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来自印度电影《Asoka(阿育王)》,电影以印度历史上最强盛的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为原型,做了大量改编,讲了一个爱情故事。

▲夜幕初降的焦特普尔

印度是一个容易引起现代中国人民兴趣的国家。

因为它自身的神秘,因为我们对它的不了解。

▲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摩洛甘济McLeodGanj,紧挨着“著名的”达兰萨拉。这座普通的印度小山城,因为十四世达赖喇嘛及西藏流亡政府曾在这里常住而聚集了大批藏族,成为印度藏人的聚居区之一。不过这里对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吃到了整个印度行唯一的一顿川菜。

早在去年初我去了趟印度,就有不少朋友向我打听那边的情况,还有小伙伴向我追稿要图片。

但对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南亚第一强国,拥有比中国还古老文明的国家,我总觉得只有半个月的实地探查,我那点知识储备只是一点皮毛。

而且了解越多,越觉得很多都不懂。

其实在出发前几个月,当定下这个目的地后,兴奋之余我就开始纠结,有着如此丰富积淀,有着近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国,如何定旅行线路就是个问题。

去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最具象征意义的恒河平原?还是东北部西里古里走廊以东的敏感地区,西部拉贾斯坦的大沙漠,或者是南部广袤的德干高原呢?

最终得以成行的旅行:2周时间,9个地方,从北到南,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到次大陆的几乎最南部,至少0公里行程,2段飞行航程,3段火车行程(其中2段夜班卧铺),4段夜班大巴。

不少小伙伴以为我去度假,只有我最清楚——我是去辛苦“工作”的。

▲焦特普尔,迷人的“蓝色之城”,城边是雄伟的梅兰加尔古堡。蓝城里有无数蜿蜒曲折、闪闪发光的迷宫一样的中世纪街道。街巷中飘荡着焚香、玫瑰和下水道的气味,商店和市集一户挨着一户,从传统乐器、庙宇装饰到鼻烟、纱丽应有尽有。

▲拉贾斯坦邦的焦特普尔,大概是摄影师SteveMcCurry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他在这里拍出过大量传世作品。而我,只在这里待了一天。

谜一样的邻国

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印度是我们的邻国,对这个邻国,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却是相当不了解。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没有走出去看看她的传统的。

虽然“壮游”这个词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在唐代就有了,典型的如西去取经的玄奘,云游四海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他的《壮游诗》也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然而这只是属于少数读书人才有的意识和“境界”。

天朝上国几乎什么物产资源都有,基本不需要出远门和周边的“蛮夷”做生意,加上是传统农业国家,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地填饱肚子最实际,加上明清时期闭关政策,能走出去并留名至今的古代看世界的中国人屈指可数。

张骞、甘英、郑和是官派的,杜环是因为战争被阿拉伯人掠走的,只有为了佛教求法出去的玄奘、法显等僧侣,沿西北丝绸之路到达罗马的拉班·扫马,以及搭商船远航的汪大渊算是自费出境游。

(注:杜环,随唐朝名将高仙芝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作战被俘,其后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著《经行记》;拉班·扫马,13世纪出生并成长于北京,中国史书记载扫马是汪古人,叙利亚文献记载是畏兀儿人,他是景教教士,51岁时和他的小伙伴马克(山西人)前往叙利亚朝圣拜见景教大主教,其足迹西至巴黎,在《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中有记载;汪大渊,元朝民间航海家,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莫桑比克海峡、摩洛哥、澳洲等地,著《岛夷志略》。看来,出去旅行还是要多些文章啊)

而且,印度对我们是个很奇怪的存在。即使在今天,大部分国人出去都不会选择这里。

▲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康格拉堡,曾经被印度王侯、军阀,甚至是英国人(年)占据着,最终被年的地震摧毁。登上城堡残留的城垛废墟,可以看到Manjhi河和Banganga河的汇流处,以及远处的山脉美景。

我们国人出去旅行一般是这样,一般是飞欧美澳新或者日本,有钱又新潮或者喜欢装x的去南北极,去七大洲最高峰去摆pose,或者至少都要去非洲拣几块犀牛屎回来,有充裕时间的就去南美和草泥马合影,再差都是去东南亚或者台湾逛逛。

至于“南亚”,可能只是尼泊尔玩户外探险,或者马尔代夫白沙滩度蜜月的代名词。

印度,这个已经13亿人口,马上就要超过我们的邻国,这个与我们有着上千公里边境线的南亚第一大国,虽然只隔着喜马拉雅山脉,但几乎是被大家“遗忘”了。

我身边的朋友,大部分对印度的印象还是标签化的“脏乱差”,万恶的种姓制度,极低的妇女地位,满身的咖喱味,以及难以理解的思维方式……

当代印度人对我们的了解,也不甚清楚。很多印度人甚至觉得中国的发展还不如自己。

而在历史上,中印两个都有着四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一直都是有很多交流的。

▲对于印度的火车,我们都把它“神话”了,我也好奇地去凑了个热闹。没有看到车顶都是人的场景,但也足够震撼:车厢在行驶时不关车门(据说是因为天气太热),大部分车站没安检,甚至不检票就上车,买不买票全靠自觉。

▲印度的火车是有女性专用车厢的。当然普通车厢女性也可以进,不过女性车厢里面是什么样的,我可没进去拍过……(捂脸)。

▲孟买街头。作为世界最大电影生产国的头号电影基地所在地(指孟买的“宝莱坞”,当然宝莱坞不是印度电影的全部。在宝莱坞之外,还有南部以泰米尔语为中心的“凯莱坞”,以泰卢固语为中心的“托莱坞”等),这个被称为“印度的上海”的地方,也是格里高利·罗伯兹笔下光怪陆离的城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城市。

从“蜀身毒道”到“佛从西来”

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至少在两千年多前就有了。

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到现今中亚地区,见到市场上有蜀地出产的竹杖和布匹在卖,问当地人从哪里搞到这些东西的,回答是“印度”。

张骞这才知道,印度离四川大概不太远。

那时候,我们管印度叫天竺(同“身(yuān)毒(dú)”,来源于古代波斯人对古印度的叫法)。

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中印之间就有民间商贸往来,中国货物通过蜀身毒道,即从四川、云南进入掸国(今缅甸北部)到达天竺,甚至延伸到张骞当时到达的大夏国(今阿富汗一带),现在这条路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或者通过茶马古道,从西藏中转进入印度,这种贸易是双向的,南亚一带货物也能通过这条路进入中原汉地。(本文的中印交流只讲中原汉族地区与南亚印度地区的交流,藏族同胞、西域新疆人民与南亚的交流不详细展开。)

从这两条路的名称可以看出,这条路上交易的代表性商品是丝绸、茶叶和马匹,从南亚中亚换回的还有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

但这条商贸通道,长期秘密掌握在中国西南夷的商人与宗教僧侣的手中。直到唐朝随着各方交流的加强,才逐渐暴露于世人的目光中。

▲开伯尔山口位置和南丝绸之路走向图。

然而被封为博望侯(汉武帝取“博广瞻望”之意)的张骞,只是到了印度北部的小国大夏,他还没有越过兴都库什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开伯尔山口真正进入印度,他也并不清楚蜀身毒道的具体走向。

(注:开伯尔山口,现位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是从中亚通往南亚的唯一通道。印度,或者说南亚次大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入侵者都从这个山口杀出来,一路南下进入印度河平原,这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贵霜帝国、伽色尼王国、莫卧儿帝国、恺加王朝、杜兰尼王朝,唯一的例外是大英帝国。)

但是,张骞却“凿空西域”,使得中原王朝通过一系列国家政策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并彻底从国家渠道开辟了通过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包括今新疆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果阿旧城一处天主教堂遗址。果阿邦是最晚加入印度的一个邦,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加入印度联邦。大航海时期的年,葡萄牙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的建筑、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并统治了近年。如今,果阿邦的人均收入在印度名列前茅,健康水平和识字率也相对较高。当地很多年长的人,还认为自己更应该是葡萄牙人。

▲“混入”南印人民的婚礼宴会,体验正宗乡村风味的印度手抓饭。

▲印度南方穿着民族服饰,戴着漂亮项链的小姑娘。

公元64年,东汉汉明帝梦见有金人从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称为佛”,汉明帝就派使者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迎来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公元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并修建白马寺供译经和传法。之后,又有多位印度高僧来到中原汉地传佛教。

到了5世纪初的东晋时期,僧人法显为了求法到了天竺(那时是印度笈多王朝的顶峰时期),这应该是有记载的第一位到南亚地区的中原汉人(实际到达天竺地区的还有一位僧人叫道整)。

▲法显西行和从海上归国的路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法显在62岁从长安出发,在张掖遇上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10多位志同道合的僧人,他们一行经敦煌、高昌(今吐鲁番)、于阗(今和田)、达竭叉国(今塔什库尔干),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来到南亚的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此时,之前西行的队伍只剩法显和道整两人,其他人或返回,或病死在了路上。法显和道整在印度河、恒河流域游历了包括天竺在内的20多个国家。六年后,道整留在了当地,法显独自一人分多次搭乘商船,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罗越国(今马来半岛南端),在青州崂山(今青岛崂山)登陆回国。

这时候,他已经75岁高龄了。

法显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不仅使他成为著名的僧侣,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上少有的留下名字的旅行家。回国后,他又用了5年时间翻译佛教经典,并写成了《佛国记》(又名《历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法显传》,法显在80岁才完成这些工作,佩服他毅力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他的身体好)。

这是中国人最早以实地的经历,根据个人的所见所闻,记载一千五六百年以前中亚、南亚,部分也包括东南亚的历史、地理、宗教的一部杰作。

这是一部游记,也是一本佛教地志类著作。

▲亨比,位于印度南部的泰卢固语区,是史诗《罗摩衍那》中猴神哈努曼的领地。历史上曾经是有50万居民的大都市。现在,四处散落的天然大石块,中古时期的神庙遗址,翠绿的棕榈林,香蕉种植园和稻田是这里最主要的景色。

▲亨比的“船”是直径2米左右的圆形大簸箕,当地人用它渡河、捕鱼。成龙和金喜善主演的电影《神话》曾经在这里取景。

在这一时期,也有许多印度僧侣来到西域新疆进行传法。公元4-5世纪时期,新疆比中原汉地更早成为了佛教中心。那时的新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等西域诸国已经是著名的佛教国家。

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鸠摩罗什就出生并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和鸠摩罗什塑像。库车是鸠摩罗什的故乡,他的父亲是天竺望族,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年,中原正是两晋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他的父亲是天竺望族,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算是中印混血?)。鸠摩罗什天资聪慧,3岁能认字,5岁开始博览群书,7岁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既通梵语,又精通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公元年,他在57岁时来到长安,与弟子一起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诸多佛教经典。

鸠摩罗什也与公元6世纪的天竺高僧真谛、7世纪的玄奘、8世纪唐玄宗时代的天竺高僧不空一起,并称中国佛教的四大译经家。

▲班加罗尔,南印腹地最大的城市,著名的IT城,印度的硅谷。在街上,许多当地人会用英语聊天,而不是当地方言。

大唐盛世,中印交流的巅峰

公元7世纪,中国进入唐代,终于又有了另一位著名的高僧进入印度求法。

他就是玄奘法师(唐僧)。

▲玄奘西行图,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玄奘,在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都是《西游记》里那个细皮嫩肉、手无缚鸡之力,却会念紧箍咒折磨孙悟空,人妖不分是非不明的形象。

然而,真实的玄奘与小说中的唐僧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年唐朝刚建立不久,立国未稳,北面受到来自突厥的安全威胁,实行禁关政策。玄奘当年并没有与太宗皇帝结拜兄弟,也没有通关文牒,属于偷渡出国。他沿着高昌(今吐鲁番),经过盗贼出没的阿耆尼国(今焉耆)、屈支国(今库车)、跋禄迦国(今姑墨),经葱岭北脉、中亚草原、费尔干纳盆地,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之后,他作为留学生,几乎走遍了整个印度,最后在当时印度的文化中心、佛学圣地那烂陀寺学习。

(注:那烂陀寺,公元5世纪时由印度笈多王朝所建的一所佛教大学。公元7世纪时,它已经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学术殿堂,玄奘在这一时期来到这里学习。那时候,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教师达1名。年后的公元12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那烂陀寺毁于战火,逐渐变为废墟,现在已经深埋于地下。到了近代,那烂陀寺在地面上已经没有任何标志物。)

▲那烂陀寺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没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的精确描述,那个年代的印度历史恐怕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印度人感激玄奘,因为玄奘,他们才知道那烂陀寺当年是何等的辉煌。

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对比出土的文物,确认那烂陀寺的位置。到现在为止,那烂陀寺也只发掘了十分之一,地下可能还有无数惊喜等待人们去唤醒。现在,已发掘的每一处遗址说明上都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挖掘,根据玄奘记载应为此处。

玄奘更了不起的,在于作为远道而来的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他却青出于蓝,登峰造极,在学术和社会影响上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慈恩传》说:“寺内能讲二十部经书的有一千人,三十部的五百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包括玄奘法师。”就是说,在那烂陀寺的印度及外国几千名资深学者中,玄奘的水准至少是前十名。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当时印度最大的摩揭陀国的君主戒日王邀请玄奘前往主持全国辩论会,也就是打擂台。由玄奘守擂,摆出自己的观点,等待其他人来辩驳。结果,十八日内无人能驳,玄奘自此得号“大乘天”“解脱天”。

玄奘那时学习用的语言,是梵文。而他的梵文,完全来自于旅行过程中的自学。用自学的外语与外国人进行宗教哲学的辩论,而且面对成千上万观众在擂台上一对一PK,今天有几个外语系高材生能做到呢。

▲年,那烂陀寺遗址旁修建的玄奘纪念堂。图片来自网络。

离开故土18年后,玄奘回到唐朝后,开始翻译佛经。由于玄奘的努力,今天许多在印度找不到的宗教经文还能在中国找到。

回国后,玄奘还写了《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玄奘在这本书里说,“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意思是对于印度人而言,不称印度为印度。

古代印度,由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组成,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名字,印度人只称呼自己所在国的名字。只有印度以外的人,才把印度看做是一个整体。玄奘说的“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即为此意。

也是从玄奘开始,中国人开始称印度为“印度”。印度一词,来源于梵文Sindhu,最初的意思是河流,后来又专用来指今天的印度河。印度西边的居民,是讲伊朗语的波斯人。波斯人进入印度,首先遇到的大河是印度河,于是便以Sindhu作为这一片地方的名称,进而以此称呼整个南亚次大陆。

今天的印度人普遍认为,是玄奘开启了中印官方交流的先河。

▲科代卡那的湖光景色,这里背靠郁郁葱葱的西高止山脉。据说,西高止山脉有印度27%的开花植物和许多当地特有的野生动物。这里是南印著名的避暑胜地,尤其在英国殖民期间,来这里躲避炎热的英国人在山间种满了茶树,并且保留了许多英国人建的基督教堂。

玄奘之后,中原汉地还有义净,也经西域陆路去印度求佛法,他后来写出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讲述中国僧人和朝鲜、越南僧人以及中亚细亚僧人西行求法的一些事迹,此外兼述经济、风俗及旅行路线,为研究7世纪南洋诸国状况和国际交通的重要资料。

安史之乱后,由于中原王朝式微,河西走廊和西域被吐蕃、回鹘、西夏等轮流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繁荣,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转到民间海洋贸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当然郑和船队的主要目的不是贸易,但却是极为重要的一次交流)。-年,郑和率领多艘海船、2.7万多人,总共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其中六次到印度,多次在柯枝(今印度科钦)和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停留。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在古里逝世。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图片来自网络

最熟悉的“陌生”国家

中印两国的交流可谓源远流长,互相之间都有很多影响。

正是这些前辈,历尽艰辛,付出了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建立起中国与印度的诸多联系和交流。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的交流通道主要是三条,两条来自陆路,一条来自海上。

第一条,以中国为主体和出发点,西北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现在的新疆西行,在中亚草原南下,从北面进入印度,这一条由官方开始主导,民间逐渐成为主体;

第二条,西南丝绸之路经云南、缅甸从东面进入(丝绸真是古代中国的代表性拳头商品),这一条应该是三条路线中最早的,纯粹由民间开发,一直秘密通行;

第三条海上的通道(可能)最晚,大概从唐中期以后开始逐渐繁荣,宋、元尤其兴盛,路线是从中国的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

中国从印度引进了各种香料、染料、宝石、象牙等商品。

▲多年前,郑和船队曾多次来到这里——科钦。当时这里叫柯枝。在随船官员马欢眼中,柯枝是一个颇有异国风情的国度,这里的人“头缠黄白布,上不穿衣,下围拧丝手巾”。公元年,郑和在这里以北公里的古里(今卡里卡特)逝世。

除了这些实物商品,梁启超曾将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结为音乐、建筑、绘画、雕刻、戏曲、诗歌和小说、天文历算、医学等十二个方面。其实不只这十二个方面,还有更加本质的影响,那就是对中国人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的影响。

包括一些我们今天看起来相当中国化的东西,还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比如《宝莲灯》、《九色鹿》、《白蛇传》,这些听起来很“中国”的故事,实际都是来自印度,或者很有可能来自于印度(《白蛇传》的起源尚有一些争议)。

比如中国象棋,据说也是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一起从印度进来的。这种说法有争议,但古代中国象棋的发展受到过印度象棋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还有“阎王”,在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中,阎王是一个不大的天神。后来有关他的神话大量出现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中。

当然最重要,也是最深刻影响中国人民的,是佛教。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音乐、建筑、绘画、雕刻、戏曲、文学作品等,当然还有思想层面的。我们从佛教引入了很多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和日常词汇,比如:因果、时间、世界、慈悲、现在、单位、劫、正宗、执着。

汉语还为“佛”和“僧”单独赋予了发音。发音为“fo”和“seng”的,不管声调是什么,都只有“佛”和“僧”这两个字,足以见汉语对佛教的重视。

▲科钦海边巨大的捕鱼网,据说是元代从中国传入。现在这种渔网在云南的少数乡村还能见到,但比这个尺寸要小很多。

而印度,则从中国引进丝绸、瓷器,还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了喝茶、种茶,并发扬光大,现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饮料——茶。印度的茶叶贸易也一度超过中国,排在世界首位。

接下来,我们将正式开启印度之旅,继续认识这个我们已经有些陌生的邻居。

ps:由于印度是个太过复杂,历史文化,自然地貌极为丰富的国家,作者水平有限,难免有谬误,希望不吝赐教。

作者:郭思宇

旅行者、“荒野游侠记”摄像师

(本文图片除标注了来自网络的外,均由作者拍摄)

回复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不丹|老挝|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

更多商旅资讯请长按







































专家解析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有哪些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ms/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