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收购的民族品牌
回顾近十几年来,多少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不断成为外国人的囊中之物: 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美国吉列: 当年,孙雯那句铿锵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现在呢?“现在这条广告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了。”南孚人说,“如果我们还称自己是‘民族力量’,国人会戳我们的脊梁骨!” 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收购后,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万美元,拥有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 据说当初南孚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时是某位领导极力促成的,这位领导因为给南平吸引了巨额外资,政绩卓著,得到了提升。后来南孚成了美国人的了,不过这是他离任之后的事情——自然不关他什么事了。美国吉列公司也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 年初,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并取得控股权,采用合资与品牌租赁的方式,联合利华取得了上海牙膏厂两个品牌的经营权:“中华”牙膏和“美加净”牙膏。 中华牙膏虽然没什么投入,但在销售额上甚至超过了洁诺。 中华牙膏的“兄弟”美加净牙膏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命运。美加净是创建于年、出口量曾占据全国牙膏出口总量70%的老品牌。合资后的前3年,美加净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年销售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但是不久,为了给联合利华的自有品牌洁诺让路,联合利华把美加净的价格从4.5元压到了3元一支。这迫使合资公司改动美加净的配方,换成比较低档的原料,使得原来处于中高档的美加净品牌下跌,而大多数从美加净上游离出来的顾客也成了“洁诺”的用户。 最终美加净牙膏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每况愈下。结果,年上海牙膏厂有限公司依据有关合同,收回了美加净牙膏的商标使用权。 和美加净几乎同时合资的北京熊猫洗衣粉,有过与美加净几乎相同的命运,7年合资以后,从年产量6万吨下降到吨,境况比美加净更加不妙。 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收购: 年,徐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年6月,徐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江苏省徐州市市委、市go-vern-ment已决定对公司第一大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进行改制,拟出让徐工机械部分产权。 年10月,徐工与凯雷达成协议。相关报道显示:凯雷注资3.75亿美元,获得徐工机械85%的股份,徐工保留徐工机械15%的股权。不过次收购案由于三一重工及支持民族品牌的爱国者极力反对而暂被商务部搁置。 乐百氏、娃哈哈、正广和——被法国达能收购: 乐百氏创办于年,和娃哈哈并为上世纪国内饮料界的双雄品牌。之后,农夫山泉后来者居上,于是三足鼎立,共同争夺国内水市场。 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年11月30日,乐百氏公司总裁对员工宣布:由于对今后发展战略与控股方达能产生严重分歧,为尊重大股东的决定,五位原始经营者集体辞职。 “兵变”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年,乐百氏亏损了一亿多元人民币。但达能依然坚持“调整”的政策不动摇。9月开始,达能大规模“架构调整”,近30%的销售人员被裁。 工厂方面裁员幅度高达40%。用乐百氏被裁员工的话来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老乐百氏人’”;“在大区和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中,老乐百氏人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70%锐减到20%”。据说,裁员还会继续下去…… 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这一条款引发了达能强行收购娃哈哈风波。宗庆后奋力反抗。 年,达能收购正广和饮用水50%,目前销售额不详。 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 世界最大化妆品公司欧莱雅集团今天在北京宣布:收购中国护肤品品牌“小护士”。 这是欧莱雅在中国收购的第一个本土品牌。而完成收购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小护士品牌的缔造者丽斯达公司董事长李志达今后不得再从事化妆品行业。 据悉,10年之内小护士已经发展成中国排名第二的护肤品牌。旗下拥有包括保湿、清洁、防晒、抗皱在内的齐全的护肤品系列,市场占有率达到5%。目前,小护士在全国有28万个销售网点。这对欧莱雅来说尤为珍贵。 据悉,自年进入中国市场,欧莱雅在中国陆续推出旗下主要核心品牌,其中多个品牌已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巴黎欧莱雅在高档染发市场,美宝莲在彩妆市场,薇姿在药房,兰蔻在高档化妆品市场。 但是,这些几乎都是高档化妆品。而在中国更广大的大众消费品市场里,欧莱雅还没有确立领先的市场地位。年轻的中国本土品牌小护士显然可以来“填空”。 乐凯——被美国柯达收购20%: 中国感光材料产业支柱之一的民族品牌乐凯胶卷(),曾经是国人的骄傲,可以和柯达,富士抗衡的国有品牌。年10月与柯达合资,柯达以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 柯达至此完成在中国市场并购合作的“三级跳”:年正式进入中国,向中国go-vern-ment提出“全行业收购计划”;年与中国go-vern-ment达成“98协议”,投资12亿美元与中国的7家感光企业中的6家进行合资合作(乐凯除外);年与最后一个中国对手乐凯合资,中国的7家感光企业全部进入柯达阵营。 在整个产业向数码领域转型的背景下,乐凯胶卷近年来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持续下跌。 华润涂料——被美国威士伯公司收购: 华润涂料与湘江涂料是中国涂料行业的老大。年被美国威士伯公司收购。 双汇火腿肠——被美国高盛集团与香港罗特克斯收购: 双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能力0万头、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多万吨。目前,其总资产63亿元,员工3万人。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亿元。 年12月9日,S双汇发布公告称,双汇集团、海宇投资已经收到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后双汇集团整体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同意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25%的股权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后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S双汇的股权转让事项只待证监会批复,高盛集团和鼎晖中国成长基金有望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S双汇收入囊中。 值得一提的是,双汇的收购被怀疑是曲线MBO(国有企业管理层通过委托第三方收购公司,收购成功后第三方将公司转交给管理层,从而公司的管家变成东家。) 西北轴承——被德国FAG收购: 西北轴承曾经是全国轴承行业一流企业,是铁道部生产铁路轴承的定点厂。年,西轴整体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德方占51%的股权。在德方资金久不到位、德方人员垄断决策权的情况下,宁夏要求西轴“从招商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工作搞下去”。 连续三年亏损后,德方全部收购了中方股份,从此西部最大的轴承企业落入外方手中,同时拿去了中国铁路轴承25%的市场份额。后嫌利润太薄,德方竟停止生产铁路轴承。 西北轴承的工作人员认为,当初谈判时草率签约,盲目求成埋下了日后失败的苦果;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为了政绩,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通过合资-控股-独资的“三步走”策略,该合资公司的技术、品牌、市场最终全部被德方控制。 苏泊尔——被法国FAG收购: 苏泊尔中国最大的炊具研发、制造商之一,苏泊尔经过艰苦创业,已经在培育自主品牌方面取得了难得的成绩。年,以定向增发的形式,FAG得到了苏泊尔的控股权,行业内部的原有竞争关系将被打破,一家外资企业独霸天下的局面势所难免。 威孚——被德国博世控制: 德国博世与威孚成立合资公司,博世占2/3控股地位,从此威孚只能生产欧Ⅱ以下产品,欧Ⅲ以上全部由合资企业生产。国家投巨资长期培养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 锦西化机——被西门子掏空: 在葫芦岛市go-vern-ment主持下,锦西化机被迫拿出透平分厂与西门子合资,外方占70%的控股地位。自此锦西化机失去了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惟一的利润点,面临存亡考验。 索贝数码——被索尼收购: 2年12月,索尼(中国)公司以0万美元收购成都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67%的股份,成为索贝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熊猫洗衣粉——被美国宝洁公司斩首: 90年代初,北京日化二厂的“熊猫”洗衣粉一支独秀,享誉中国洗涤产品市场,然而在“合资潮”中,“熊猫”这样的“名门闺秀”也难奈寂寞,与美国宝洁公司合资。合资后,宝洁公司利用控股权大力宣传旗下的品牌“汰渍”和“碧浪”,而“熊猫”则倍受冷落,产量年年递减。 金龙鱼——为他人做嫁衣裳: 80年代末,我国某知名企业与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公司合作,在深圳成立了南海油脂公司,使用“金龙鱼”品牌,经过10多年的共同培育,“金龙鱼”已成为国内食用油类第一品牌,但后来中方公司才发现,“金龙鱼”商标权是注册在郭兄第名下,自己多年辛苦培育的原来是别人的品牌,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最终,中方企业只能退出合作,重新开辟自己的市场。 雪津啤酒——被比利时英博集团收购: 全球最大啤酒酿造商、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英博啤酒集团(InBev)同意以约7.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国褔建雪津啤酒厂。这一收购将使英博成为中国这一世界最大啤酒市场中的第二大啤酒酿造商,占市场份额12%,仅次于青岛啤酒集团。 红星牌电熨斗——被SEB收购: 年,红星产品几乎遍布我国每一个省的每一个主要城市,市场占有率高达95%。而正是看中其市场销售渠道,SEB于年和红星合资建厂,并于年实现全额收购。 而当时双方曾经就在中国市场上以SEB旗下品牌还是以红星品牌销售存在的争论,最终以红星品牌在很短时间内走出人们的视线而告结束。 大宝——被强生收购: 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这样亲切的广告变成了强生婴儿尿不湿。 舒蕾——被拜尔斯多尔夫公司收购: 德国著名日化巨头——拜尔斯多尔夫公司2日发表公报称,其出资约2.7亿欧元收购了中国最大的洗护发企业丝宝集团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 白加黑——被德国拜尔收购: 东盛控股子公司启东盖天力于去年10月与拜耳签署协议,启动盖天力将所拥有的抗感止咳类西药OTC业务转让给拜耳。这些业务包括“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三大非处方药品牌、相关生产设施及全国销售网络。 正大福瑞达——被美国博士伦收购: 年正大福瑞达占据国内眼科用药市场24%的份额,其润洁等几个产品一直是眼科市场的一线品牌。一直在隐形眼镜市场稳坐老大位置的博士伦,进入中国近20年,直至最近才首度大规模发力中国市场:出资2亿美元现金购买山东正大福瑞达大股东持有的55%的股份,从而控股该公司。 外商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需要尽快铲除中国市场上的绊脚石——中方知名品牌,因此外商往往选择中方同行业中的知名企业进行合资。由于中方知名品牌的价值较大,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 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使用,或干脆将中方品牌打入冷宫、弃之不用。同时却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知名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从而一文不值。 英国Tesco公司收购阳乐购超市、家乐福收购天津劝业超市、家乐福收购昆百大、美国兰马集团收购鄂武商、太平洋百货收购西单商场,还有当年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品牌如活力28、扬子冰箱、香雪海冰箱;红梅音响,天府可乐、北冰洋碳酸型饮料等都被外企打入了冷宫。天津日化四厂同外商合资前,其“金鸡”鞋油已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合资时,“金鸡”品牌仅作价0万元。 纵观这些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的原因,有公司决策的失误,有公司高管侵吞国有资产的野心,更主要的是一些为了高升的官员把中国资质最好的国有品牌企业拱手让予外人他们借着招商引资的借口,为了让自己有政绩,做着出卖国有品牌的劣徒行为。 可悲的是,国内的品牌出售其实更像是一种拥有溢价能力的净资产的收购,而不是品牌出售!品牌的无形价值几乎被完全忽视!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品牌专家格外不解和叹惜!雪津啤酒是出售价格最值的企业,其余除了苏泊尔之外,99%的民族品牌几乎可以说都以废品价格卖了。 一些国有企业在评估品牌价值时还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企业不景气、快破产的时候,则高估品牌价值,以虚夸实力;而企业要把品牌转让或许可给外方时,则低估品牌价值,以达到“促销”的目的。收购价格正像中国的劳动力一样,与欧美市场相比十分廉价。 也许,这样的品牌正如穷人家的漂亮姑娘,自家人只是觉得出身贫寒,值不了几个钱,能够卖个超出自己预期的价格已经是奢望。 李光斗在谈到中国品牌前途时感言:甘于为发达国家的品牌做OEM(贴牌生产)是没有前途的。若干年后,假如我们的著名本土品牌都被消灭殆尽,假如我们的国人不以使用本土的品牌而自豪,那时候我们一定追悔莫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ls/5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购买特价机票强行搭售退改险接送机券等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