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羡慕作家,可以用文字带给读者灵魂深处的思考,以及无限的精神抚慰。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我不是学中文的,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刻意练习,甚至,上学的时候,语文总是拖后腿。所以,真正想表达的时候,总是不知所措。而这次,更是如此。不过,虽然我不是作家,但用心留下的文字也足够有意义。

我们对没去过的地方,往往都有美的憧憬。而人世间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远方。伊犁是美的,不一样的美。

你心中的新疆是什么印象?是大漠风沙、古堡烽燧,还是起伏的雪山、商旅驼队?你的梦中有没有一条大河流过?在水波粼粼中,有峻美的天山、辽阔的草原,牛羊遍地,四季牧歌?

新疆我来了很多次,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从和硕到吐鲁番。但伊犁却一直没有来。如果不是因为醉红驼葡萄酒做活动,我或许不会这么快来伊犁。一是比较远,很奔波;二是没有太多印象,市场的信息也比较少,没有来的欲望和冲动。

很多葡萄酒企业在阐述竞争之道时,往往不会说有关原料的事情,更多是在讲市场营销的战略战术。但葡萄酒是比较特殊的产业,葡萄酒的最终之争,是优质原料之争。而且,从品牌发展的角度看,没有上游优质原料基地都是危险的。

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新疆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可见新疆文化的深厚。新疆也就是古之西域。

约年前,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自中亚北部传入伊犁河流域、奇台、木垒及东疆区巴里坤、哈密、鄯善等地区。公元前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其所见所闻,使葡萄酒首次出现于中国史书之中。公元年,粟特人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内地,汉人首次品尝到葡萄酒的美味。

无论是通过丝绸之路由波斯传来,还是西域古已有之,西域葡萄酒在中国葡萄酒历史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伊犁是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悠久,自古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代,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汉书》,伊犁之名是清代正式确定的。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伊犁地处天山北麓北坡,伊犁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叫做“三山夹一谷”,分别是科古琴山、那拉提山、乌孙山,中间是伊犁河谷。伊犁河为新疆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伊犁河由喀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等汇集而成。河水流入哈萨克斯坦。新疆境内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这个地方是中国唯一受大西洋地中海暖温气候影响的区域。

独有的雪山、冰川、河谷、草原的地理环境,被称为“塞外江南”“中亚绿洲”。其年均日照超过小时,有效积温更高,例如像67团地区,可以达到度。很多植物经天山零度冰川水灌溉,植株生长繁茂健壮,而且土壤富含深海养分和微量矿物元素,正所谓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都说没来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来新疆没来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美丽的地方,怎能没有花呢?四月的郁金香、杏花、丁香花、樱花等;五月的草原红花;六月的薰衣草;七月的芍药、玫瑰花……

我没有想到是,这里竟然是世界三大薰衣草基地。世界上薰衣草的三大基地为法国的普罗旺斯、日本的北海道、中国的伊犁。薰衣草不仅美丽,更是做各类化妆品的原料,也有很多药用功能。据说精油的功效是很好的。

世界上有四大主流文化:海洋文化、河流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但伊犁都不是。我们说北疆属于草原游牧文化,南疆属于绿洲农耕文化。伊犁有草原,有高山,又有河流,加之独特地形的影响,独成一派。

不是所有地方的葡萄酒都能代表中国。伊犁是真正值得研究的。我们尴尬地看到,葡萄酒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近30年,还很年轻。我们还在为种什么品种而尝试,我们还没有培育出自己的葡萄品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葡萄酒文化传统。在推广和传播上,我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起个很法国的名字,建栋很法国的建筑,甚至都在说自己很波尔多。好像中国葡萄酒的命运是依据地球另一侧的著名产区来决定。

好的葡萄是种出来。既然我们都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有信心。何况,葡萄酒是很个性化的。我们要相信中国能够种出好葡萄,也能够酿造出好酒。

醉红驼是慕鹰集团旗下的品牌,在伊犁河谷有自己的葡萄酒种植基地,也有自己的酒厂。醉红驼由千回西域酒厂生产酿造。千回西域也叫做弓月酒庄。弓月的名字是有来历的。弓月是古部落名,属于西突厥的一个部落。同时意味着弯月、弦月,隋代明余庆写了一首《从军行》: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我们这次前来,得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67团的大力支持。67团党委副书记、团长秦永权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醉红驼的刁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伊犁河谷种植万亩马瑟兰基地,这是很值得尊敬的规划。此次来伊犁的重要原因就是醉红驼马瑟兰示范种植基地的揭牌。同时,醉红驼的合作伙伴杭州贝店,也派了优秀的店主一同参加“一县一品、电商助农”的合作。当然,醉红驼全国50多位重要的合作酒商代表,也来了一次“发现、体验、见证”之旅。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段长青教授也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段长青教授十多年来,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ls/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