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

历史概况(摘要)-(一)

作者:门德别列克苏仁加甫

现居住于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及附近的塔城市、托里县和裕民县境内蒙古族均俗称为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塔尔巴哈台蒙古是清朝平定准噶尔之乱之后,在塔尔巴哈台首先备齐安置的居民。从此起,他们一直隶属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一边驻守卡伦戍边,一边屯牧屯田发展生产。到中华民国时期,年建立额敏县,年建立裕民县,年建立托里县。于是,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的主体留于额敏县。“额敏”就是史料中所记载的“也迷里”,是一条河名。也迷里,蒙文原文为“额玛勒”,即“马鞍”之意,河源犹如马鞍形状的山头,故名。也迷里河即额敏河就是根据蒙语“额玛勒”谐音而来,沿用至今。

年,成吉思汗封也米里河浜之地为三子窝阔台。窝阔台汗建立汗国,其领地从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都城建在也迷里河南岸,以河名命为“也迷里城”,从此也迷里地带为窝阔台汗国的政治中心及核心地带。年建县时,将“也迷里”改写为“额敏”。“也迷里、依灭立、叶密立、额米立”谐蒙古语马鞍之音,汉译用字不同,是同声异写而已。

年(乾隆二十七年)清朝将准噶尔部众残余收集,设苏木建制管理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十苏木蒙古驻扎于现在的额敏县、塔城市、托里县和裕民县的广阔草原和葱绿山脉,保卫祖国边疆,巩固边防,从事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草原畜牧业,后期发展小型农业。年(同治十年)棍噶扎拉参在阿勒泰克润河畔修建一所寺庙,叫《承化寺》(Sharsum)。跟随棍噶扎拉参去阿勒泰一带的十苏木民众中划留40户为承化寺属民并驻牧于承化寺附近。他们的后裔现居住在阿勒泰市市郊及其附近乡场。年(光绪十八年)清军在库尔喀喇乌苏安集海河上游为棍噶扎拉参修筑承化寺时,从塔尔巴哈台十苏木添拨50户为属民。他们的后裔现居住在乌苏市巴音沟牧场及其附近乡场。三区时期至解放初期,由上级委派和分配到全疆蒙古族相对聚居的地、州、县(市)的额敏(十苏木)籍蒙古族党政干部,教师、医护人员及农牧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和大专院校毕业生等近有人(户),回原籍的很少。他们和他们的后代现分布在全疆8个地州市的21县(市),从事各项工作,为本地的社会经济建设事业做出各自的贡献。

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居住在上述四个县市的十苏木蒙古总人口为人,其中额敏县人,塔城市人,托里县人、裕民县人。除此之外,年『伊塔事件』时,从额敏移驻塔城县(现市)的原十苏木所属乞儿吉斯苏木人(柯尔克孜苏木人)人。目前住在这一市三县的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后裔,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商业、旅游和其他事业。

图片:额敏县(图片转自网络)

十苏木蒙古的起源与组成行政建制及宗教

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得主体为额鲁特蒙古。额鲁特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是卫拉特蒙古的主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称为“额鲁特”,后称“准噶尔”,清朝平定准噶尔之乱之后,又将准噶尔后裔统称为“额鲁特”。额敏县及附近县市境内的蒙古族绝大多数是额鲁特的后裔,是清乾隆出兵讨伐准噶尔并实行无情屠杀之后留下的各部众及氏族残余所组成的。

年(乾隆二十年),准噶尔汗国贵族内讧升级,清朝借机两次出征准噶尔汗国,以此使62万无辜准噶尔部众被推入战火,“留下当地的不到4千人,部分被清军杀害,有的战乱中病死,有的逃到国外”。①汉史记载中说:“做为准噶尔汗国主力的后期四卫拉特的62万人中,24万人死于战争中的瘟疫及饥饿;18万人死于清军屠刀下;12万人逃入哈萨克和沙俄境内。”②清军对包括也迷里地区在内的准噶尔部众,不分主使和胁从,滥杀无辜。在这无情战祸之中塔尔巴哈台也迷里一带,顿时出现百里无人,千里无烟的空旷局面,客观上为沙皇俄国的侵占、吞并和境外俄属居民大量越境冲入具备了有利条件。为了防止沙俄侵犯和阻止境外居民的大量入境并充实边防,保卫和开发新疆,清政府年(乾隆二十七年)开始从察哈尔八旗(现内蒙古中南部、张家口一带)、北京、沈阳等地迁移察哈尔蒙古、满洲、额鲁特蒙古、锡伯、索伦兵丁几千名携带家眷移驻新疆西、北地带屯田戍边,同时分别组建满营、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和厄鲁特营,由伊犁将军控驭调遣。以上除满营兵外其余的通称为《四营兵》。

年(乾隆二十九年)清廷设置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理塔尔巴哈台军政事务。首任参赞大臣绰克图由乌鲁木齐率绿兵名在雅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加尔,蒙名叫乌尔雅尔)建成肇丰城,作为塔尔巴哈台地区首府。年参赞大臣阿桂将城移于楚呼楚(蒙语意为木碗),建绥靖城(即今塔城)。驻扎在塔尔巴哈台的军队,有满营兵名、锡伯营兵名、索伦营兵名、察哈尔营兵名、厄鲁特营名,都是由伊犁换防。另有绿营兵名由陕甘省换防。③

清朝评定准噶尔之后,或从年(乾隆二十五年)起,在战乱中逃出境外和逃入深山老林的准噶尔部众残余陆续回原籍投靠清朝,清朝对其采取招抚措施,并设苏木(军政建制)进行管理,对塔尔巴哈台准噶尔遗众逐渐备齐设十苏木总管旗。他们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年(乾隆二十五年)后清朝首先在乌尔—雅尔(蒙语,汉史称肇丰城,现称乌尔加尔,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将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的准噶尔部明噶图残余编为1个苏木,归入参赞大臣绰克图所属清军管辖。而后将境外和深山老林中陆续回原籍投靠清朝的准噶尔部众残余约余人(户)收理,又编为1个苏木。这两个苏木是评定准噶尔之后最早安置在塔尔巴哈台的额鲁特蒙古人。

二是,年(乾隆三十年)清朝政府将年(乾隆二十七年)西迁之察哈尔留驻乌鲁木齐的户察哈尔及留驻库尔喀喇乌苏的50户察哈尔以及驻牧于乌鲁木齐的名额鲁特兵与驻库尔喀喇乌苏的17名额鲁特兵一并移驻塔尔巴哈台,编为1个苏木。因为,第一批西迁之察哈尔兵丁中有两百多额鲁特兵丁。

三是,公元年(乾隆四十二年),清朝政府将年由伊犁厄鲁特营移驻乌鲁木齐的4个苏木多户额鲁特人,移驻塔尔巴哈台,安置在巴尔鲁克山和斋尔山等地。

四是,年(乾隆四十二年)清政府将投来之东布鲁特(乞儿吉思即柯尔克孜)人,共九十三户(又说73户)人编为1个苏木(称哈苏扈特苏木★),归属额鲁特总管旗管辖,由于当时户数不够苏木建制,没有及时授予苏木一级行政行使权。到年(道光十三年四月)赋予《道字一千一百二十九号》铜质大印(现保存在塔城地区档案馆)后才拥有苏木一级行政行使权。于是,塔尔巴哈台地区原有2个苏木增加到8个苏木。年(乾隆四十二年)将8个苏木组成一个爱玛克,设总管、副总管、佐领、骁骑校,授予行政行使权并赐予总管印章、佐领印章。既然建立地方性行政官制,但还是旧样,军事管理组织。因此,十苏木蒙古担负着驻守卡伦,巡察边防外还看守台站并屯田放牧的重任。

年(道光13年)把额鲁特6个苏木,扩编为8个苏木(8佐领)。加上察哈尔1苏木(1佐领)、哈苏扈特(柯尔克孜)1苏木(1佐领)共10苏木,统称为《塔尔巴哈台额鲁特十苏木总管旗》,也称《塔尔巴哈台十苏木特别旗》,俗称《塔尔巴哈台额鲁特十苏木》。

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是以上四方聚集,由额鲁特、察哈尔、哈苏扈特(乞儿吉思即柯尔克孜)等三个部族所组成并以额鲁特部族为主的群体。

额鲁特:学者们认为额鲁特的祖先是绰罗斯,额鲁特是准噶尔绰罗斯部众后裔。塔尔巴哈台的额鲁特蒙古,主要由清朝评定准噶尔之后,留在准噶尔的绰罗斯部残余所组成,还有融合了一些辉特部、和硕特部和杜尔布特部等氏族残余。15世纪初,额鲁特部逐渐西迁至阿勒泰及额尔齐斯河以西,天山以北和中亚一带游牧。年土尔扈特部西迁,年和硕特部南迁后,准噶尔的绰罗斯、辉特、杜尔布特、不古讷惕、巴图特以及留在准噶尔的小和硕特等诸部的部分约10户,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斋桑湖地区,额敏河谷—胡鲁苏台盆地(即塔额盆地),塔尔巴哈台山(西域同文志云:塔尔巴噶台鄂拉,准语。山多獭。故名)ⅰ、鄂尔和楚克山(西域同文志云:鄂尔和楚克鄂拉,准语。山峰高耸之谓。现称吾尔喀夏尔山)ⅱ、斋尔山(西域同文志云:斋尔山,准语。地多黄羊。故名)ⅲ和巴尔鲁克山(西域同文志云:巴尔鲁克鄂拉,准语,树木丛密之谓)Ⅳ等准噶尔盆地西、北岸广袤地带。(所谓“准语”即准噶尔语,就是新疆蒙古语)关于清朝平定准噶尔之乱之后,准噶尔部残余额鲁特人口状况,《西域图志》中阐述:“乾隆四十二年,额鲁特户三千五百十六户,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七名口。”④于是,清政府将额鲁特人组编为六苏木,一个总管旗,统辖6苏木额鲁特、一苏木察哈尔、一苏木哈苏扈特(柯尔克孜)。塔尔巴哈台额鲁特人从十苏木蒙古形成以来为塔尔巴哈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加强边防和建设边疆乃至新疆卫拉特蒙古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

察哈尔:据史学家考证,所谓的察哈尔名称,不是血缘关系的部族名称,而是历代蒙古大汗的特殊军旅——护卫军的名称即军事组织名称。当时,它在蒙古诸部落中好像成为一个从各部落中选拔出来的部落集团。经长期历史过程,这部落集团的后裔,逐渐被称为察哈尔部。土尔扈特也是如此,不是血缘关系的部族名称,是军事组织名称。察哈尔部(八旗)游牧于内蒙古中南部,张家口,宣化以北地带。清朝征服准噶尔汗国之后,为了保卫、开发边疆和加强边防,从察哈尔八旗调遣两批察哈尔兵丁,西迁之新疆。第一批西迁之察哈尔兵丁于年5月9日起程年3月17日到达乌鲁木齐。其中户留驻乌鲁木齐,50户派驻库尔喀喇乌苏,其余的驻防伊犁。年(乾隆三十三年)4月份,清政府将留驻乌鲁木齐的户察哈尔与留驻库尔喀喇乌苏的50户察哈尔一并移驻塔尔巴哈台。现居住在额敏县呼吉尔图(此名称不准确,史称郭吉尔德)蒙古民族乡及托里县白兴图等地的察哈尔人,是从乌鲁木齐和库尔喀喇乌苏调遣的户察哈尔的后裔。原先,他们赴塔尔巴哈台的乌尔—雅尔地方,不久移驻额敏河流域、托里等地,长期看守卡伦站台并屯牧屯田,为塔尔巴哈台军政事业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力量。

乞儿吉思(柯尔克孜):他们是十苏木蒙古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苏木,是年(乾隆四十二年)投靠清政府的九十多户乞儿吉思人的后裔。据史记,他们的祖先是早在叶尼塞河上游即小叶尼塞河流域,与巴尔虎、布里雅特、杜尔伯特、辉特等卫拉特蒙古部杂居并放牧、狩猎和采集生活的乞儿吉思人。在漫长复杂历史过程中,大部分叶尼塞乞儿吉思人陆续迁徙帕米尔-天山,一部分仍然留在发祥地叶尼塞河流域,杂居于蒙古卫拉特诸部之中。这样乞儿吉思部逐渐形成西乞儿吉思部(又称西布鲁特)和东乞儿吉思部(又称东部鲁特)等两大部。在漫长岁月里,在与卫拉特蒙古共同生活生产和文化的自然交流及渗透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和联姻关系等多种因素并存的环境下,留在叶尼塞河流域的部分东乞儿吉思人中出现逐渐向蒙古融合和半融合现象,另一部分融合在其它部中之中或完全变成其它部族。年清朝征战准噶尔的战乱之中,部分东部鲁特人迁移内地和逃去境外。若干年后逃去境外的东部鲁特人由于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相适应而返回原籍准噶尔。他们就是今天的塔尔巴哈台乞儿吉思(柯尔克孜)的先人。塔尔巴哈台柯尔克孜人,自清代编为一个苏木归入十苏木总管旗辖以来,和九个苏木蒙古一样,发展自己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出许多优秀知识分子,为新疆卫拉特蒙古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自清乾隆年间起,十苏木蒙古各苏木拥有军事编制并由朝廷发放薪俸。如,乾隆年间,察哈尔一苏木,兵丁名,户,人口名。额鲁特六苏木,兵丁名,户,人口名。哈苏扈特苏木,兵丁名,94户,人口名。⑤嘉庆年间,察哈尔一苏木,赞格(佐领)1员,岁支俸银两,坤都(骁骑校)1员,月支钱粮银5两,博石呼(领催)4名,每人月支钱粮银2两等。额鲁特六苏木,乌库尔待(总管)1员,岁支俸银两。依勒格代(副总管)1员,赞格(佐领)6员,每人岁支俸银两,坤都(骁骑校)6员,每人月支钱粮银5两等,领催30名,每名月支钱粮2两。⑥额鲁特游牧兵名,每人月支钱粮银1两;半分钱粮兵名,每人月支钱粮银5钱等。⑦光绪年间,在十苏木设乌库尔待(总管)一名,负责行政事物及民事案件等;依勒格代(副总管)二名,各管辖五个苏木;赞格(佐领)10名,每个苏木至户,由一名赞格(佐领)统管。每个苏木设坤都(骁骑校)一名、哈翁(助手)一名、博石呼(领催)4名、阿尔禾博石呼(委领催)5名。十苏木大甲兵名,小甲兵名,共官兵7名。⑧当时,为了便于管理,将十个苏木以居住区域为基础划分为两部分,分别叫上五苏木,又叫明根或南部(厄木讷)昂吉和巴尔鲁克昂吉或北五苏木(挥特昂吉),明根,也叫明根乌尔库,意为千户,巴尔鲁克,山名,因为部分塔尔巴哈台额鲁特部,居住于巴尔鲁克山,故名。明根、巴尔鲁克均不是氏族部落名称。过去一般把塔尔巴哈台额鲁特部,通常称为巴尔鲁克额鲁特。

乾隆42年(年)至年间的年中,在十苏木共有29人任总管。其中前16名总管的任期时间不明确;4位总管在任年度有记载,即木哈拉(年)、布仁托格斯(年)察格德尔加甫(年)、敏朱尔(年);其余9位总管任期顺序为:才仁(-)、哈里岱(-)、才登(-)、玛丹(又名赛音-)、巴图乔仑(-)、霍勒罕(年初3个月)、玛尔格勒岱(-)、库克尔松(-)、甘定(-)。第二十八任总管(乌库尔待)库克尔松,三区及解放初期任额敏县政府副县长(—年)。这29位总管中,两位是察哈尔部落人,一位是哈苏扈特部落人,一位是哈尔沁部(内蒙古)人,其余均为额鲁特人。

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信奉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据历史资料,4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起在卫拉特开始传播藏传佛教,年四卫拉特诸王公召开楚勒干(会议)正式制定藏传佛教为卫拉特国教。年起有了流动寺庙。清廷控制和消弱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政策,是用分封制,分化力量,用信教制,实现节育。为了达到这个政治目的,清廷大力支持在蒙古地区兴建寺庙。自清乾隆年代至民国时期在塔尔巴哈台前后修建5所喇嘛庙:

绥靖寺:“年(乾隆三十五年由)清政府在塔城市(楚呼楚市)出资修建一座寺庙,嘉庆年间又重修”。该寺位于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市内)地区。有喇嘛29名,其中大喇嘛1名,副大喇嘛2名,格斯贵4名。⑨

巴尔鲁克库热:原先是流动寺庙,年(乾隆四十九年)在也迷里河南岸修建固定寺庙,经名叫“集福寺”。其庙神袛佛是“宗喀巴”。年回、哈暴动时期,被战火烧毁。以后重建三次,最后一次重建于年。此庙历时年,在十苏木历史最长的寺庙。曾有过名僧人,财产有三群羊、近头大畜,有许多元宝、金银佛像和贵重物品等。

哈尔莫敦库热:哈尔莫敦意为茂密的榆树,最早库热所处地是密林,故名。传说此寺庙原先从伊犁海努克寺庙分出搬来安居于巴尔鲁克库热。年从巴尔鲁克库热分出,独家建寺,年再次扩建。其寺经名叫“吉祥寺”,神袛佛是“麦德尔”,该寺从前曾有名曾人。财产有一万只羊,匹马,头牛,13峰骆驼,有过许多元宝、金银佛像和贵重物品等,是十苏木规模最大的寺庙。

察哈尔库热:察哈尔苏木朝圣于此库热。本寺庙于年自从巴尔鲁克库热分出至年为止,共五次改换位置修建。曾有过僧人名。本寺曾有—只羊,20头大畜,还有一些金银物品等。

哈苏扈特库热:哈苏扈特苏木朝圣于此库热。于年从巴尔鲁克库热分出建立的寺庙。—年间共三次改换位置修建。该寺庙年被乌斯满土匪团伙掠夺烧毁。当时有僧人有多名。年重新修建一座寺庙,曾有只羊、40头大畜。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寺庙停止宗教活动,一切财产牲畜都归国家和集体。上世纪80年代后,在党的宗教政策的照耀下,巴尔鲁克库热,哈尔莫敦库热和察哈尔库热相继修建寺庙,恢复宗教活动,培训念经喇嘛,保证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哈苏扈特库热即柯尔克孜库热,旧址在额敏县喇嘛昭乡乡政府所在地。由于多户柯尔克孜人已移居塔城市。所以,他们正在塔城市附近修建一所佛教寺庙,已竣工。

图片:巴尔鲁克山(图片转自网络)

图片:位于阿勒泰市的承化寺(Sharsum)/图片转自网络

图片:额敏县蒙古族举办那达慕大会(图片转自网络)

图片:塔尔巴哈台市(塔城市)/图片转自网络

驻守卡伦戍边屯田屯牧发展生产

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是清朝在新疆军事力量的一部分,虽然他们人口少,但却担负着繁重的防务任务。年开始,清朝政府根据边防和内务需要,在塔尔巴哈台西、北边境线以及地区间和内部交通要道,多处设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卡伦,驿站(Ulaaortoo)、军台(鄂儿坦Ortoo),并且随时调整、增设、充实。而这些卡伦台、站一般派十苏木蒙古士兵驻守,守兵定期由各苏木轮换。每个时期的卡伦、台站数字不同,据历史资料看,十苏木蒙古官兵驻守的大小卡伦前后有30多处,其中一半以上设在中俄边界上,主要的卡伦有,从阿鲁沁达兰(Archindal)卡伦起往北为乌兰达布孙、巴尔鲁克乌拉苏台(现称铁热克特)、莫顿巴尔鲁克、巴尔鲁克(又称丘尔丘特)、额尔格图(又称塔斯图)、察汗托辉、沙拉布拉克、玛尼图、楚呼楚、苇塘子(Hohbulag)、巴克图,察汗通固(现称阿克乔克)、哈木尔达坂(现称哈巴尔阿苏)、搬长沟、塔尔巴哈台乌拉苏台、博尔胡吉尔、希伯图、布尔噶苏台、乌兰哈达、乌兰胡吉尔、察罕鄂博等卡伦。卡伦多部分负有边防即瞭望、巡逻、通讯等重要任务,驻守人员较多,却多部分守兵为十苏木额鲁特蒙古兵。驿站、台(鄂儿坦)有20多处,主要负责通信,应付过往文武要员和传递文报人员以及为运送货物提供方便,还有备马、牛等役畜责任,驻守人员比卡伦少,一般每站3人以上10人以下不等,有些站专门为军马备饲草。十苏木蒙古在驻守卡伦戍边的同时,牧养官牧厂牲畜,为清代新疆的军事、经济、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塔尔巴哈台事宜》及有关记载,塔尔巴哈台额鲁特兵驻守的部分卡伦及守兵情况如下:(以下的所谓四营兵即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和额鲁特营,巴尔鲁克额鲁特兵是指塔尔巴哈台十苏木额鲁特兵)玛尼图卡伦,坐卡官1员,满兵15名,伊犁换防四营兵5名,巴尔鲁克额鲁特兵10名;沙拉布拉克小卡伦坐卡官1员,伊犁换防满营四营兵各15名,冬季添巴尔鲁克额鲁特兵10名;巴克图卡伦,坐卡官1员,伊犁换防满营兵15名,四营兵5名,巴尔鲁克额鲁特兵10名;楚呼楚卡伦,坐卡官1员,伊犁换防满营兵15名,四营兵5名,巴尔鲁克额鲁特兵10名;锡伯图卡伦,坐卡官1员,伊犁换防满营兵8名,巴尔鲁克额鲁特兵22名;布尔噶苏台卡伦,坐卡官1员,伊犁换防满营兵2名,巴尔鲁克额鲁特兵28名。乾隆五十八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奏明添设卡伦添设额鲁特壮丁(兵丁)名并添设小卡四处,查嘉庆七年九月内(.11)被批准。各卡伦添设兵丁情况如下:(所谓兵丁均是巴尔鲁克额鲁特兵即十苏木蒙古兵)沁达兰(Chindal)卡伦,添设兵丁20名;莫顿巴尔鲁克(Modonbarlag)卡伦,添设兵丁20名;巴尔鲁克(又称丘尔丘特)卡伦,添设兵丁10名;额尔格图(又称塔斯图)卡伦,添设兵丁10名;察汗托辉卡伦,添设兵丁30名;莎拉布拉克卡伦,添设兵丁30名;胡鲁苏台卡伦,添设兵丁10名;玛尼图卡伦,添设兵丁30名;苇塘子(Hohbulag)小卡伦,添设兵丁20名;巴克图卡伦,添设兵丁10名;哈拉布拉(Harbura)小卡伦,添设兵丁40名;乌图布拉克卡伦,添设兵丁10名;鄂伦布拉克卡伦,添设兵丁10名。新添沁达兰开齐(Chindaliinhaich)小卡伦,安设官一员,兵丁50名,新添沁额密尔河(即额敏河Emeelgol小卡伦,安设官一员,兵丁40名,新添干齐罕莫多(Gantshanmod)小卡伦,安设官一员,兵丁30名,新添济必乃(Jivnai)小卡伦,安设官一员,兵丁50名。据十苏木蒙古开明绅士明·马德尕老人的记录,20世纪初塔尔巴哈台十苏木额鲁特驻守卡伦情况如下:布尔岱(Burdai)坤都(骁骑校)为首的30名额鲁特兵,驻守乌兰达布孙和塔斯图两卡伦。布尔岱坤都(骁骑校)年薪16两白银,兵丁年薪每人8两白银,布热开为首的30名额鲁特兵,驻守玛尼图和莎拉布拉克两卡伦,孟和、阿勒塔巴雅尔等10名额鲁特兵,驻守苇塘子卡伦。20世纪20年代由霍勒罕(年任总管)指挥名额鲁特兵,驻在察汗通固(现称阿克乔克)卡伦,统管南北的9个卡伦。此时为俄国白匪头目巴奇赤(Bakix)为首的白军被苏联红军打败,涌入塔城额敏一带的时期。门德巴雅尔为首的5名额鲁特兵驻守乌兰哈达卡伦。巴丹坤都(骁骑校)为首的30名额鲁特兵驻守察罕鄂博卡伦。

本来年将全部边界卡伦移交盛世才部统管,但境外的居民大量越卡入境,十苏木士兵未能撤回,继续驻守卡伦。年11月塔城警备司令部成立,十苏木蒙古兵才圆满完成驻守卡伦戍边的历史使命。自年,在塔尔巴哈台蒙古中设立苏木建制起就作为清朝边防军,驻守卡伦、驿站(台),巡查边界,直至年,近年中,他们一边守卫边防,同一切敢于来犯者做斗争,一边牧放塔尔巴哈台牧场牲畜,为驻防军的生产和军需提供便利,还为塔尔巴哈台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禁烟运动。这一时期,有些不法分子乘春夏季节斋尔山牧民转场后几个月无人之机,在山沟河边暗地里种植大烟之事时有发生。为此十苏木诺颜(官员)们采取出告示,制定以苏木为单位佐领负责,分片包干制等规章措施,几次大型组织人员,轮流巡察、防止和打击种植大烟行为。如:“年十苏木蒙古每苏木抽调10人,共人,组成一个巡察部队,由寨尔达副总管(依勒格代)为主、巴丹骁骑校(坤都)为副,牧民转场搬走后留在斋尔山,对适合于种植大烟条件的山沟、林带、芦苇草地及河谷等地定期进行拉网式的检查”。⑩“有一次检查中由吴陆木吉副总管包干的布古图(今柳树沟)地方发现有人种大烟并收走的痕迹(情况)。为此,以没保护好自己分管地方为名(渎职错误),吴陆木吉副总管被总管哈勒达所撤职,给其苏木博石呼(领催)金碧关押6个月的处分”。⑾于是,在禁烟抗英时期,十苏木民众积极参与禁烟活动,制定得力措施,取得禁种防种大烟的好成就。

19世纪下半叶,沙俄侵略者加快了侵占我国领土的步伐,。年,当沙俄在斋桑湖一带非法测量地形,擅自树立鄂博时,被驻在霍尼迈拉扈卡伦的我国官兵(索伦、锡伯、额鲁特、擦哈尔四营官兵)驱逐出境。⑿沙俄侵略者不甘心失败,悍然出动军队侵入我国境内。身处反侵略斗争第一线的索伦、锡伯、额鲁特,察哈尔四营官兵,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毫不畏惧,与侵略者展开了激烈搏斗,给入侵者以沉重打击,并迫使其退出我国国境。

新疆地区回族、维吾尔族人民,在太平天国起义及陕甘地区回民反清斗争的影响下,年(清同治二年)前后在天山南北起兵反清,逐渐形成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限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和宗教的麻醉欺骗,一场轰轰烈烈反对清朝反动统治,反对农奴制剥削压迫的斗争,背离正确方向,变成本地民族上层和宗教头目等封建领主改朝换代,建立封建割据的工具,便成为他们搞封建割据的武装力量。于是,南疆各地发生战乱,波及全疆。塔城、沙湾、乌苏的回族、哈萨克族民众举行的反清暴动,同样背离正确方向,变成封建领主独裁并到处搞枪杀掠夺的土匪团伙式武装,使整个北疆处于动荡不安状态。额敏县伊斯兰教阿訇苏玉得率领回族、哈萨克群众反清暴动,被混进队伍里的反动封建势力所利用,同样背离正确方向,枪杀掠夺非穆斯林民众,抢劫烧毁巴尔鲁克库热大庙。于是,非穆斯林民众非常不安。年1月27日“苏玉得率回、哈萨克暴动民军进攻塔城,参赞大臣锡霖、领队大臣博勒果素被诱杀,”⒀城池失守,暴动军焚城,居民逃散。哈图山金厂总头目刘光和带领矿工救援未成功,反而金矿被毁,矿工被打散,于是塔额地带民众蒙受严重灾难。在这千钧一发时期,在额敏寺院的棍噶扎拉参奉还律仪,破戒从戎,招聚兵马,领兵出战。他组织率领0多名额鲁特军民和多名汉民,在塔城与暴动军激战,夺回城池。后来,卡伦外哈萨克的巴衣吉格提暴徒匪帮多人进来抢劫十苏木蒙古民众并城外攻击清军,均被棍噶扎拉参击退,棍噶扎拉参带领部众夺回了被暴徒匪帮所抢去的十苏木牲畜和妇女儿童。为此,同年十月,“同治帝封棍噶扎拉参为‘呼图克图’,赐予金印,而当地十苏木蒙古,则尊称棍噶扎拉参为‘察罕格根’(白佛之意)”。⒁年(清同治五年)4月1日,回族、哈萨克暴动军再次进攻塔城,杀死新任参赞大臣武隆额并焚城,但蒙古兵重整旗鼓,又反扑过来,暴动军南撤,塔城一带棍由噶扎拉参控制。

新疆各地方的封建头子,为了转移群众的斗争目标,竭力煽动民族仇杀,实行民族仇杀政策,这对非穆斯林群众极大地威胁。为了反抗这种民族屠杀的政策,许多汉族、蒙古族、满族等人民纷纷逃往,远者避往阿勒泰科布多或西安、东皇、玉门,近者亦避往离城较远的山区和戈壁边缘。于是,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图库尔带领满兵营和十苏木额鲁特兵,转移到阿勒泰。十苏木大部分民众以及多汉民也迁移至阿勒泰。棍噶扎拉参在布伦托海(今福海)组织十苏木额鲁特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并得到清廷的军火、军饷等。年(同治七年)由于在不伦托海发生反清起义,社会动乱不安。棍噶扎拉参奉命率领十苏木额鲁特兵、索伦兵赴不伦托海、科布多等地带平息暴动。清同治帝为奖励棍噶扎拉参的功绩,封为“将军”并将阿勒泰山(蒙语,意为金之地)以南至哈巴河的里地借给棍噶扎拉参和他的僧众居住。年(同治十年)棍噶扎拉参在克润河边(蒙语,意为霜林之河)主持兴建一座寺庙,被赐名为《承化寺》(蒙古人称夏拉苏默——黄庙之意,旧址位于今阿勒泰市区之内),本庙规模不少,“旧有庙宇40间,佛堂31间,曼巴庙13间,萨车寺庙13间,经堂3间,住房间,住寺喇嘛名。是清末为西北地区抗俄斗争前哨阵地”。⒂当时,在迁移到阿勒泰的十苏木蒙古中,划归40户额鲁特民众,在承化寺附近驻牧,成了此庙属民。他们的后裔分布在阿勒泰市市郊和其它乡场的蒙古民众之中。至年前,棍噶扎拉参所属额鲁特兵、索伦兵赴塔城驻防。年沙俄侵略分子波塔宁等人,携带武器,骑马闯入承化寺,举枪威胁僧众。当即被棍噶扎拉参指挥的僧众所拉下马,收缴其武器马匹,并将其驱逐出寺。后沙俄又派乌拉索夫带领侵略军百十余骑兵,闯入中国境内寻衅,也被棍噶扎拉参击退。这样住阿尔泰承化寺的呼图克图棍噶扎拉参曾率僧众多次抗击入侵的俄国军队,深遭俄国人忌恨。但是,沙俄还不甘摆休,又通过驻北京公使向清政府要挟。年(光绪15年)清政府迫于沙俄压力,饬令其(棍噶扎拉参)率僧众移驻库尔哈拉乌苏安集海河上游。年(光绪十八年),由清军在安集海河上游(今乌苏市巴音沟牧场所在地)为棍噶扎拉参修建寺庙,仍命名为承化寺。从塔尔巴哈台十苏木抽调额鲁特、察哈尔、哈苏扈特(乞儿吉思)50户随行,为军队供养并成为承化寺属民。现在他们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乌苏市巴音沟牧场,少部分居住在其它乡场。

“年(光绪七年),白彦虎匪帮自俄国越境窜入塔城乌兰达布孙,锡纶命额鲁特先锋左翼营巴彦率所部马队人,屯扎斋尔山、西麦里山堵截,额鲁特马队同当地驻军一道将他们赶出塔尔巴哈台。⒃年(光绪九年)10月份中俄签订了《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之前,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迫于沙俄压力下,答应沙俄租借巴尔鲁克山十年的无理要求。借限期满后,俄国以种种借口不愿按期交回,反而将多户俄国哈萨克人迁入山内,要求继续租借巴尔鲁克山,年钟瑞带领十苏木额鲁特兵采用武力,强制搬迁,塔城军民协力同心,据理抗争,最终收回巴尔鲁克山。⒄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是00多沙俄士兵集体败退新疆流窜伊犁塔城等地,同时又大批俄国难民进入新疆。新疆当局采取措施,制定对付的办法,首先解除武装,然后妥善安置或遣送回国。经过动员,塔城和伊犁有0多俄兵回国去了。—年间,敌视苏联革命政权的一些反动势力(战败的白匪军),胁迫无数难民越境窜入塔城、额敏地带:

一是,年2月末,由白匪头目巴奇赤(Bakix)率领白卫匪帮1人、余匹马,从巴克图卡窜入塔城、额敏的同时还有强迫多俄罗斯民众随同入境。经过动员,白俄官兵陆续回国的有4余人。关于此事,包尔汉同志在《杨增新统治时期》一文中这样阐述:“窜扰地区较大、时间较长的,是窜入塔城的白卫匪帮。巴奇赤白匪窜入之后,还有陆续窜来的白匪也不少。”⒅“5月初,又以诺维科夫为首的白匪0多名,不听中国边卡的阻拦,携械入边,同留驻额敏的巴奇赤会合,公开宣布准备进犯乌苏、玛纳斯,攻打迪化(乌鲁木齐)。同年10月底又窜来白卫匪帮多人”。⒆企图前往额敏,援助巴奇赤。这股白匪的窜入,致使塔城、额敏人民不得安宁。在这非常时期,塔城当局将俄罗斯“难民”(除当年返回俄国外)适当安置在塔城、额敏并照顾其生活。其中一部分人定居在塔额的白俄残留的部分人员,后来正式加入了中国籍。解放初期的塔城额敏大多数俄罗斯人是他们的后裔。“同年5月24日,红军骑兵团约余名由苇塘子出发,经巴克图卡入境。大部分红军则直趋额敏,巴奇赤和诺维科夫部众七八千名,悉数撤到额敏河南岸,构筑阵地”。⒇十苏木军民积极配合苏联红军及地方军投入战斗。红军渡河猛攻,白军顶不住南逃,又碰到中国驻军的阻截,又转逃和什托洛盖。不久,这股白匪遇到斋桑开来的苏联红军部队的进攻,转向阿勒泰方向逃走。年10月份这股白匪彻底被败。于是,苏军进疆剿匪战斗,以白匪头目巴奇赤逃亡境外(蒙古国)而告终。

二是,当时苏联境内的哈萨克反动头人,负隅顽抗革命政权,煽动无数贫穷的哈萨克民众,几次大批越境,流入塔城、额敏一带。当时,我地方当局允许这些难民留驻本地,成了当地公民。今塔城、额敏的哈萨克的相当一部分是他们的后裔。十苏木蒙古民众救援被迫越境来又不愿回去的哈萨克难民,像对待自己亲属般,将他们安顿在自己的草场和畜群旁,并提供食品、衣物、牲畜,帮助搭建毡房。于是流传下来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至今对于额敏的这段历史,稍微有消息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广泛流传并充满民族情义的历史事实。

年匪军头目马仲英命马赫英部进入塔城、额敏地带并围攻塔城市,遭到包括十苏木蒙古卡伦兵在内的守城兵民奋力反击,坚持到援军赶来解围。在“额敏县哈萨克总管唐格特、千户长哈木扎”(21)等少数反动派,强迫管辖民众,援助马赫英部,提供役畜及粮食等,将给额敏民众带来又一次大灾难。可是10月底马赫英及其残部被歼灭,额敏人民又一次免遭大灾难。解放后,年唐格特、哈木扎等反动恶霸被我镇压。

赞赏

长按







































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哪里最好
根治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ms/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