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论下部一两河文明的重新解读
前言 《文明论下部》主要是要梳理世界各种支系文明,从而能清晰展现各个文明源流和脉路。十松之理论,即将文明分为干文明和宗支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人类文明存在於世界各地者都是某种支系文明,故应称之为“宗支文明”,中華文明亦不例外。而干文明者,即曰“大同文明”,相对或更久远些,那时人类文明还出于一种初级阶段。用另一句话说,即更原生态,或说与天地自然更贴近符合些。而说人类文明的发展,毋宁说是某种异化。各个异化扭曲原来的干文明,最后即呈现出现在这种文明态。 西方历史传说(出自《圣经》)中有人类要造通天塔,上帝看到了人类这种过度扩张的危害性,从而将人类语言变乱,人们因此不能自由交流,所以,造通天塔的计划也就此流产。正常之理解,这种传说故事中上帝变乱人类语言,其实即为人类文明发展自然所呈现的,即如树木生长会分叉条支。树木条支分化之后,自然各个条支别去异化。是故,分叉支系,其实即树木生长的一种象征。人类语言和文明也是这样,原初之时朴茂大同,愈来愈发展,即各个别去异化出各个民族不同之语种。过分异化之后,人类语言之间原来的共性即消失或隐匿不见,自然人们就不能自由地进行言语交流了。 是故,论述人类文明总的源头,根本上都是同源的,谈不上哪个文明是源文明,或哪个地区是文明的中心。故今天我们有些人热衷搞文明源流问题,将埃及或两河流域枉然定义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或将人类文明中心徒然定义在中国某地域,那都是一种痴迷者的一厢情愿,是属于他们自说自是和误读误会的。 有一个道理是很显白的,人类文明在诞生之初一定是童蒙和荒疏的,那时根本谈不上国家,连“古埃及”、“苏美尔”、“印度”、“中国”这样的国家或地域的名字都未曾有呢,所以,这种说埃及是文明发源地,或中国是文明中心,纯属臆言耳。用另一句话说,比如伏羲文明的源头,如果我们今天明确追溯到了,那里可能就只是一片已经荒芜久远了的沙漠或雪山。以时间毕竟太过久远了,道理上说,亦无任何考古学上有意义的文物存世,此即言无从据考者也。 所以,尽管笔者在后续篇章讲论印度或中国文明溯源问题时,会指出伏羲、女娲文明大致的发源位置,亦只是根据舆图地理信息的一种合理的推论,而这些推论所指出者大概却是要令那些抱着“埃及梦”或“两河梦”、“中国梦”的人们大跌眼镜了。 若各个地方宗支文明,在文明进程中,有快慢之不同,故先进者会向落后地区传播,这应该是事实。但这种文明的传播,总体来说是要分阶段读看的。一个时期是这种文明发达先进,另一个时期是那个文明发达先进。此起彼伏,互相交融着。从这个意义上说,哪一个文明都是不应该固步自封或沾沾自喜。 溯源古代文明,所谓“干文明”者,一者因为时间过于久远,一者因为过于荒疏简单,不容易事说之。故此,《文明论下部》涉及文明起源的部分就先从两河流域说起。一方面,因为近代世界各国考古学家们对这个地区的考古研究相对更充分些;另一方面,这个地区从地理版图见即更在整个地球版图(未包括美洲,当另作论)的中心位置,往上去则为埃及和欧洲,往下去则为印度和中国。所以,两河文明的研究和整理,对于梳理整个世界古文明是一个核心部位。另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即为印度河谷地区,相对来说更值得研究。但目前印度河谷地区的研究工作似乎落后于两河以及古埃及文明。当然,目前所有这些世界古文明,其研究状态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远远未能达到对古代文明的足够了解,最多只能算是某种初步的探索。有些诸如契形文字解读,图案文明解释等,目前西方学者其实存在许多懵懂和含混处,颟顸者居多。而笔者假此开篇亦只能是初步性阐述,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发挖和展开。而作为自己对此方面研究的一种小結,抛砖引玉地假此发文,或能因此与诸方高贤交流,或能因此启发后来才俊者,即为笔者之初衷。 两河文明即指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有说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是古希腊人对该地区的一种称谓。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区”,Meso=之间,potam=河流,ia=地区。这两条河又分别指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说是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4/63~公元24年)首先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 ▲图片一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像(Strabo,斯特拉波(Strabo) 斯特拉波(Strabo),BC64/63-AC23年,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出生於小亚细亚的阿马西亚,后移居罗马,曾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任职。著有《历史学》(43卷)和《地理学》(17卷)。 但笔者不认可这种说法。笔者认为,两河流域文明历史要比希腊文明更久远许多。而古人名地原理,或在数万年前,甚至更早期时代就已经形成了。是故,应该先有地名早已存在,而种族方言则是受此影响。笔者之见,希腊文中的“之间”这个词本来即原于两河-Meso,乃至希腊语的“河流”、“地区”,原来都应该是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中来的。这样的一种理解方符合文明传播法则。 故此指两河流域之间新月沃土,在底格里斯河(Tigris)与幼发拉底河之间(Euphrates)地带孕育出来的古代文明形态。 或也称之为苏美尔文化(Sumerianculture),其实即因苏美尔人曾经统治该地区时间较长,且影响较深远之缘故。 新月沃土(新月地带),希伯莱人称之为“示那国ThelandofSchina”或“伊甸园Eden之都”。这里的城邦文明,一直可以追述到年前埃利都Eridu时代。 但Eridu是否人类文明史上第一座城池?这恐怕目前还不好做结论。有资料显示,印度科学家在对坎贝湾海底采用声纳扫描技术,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遗址,随后的海底考古已发掘出了不少古代文物,放射性碳测定显示是到年前的产物。① 故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比古埃及文明大约早了年时间,比后来的巴比伦文明早年,比希腊文明约早了年,比已知的中国文明约早年(以凌家滩遗址上限年前论)。之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最早的人类文明,但目前印度河谷地区的考古发现,已经推翻或动摇了这种论点。印度河谷文明或更早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印度河谷文明的关系,将在本篇中进以论述。 美索不达米亚应该是很早前的一种称谓。Mesopotamia从M即与中文“美”字古文字原相同,从伏羲文明文初字原见,即为指月半圆满之象,表女娲氏也。故此地在伏羲文明中期曾为女娲氏居息之地,因此得名。在神農氏王天下时,此地则被苏美尔人统治。苏美尔人即属神農氏一支来此地传播农业文明者。“美”字另释见下(释文一), 释文一 另一种从文道义理解释,即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M从二︿合文,︿即宗庙或宗族之“宗”字之原,故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 ,从M即为︿︿,即表有二宗族也。以古人择水而居,故二宗族即居息於二支水脉,对应即此地区之底格里斯河(Tigris)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是故,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命名的第一字母即已表达此为两河流域也。其后字节-so等,即应该与苏美尔人等曾经长期居息此地有关。故曰,古人不枉名也,名必有义有实。 从地理见,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北纬30度线以北,低地海拔仅为45.7米,东北部为札格罗斯山脉(ZagrosMTS.),西南部为阿拉伯高原(ArabPlateau属荒漠地带),南部濒临波斯湾(PersianGulf),为冲积平原,湖泊沼泽特多。 ▲图片二扎格罗斯山脉远眺 考古发现,两河流域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其中心位置即大概在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古称亚述,南部即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北部即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但这片区域相对较低洼,加上东北部为伊朗高原,在全球冰川期结束进入融冰期时会形成巨大的洪水灾害,这也是被记载在苏美尔神话和《圣经》中的“大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文明进程之历史要远远超过我们现代人的想象,本篇将逐次论述之。 之前的考古学研究表明,两河流域是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考古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但这个界定有待商榷。已知古代最早的城市,这个也有待商榷。已知古代最早法律,以及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上帝以七天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等,有些则是事实,有些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这里引述的是西方学者的一些论点,笔者还没有具体查实)。 目前两河流域考古发现大量了远古文字记载材料(包括滚印和泥版),但解读却是一个问题。西方人在解读一些东方,包括埃及、中亚等地区的,属于象形文字一类的,存在较严重的误会和讹传。 ▲图片三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图 目录 环地中海文明 前苏美尔文明期 铁尔-哈松 早期苏美尔文明时期 乌鲁克 捷姆迭特-那色 苏美尔文明 女神 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祖源研究 与華夏文明的关联 诺亚的子孙们 四大文明溯源 巴塞特基 阿卡德 古巴比伦王国 阿摩利人 赫梯人 喀西特王朝 雅利安人 古亚述帝国 米坦尼王朝 阿拉米 新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分期表 环地中海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研究,其实应该要取更大的范围。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两河流域一直是周边各民族交替变换统治的。一开始是从北部高原地区降下之原著民,后来则由神農氏族人从海路逐渐进入到两河流域传播水稻类农作物种植技术,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即后来影响最深远持久的苏美尔(Sumerian)文明。再后来则是山地游牧民族之入侵,包括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梯人、卡西特人等,分别建立了更富有商业贸易精神的古巴比伦文明王朝,巴比伦王朝,以及后来之卡西特王朝、亚述王朝等。而伊朗高原,以及环地中海文明对该地区不断施加影响,故两河流域文明除了前期苏美尔人统治时期相对比较和平,后来的大部分时段都是充满者毁灭与重建,不断交织变幻的一种形态。 在研究两河流域文明中,固然前期高原人迁徙至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外。但时间跨度过于久远,所可比对的资料也不甚多,故只能从现存苏美尔文化滚珠或泥版的文字解读中,从文明演化以及种族迁徙的角度予以阐述发明。 另外,则是要将目前已经明了的印度河谷文明与该地区文化现象连带一起予以探讨。 ▲图片四 更主要的则应该是要将中期自阿卡德人进入以后,北方各族分头对该地区交替统治的作用关系理清头绪。故此称“环地中海文明”,即将此处文明演进与地中海文明乃至欧洲、埃及等文明连带起来作宏观视察。 前苏美尔文明期 有文物考证的文化期大约最早是在公元前多年前,如铁尔-哈松(Tell-Hassuna)文化、铁尔-哈拉弗(Tell-Halaf)文化和埃尔-欧贝德(El-Obeid)文化等阶段,时间从公元前年前至公元前年左右。后又经历了几个大的王朝,文化上的繁荣,几乎达于世界文化史之冠。 早期文明进入该地区,从地域上分判,大致可以看出先是在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圣城尼尼微附近)。这种文明形态与后来之苏美尔文明明显有所不同,可以推论是从高原地区循两河上游而进入的。时间段在公元前年左右开始发生,这与印度河谷地区最早的文明大致是同时的。 另一种即公元前年左右开始的,位置大约在伊拉克南部地区,应该视作苏美尔文明的早期形态。即埃尔-欧倍德文化时期。 铁尔-哈松 铁尔-哈松文明中心位置应该是在圣城尼尼微(Ninive)附近。 ▲图片五彩绘陶碗Dm:24.9cm哈苏那时期,约公元前年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是在-年期间由英国著名考古学家SetonLloyd指导发掘的。这是在伊拉克北部地区发现的早期人类文明遗址,发现各种陶器,测定年代为公元前-年。 铁尔-哈松遗址大约在摩苏尔(Mosul)西南35公里,底格里斯河的西岸。址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xm),堆积层约有7米高。铁尔-哈松遗址所发现的建筑残留大约是属于夯土(packedmud)。 库云吉克(Kuyunjik),位置在尼尼微附近,发现了Halaf(-BC)。这一文化的得名是因为在叙利亚\土耳其边境处的哈拉夫丘发现了这一种类型的陶器,而相似类型陶器被发现在TepeGawra和TellArpachiyah等地,而Tepe或Tell在当地语言中指倒塌建筑堆,其实即早期城市废墟。这个发现是由MaxMallowan,ReginaldCampbellThompson等人所发现的。 ▲图片六陶罐残部彩绘Dm:8.7cm(罐口)萨麦拉时期,约公元前年 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藏品号:IM ▲图片七女性陶土雕像哈拉夫时期,约公元前年恰加尔巴扎尔(ChagarBazar叙利亚东北部)陶土烧制(半熟)M.E.L.MallowanH.8.cm;W.5.cm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品号:ME ▲图片八 ▲图片九彩绘陶盘哈拉夫时期,约公元前~前年阿尔帕契亚(Arpachiyah叙利亚北部) 尺寸不详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图片十彩绘陶碗哈拉夫时期,约公元前~前年阿尔帕契亚(Arpachiyah叙利亚北部) M.E.L.MallowanH.5.cm(碗);W.15.cm(碗)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早期苏美尔文明时期 埃尔-欧贝德(El-Obeid)文化等阶段,时间从公元前年前至公元前年左右。早期苏美尔文明大致要分成几个部分来说,而这种分类是根据不同的考古地点,从这些考古地点所发掘出的文物或地层堆积,或建筑遗址等数据,比对研究(现在则有助于碳同位素测定等现代放射学仪器)之后,判断其为早期苏美尔文明。而一般此类不同地点的考古发现,其文明基本是用该地地名为命名的。有些地点的考古学地层堆积覆盖的分期可能是多种的或重叠的,所以,也不能简单地划分出哪一个先后,只能大致地推论这些都属于早期文明的一部分而已。 而很多精细的研究工作,文明解读等,亦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展开。 乌鲁克 从目前考古学报告见,欧倍德文化第四期之后是乌鲁克文化,亦属于苏美尔文明。当时苏美尔人所建的城市大多在伊拉克南部地区的平原和沼泽地带。大概即因苏美尔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因种植水稻等需要而来此处居息。另一个原因即为南部地区靠近两河入海口,而神農氏文明本部从印度河谷地区沿海路迁徙来此,即为顺理成章,自然而然者也。古代这一地区被称作Sumerum,大概即为音读口耳传承之称谓。 乌鲁克遗址是由英国考古队在-年的一次发掘,德国考古队-年期间发掘,二战以后德国考古队还继续了一些发掘,而以英国考古队最初发掘的乌鲁克(今瓦尔卡)地区为命名的。 ▲图片十一乌鲁克女神像,(-BC),大理石,21x16cm 曾于3年4月失窃,后被追回。 现收藏于伊拉克巴格达物馆内臧品号:w ▲图片十二雪花石膏瓶H:cmDm:36cm 乌鲁克晚期或捷姆迭特-那色时期(-BC) 现藏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館臧品号:IM 德国考古队-年在法拉地区进行了发掘,美国考古队年以对该地区进行了发掘,发现了许多泥板文书及滚珠。法拉地区即古代舒鲁帕克(ShuruParker)。 捷姆迭特-那色 捷姆迭特-那色的发掘大约是在-年之间,由英美联合考古发掘的。英国考古队的发掘是在马什鲁阿以东19公里处,考古学命名为捷姆迭特-那色。 ▲图片十三国王像H:21cm 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館藏臧品号 这尊雪花石膏塑像出土於伊拉克南部地区。按照伏羲图画文明解读此像寓意,即知此像为神農氏所属女娲氏之君王,其胡须呈“目”字,即通美索不达米亚之“美”字,表其在南部地区有八个属国在阿拉伯河两岸。另有各个小邦国在两河上游地区,呈现出文字M之象,即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首个字母M之象。而此像之面部眉毛,眼睛等部位纹样图案解读,即为夏禹“姒”姓所以从“厶”,即黄帝之孫鲧娶此方之女③,因此得姓也。详释见下图(释文二), 释文二 从此像文明解读见,苏美人进入该地区至少在公元前年之前。故前苏美尔时期,其实应将上限定在BC。 苏美尔文明 第一繁荣期大约是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这个时期,苏美尔人(Sumerian)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最早国家政权式文明(西方学者的观点,有待商榷)。 ▲图片十四苏美尔人所建城市 可以说人类现代文明的主要构成是由苏美尔人完成的。或说是在苏美尔文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比如,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这种“60进制”源于苏美尔。乃至东方干支纪年,60甲子,这应该也是传承苏美尔文明的。 苏美尔人掌握了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建立了优越的医疗体系。他们甚至知道只要去除水晶体上混浊部分就可以治疗白内障。 建立了非常健全的法律体系。包括现代司法实践中的陪审团制度。制太阴历、太阳历,以及星座黄道十二宫等,这些都源于苏美尔文明。 欧洲中世纪以后才接受的“日心说”,早在年前苏美尔人就已经知道。他们精确地计算出地球绕太阳公转“岁差值”,每72年偏差1度,经过年的地轴就偏差一周,这是非常令人震惊。(此段为网络查找到的信息,不代表笔者的观点,应该是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查实和分析。) 女神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几种早期女神像,但身份界定上有些模糊。故应从伏羲图画文明予以解读,以便认清各个祖源之不同。 伊南娜(Inanna)女神,或亦称做伊丝塔(Ishtar)、亚斯塔蒂(Astarte)。人们甚至会把她与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Venus)女神联系起来,但从目前出土苏美尔文明的这类女性神祗塑像见,其实是不同祖源的。 按照伏羲图画文明解读,有一类是属于伏羲文明父系传承之女性(女神),她们的造型中可以读出字母A为姓氏开首者,即为伊南娜系列女神。 是苏美神话系统里面的“圣女”、“天之女主人”,也是金星的代表神,和希腊系统的爱与美之女神阿佛罗狄忒是同一位,在苏美神话系统里也被认为与战争有关,希腊罗马系统的阿佛罗狄忒其战争地位里则被雅典娜女神所取代。 ▲图片十五亚斯塔蒂女神泥版浮雕现在藏于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标为 亚斯塔蒂女神在苏美神话里面是“圣女”、“天之女主人”,也是金星的代表神。 这类女神像一般双手握♀,有说是镜子者。其实即O与十合文。O表圆月之象,亦为女娲氏表姓之文。而十表中正,即与历法制定有关。从手张开五指见,即为五日正朔法,与黄帝族相同者也。 而其脚下所踩的两头狮子,即寓意两河流域结合部。其实即为古巴比伦女神。 美索不达米亚此时期,母系祖源即为女娲氏,主掌察月相变化,制太阴历者也。 希腊神话中出现的阿佛洛狄忒(希腊语:Αφροδ?τη;英语;Aphrodite),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是奥林帕斯十二主神的一柱,从语源音元见,以及伏羲文明图画表义见,则与亚斯塔蒂是同一类的。文明解读见下图(释文三), 释文三 而另一类女神,伊南娜,实即为罗马话中频繁出现的维纳斯(Venus)女神。后来人们会将维纳斯与阿佛罗狄忒混同为一位,而实际上是不同祖源的。见下图(图片十六), ▲图片十六伊什塔尔瓶上的伊南娜女神像 法国罗浮宫博物馆藏 法国罗浮宫所藏的标为伊南娜女神的,即为维纳斯女神。在伏羲文明中,虽然于伊南娜女神同样为双手张开姿勢,但手中不握东西,更主要的区别是衣领呈V字,即维纳斯Venus之V,女性性器官部位呈现的文明寓意也不同。这种塑像会有一个▽短裤,即古文“帝”字之原,即表示为东方维纳斯也。另释见下图(释文四), 释文四 而伊南娜女神或亚斯塔蒂女神都与金星有关。 金星的英文是theVenus(国际天文拉丁语命名Venus),维纳斯。 金星,中国古人称之为“长庚星”或“太白星”,或亦称“启明星”,即言此星可昏夙二见。《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即指此星在不同时节或早于日出而见,或晚于日落而见。 古代伏羲文明宗法制,大宗分出者都是以左右二路分别出发的。在天文察测系統中,各以昏夙为不同职司。故中国书史言伏羲女娲,或西方《圣经》言亚当夏娃,其实即表同宗所出者,分宗不同故,别在左右者,亦互为联姻对象者。 故此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与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其实即表示希腊与罗马本为同宗异族者,互相有关联,但别在左右,职司不同耳。此伊南娜与亚斯塔蒂亦尔,表现在文明特征上,一者V字在领口部位,一者V字在女性生殖部位,一上一下,其实即为言金星可昏夙二见。 伊南娜,Inanna,按照伏羲文明语源音元作拆解即成In-(少女),I字母大写其实即与中文古文“丫”字形近。故I在西方语言中有二种拼读法,其实即为形近之“丫”字与I混讹所致。 -an(天、天堂或安努神)-na(的),所以全名就是“天女”或“女的安努神”,与苏美语中的月神(Nanna)近同,语源学上即属同源者。 另见下图(释文五), 释文五 如果称之为伊丝塔(Ishtar),语源学见音元为“丫”,即为表少女者。中国人口语称“丫头”者,其实是有些来由的。而音元-tar即中文“塔”字同读。 古代该地区因商业经济发达之后,即欲建造适合测日正时所需的参照系统,因此处本无符合自然测日正时之参照物,是故建巴比伦“通天塔”。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日月运行精确观察数据。而该地区故以“塔”为命名。若名伊丝塔即言其在巴比伦塔右西者也。 另一种即非少女形象者,即为母亲之“母”字,古文原同字母M音,从伏羲文明文道释见,即为V字表少女,继而成长即为母亲,以M为表示,英文Mother即是。 ▲图片十七希腊克里特岛的操蛇女人 若此希腊克里特岛出土的此“操蛇女神”(SnakeGoddess),从文明解读,即为裙子上网格纹,现为M,母亲Mother。字母M与V有关联者,即M由V变来,V字继向两旁弯曲即变为M,从文明寓意见,即母亲是由少女变来的。 埃里都 埃里都(Eridu)一般被认为属于南部地区苏美尔文明。但在苏美尔神话传说中说“他们瞅见了埃里度”,则埃里都人应该早苏美尔人进入两河流域。而埃里都城废墟,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所以,埃里都明确是要早于苏美尔文明的。只是埃里都城所在位置是在传统苏美尔人统治区域中心。 ▲图片十八埃里都(墟) 在苏美尔神话中,埃里都(墟)在今伊拉克乌尔(Ur)西南12公里处,是一个被尊奉为神的君主的故里,此神名恩基(Enki),恩基在神话传说中被认为是水神或智慧之神,还代表着工巧、创造,甚至是顽皮淘气等特质,有许多传说。 在占星系统中,恩基被指为水星(TheplanetMercury)。 在后来的阿卡德人或巴比伦人的传说中则称之为Ea。恩基重大的一个庙在E-Abzu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此种说恩基神祗等,都是沿用西方人传统的一些解读,而笔者更有从伏羲文明解读义理之言。即如今人浅薄学人不能深究文明义理故,往往即喜欢掰拽《山海经》等野史乱言,拉扯作谈。故《山海经》一类野史书,以多充塞诬枉不经之言,固非正史所采信者。 有些属于野史对上古图案文明解读的一种误会作说,即如西方人会掰拽出许多离奇神话一样,这是人类思维臆想迷幻异化所致。是故,笔者一般不引述《山海经》荒诞之说牵强扯谈,但从伏羲文明,循文道义理释言。 ▲图片十九阿卡德滚珠印,(BC),从左到右伊南娜,乌图(Utu),恩基,以及伊斯木(Isimud) 恩克跨站在两河之间 伏羲文明为图画文明。基本没有文字,但有图画和语言,而语言乃数十万年(甚至更久)以来逐渐形成。先有自然发音原理,先从大象天文,如日月星辰,有目所共睹者,大同小异,故为大同文明。故西方《圣经》人类原来说一种语言,即为言大同文明,而后来逐渐有文字产生,则大同之文明即沦为形态各异之东西方不同文字体系,而人们之间交流其实即不能畅通,此即云人们要建造巴比伦“通天塔”而触怒上帝,上帝使人们各个语言文字变乱不能交流。 若此滚印所现图像,即为伏羲文明,图画文明。一般有二种体读法,一种即循王道制度法则,研究文明义理;另一即世俗之见,各种动物人物神话故事等。 上古时代,文字或未著,而有语言音元,口耳相承,自然传续。这样的传续体系,一般都非常稳定。故各个地名、氏族名,从语言音元论,即寓意深刻。若将此图画人物称作伊南娜(Inanne),乌图(Utu),恩基(Enki),以及伊斯木(Isimud),即为世俗神话之读。而其中寓意深刻者,即包括舆图地理,氏族祖源,天文星象等各方面。以图画微细局部各有寓意不同,故这种解读也难以一一表达清楚,大致只能举要言之。 ▲图片二十4.2x2.5cm古巴比伦时期芝加哥大学东方部藏 资料显示为阿卡德帝国,纳拉姆辛到夏卡里夏利时期 如上面此泥版纹样,通常滚印中并无此许多细节,如其背后左右肩各三道斜线,但此图则显示其实有某些细节类似标枪之类,从伏羲文明循文道见即为表子系之分出,左右各向上方去三支也。其所著冠,其实即为三∧上下相叠。中文为“巡”字之原,﹤﹤﹤,唯东土在其左旁,故变为横向之“巡”。 南北为正直,东西为橫贯者。此文明表义之别在方位横竖不同也。而∧亦为宗庙之“宗”字之原,若与下部“一”字合,则为字母A,故此为希腊神话之阿佛洛狄忒女神,或亚斯塔蒂女神,名字皆以A为开首也。 亚斯塔蒂女神之从“塔”字,通中文特别之“特”或“她”,即言当时两河流域之人建“通天塔”,其实即为王者察测日月行度之故。而此女神身著通长摆裙即象此塔有七层耳。故此女神即亚斯塔蒂女神。 乌尔 乌尔(Ur,现代名称为阿勒-穆卡亚TellAl-Muqayyar)。虽然乌尔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不算是最重要的城市(相对来说乌鲁克,尼普尔的名气要大一些),但它的来头也不小,传说中希伯来人祖先亚伯拉罕就出生在乌尔,《旧约》是故有对乌尔的记载。 乌尔原来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注入波斯湾的入海口,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后来幼发拉底河改道故,乌尔失去了原来贸易口岸作用。 公元年,大英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共同资助对乌尔进行发掘,英国人查尔斯,伦纳德,以及后来因乌尔考古而名声大作的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伍利(CharlesLeonardWoolley~)被任命为负责人。 乌尔古遗址有一个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建筑(陵墓),伍利当时做了一个航拍图(如下), ▲图片二十一乌尔遗址航拍图。1. 公共墓地(Cemeterysite)2.乌尔那姆和舒尔吉宫殿(E-Hur-sag)3.高级女祭司住宅(幽居地)(Gig-par-ku)4.神庙和国库(E-nun-mah)5.南纳庭院(CourtofNannar)6.金字形神塔(Ziggurat)7.海港庙(HarbourTemple)8.围墙(TownWall)9.远征屋(ExpeditionHouse) ▲图片二十二刻有普阿比名字(“Pu-abinin”)的印章H.4.cm;Dm.2.cmBC~年乌尔(伊拉克南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图片二十三普阿比的头饰,金片、青金石、红玉髓H:36.cm(梳子) 乌尔王陵出土(PG号墓)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前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图片二十四玫瑰纹饰黄金Dm:3.cm早王朝三期乌尔(伊拉克南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图片二十五乌尔王陵出土金头盔(复制还原),黄金锤成薄片镂刻而成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前年乌尔(伊拉克南部)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图片二十六女性人体小雕像H:16.5cm,W:5.6cm欧倍德晚期乌尔 第八次发掘,-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館藏 ▲图片二十七 ▲图片二十八献给杜尔萨格神(Hendursag)的还愿小像H:37cm 1-BC 乌尔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二十九-1 ▲图片二十九-2大竖琴H:cmW:97cm 大死亡坑(PG号墓) 乌尔 大英博物馆藏 乌尔遗址考古发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称“大死亡坑”的墓葬。伍利爵士在年出版的《迦勒底人的乌尔》中描绘了大死亡坑里集体自杀的情景。这是一种主动牺牲殉葬的场景,现在人比较难以想象,国王、王后去世后,亲属或近臣相继自杀以殉葬。 ▲图片三十根据伍利爵士考古学报告设想绘制的“大死亡坑”集体自杀殉葬场景图 英美联合对伊拉克乌尔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今主要即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馆中,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古文明意义非常之大。 楔形文字 考古发掘出土了较多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滚珠,城邦遗址,以及雕像等各种艺术品,还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TheEpicofGilgamesh),等等。 ▲图片三十一哈什哈默拜见乌尔纳穆国王 哈什哈默的滚印(-前4BC)绿石,乌尔第三王朝 大英博物馆藏 此滚珠文字释读,则可明其祖源出印度河谷地区。将另以释。 ▲图片三十二印度河谷文明多拉维拉(Dholavira)遗址门口镌刻的古文字 除了形态方圆不同,文字基本构成要素一致。从这点见,苏美尔文明与古印度河谷文明是同属于一种文明源流者,此毋庸置疑。 这种文字形态亦与东土华夏文明早期文字(已发现最早陶寺遗址文字,见下图,图片三十三),有着高度亲缘关系,从文字基本构成见。 ▲图片三十三陶寺遗址出土陶罐所现朱砂书文字 人们目前对此类上古文明遗址之发现,大多是因为有些从遗址中散落之文物被陆续买到文物市场,引起某个具有敏鋭意识者,或具有相关考古学知识者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tq/3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苏美尔文明与象雄文明比较中藏族历史源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