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历史
指导司铎:蔡神父 宗教简介编辑 天主教:Catholicism 天主教堂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希腊语:Παλαι?Διαθ?κη、拉丁语:VetusTestamentum)。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希伯莱语:????、希腊语:Ιησο??,拉丁语:Iesus)。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玛利亚。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IMagnus)颁布米兰诏书(Edictum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I)宣布它为国教。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音译加特力教,意译公教,也称罗马正教。中国人根据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称之为天主教、罗马天主教,是取自中国一句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根据年统计,全世界共有信徒13余亿。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帝国在政治、社会、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渐分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拉丁语派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语派,东西两派为教会最高权力和教义等问题长期争论,终至年正式分裂。东派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西派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学术、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从中又分裂出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的新教(抗罗宗)各派。天主教一方面发动了与之对立的反宗教改革,加强教廷权力,整肃教会纪律,同时成立耶稣会等组织,深入社会各阶层进行加强天主教的活动。随着欧洲列强相继向海外扩张,天主教向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开展传教,扩大了影响。在20世纪,面对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内部反对现代主义神学,反对共产主义等“错误学说”,另一方面也逐步改变僵硬立场,提出了革新和对话的方针,谋求与基督教各派及社会各方面进行合作。 名称由来“天主教”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καθολικ",意思为“普遍的、通用的”,因此也被翻译为“公教”。“公教会”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语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译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为公”的“公”,因为天主教徒认为只有天主教会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众的”教会。他们选择这个名字,是由于他们认为最初的教会是开放给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种族、阶级,或者特定宗派的。“公教会”一词的出现先于天主教会,在宗徒信经:“神圣的公教会(sanctamEcclesiamcatholicam)”,以及尼西亚信经里面一句:“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Etunam,sanctam,catholicametapostolicamEcclesiam)”。 “公”的原文意思虽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却有许多教派与教会想要拥有这个头衔,到了最后,“公教会”一词在法理上已经由罗马天主教会所拥有,这就如同正教会的“正”,其字面意思虽也平常,但是后来仅由正教会所拥有。尽管如此,仍有不隶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在名称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会”(天主教会),比如古公教会、宽宏公教会。 “天主”一词源自《史记.封禅书》所载“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我国古人称“天”为老天爷,这个“天”指按正义赏善罚恶的上神(人格神)。至明末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时,为了与中国传统宗教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根据中国古典和儒家“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之句而称自己所信仰的神为“天主”,取意为“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故称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为天主教。 中文翻译 在中国,基督宗教的一些中文翻译名称造成了对天主教和新教的误解,“基督教”翻译自英文的“Christianity”,指一切相信救主耶稣·基督的信仰,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等;而在中国,“基督教”则一般是指英文的“Protestantism”,更确切的翻译是“新教”,是年由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基督宗教教派。为了避免误解和混淆,本词条避免使用“基督教”一词,而使用“基督宗教”表示英文中的“Christianity”,“新教”或者“基督新教”表示英文中的“Protestantism”。 公元年,天主教奥斯定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另立门户”,由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天主教会一度称之为“抗议宗”、“抗罗宗”、“誓反教”等,直到年-年梵蒂冈第二次会议(简称“梵二”)后才慢慢改变这些称呼,乃称之为会离的兄弟教会,即是基督新教或新教,也就是在中文中所称的“基督教”。国际上称天主教为“基督宗教”,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新教、新教或福音教”,中国却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教”,以致为数不少不明历史的中国的基督新教徒与中国的教外人士都误认为,天主教是从基督教分裂出去:先有基督新教(中国称的基督教),后才有天主教。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而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即是国际上所称的基督新教,是在耶稣诞生后第年才由国际上所称之为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会。 公元年前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基督新教,而是罗马天主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还没有诞生。公元年后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天主教,而是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已诞生了。梵蒂冈第二次会议所称的基督宗教,并不是专指基督新教,而是指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教会。 我们应注意,当阅览非教会人士着的、非教会出版的书籍,或是译自国外教会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年代,不要把基督新教(中国称之为基督教)与天主教混为一谈了。 组织形式天主教会的组织形式严格集中。它重视教阶制,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神职教阶有:主教、神父和执事。治权教阶有教宗、枢机主教、宗主教、总主教、教区主教、神父等,教宗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由枢机主教构成的枢机团选举产生,枢机团也是教宗的主要咨询机构。天主教严格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与俗人有明显界限。修会由信徒组成,会士须发神贫、贞洁、服从三愿,并过集体生活。除教宗之外,公会议也具有至高权威。公会议由教宗主持召开,代表为世界各地区的主教。重要修会、修院领导人及著名神学家、教会法专家也常应邀参加。12世纪至今,天主教已召开过13次公会议。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会法令是12世纪中叶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6世纪时,《教会法大全》问世,20世纪初又修改简编为《天主教会法典》,年,又颁布了更为简明的新《天主教会法典》。 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丽亚为圣母。教义统一,基本教义信条有天主存在;天主永恒、无限、全知、全能、全善,他创造世界和人类,并赏善罚恶;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子受难,复活升天,末日审判等。天主教认为教会为基督所创,乃基督之身,人只有通过教会才能获得拯救。早期天主教主要根据亚历山大派神学及奥古斯丁神学解释教义,13世纪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逐步成为官方神学。20世纪后,新托马斯主义、超性托马斯主义也被用来论证天主教的信仰和教义。天主教把耶稣的诞生、死亡、复活、升天、圣母的升天都定为节日,记于专门的教历之上,每逢这些节日要举行的弥撒为主的仪式。又设有圣洗、坚振、圣体、终傅、告解、神品、婚配七项圣事。 宗派简介罗马天主教会 五世纪古罗马东、西分裂以后,拜占庭帝国奉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正宗,并演变成日后的东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罗马的教廷,则成为了分裂后西罗马帝国的正宗,是为“罗马天主教会”这名称的源由。 罗马天主教是源自于耶稣基督的正式建立。他们的论据来自玛窦福音第十六章18节,耶稣对圣伯多禄(基督新教翻译为彼得)说的这句话:“你是伯多禄(磐石),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根据传统,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正是建立在伯多禄(彼得)的墓上。伯多禄于玛窦福音的名字,在巴勒斯坦的亚拉美语,是作“刻法”(Cepha),新教翻译为矶法,在亚拉美语正是“磐石”之意,因而他们相信圣伯多禄是罗马第一位主教,一直承袭至今。而伯多禄的继承人们,就是被称为教宗的人,是全球天主教的最高领袖。 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范围曾经被称为教宗国,直到现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冈的元首。 东方礼天主教 天主教堂东方礼天主教会(EasternRiteCatholicChurches或称东仪天主教会)采用各派东方礼仪的天主教教会的总称。多是16-17世纪从东正教和一些较小东方古老教会中分离出来而参加天主教会者,他们承认教宗的首脑地位,但继续保持各自原有的东派传统礼仪和特点,而不受拉丁语系天主教会之礼仪和规章的约束。曾被称为合并派教会,但因被认为带有贬意,而未用作正式称谓。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东欧、苏联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在美洲和西欧的移民中亦有不少信徒。其宗主教承认教宗在教会中的最高地位,但拥有远比一般天主教主教大的自治权。他们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天主教的枢机主教。 东方礼的天主教有下以特点:东方礼天主教会在许多方面有别于拉丁语系天主教会,而与东正教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礼仪方面:圣餐礼(弥撒)中大都不用无酵饼而用有酵饼;在自身划十字时,横线从右肩到左肩,而非自左至右;只用平面的圣画像而不用立体的圣像雕塑等;在文字方面主要用希腊语、叙利亚语、古斯拉夫语、阿拉伯语、科普特语、亚美尼亚语等而不用拉丁语;在体制方面:设自治的宗主教制、终身助祭制。除隐修士和主教外,一般教士可不守独身。 其它天主教会 除了罗马天主教会、东欧有东方礼天主教会、黎巴嫩有马龙派天主教会,在埃及还有CopticCatholicChurch。它们与其他教会不同,承认教宗的地位,与天主教有共融的关系。 东亚天主教的初期传播和大航海时代有密切的关联,最早在十六世纪就已开始。目前已知最初的远东教会在日本的长崎做据点,由葡萄牙耶稣会教士圣方济餠勿略发起。自是至德川幕府禁教之前,日本教会的信徒达一万余人。 天主教在中国拥有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目前中国天主教地上教会公开的最高组织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即中国天主教的“一会一团”,中国的天主教教会实行三自,是脱离梵蒂岗圣座所领导的三自教会或称自主教会,21世纪信徒为万人。这些“三自爱国教会组织”接受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领导。不过中国天主教还有近万信徒宣誓效忠圣座,他们就是中国天主教的地下教会(地下教会是不合法的)。 教会标志十字架:源 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耶稣受难的刑具,由两根木料相交叉而成,形状近于汉字“十”,故汉译作“十字架”。天主教相信,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十字架而死,故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教会以十字架为神圣的记号——圣号。信教人在行各种神功,如进堂、出堂、祈祷前后和饭前饭后、睡觉前起床后以及遇险、受诱惑时都要划十字。十字架在教会的各种场所、信徒家中以及在教会组织的标志、礼仪用品、圣书圣物上随处可见。十字架的式样很多,最常见的有竖长横短的拉丁字架及正十字形的希腊十字架。 苦像:凡带有耶稣被钉雕像的十字架称为“苦像”。在苦像上端十字架竖木上有一个牌子,牌上有“INRI”四个字母,这是拉丁文IesusNazarenusRexIudaeorum的缩写,意思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根据《若望福音》记载,耶稣被判钉十字架时,比拉多写了一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若19:19)这在当时是耶稣的罪状牌,以后,教会认为这牌子上的话实际说明了耶稣的真正身份。教会举行弥撒时,在教堂“弥撒间”或祭台上,必须有苦像,以表明弥撒圣祭是耶稣加尔瓦略山十字架祭献的重演。在圣周五“主受难节”的礼仪中,教友们朝拜十字架时都要“亲苦像”;平常信友们也有“亲苦像”的热心习惯。 圣号:除十架被称为“圣号”外,天主教的“圣号”还有两种,一种是“JHS”与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组合,另一种是“X”与“P”的组合。在“JHS”中间加一个“拉丁十字架”:“JHS”是拉丁文“Jesus(耶稣)Hominum(人类的)Salvator(救主)”的缩写;十字架表示耶稣死于十字架上救赎了人类。在X上加P:它代表“基督”,是希腊文“基督”一词开头的两个字母,也可以译成Paxchristus,即“在基督内平安”。这两种“圣号”在教堂门上、礼仪服饰、经本及祝圣用的大面饼上都可以看到。 A和Ω:希腊文字母首、末二字,念作“阿尔法”、“敖默加”,意为“元始”和“终末”。圣经《默示录》第一章8节:“我是‘阿尔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天主这样说。”因此,教会用A和Ω表示天主是万物的根源与归宿。 鱼:在天主教的艺术中,经常用“鱼”代表基督。这个标志源于希腊文“鱼”一词是希腊文“耶稣、基督、天主、儿子、救世主”五个词的缩写,其中I代表耶稣、x代表基督、Θ代表天主、γ代表儿子、∑代表救世主。因而,从教会早期便以“鱼”象征基督。 羔羊:圣经上提及“羔羊”的次数非常多。所谓羔羊是指不超过一年的小羊,其肉可食。(肋7:23)旧约中几时提到羔羊,常有两种意义:或是用来作为祭品,或是用来象征喜乐、驯服及无瑕等美德。作为祭品用的羔羊,至少应在出生八天后,(肋22:27)都应是公的,早晚各献一只,(出29:38—42)安息日则双倍;(户28:9等)其次在每月月朔、逾越节、初熟节、新年等,都应向上主奉献羔羊。羔羊是喜乐的象征,(智19:9)以民的象征。(耶51:40)良善的耶肋米亚先知、(耶11:19)受虐待的默西亚、(依53:7)得救的以民、(依40:11)皆比作羔羊。羔羊的驯服与豺狼的凶悍相对,(德13:21)但羔羊与豺狼的共处,却是默西亚时代太平幸福的象征。(依11:6)羔羊在新约中特别用于耶稣身上,他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若l:29)他甘心接受了苦难,为救赎人类。(宗8:32,伯前1:19)羔羊一词在《默示录》中用了28次之多,大多是指耶稣的得胜及完善无缺。所以,教会用羔羊象征基督及他的良善服从、牺牲奉献。 鸽子:代表天主圣神。《路加福音》第3章2l一22节记载耶稣受洗:“当他正在祈祷时,天开了,圣神借着形体,象鸽子一样降在他上面。”所以,教会常用鸽子表示天主圣神。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洪水灭世后,诺厄从方舟中放出鸽子观测天候;鸽子衔着一枝青绿的橄榄枝回来,告诉诺厄全家大地已恢复了平静。因而,鸽子也象征和平与平安。 耶稣圣心:耶稣圣心曾向圣女玛加利大显现,表达他对人类的爱。圣心上的火焰,表示耶稣圣心爱火炎炎,如同烈窑;圣心上的十字架,是耶稣爱世人的大凭据,他为爱人而受苦受难死于十字架上,舍了性命;茨冠围绕圣心,表示耶稣圣心为人类所受的苦辱与伤痛;圣心上的伤痕,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一个兵士用长枪所刺,(若19:34)他为救赎人类而流尽了最后一滴宝血。耶稣圣心流露着对人类无限的恩爱,是人类救恩的泉源。 麦穗与葡萄:代表圣体圣血。福音书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祝圣麦面饼和葡萄酒为他的圣体圣血,给门徒们吃、喝.并要求门徒们如此做,为纪念他。以后教会举行弥撒常以麦面饼和葡萄酒做为成圣体圣血的材料,因而用麦穗和葡萄来象征奉献、祭品和圣体圣事。 饼与杯:代表圣体圣血及祭献。教会举行弥撒圣祭时,根据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做的,用麦面饼成圣体,用盛有葡萄酒的杯成圣血,这样,饼与杯便成了耶稣圣体圣血与感恩祭献的象征。 圣母的标记:在许多教堂或圣母像前,常会看到一个记号,由拉丁文字母A和M组合而成,它是拉丁文“圣母经”第一句“AveMaria”的缩写,意思是“万福玛利亚”,教会以此作为圣母的标记。 圣牌:是用金属、有机玻璃或其它工艺材料制成的徽章,上面有耶稣、圣母、圣人圣女的肖像或表示信仰的标志图案,经神父祝福后,称为“圣牌”。教友们将圣牌悬挂在颈项下,或佩戴在衣服上,以表示纪念、敬礼耶稣或圣者,并为信仰作证。 2发展历史编辑 发展历程传说,基督教是由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 公元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天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乃正式确立。 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为了对抗宗教改革运动,维护自身的统一和权威,天主教罗马教廷进行了反宗教改革。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有总主教区个,教区个,监牧区和代牧区个,共有教徒10亿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现任教皇为阿根廷人方济各,于年就任,是第任教皇。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也陆续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到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天主教在中国已经有了万教徒。 教会分裂年~年间,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而造成天主教会同时有两个教皇对峙甚至三个教皇鼎立的分裂局面。 年,阿维尼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将教廷迁回罗马后,于次年3月去世。罗马城的市民决心将教廷留于罗马。枢机主教团在群众骚动的威胁下,选出意籍教皇乌尔班六世。他即位后力图消除法国对教廷的影响,引起在枢机主教团中占多数的法国人的不满。于是他们离开罗马,回到阿维尼翁,并声称被胁迫而选出的乌尔班六世职位无效,另选日内瓦枢机主教为教皇,称克雷芒七世,驻阿维尼翁。乌尔班则在罗马另设枢机主教团。因而形成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局面。 两位教皇互相攻讦,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并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贡赋和税金。各国则根据其对法国和德、意的政治态度和关系的亲疏,分别拥护其中一位教皇,而形成两个势力集团。当时承认罗马教皇的,除德、意外,还有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格兰和受德意志影响的波兰、波希米亚、丹麦、瑞典等。承认阿维尼翁教皇的除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外,还有与英格兰不睦的苏格兰和受法国影响的西西里和撒丁尼亚。各地教会则基本上按本国君主的态度行事。 天主教会大分裂真正起因并非教义、教规上的分歧,而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争夺权力的反映。后来,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学的倡议下,两处的枢机主教团于年在比萨举行会议,将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维尼翁的本笃十三世同时废黜,另选教皇亚历山大五世。但格列高利和本笃分别得到一些国王支持,均拒绝退位,因而形成三位教皇鼎立的局面。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枢机主教,迫使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约翰二十三世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约翰在会上遭到谴责,弃职而走。在西吉斯孟的坚持下,会议继续举行。结果约翰和本笃被废黜,格列高利被迫引退,另选为各方所接受的新教皇马丁五世。至此,延续四十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才告结束。 基督新教历史起源 从犹太教脱胎而来 天主教画在公元前年,大卫王领导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统一的北以-南犹联邦王国。统一的联邦王国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没落了。前年,北以被亚述王撒尔贡所消灭。在前年和公元前年,南犹太分别有名高阶层的犹太人、多中阶层的犹太人被放逐于巴比伦。前年南犹太被巴比伦王拿步高二世所消灭。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沦为先后兴起的波斯帝国,埃及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的殖民地。罗马帝国在耶稣逝世后的宗徒时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犹太战争,消灭了以色列。从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年才建立以色列国。 犹太人历经长时期的帝国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们所许诺的拯救者“默西亚”来救他们脱离压迫者的手。大约在公元前8年至2年间,默西亚拣选了犹太少女--玛利亚做自己的母亲,诞生在犹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恒。他的妈妈用襁褓裹着他,把他放在马厩(也称马槽)里,有天使在欢唱:“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贤士们(是外邦人)朝拜以后,他的母亲带着他逃往埃及,并住在那里,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后,才从埃及回来(玛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圣殿聆听经师讲经,并向他们询问(路二39-46)。他在加里肋亚省的纳匝肋小镇中隐居长大,直到30岁左右(路三23)才离开此地,前往加里肋亚宣讲天国的喜讯(谷一14-15)。因此,他被称为加里肋亚人与纳匝肋人(玛二23)。这个纳匝肋人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约翰的洗礼(谷一5)之后,开始他的福音传扬:“时期已满,天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终末(默二十二13),过去和现在,时间和历史,光荣和权能属于他;但他来到人间,属于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子民却没有接纳他;他受尽世人的奇耻大辱与痛苦之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时,大约三十三岁。他死后第三天,应验了自己所说的话:第三天必要从死者中复活起来(谷十六1-20)。这些见证,他所召唤的门徒都一一记在心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已有二千年了。 耶稣三十岁离开隐居的纳匝肋来到约旦河,公开宣讲天主的国与他的福音,众多人开始接受他的宣讲,并跟随他,度福音生活。他从中拣选了十二人作宗徒。他从死者中复活之后,便祝圣(按立)伯多禄为教会的磐石:“约纳的儿子西满,你要叫伯多禄--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势力决不能胜过他(玛十六13-19)”,明确宣布建立教会。以伯多禄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养下,跟随主的人渐渐形成了一个可见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就是日后发展成为普世教会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罗马天主教会。公元一世纪末天主教传入罗马帝国。由于教会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精神和当时罗马帝国统治者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教会初期受到罗马帝国的多次迫害,史称“十大教难”,这个时期又称“教难时期”。公元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兰颁布赦令,承认天主教与罗马旧教(多神数)有同等地位。因此,教会在帝国获得自由传播,教会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公元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承认天主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那时起,虽然教会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特权,但是教会与政治混合在一起,尤其在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由于人为的因素,为历史遗留下一些负面的影响。从正面看,在欧洲古老文化与蛮族各种新生活习俗交融互动中,基督信仰以它潜移默化的功能慢慢地助长一个新文明的诞生,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文明进程的摇篮这是一个永远不可、也没有人能否认的历史事实。那时,由于君士坦丁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新都,无形中,教会的重心便由罗马移到君士坦丁堡。从此以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间衍生了许多大大小小、属于政治、宗教、文化、礼仪和教义方面的芥蒂和摩擦,这些摩擦经过七百多年的折腾,终于在年演爆出天主教会东西之间最后的决裂。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称“正教”--东正教,主要分布在东欧各国;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罗马公教。 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地世风日下,社会良知摇摇欲坠,许多神职人员的学术品德修养无法满足要求严格的教友的需要。在这个世道人心低沉的时代,教会有志之士,曾多次呼吁召开大公会议,进行宗教与社会改革。年10月31日,德国奥斯定会士马丁.路德神父在威登堡公布了他的九十五条控诉状,批评教会当局有关不合理的立论和做法。于是点燃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关于罗马天主教内部因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导致的分裂,一般认为是教会内部很多人渎职,滥用权势,致使一些人看不惯教会,又无力挽回狂澜,终于失望地放弃了天主教会。事隔将近五百年,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昔日宗教改革运动的真正因素是属于内在精神方面的,也就是说:到了中古世纪结束之际,人们一心渴望追求福音中耶稣基督真正的面目。这是经过几百年的痛苦考验之后,人们比较公平、客观的看法。近几十年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经多方努力,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家都认为马丁.路德的行为是出于宗教狂热热忱。教会是由人组成的团体,人的缺陷和缺失往往造成教会的不幸,这些不幸有时是难以弥补和复原的。这次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基督教,但分裂后的各教派在国际上仍统称为基督教。 教会本着耶稣基督的训导福传天下,把天主的爱通传给世人,努力圣化人灵,福利社会,保全基督全部的宝训。教会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天主亲自颁布的十诫和亲定的七件圣事。 成义观念 天主教主张人的成义得救,不但靠信德,而且也要行实这信德,即是信德要结出善工。基督新教各教派除圣公会(在年正式脱离罗马)、信义宗外,其他各派都主张人只靠信德就可成义得救,并不需要善工;可喜的是,在年10月31日,天主教与信义宗在德国奥斯堡正式签署《成义教理联合声明》。 天主教的成义观 信仰是无偿贶赠,因信成义。 公元前年,上主雅威把若瑟家族从为奴之地--埃及领出来,在西乃山脉的曷肋布山与天主订立盟约--西乃盟约(思高版圣经P81-)。此盟约是神人之间互立的权利与义务的盟约--双方性,是天主自我起始率先的行动(德国方济会士傅和德神父着《旧约的背景》P厄罗兴典有条件的信仰盟约),要求以民作出回应--服从天主的法律和举行宗教崇拜。从旷野时期(申、主前年-前年)经过定居圣地时期(苏、民)到南北的合分与流亡巴比伦的充军期(撒上下、列上下)共多年(到前年止),此其间凡遵守法律的,则蒙祝福;弃守法律的,则受惩罚(列下二十五27-30,《旧约的背景》P6)。此时期,以民却误解了此有条件的信仰真谛,其错误观念中认为获取天主的爱就是成就所换挣。更遗憾的是在宗教改革时代,强人路德最终还是爬到另一个无可救挽的极端--只“信”足够了,而拒绝一切功行的价值。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而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难道这信德能救他吗(雅二14) 天主国的救恩不是论功行赏的,而是与天主建立位际关系。打破论功行赏观念在福音中是屡见不鲜的。主,你若愿意就能洁净我,耶稣伸手抚摸他说--我愿意,你洁净吧(玛八1-3);百夫长的仆人的康复,基督对百夫长说--在以色列我从来未遇见过一个人有过这样大的信心(玛八5-13);你看见吧,你的信德救了你,这是耶里哥盲者复明恩典(路十八:35-43)。天主在我们内工作,使我们愿意,使我们力行,为成就他的旨意(斐二13)。我们该明白,无偿恩宠与赏报不是件东西--物质性,而是天主整个自我的给予,如此报酬决非凭任何名份可要求的赏报,反而是天主恩赐,永恒无偿的。 马丁·路德对物化恩宠的反弹推出唯独靠信成义,唯独恩宠,唯独圣经的三大至上原则。他的神学信念与圣经相悖。以致在德文罗马书三28中“成义”之后加上alene唯独一词,可知他没有遵从圣经,不尊重圣经权威。他宣称义人只靠信本身便能成义,《雅各伯书》是“无价值的书信”。但是,雅各伯书二24明确表示人的成义是由于行为,不仅是由于信德。强人马丁.路德主张成义只靠信德,不靠圣事和个人努力。他在教堂竟然鼓吹只靠信心,更甚在讲道台上宣称--我可在一天内犯罪奸淫次而不影响我在上帝前的成义(史考特与金柏莉夫妇着《甜蜜的家--罗马》P7)。确实,天主教与新教都同意救赎是来自恩宠(弗二8-10),但圣经没有否定行为的价值(罗二6,玛二十五40)。 基督新教的成义观: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是新教救法论的核心,主张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根据基督宗教教义,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在上帝面前不能称义。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救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宗教各派共同的信仰。至于如何使罪人获得这种恩典,收到得救的效果,在新教看来,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在基督新教看来,天主教规定信徒必须按教会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课或善行,如做弥撒、奉献、悔过、补赎等,表示自责或补偿,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教会神职人员(神父、主教和教皇)成为垄断救恩的代理人。新教认为这不仅违背《圣经》的教训,而且带来许多弊端,根据《新约》的《罗马人书》和《加拉太书》的教训,认为遵守律法和诫命不能使人称义。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信徒和基督成为一体。由于这种神秘的结合,基督的救赎就在信徒身上生效,使信者“还是作为罪人的时候,在上帝面前得及被称为义”。新教认为行善是应该的,但这是重生得救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功德,其本身没有使人得救的效能。 信仰天主 天主教的天主观 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弥赛亚、唯一的救主耶稣基督,以敬拜他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通过这信仰的认识,在基督内,接受圣神的洗礼,敬拜天主圣父,成为父的子女。这就是三位一体的天主观。 信仰,首先不是对某些特定教义的认识,而是天主圣父的自我展示、个人与天主的相遇和对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识的雏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态,而是纯正的知识。信仰不是接受一套关于天主的理念或教义,而是一种道德反应,绝对信靠他的诺言、坚守他的言语、期望他的帮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真命天子--耶稣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 信仰是对天主皈依的呼召,而最彻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转向上主和他的国。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国降临的福音,由耶稣本人宣认的。它仍然不是要对某些教义认同的教条式信仰,而是对天主圣言--耶稣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唤,作一个终生不悔的追随他的抉择,接受洗礼,进入生命的门,和基督同死、同生,获享他救恩的许诺,并在人间践行天国,把基督的爱活出来。 基督新教的天主观 敬拜他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除了唯一神派、耶和华见证人派、普救派、一位论派、完全不信一个天主有三位格,即是圣父、圣子、圣灵,只相信有一个天主外,其他基督新教的各教派基本与罗马天主教会一致,绝对坚信一个神有三个位格,即是圣父、圣子和圣神(灵),只相信有一个上帝。 圣事观念 天主教的圣事观 天主教尊重圣经,忠实履行与保全耶稣基督的宝训,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耶稣亲自建立的七件圣事。 圣事是从耶稣十字架的苦难,那无穷的功劳而得到它的价值。它是由耶稣基督所建立,又经教会确定了的七个神圣标记,由教会用作救赎我们的途径。耶稣愿意用这种外在的动作来表示不可见的恩宠的通传,这种通传就是圣事。圣事共有七件,称为七件圣事(Sacraments):圣洗、坚振、感恩(圣体)、忏悔(告解)、病人傅油(终傅)、圣秩(神品)、婚姻(婚配)。 基督新教的圣事观 基督新教一般只承认两种圣事,即圣餐礼和圣洗礼,认为是圣经明确记载由基督亲自设立的礼仪。 除圣公会外,基督新教其他教派仅仅保留耶稣亲自建立的七件圣事中的圣洗圣事。对于耶稣建立的圣体圣事,基督新教仅称之为圣餐,只是纪念耶稣在晚餐厅成圣体圣血时所举行的礼仪,但并不相信饼酒在被祝圣后立即变成耶稣基督的真实血肉。对于坚振、告解、病人傅油(终傅)、圣秩(神品)、婚配五件圣事都删除了。在婚姻方面,天主教世世代代谨守不渝:有效婚姻不可拆散(离婚);基督新教各教派允准离婚。 新教强调信徒人人都可为祭司。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责。这就冲淡甚至取消了神职人员与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虽然新教的多数宗派仍然保留教务专职人员(牧师等)的职称和封立仪式,但这主要是职务上的标志,不意味着具有颁赐恩典的特权。 教义传递 天主教观点: 主张天主的启示来自圣经和圣传,并称之为信德宝库,世世代代忠诚地保管。 一、宗徒圣传 天主教仪式“主基督、至高天主的全部启示之完成者,命宗徒们把那曾藉先知们预许、由他本人实现及亲口宣布的福音,向一切人宣讲,藉此,而把天主的恩惠,通传给他们,并以福音作为一切得救的真理和道德规范的根源”。 宗徒的宣讲 福音的传递,依照上主的命令,是以两种方式进行: 口传:“宗徒们以口头的宣讲、以榜样和制度,将他们从基督的口授、生活和行事上所承受的,或他们从圣神的提示所学来的传授给人”; 笔录:“宗徒及他们的弟子们,在圣神的默感下,把救恩的喜讯辑录成书”。 藉宗徒继承(apostolicsuccession)而延续 “为使福音在教会内时常保持完整与生生不息,宗徒们立了主教们作为继承者,并把自己的训导职务交给他们”。因为,“以特殊方式写在默感书上的宗徒们的宣讲,必须以不间断的继承予以保存,直到时期的圆满”。这种在圣神内完成的活生生的传递,称为圣传,因为它有别于圣经,纵使跟圣经有密切的关连。透过圣传,“教会在它的教义、生活和敬礼中,把本身所是以及所信的一切,都传诸万世,永垂不朽”。“教父们的言论证明了圣传确实活生生地存在着,圣传的丰富内涵渗透在教会实际生活的信仰和祈祷中”。就这样,圣父透过圣子,在圣神内所作的自我通传,不断在教会内临现和进行:“过去曾说过话的天主,仍不断地与他爱子的净配交谈;而福音的充满生命的声音,藉圣神而响遍教会,藉教会而响遍全世界。圣神引领信友走向一切真理,并使基督的话洋溢于他们心中”。 圣传与圣经的关系 一个共同的泉源 “圣传与圣经彼此紧紧相连并相通,因为两者都发自同一的神圣泉源,在某种情况下形成了同一事物,趋向同一目标”。两者都使基督的奥迹在教会内临在并使人受益,基督曾许下要与自己的门徒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 两种不同的传递方式 “圣经是天主的话,因为是在圣神的默感下写成的”。 “至于圣传,则保存了主基督及圣神托付给宗徒们的天主圣言”,并把它“完整地传授给他们的继承者,俾在真理之神的光照下,他们能以自己的宣讲,把天主的话忠实地保存、陈述及传扬”。于是,教会受托传递及解释启示,“并不单从圣经取得一切有关启示之事的确实性。因此,两者都该以同等的热忱和敬意去接受和尊重”。 宗徒圣传与教会传统 我们所说的圣传是来自宗徒,是他们从耶稣的言行举止所接受、及从圣神那里所学到而传授的事。事实上,第一代的基督徒还没有写下新约,而新约本身也证实了圣传是一个活生生的传授过程。 与此不同的,是地方教会历来所产生的神学、纪律、礼仪或敬礼方面的“传统”。它们构成了具体的模式,透过这些模式,伟大的圣传就能以适当的方式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表达。在宗徒圣传的光照下,这些传统可被保存、修改,甚或依照教会训导的指示予以放弃。 信仰遗产的诠释 信仰遗产交托给整体的教会 蕴藏在圣传和圣经里的信仰“神圣遗产”(信仰宝库)(弟前6:20),是宗徒们委托给整个教会的。“当全体子民依恃着它,并与自己的司牧团结一致,在宗徒的训诲、共融、擘饼及祈祷上持之以恒,即坚守、实践及宣认所传授的信仰时,主教与信徒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精神团结”。 教会的训导当局 “正确地解释书写的或传授的天主圣言的职务,只委托给教会内活生生的训导当局,”即是与伯多禄的继承者──罗马教宗共融的主教们,“他们以耶稣基督的名义行使这权力”。“但教会的训导职务并非在天主的言语之上,而是为它服务,这职务只教导所传授下来的真理。因为,训导当局因天主的命令和圣神的助佑,虔敬地聆听天主圣言,圣善地予以保管并忠信地加以陈述。训导当局提出为天主启示的一切当信之道,乃取自唯一的信仰宝库”。信友们由于追忆基督向宗徒们所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路10:16)这句话,应顺服地接纳牧者们以各种方式所给予他们的训诲和指示。 基督教观点: 唯独圣经 基督新教各派强调惟一根源就是来自圣经,对天主教所强调的圣传拒绝不纳。 唯相信圣经,只凭据圣经论据,只有记载在圣经里,才有效力。一切不符合圣经的理由,都拒绝承认圣事的事效性,这就是唯独圣经。 认同天主教圣经观,但不承认旧约中属于七卷希腊原文的巴路克书、多俾亚书、友弟德书、智慧书、德训书、玛加伯书上及玛加伯书下为天主所默启的圣经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共66卷:《旧约》有39卷,《新约》有27卷 自由解经 基督新教各派对圣经的解释和用法不尽一致。如基要派强调圣经的每句每字都出自上帝的灵感,绝无讹误,其他一些派别的神学家却认为圣经是上帝启示的记录,它反映了圣经各卷的作者在不同时代对上帝启示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应用文字考据和历史考证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圣经,以发现其中蕴藏的真理。总之,各教派主张每个信徒都可自由解释圣经,按着自己的解释去了解圣经。因为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灵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因此,致使基督新教内部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教派,各行其是。 崇拜祈祷 天主教的崇拜:礼仪生活的中心是弥撒圣祭。 天主教注重礼仪生活,阅读、默想、分享、见证生活圣经,常年施行圣事,天天为天主子民奉献圣祭,拯救人灵,领受主的体,恭敬耶稣圣心和圣母无玷圣心,追悼先人…… 天主教建筑基督新教的崇拜:解释圣经,宣传教义、唱赞美诗 新教很重视崇拜仪式的改革。首先是将弥撒改为使用民族语言的圣餐礼文,并逐渐以较为灵活的形式,引用《诗篇》、经课、祷文等,由信徒参加诵唱。有些宗派还编成专书,供公开崇拜之用,如圣公会的《公祷书》。新教在崇拜中很重视讲道的作用,其内容为解释圣经,宣传教义,以坚定听众的信仰和诱发宗教热忱;有时还从教义出发对社会道德政治问题作出评论。由参加礼拜的全体信徒同唱赞美诗也是新教在崇拜仪式上的特点之一。 敬礼圣像 天主教许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任何圣像,犹如供奉先人的遗照一样。 上主天主是一切受造物之美的源由(智十三3)。他是万有,超越他的一切化工(德四十三27-28)。 其他区别 1、在成就大义上,基督教(新教)各派都主张靠信德可称义,通过行为成义(得胜);天主教按耶稣基督的教诲,一方面靠信德,一方面要遵照天主的旨意行善功。 2、在圣事上天主教有七件圣事:洗礼、坚振、圣体(天主教徒相信面饼和红酒经过神父祝圣后从实质上就成为耶稣基督的体血,因此称圣体圣事)、婚配、告解(我们认为主教们是使徒的继承人,根据新约圣经若望福音20章21~23节,便有了告解圣事)、圣秩(也称神品,即成为神职人员)、终傅(病傅);基督教各教派都予以变化(并不成为圣事)或者删除。另外天主教不许离婚,基督教允许。 3、根据教义的来源:按天主和基督的传授,有两个来源:圣经和圣传,又称信德宝库;基督教只承认圣经为唯一根源(事实上也包含一部分类似“圣传”,比如宗徒信经等,但是新教认为天主教的圣传有误,已经不能作为教义来源)。 4、圣经的卷数目录,天主教新旧约共七十三卷,其中旧约四十六,新约二十七;基督教圣经只有六十六卷,旧约只有三十九卷,基督教把旧约中用希腊原文写的七卷划为次经,不承认是天主所默示的。 5、在礼仪上,天主教注重礼仪生活,基督教在一些礼仪方面则予以简化和删除。 6、在体制、信仰内容和教务行政上,普世天主教会都奉行统一的教义、戒命、圣事;基督教各教派都有所不同,除公认异端外的所有教会,都有共同的基要信仰,但各有所侧重。信教在行政方面互不联系,教会的沟通类似于一个有实体的松散联盟。 7、对于圣母玛丽亚,天主教给与适当的敬礼,因为她是耶稣基督肉身的母亲,养育基督,在基督代人补赎时为基督分担精神上的痛苦,并有服从、谦卑、忍耐等等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基督教尊敬玛利亚,也认为是圣徒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但不认为“圣母无原罪”,也不承认她是“天主之母”(圣经中,耶稣也从没有称呼玛利亚为母亲)。但是某些不了解敬礼玛利亚的肢体甚至谴责、曲解天主教恭敬圣母玛丽亚的本意。 8、关于供奉圣像,天主教许可教友在家中供奉圣像,共教友瞻仰敬礼,比如供奉耶稣苦像,就会使我们想到耶稣为我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赎罪的大恩等等。基督教反对供奉圣像,认为是崇拜偶像,是罪恶的行为。9、关于祭祖,天主教为慎终追远、发扬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时候举行祭祖典礼,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基督教反对祭祖典礼,认为是崇拜偶像,有的行鞠躬礼,有的只做一般记念。 10、在称呼方面无论是对于主的称呼也有不同,天主教称天主,基督教成上帝或神(前面有两个字节的空格),在天主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天主教根据译为圣神,基督教译为圣灵。在圣经中对与地名、人名的翻译也有不同,如天主教称伯多禄,基督教称彼得,其他不一一列举。 11、神职人员,天主教神职人员,修女等需要发愿终生坚贞,基督教无此要求。另外天主教神职人员称为神父"priest"(比神父低一级的叫执事,高一级叫主教"bishop",其主要区别为可执行圣事的多少),基督教根据教派不同多称为牧师"minister",也有称为长老等等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没有。 3信仰教义编辑 三位一体天主教画天主教认为,三位一体是奥迹,这种奥迹是不能让世人所完全明白的,只是描述了三位一体的由来和形态。天主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天主。他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神,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天主。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的派遣降临人间,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世人的苦难。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圣神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弃恶从善。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这三个位格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而是同一本体,三者组成天主的统一整体。 天主创世天主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天主创造的,人类当然也是天主创造的。《旧约·创世纪》记载:天主用5天时间创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6天造人,第7天歇息。天主创世说是天主教的核心。正是因为天主创造一切,他才被说成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人的原罪天主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有罪的。宣扬天主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厄娃(即夏娃),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厄娃在魔鬼(蛇)的引诱下,怂恿亚当偷吃了伊甸园内善恶树上的果子,因而触怒了天主,被驱逐出乐园,到地上劳动。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即人类的原罪。通过入门圣事(洗礼)可洗去原罪。 救赎之说天主教认为,耶稣降生人世,就是为了救赎罪恶满盈世人。天主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人间,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鲜血,以赎人类的原罪。只有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天堂地狱天主教认为,世上的人有善有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善人将进入天国获得永生,恶人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它是“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美音”,“口尝美味,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则到处是不灭之火,蛇蝎遍地,可怕到了极点。此外,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还有炼狱。有一定的罪,但不必下地狱者,就被暂时放在炼狱里受苦,等所有罪过炼干净,补赎完了,方可进入天堂。 忍耐苦难天主教号召人们做到对自己所受的苦难忍耐、顺从,多祈祷,依靠天主三圣的帮助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新约·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讲,要人们在积极的方面顺从,因为正义的权是天主给的。因此,抗拒正义就是抗拒天主的命令,抗拒的必自取刑罚。总之,天主教相信天主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神),敬礼圣母玛丽亚。宣扬圣父创造天地万物;圣子降生成人,为救赎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死而复活,打破天和人的界限,成为天主与人的唯一中保;圣神来自圣父和圣子,是赋予生命之神。教会为耶稣基督所创立,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耶稣在把赦罪的权柄交给了教会。宣传诸圣相通功以及灵魂的永生。还说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等。 4相关信息编辑 传入中国天主教大规模传入我国有两次:第一次于元朝铁穆耳时期(十三世纪末),时称“也里可温教”。第二次于明末(年)再次传入中国,定名为“天主教”。[1] 天主教会在元朝时,曾由方济会会士孟高维诺来华,任北京总主教。不过未能融入汉人社会,并随元亡而终。至明朝中叶,开始有天主教传教士到达中国。隶属于耶稣会的利玛窦成功进入中国传教并获得明朝皇帝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国传播开来,虽然经历清雍正“禁教”政策以来的各种影响,但天主教在中国至今已经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后,教会采取了天主教“中国化”的措施。年教宗比约十一世派遣刚恒毅为教廷驻华专使。年教廷首次任命六位中国籍主教。年教廷宣布在中国建立圣统制,全国设个教区,分属20个总主教区,辖教友余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天主教会仍然与罗马教宗保持共融。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年6月30日向中国的天主教徒发一封名为《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天主教徒信》的牧函,他在牧函中坚持教廷才有权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单上,教廷可以和中国内地能够达成协议;此外,他促请中国政府给予信徒宗教自由,并期望能够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教廷随牧函附有一份声明,声明中指出,“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完全愿意同民事当局展开平静而建设性的对话,最终找到解决有关公教团体的各种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我们所期盼的圣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 在中国大陆的天主教教友人数,预估约有万人。华人世界的天主教皆为拉丁礼的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大陆上是以教区的形式来管理的,每一个教区会有一个主教,有些教区还会有助理主教。培养一个教会的神职人员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往往会呆在专门的修院中进行学习生活,如比较出名的佘山修道院,还有人数最多的河北天主教修道院等等。他们一般需要学两年的哲学,四年的神学,学期已满后就呆在教区服务。等通过了考察阶段,他们就会晋升为执事(通俗的叫做六品),然后再成为神父(就是七品)。 天主教中分为七个品,而七品是最圆满的,也就是说主教和神父都是七品,他们在神权方面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又称“地上教会”),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后海柳荫街14号。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是中的一个区域性和政府性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组织是天主教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年7月,其宗旨是“团结全国神长教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政策法令,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国际天主教人士的友好往来,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并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属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主教团下设编审机构编辑出版刊物《中国天主教》和圣经、圣书等。 年,在北京成立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为中国天主教各教区的领导机构。有成员56人。并成立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第二届教务委员会有委员人。第一、二届主席皮漱石,第三届主席为宗怀德,第四届也就是傅铁山,他同时也是北京教区主教。由于按照《天主教法典》和教会的传统,天主教爱国会统治下的中国教会并没有做到与梵蒂冈圣座“共融”,并有“自圣”主教、反对“封圣”等事件影响,实际上是独立于普世天主教会之外的一个特殊的教会形态。 在天主教爱国会控制的教会之外,中国还存在一个不承认爱国会领导而依然接受梵蒂冈领导的天主教会。他们的正式名称是“罗马天主教中国(大陆)教会”,而他们则称呼自己为“忠贞教会”(意即忠于教宗领导)。一般人在提及“罗马天主教中国(大陆)教会”时,通常俗称为“地下教会”。由于不受中国政府支持,故此只能秘密地进行活动。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Bishops,ConferenceOfCatholicChurchinChina。缩写为BCCCC)与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合称为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为中国天主教的全国非营利性教务领导机构。地址设于北京。 宗旨为:以圣经为依据,本着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们传下来的圣而公教会的传统精神,维护信德宝库,加强教会纪律,藉圣神赐予的恩宠,团结神长教友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奉行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立自主主自办教会和民主办教原则,努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宣扬基督福音,广扬圣教。 天主教堂现任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 香港与澳门地区天主教会 香港与澳门地区的教会,因为曾经历外国统治,故与中国大陆发展出不同的风貌。天主教香港教区在一国两制下,仍受罗马教廷的领导,而非爱国会。天主教香港教区现任主教为汤汉主教(BishopTong,HonJohn)。天主教澳门教区和天主教香港教区的情况一样无变,但在回归前归属葡萄牙的总教区。天主教澳门教区现任主教为黎鸿升及荣休主教林家骏。 台湾天主教会 天主教传入台湾,始于西班牙殖民台湾北部,至郑成功家族统治台湾中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再度传入台湾。在日据时代,台湾的教会体制逐渐完备。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从中国大陆带来大量的天主教信徒及神职人员,在年由传教区改制为从属于罗马教廷的圣统制度。 目前台湾的天主教会分为七个教区,以及教廷直辖的金马宗座署理区,共十七位主教(包含全球仅有的两位华人枢机主教之一的单国玺),并设有一主教团(台湾地区主教团)。此外还有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二百人左右,分布在八百个教堂及其他教会机构。 台湾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约30万人左右,虽然仅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天主教团体在台湾的社会服务、医疗与文教等方面的贡献上,有相当高的影响力。 历史丑闻罗马天主教多发娈童丑闻。 罗马天主教爱尔兰地区枢密主教曾多次抨击同性恋,却被男友向梵蒂冈检举而被撤职。 5发展现状编辑 天主教国家是指大多数国民为天主教徒或天主教为国内第一大宗教的国家。广泛分布在西欧、拉丁美洲、太平洋国家和非洲南部等地。天主教国家数量众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塞舌尔等国都是天主教国家。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新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新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基督教(新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基督徒所占比例 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仪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天主教堂天主教在中国拥有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目前中国天主教地上教会公开的最高组织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即中国天主教的“一会一团”,21世纪信徒为万人接受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领导。不过中国天主教还有近万信徒宣誓效忠圣座,他们就是罗马天主教中国(大陆)教会,一般俗称为地下教会(某些教区的主教是经过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以及梵蒂冈双重祝圣或承认的,但也是合法的神职人员,比如广州总主教)。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ms/1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口男子退特价机票遭拒打官司获赔1260
- 下一篇文章: 旅行清单丨80个一生必去的旅行地,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