营的种植园三个,总面积为1.62万公顷。还有民间咖啡、可可种植园万公顷。此外,许多新开垦的种植园则种植棕榈、椰子、甘蔗和橡胶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在独立后也有类似“国有化”和发展本国民间种植园的措施。 在历史上,热带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得到种植园的某些好处。在种植园早期,一些处女地被西方股份公司开垦出来,用以种植茶叶、咖啡和橡胶,种植园公司在当地修筑铁路和公路,给当地政府交税,办学校和诊疗所,提供清洁的自来水等。阿萨姆(印度)、锡兰、马来亚、古巴、斐济等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是与种植园农业的发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6)东印度公司 1.(英国)商业有限公司。成立于年,在东印度从事香料贸易,对英属印度拥有相当的政治权力。罗伯特·*克莱武(Clive)在七年战争(—)中的胜利确立了该公司在印度的优势。之后的十年中,控制了政府。随后,其权力受到了一系列*《印度政府法案》(GovernmentofIndiaActs)的限制。最高政权授予了对英国议会负责的监视委员会,而该公司保留了行政权和商业控制权。19世纪,这些权力又逐渐受到了限制。年不复存在。2.(荷兰)荷兰为促进在东印度群岛的贸易于年成立的公司。17世纪末前,其行政管理范围几乎集中于*爪哇岛(Java)。3.(法国;CompagniedesIndesorientales)年*柯尔贝尔(Colbert)成立的管理法国在印度的商业和执行殖民政策的贸易公司。在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竞争中失败,年不复存在。 7)资本原始积累 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加速从封建制生产方式转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尽管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所发生的时间和所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所以,历史上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暴力掠夺小生产者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对小生产者的土地的剥夺。(2)贷币财富的积累。对小生产者的土地剥夺在英国具有最典型的形式,即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最初的货币财富积累,同样是通过强盗式的劫掠途径来进行的。为了对外加强侵略和掠夺,资产阶级政府还在国内增加税捐、发行公债,其中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随着国债同时产生的,有国债信用制度,这就使资产阶级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积累了大量货币资本。 8)世界市场 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已经萌芽并有所发展。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道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理条件。18、19世纪产业革命为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提供了生产基础和交通工具,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随着金融资本世界统治的建立,世界市场日益发展为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垄断价格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决定作用。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争夺世界市场,展开了以贸易壁垒为主要手段的 ,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打破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9)三角贸易 17、18世纪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以贩奴为中心的洲际贸易。年,第一船非洲黑奴从西非海岸横渡大西洋,运到美洲大陆。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把大量黑奴贩往美洲。16世纪60年代,英国海盗约翰·霍金斯在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西非海岸捕捉了名黑人,贩卖到西班牙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发了一笔大财,从此开创了英国贩卖黑奴的罪恶历史。英国女王为此封他为爵士,授予一枚上面刻画着黑人头像的勋章。16世纪80年代的英西战争和17世纪50—70年代的3次英荷战争,英国先后摧毁了西班牙和荷兰的海上霸权。年,英国议会正式批准贩卖黑奴的《奴隶贸易法》。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乌得勒支和约》中,英国获得了30年内每年向西属拉丁美洲输送名黑奴的特权,标志着英国夺得了奴隶贸易的垄断权。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大西洋奴隶贸易是通过三角贸易方式进行的。欧洲人首先自欧洲国家的港口出发,到达非洲西海岸,用酒、军火、棉织品、装饰品等换取或掠夺奴隶,称为“初程”或“出程”;然后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场主,购进矿产品和农牧产品,称为“中程”;最后,把矿产品和农牧产品运回欧洲,在欧洲市场出售,称为“归程”。一次三角贸易航程通常需6个月左右,一般获利%—%,最高可达1%。17世纪,一个非洲黑奴离岸价格是25英镑,运到美洲可以英镑卖出,利润率为%;18世纪,相应数字为50美元和美元,利润率为%。英国贩奴数量比其他欧洲国家贩奴数量总和还多4倍,英国利物浦的贩奴船,从年的一艘发展到年的艘,奴隶贸易使这个荒凉的小渔村一跃成为英国第二大商港。英国的伦敦、布里斯托尔、格拉斯哥等城市都从奴隶贸易中获大利,法国的南特、波尔多,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美国的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城市,都是不同程度地靠奴隶贸易发展起来的。而非洲因此饱受蹂躏,千千万万的劳动力被掠走,大部分地区长期陷于混乱状态,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10)黑奴贸易 15—19世纪殖民者从非洲大量掠夺黑人,贩运到美洲高价出卖为奴隶的罪恶活动。是欧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之一。美洲发现后,欧洲殖民者把非洲变成掠夺黑人的场所,以葡萄牙人贩运为最早。16世纪后半期,西班牙、荷兰、丹麦、法国、英国等海盗商人相继参与这一活动。18世纪初,英国从荷兰夺得贩运奴隶的垄断特权,利物浦成为奴隶贸易中心。奴隶贩卖主要通过“三角贸易”进行,即贩卖奴隶的船只先从美洲或欧洲载运廉价工业品到非洲换取奴隶,再把奴隶贩运到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各地,换取廉价原料或运回硬币。如此循环往复。据加纳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估计,从16世纪到19世纪自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约1万人。在掠夺的贩运过程中,奴隶备受虐待和残杀,每运到一个黑人至少要死去5个。19世纪初,英、法等国宣布废除奴隶贸易,但奴隶贩运仍未停止。19世纪中期美国南方种植园扩大,美国殖民者又以走私形式大量贩卖奴隶。—年运入美国达50万人,直到60年代废奴后,才逐步减少下来。 11)圈地运动 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地主阶级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活动。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先后以不同形式发生过,但以英国最为典型。英国中世纪的封建农奴制度到14世纪末期已经瓦解,15世纪以后已形成了广泛的独立小农阶层,小农经济在英国农业中已占优势。15世纪末,因毛纺织业的发展及羊毛价格的上涨,养羊成为特别有利可图的事业,英国地主开始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公有地和农民的份地,用栅栏和沟渠圈围起来养羊,把耕地变为牧场。进入16世纪后,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引起欧洲物价普遍上涨,按惯例征收货币地租的英国领主的实际收入减少,于是不顾农民反抗,加剧圈地活动。一批又一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浪汉和乞丐,或在血腥的法律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有人把圈地造成的悲惨景象比做“羊吃人”。圈地运动引起了16世纪上半叶大规模的农民反抗。英国国王不得不在16世纪50—60年代颁布一系列反圈地法令,但实际效果很小。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由于英国工业和外贸发展,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对粮食、肉、蛋、奶等的需求迅速增长,圈地活动重又加剧,大租佃农场和牧场逐渐增多。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议会颁布了有利于圈地的法令,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终于使英国独立小农阶层基本消失。圈地运动是英国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它消除了独立的农民,使土地合并于资本,为资本主义农业开辟了活动领域,并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12)圈地运动 调整人们在创造发明成果和利用专利发明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专利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据历史文献记载,世界上第一个专利法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威尼斯共和国于年颁布的。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它所适用的若干原则,至今仍为大多数国家专利法所沿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专利法形成了两种立法体系。一种称为单轨制的专利法律制度,即用专利证书的法律形式来确认发明人的专利权,承认专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专利发明享有制造、使用和销售的独占权,任何人不得妨碍或侵犯。专利权期限届满以后权利即行失效,该项发明成果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任何人皆可无偿使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种专利制度。另一种称为双轨制的专利法律制度,为苏联所创设,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均采用。这种专利法律制度同时用专利证书和发明证书来确认和保护发明人的合法权益。发明人可以在发明证书制度和专利证书制度中任意选择而获得发明权或专利权。依据发明证书,发明人仅仅获得奖金或荣誉,其发明成果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由国家组织实施和推广,实际上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无偿使用取得发明权的新技术。发明证书制度完全否定发明人依据专利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影响发明人的创造积极性,但对技术落后的国家带来一定好处。年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联盟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把发明证书制度正式订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建议。在我国,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专利权的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年5月,国民党政府正式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利法》。解放以后,我国政府曾制订过仿效苏联立法体系的《保障发明权和专利权暂行条例》。年我国政府取消专利证书制度,颁布《发明奖励条例》,实行单一的发明证书制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立法机关于年3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该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保护发明的法律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3)蒸汽机 一种利用火炉的热能产生蒸汽的□热能发动机(heatengine)。蒸汽的膨胀力使活塞在气缸内上下移动,形成机械能。最早的蒸汽机是年由萨弗里上尉发明的,用于矿井汲水。年*纽科门(New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tq/6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不断刷新纪录rdquo
- 下一篇文章: 狐狸足球专栏公推近10红9,赞赏遭遇滑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