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名咖啡师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进步,而读书则是则是最容易获得进步的方式。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看的一些咖啡方面的书籍。他们有讲咖啡基础历史、产区的知识,也有讲咖啡具体制作的、感官品鉴的,还有创意咖啡与咖啡调酒的以及一些独立咖啡杂志的。

一、《精品咖啡学》(上、下)、《世界咖啡学》

《精品咖啡学》,应该是咖啡书籍中的经典之作了。它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首先主要讲了三波咖啡的大致发展过程,第三波精品咖啡的地域之味的定义、精品咖啡的一些特征以及精品咖啡公司的代表如知识分子、树墩城、反文化这些世界知名的咖啡公司;其次讲了咖啡的产区、产国,如台湾咖啡的发展史,亚齐、盖优优曼特宁的历史、风味特征以及作者自身经历的趣事,咖啡三大古国埃塞(王者之味九大产区的具体风味介绍、日晒、水洗处理的特点)、也门、印度,新世界巴西的优质高原咖啡、秘鲁有机咖啡、玻利维亚、肯尼亚等,巴拿马、哥伦比亚的瑰夏品种和夏威夷、牙买加、波多黎各等海岛咖啡特征;最后讲了咖啡豆种的发展,族谱、品种、基因、迁徙的历史以及天然低因咖啡。

下册主要讲了咖啡的感官体验口腔的味觉、鼻腔的前后嗅觉、触感整天咖啡风味的评价;暇疵豆特征、杯测的基本概念流程和评分标准;咖啡风味轮的气味谱(干、湿香)与滋味谱(咖啡液体的味觉)和浅、中、深的联系特征;金杯萃取的历史以及金杯萃取率和浓度作用;冲泡咖啡的调整思路以及手冲咖啡V60、虹吸壶和聪明杯操作特点;以及最后总结的浓缩咖啡的大进化、机器、豆子特征,美国和意大利咖啡特点的对比。

《世界咖啡学》,和《精品咖啡学》一样,都是韩怀宗的著作。它首先介绍了咖啡传说故事的杜撰以及历史考证,咖啡欧洲、北美和亚洲南美洲的传播;其次介绍了精品咖啡的概论(豆种、产地、处理法和精品豆的分级),非洲咖啡产国(埃塞俄比亚、也门、肯尼亚以及卢旺达、坦桑尼亚等),中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巴拿马、萨尔瓦多、尼加拉瓜),亚洲、海岛(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牙买加、夏威夷);最后主要介绍了咖啡烘焙基础概论(烘焙中化学变化、烘焙家的种类、烘焙度、烘焙大致过程),美国毕兹重焙和乔治·豪尔浅焙发展过程以及特征,萃取和健康的关系,北欧烘焙的发展特征并且介绍了北欧烘焙杯烘焙冠军的曲线和特征,以及中国咖啡的发展。

二、《寻豆师》、《咖啡圣经》

《寻豆师》许宝霖老师的著作,第一部主要介绍的是中南美洲的精品咖啡的庄园(第二部是关于非洲产国的也已出版)。介绍了巴拿马的艾力达、卡托瓦、翡翠庄园三个世界知名庄园的发展与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咖啡采摘的过程方式、处理特点以及喝庄园主的交流;尼加拉瓜柠檬树庄园爪哇和帕卡马拉豆种特点、处理方式,以及天赐、希望庄园的介绍;萨尔瓦多的帕卡马拉、梦幻庄园特点;危地马拉的茵赫特、圣菲丽莎有机庄园;以及洪都拉斯、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产国庄园特征;后面介绍了超凡一杯(COE)咖啡赛事、咖啡处理法、豆种发展、杯测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咖啡圣经》/《coffeeobsession》,作者是英国平方英里的共同创办人安妮特.穆德维雨(AnetteMoldvaer)。首先讲了咖啡的一些简介如咖啡发展史、咖啡品种和咖啡生长环境以及栽种和采收、咖啡的处理方法、杯测和简单的品鉴,咖啡豆的包装和储存以及不同研磨度特点冲泡,意式咖啡的操作流程标准规范以及奶泡的打发和简单的拉花;其次,讲了不同大洲的咖啡产国的地理位置条件、下面各大不同产区的豆种风味特点以及该产国的咖啡产季、品种、主要处理方式和目前全球市场的占有量,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马拉维,亚洲的印度、印尼的苏门答腊和苏拉威西、爪哇、巴布亚新几内亚、也门、泰国、越南、中国,中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加勒比海和北美洲的墨西哥、波多黎各、夏威夷牙买加等;再次,讲了一些咖啡冲煮器具的构造特点和冲煮步骤,如意式咖啡机、法压壶、滤布与滤纸冲煮、爱乐压、虹吸壶、摩卡壶、冰滴壶、美式咖啡机土耳其壶;最后讲了常见的意式咖啡种类如咖啡、拿铁、澳白、布雷味、玛奇朵、康宝蓝、摩卡咖啡和美式等,以及后面又讲了很多加糖浆以及调味料的咖啡,如加水果(柑橘,莓果)、茶、香料、坚果等。整本书内容几乎都会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呈现,容易阅读理解。

三、《淬炼》、《烘一杯好咖啡》、《向咖啡大师学习》

《淬炼》,是一本比赛的咖啡传记,主要讲述了WBC(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BergWu/吴则霖的8年比赛经历、心理路程和心得体会。每一年为一章节,以笔记的形式讲述自己咖啡技术和感官的的一些总结,以及比赛的准备、比赛思路的变化和赛后的思考提升进步。年第一年的比赛的章节中笔记中写的是冲煮意式咖啡的过程,落粉、布粉、填压、放水、萃取以及牛奶打发;无缘进入台湾赛区的决赛,昂贵创意食材没有展现,心冷,这一年的咖啡笔记主要讲了感官的探索味觉、触觉和嗅觉;年,自己咖啡馆开业,自己对比赛主题思路的有趣构思使自己进入了决赛,咖啡笔记讲述了咖啡豆的烘焙后养豆、醒豆实验,金杯理论、浓度和萃取率的关系思考;年自己妻子Chee报考评审,并研究感官的体验,咖啡笔记浓缩咖啡的实验,浓缩咖啡与牛奶的关系,同样粉不同液体重量,加入同样温度的牛奶测试,或者更复杂;年,自创冷把手冲煮,参加WBC主审的培训,结合产区的概念,夺得冠军,咖啡笔记同样咖啡的出品温度不同的方式实现;年,第一次世界赛登场,进入复赛获得第7名,年笔记,自我的味觉训练,不断的吃东西,不断喝咖啡,与别人描述风味的链接;年,第二次世锦赛大意失荆州,咖啡笔记,萃取率与浓度的关系,浓缩咖啡酸甜苦比例与粘稠度关系,烘焙度对浓缩咖啡风格的影响;年,第8年,世界冠军,加入氮气的创意,冷却咖啡把手的再进化。咖啡笔记,对WBC的理解。

《烘一杯好咖啡》,前面首先介绍了一些烘焙的基本原理和对萃取的一些影响。然后介绍一了台湾10多个城市(如台北、新北、桃源、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的不同咖啡馆,每一家咖啡馆店内配方豆的介绍,烘焙的理念和表达的想法,以及一些店面咖啡萃取的参数和方式和作者自己对所喝咖啡口感风味的描述。其中一些很知名的咖啡馆如FikaFika、Gabee、simplekaffa、singleoringinespressoroast、Olulu、TheFactorymojocoffee、cafe自然醒等。

《向咖啡大师学习》,首先介绍了台湾咖啡的发展的大事记,世界咖啡发展的浪潮与中国台湾咖啡发展的联系;其次,介绍了台湾的冲煮器具和手冲机器人的发展;最后介绍了台湾的12位咖啡职人,从擅长咖啡处理法的方政伦、世界各地寻豆的三上出、北欧烘焙领航者陈志煌、烘豆师王诗如、赖昱权、何坤林到杯测师林哲豪、再到咖啡师吴则霖、林东源等,每一部分都会介绍咖啡职人的咖啡经历、萃取或烘焙的技巧以及自己喜好的器具和咖啡访谈录,每一部分都很不错。

四、《味觉猎人》、《品尝的科学》

《味觉猎人》,作者是一个从事了10多年的食品研发员。前沿部分写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对感官的认知。接下来第一部分写了感官的运作,味觉的部分,写了基本的酸、甜、苦、咸、鲜的基本特点,以及味觉/味道和风味的差别,味道、气味和质地一起构成了风味(味觉+嗅觉+质地=风味),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的区分,如果没有嗅觉的作用,我们只能感受到基本的味觉,而感受不出来口腔中的食物,捏住和松开鼻子吃果糖的实验。嗅觉部分,写到大家尝到的味道其实大部分来自嗅觉,毕竟没有嗅觉,味道的世界只剩下5种事物了,科学家预估我们尝到的味道75%-95%其实是嗅觉,而我们喜欢或厌恶某种气味其实是和我们本身的经历有关,如果和嗅觉有关的记忆是愉快的,那么你就会喜欢它,如果是悲伤的,那么你就会厌恶它。触觉部分,提到了涩味,最常见的涩味来源就是单宁,红酒、咖啡和茶都会有干涩的口感,涩就是舌上感受到的触觉,以及食物的质地对比。视觉部分讲到了视觉是我们最先感知到的,如果没有视觉的作用,我们对食物的判断以及我们自己食量就会出现偏差。听觉部分,提到音乐会影响我们进食的速度,也会有助于我们对吃的食物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讲的是基础的味觉,咸的部分讲到了盐,盐可以压抑主酸和苦,所以加一点盐可以让葡萄柚更甜,苦和酸被压抑住,而甜味虽然没变,却更好的释放了出来。盐加入到食物中也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气味,可以让气味的化合物更好的挥发,增加食物独特的风味,也能让各种味道达到平衡。苦的部分,说到苦是和人类的发展有关,有毒的东西会使人生病,而且味道也苦,因此会远离苦味。脂肪可以稀释苦味,加入牛奶的咖啡可以使咖啡没那么苦。甜的部分,讲到甜的食物一般都是碳水化合物,酸和甜的平衡。酸的部分讲到口腔中的唾液就有轻微的酸,只不过我们习惯适应了感觉不出来。鲜的部分讲到鲜味是肉或肉汤的主要味道,也提到了味精形式的体现。

第三部分讲的是风味的细微差异,讲到香料和香精的差别,香料是用鼻子和口腔嗅觉体验而香精只有鼻子的嗅觉。辣是一种痛觉或触觉。

第四部分讲的是融会贯通,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让每一口都发挥的淋漓尽致的诀窍:1、慢慢咀嚼,更好释放出食物的挥发气味2、用水或苏打饼干类的中性物质及时让口腔回到原始状态3、有意识去感受食物的香气、味道和质地等。

本书的几乎每一个章节后面都会有感官的小测试,让你更好的体验到书里的内容。

《品尝的科学》,主要讲述的地球出现生命开始到现在,演化的感官的结构。首先介绍了味觉地图,告诉了大家著名的错误的味觉地图,更多先进的实验证明整个舌头表面都感觉的到5种基本味道,一些科学家对嗅觉和味觉的研究。从古至今关键的5顿饭章节地球生命和味道的联系,4.8亿年前三叶虫的进食,4.5亿年前无颔鱼的进食,以及接下来摩尔根兽的进食,猴群的进食和早期人类的进食;味觉嗅觉无法区分三叶虫,到无颔鱼两种感官不同的分工,以及摩尔根兽的哺乳动物演化的新的大脑构皮,使其对气味更加敏感,猴群视觉的进化发展,人类的合作和用火加工食物。其次,介绍了苦味的基因,说到了人类的发展,苦味是一种预警信号,避免我们吃入有毒的东西。咖啡的烘焙和萃取的过程。苦味在数据库里的发现。目前我们有3个甜味受体基因和23个苦味受体基因,所以对苦味相对甜味的感受更加敏感明显。不同地区的人对苦味的偏好和感知也有差异。味道文化主要介绍了蒸馏的过程以及发酵的原理和发展过程,微生物发酵带来食物味道的变化对感官的影响。甜蜜诱惑部分写了糖的发展历史。喜好和恶心部分写了味道和气味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以及接下来的寻找第一辣中的辣不属于味觉,是痛觉;味觉大轰炸中薯片不同种类的发明,不同的可乐和果酱对味觉的影响;关于美味的DNA写了不同风土条件对口感食物影响和不同食材的搭配。

五、《侍酒师的表现力》、《咖啡调酒微醺术》、《咖啡师的特调魔法》

《侍酒师的表现力》,是由年世界侍酒师大赛冠军田崎真也所著。主要介绍了语言传达的重要性,如何动用五感将感官更好的表达出来。第一部分,介绍了表达美味词汇的一些常见错误,对于有问题词汇的一些如金黄色、肉质饱满、奶油丰厚、Q弹、温热、浓厚、完全手工、标示明确、日本国产(稻米)、进口食品(红酒)、有机栽培等一定就是美味的严厉的批判并进行对应的解释。第二部分,讲了如何讲味觉转化成语言表现。香气与味道无法机械化喝数据化的原因,透过记录语言来判断酒的风味状态,用共通的语言才能交流。嗅觉词汇的积累,将嗅觉分类和体系化,如何从自身出发,记录不同的酒、去水果闻水果的芳香、购买香料练习运用到不同的葡萄酒中,去体会不同香气以及原因,以及童年经历对嗅觉的重要影响。侍酒师的常用词汇,葡萄酒香的具体表现,表现白酒的词汇分类、主要葡萄酒种类常见的香气、表现红酒词汇的分类。最后一部分,写了如何锻炼五感、丰富表现能力的方法。锻炼嗅觉的能力提到了给小学生上的一堂课,三人分组用手触摸的触觉代表、嗅闻气味的嗅觉代表、捏住鼻子的味觉代表的测试。说出正确食物的都靠嗅觉代表。生活的发展(超市日期、赏味期的标示)让我们慢慢忽略了嗅觉。我们可以通过上下班路上花朵的绽放、公园里感受鲜花的香气、有无种植树木的人行道气味的差异等,慢慢开发嗅觉的空间。日常中五官的训练如用餐时刻、湖畔旁边(花、植物和泥土的气味、拂面而来的风或和水触感、绿呈现的色调、鸟鸣和风的声音、鱼类和附近蔬菜的风味)。丰富词汇库,咖啡、拉面的香气味道的描述、感受,并将感受到的风味描述出来并和不同的人用正面的立场交流。

《咖啡调酒微醺术》,作者是参加过多次过世界级的调酒大赛并进入决赛的詹森.克拉克,本书主要分了咖啡和鸡尾酒两部分,并介绍了咖啡和调酒在风味和口感的结合。书的前面先介绍了鸡尾酒和咖啡的器具。咖啡介绍了咖啡的发展和不同地区第一家咖啡馆的诞生,咖啡的产区、处理方式、烘焙、风味轮以及意式、冷萃、法压和手冲的制作方式。鸡尾酒部分,介绍了鸡尾酒的不同制作方式的注意事项和对应的咖啡调酒产品的介绍与制作。如摇晃法的浓缩咖啡马天尼(伏特加、浓缩咖啡、利口酒、糖浆)、咖啡古巴(古巴朗姆酒、浓缩咖啡糖浆)、难忘无花果(白兰地、雪莉香艾酒、冷萃咖啡、无花果酱、苦精)等;热调法的爱尔兰咖啡(方糖、爱尔兰威士忌、浓缩咖啡、鲜奶油)、教父阿芙佳朵(冰淇淋、金牌威士忌、杏仁甜酒、浓缩咖啡)、荷兰咖啡(荷兰金酒、利口酒、冰滴咖啡、可可、奶油)等;直调法的黑/白俄罗斯(伏特加、咖啡利口酒、鲜奶油)、咖啡汤力水(金酒、冷萃咖啡、汤力水)、咖啡可乐娜(龙舌兰、柑橘香甜酒、咖啡苏打、苦精)等;搅拌法与抛接法的咖啡柳橙鸡尾酒(咖啡豆、柳橙果酱、咖啡苦精、巧克力苦精、苏打水、黑牌威士忌)、咖啡内格罗尼(金酒、咖啡浸泡香艾酒、苦味餐前酒、石榴糖浆)、橡木陈桶鸡尾酒(波本威士忌、糖浆、咖啡利口酒、矿泉水、咖啡苦精)等;混合法的FBI(伏特加、奶酒、咖啡利口酒、冷萃咖啡、香草冰淇淋、鲜奶油、碎冰)、纽约咖啡奶泡(波本威士忌、黑巧克力利口酒、杏仁奶、冷萃咖啡、巧克力酱、碎冰、苏打水)、咖啡可乐达(朗姆酒、冷萃咖啡、香料糖浆、碎冰、巧克力苦精)等。最后部分介绍了自制咖啡产品配方如咖啡糖浆(咖啡粉、水、白砂糖、盐)、咖啡利口酒(咖啡、烈酒、白砂糖、盐)、咖啡浸泡烈酒(咖啡烈酒、粗咖啡粉)等。

《咖啡师的特调魔法》/《CreativeDrink》,是由BarISTA的创始人、、日本咖啡与烈酒大赛的冠军野离史昭所著。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意式浓缩咖啡的创意饮品;第二部分为冲煮类咖啡的创意饮品;第三部分为竞赛时的创意饮品;第四部分为非咖啡类的创意饮品。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如何正确的制作和调整浓缩咖啡,其次就是创意的黑咖啡,然后介绍了牛奶咖啡,接着就是牛奶咖啡的创意和冰摇咖啡创意。从覆盆子、橘子、到烟熏、酒,视觉、嗅觉和味觉的感受呈现。第二部分的冲煮类咖啡,介绍了常见的冲煮器具,然后和花茶、水果结合起来的创意。第三部分的竞赛饮品介绍了如何将抹茶和咖啡,以及和甜点、分子料理和咖啡相结合的饮品。第四部分的非咖啡就是果茶、奶昔、苏打相结合的创意。

六、《咖啡志》、《Drift》、《Standart》

《咖啡志》目前我最喜欢的专业咖啡杂志了,从冠军人物访谈到意式咖啡机的对比介绍、冲煮器具、咖啡装潢以及咖啡和酒的创意,每一期都有重要的咖啡知识点从SCA水质的介绍、金杯萃取的原理到冲煮器具的特点介绍和咖啡产区和烘焙的知识点。几乎每一期都很喜欢。

《Dtift》属于半年刊,一年共两期,每一期都会深入一个城市,进行咖啡的了解和人物的访谈。斯德哥尔摩、墨尔本、墨西哥城、旧金山、东京、伦敦等世界知名的城市,第一次读到这本杂志是写的城市是斯德哥尔摩,然后墨尔本,当时都是英文版的。从墨尔本那一期开始有了中文版。墨西哥城首先介绍了EIJarocho这样的传统咖啡馆,以及精品咖啡馆Passmar馆主的访谈,中间介绍了咖啡当地的种植状态,独具一格的跨界咖啡馆,最后介绍了喝咖啡的摩托车帮女性等;旧金山开篇介绍了沿太平洋海岸骑行的队友享受咖啡状态,其次介绍了当地在世界上都恨知名的咖啡馆RitualCoffeeRoasters和BlueBottle,冲浪和遇见意式咖啡,最后介绍了GeogreandLennie‘s精品咖啡馆以及EquatorCoffeesTeas等;东京先写介绍了喫茶店的历史、早餐,历史悠久的CafedeI’Amber,其次对BearPondEspresso主理人的访谈,以及BlueBottle创始人詹姆斯·弗里曼的再次访谈,最后介绍了拉花以及四种冲煮器具介绍等;伦敦首先介绍了伦敦咖啡馆的发展历史,对历史悠久为女王做过咖啡的H.R咖啡公司和世界知名咖啡公司SquareMilecoffeeRoasters的采访,其次写了铁路社区的咖啡馆如Sawmill、artfix,对伦敦喝咖啡的人以及伦敦陶艺师的访谈,最后介绍了伦敦的快闪咖啡品牌NewNorth、Pact发展,伦敦集市生活,以及和豪华酒店结合的workshop咖啡品牌,表参道咖啡合作伙伴拉塞尔.斯特兰对伦敦分店想法的访谈。

《STANDART》是来自斯洛伐克的独立杂志,主编是迈克尔·莫尔坎(MichalMolcan),在前年的上海一次咖啡节上购买了第9期杂志,杂志分为三个板块:咖啡、人物、世界。这一期的人物篇专访了年美国咖啡师冠军LemButler,日本咖啡师冠军MiKiSuzuki、丹麦咖啡师冠军、年伊朗咖啡师冠军、洪都拉斯冠军、加拿大咖啡师冠军的的对话。

韩国的《B杂志》/《BBrandbalance》每一期会对一个城市或一家公司进行写作。其中第11期写的是世界知名咖啡馆Intelligentsia(知识分子)的报道,第58期波特兰主题封面就是世界知名咖啡馆Stumptown(树墩城)。第76期写的BlueBottle(蓝瓶子)。

七、《食帖

只为喝杯好咖啡》、《Lagom》、《咖啡样》、《咖啡情报志》、《三联

寻找一杯好咖啡》

《食帖|只为喝杯好咖啡》,首页就介绍了咖啡带、咖啡产国和反文化咖啡(counterculturecoffee)的风味轮;接着介绍了对soloistcoffee主理人、WBC冠军井崎英典、胡元正等的访谈;然后是对反文化咖啡、aboutlifecoffeebrewers、illy咖啡的介绍;最后是常见的手冲器具和心形拉花以及世界咖啡赛事和常见的咖啡专业术语的解读。

《Lagom》第五期(中文第三期),杂志主要分为空间地点、手作创作、抽离休整三部分。空间地点部分除了介绍纽约的联合办公空间BrandAssemblySquare、独立书店McNallyJackson等地点外,特集部分还专门介绍了布拉格的精品咖啡馆,如Misto、CafeJen(中文封面)、SuperTrampcoffee、coffeeroom(英文封面)、KafeKarkin无一不是有出色的顾客服务、热情交流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抽离休整部分也有介绍咖啡品鉴指南,教你如何更好地享受、品鉴咖啡。

《咖啡样》,首先介绍了咖啡的历史和英国咖啡师大赛冠军的介绍,家用意式咖啡机和磨豆机以及如何制作出一杯意式咖啡;其次介绍了如何使用摩卡壶、爱乐压、法压灯冲煮器具;然后介绍了咖啡豆等级分类、处理方式,世界咖啡地图产国的介绍和直接、公平贸易;最后介绍了简单的咖啡烘焙和杯测以及墨尔本、东京、波特兰、伦敦、奥斯陆等城市咖啡馆,

《咖啡情报志》,首先介绍了第三波咖啡是什么,常见的V60、爱乐压、虹吸等冲煮器具;其次介绍了日本glitch、rec、trunk等知名咖啡馆,旧金山、纽约、奥斯陆世界知名的咖啡馆;然后介绍了咖啡的生长和处理法以及世界各产国咖啡和简单介绍;最后介绍了咖啡的冲煮、烘焙、杯测、风味信息。

《三联|寻找一杯好咖啡》,是5月份刚出的咖啡主题杂志。里面有对北京的胃大团队、南京的M2M团队的详细访谈;北京的鱼眼、soloist、九月上DEPLUS、大小咖啡,上海的芦田家、O.P.S.、有容乃大的介绍;咖啡师“梦之队”的南京M2M团队;云南咖啡的发展以及世界知名咖啡馆的简介。

除了上面提到的书籍,咖啡师也应该了解一下烘焙如《咖啡自己烘焙全书》、《烘豆大全》、《烘焙者的抉择》,这样对萃取也会有更好的认知。也有运营的如星巴克前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的霍华德.舒尔茨先生的《将心注入》和《一路向前,星巴克如何秉承灵魂为生存而战》也是不错的书籍,这样可以扩大咖啡师的视野来更好的了解咖啡公司。

我认为一个咖啡师不仅是制作基础的咖啡,还要有创意的咖啡,因此也要读一些酒类知识书籍来借鉴思考;感官也是重要的,因此也要读一些不错的感官书籍;了解烘焙也是有助于萃取,因此,烘焙的书籍也可以看一下;懂的运营会让咖啡师变得更有价值,因此咖啡运营的书籍也可以看一下。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咖啡师读过的其中一些和咖啡有关的不错书籍分享给大家。当然书籍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特别是一些涉及到萃取的过程的步骤,粉量的多少定义、温杯等都已经有些不太适应咖啡的发展,会有些片面,因此在读书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书籍只是比较唾手可得进步的方式,作为咖啡师也要多出去交流和参加培训获取知识,这样应该会更好。

小郭:咖啡师/咖啡负责人

SCA感官师

Scentone感官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ls/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