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不明的“玛依塔斯”

近几年来在媒体报道中经常听到新疆额敏县的《玛依塔斯风区》、《玛依塔斯道班》、《玛依塔斯景区》和《玛依塔斯风力发电站》等自然地理和经济实体名称。尤其是对全国有影响的央视新闻中也经常听到新疆额敏县《玛依塔斯风区》的报道。其中的“玛依塔斯”是一个不存在地方,也是起源不明的地名。祖祖辈辈生活在额敏县的老人家异口同声地说,在上世纪80-90年代前,他们从没听过“玛依塔斯”这个地名。对这一带我们也很熟悉,部分同志是土生土长此地人。过去这个地方不叫“玛依塔斯”,上世纪80年代后改称为“玛依塔斯”,听起来很陌生。为了弄清“玛依塔斯”地名的来龙去脉,我们做了比较仔细的调查研究。

自然实体“骆驼脖子”脚下的地方

为了寻找这新地名的确切来源,笔者几次赴老家,顺便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又查阅清代《西域图志》、《西域水道记》等志书及《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和清代《塔城厅图》、《塔城厅库尔喀喇乌苏厅地图》等有关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名书等,根本没有查到新疆额敏县境内有叫“玛依塔斯”的地方(地名)。在自己实地探查和有关地名资料及群众提供的线索基础上对当地进行了简单的GPS测量,并将测量数据与地图经纬度相结合,大该测定出人们所称的“玛依塔斯”的地理方位。“玛依塔斯”位于东经84°04′,北纬46°19′交叉附近。看来这个地盘并不大,假设以那里的一个道班(现称玛依塔斯养路段)为圆体中心,画一个半径约3-4公里的圆圈,就是“玛依塔斯”。圆圈东边是风力发电站,此地史称“色尔墩”或“塞尔登”,圆圈西南边地方称“木库尔额尔格”(蒙语),哈萨克人叫“木库鲁加尔”(土岸之意)。圆圈正南边有个“喀喇乌苏”地方(蒙语),哈萨克人叫“喀喇苏”(均表黑水之意)。而西边的地方叫“乌吐布拉克”(蒙语),哈萨克人叫“乌宗布拉克”,(均表长泉之意)北面是“铁曼库尊山(蒙语),哈萨克人叫“博塔模印”(均表为骆驼脖子之意)。还有从北面山沟流来好几条小河,都有名称。这些地名均标注在地图上。再说,这些地方都连在一起并处在骆驼脖子这个较大而明显的自然实体脚下,而且都是骆驼脖子风刮得最凶的地方。

清代驿站军台所在地

用以上所测定的“玛依塔斯”方位数据与《塔城厅图》、《塔城厅库尔喀喇乌苏厅地图》等历史地图的经纬度相对比,就可以看出现在的“玛依塔斯”地方,就是历史上的“达兰吐鲁坤台”所在地。从而也证实了老家人原来为何将此地称为“达兰吐鲁坤”的原因。上述历史地图将此地均标为《达兰吐鲁坤台》,是清代交通驿站和军台。达兰——堤坡之意,吐鲁坤——快坡之谓(蒙语),即堤坝式的快坡,故名。《达兰吐鲁坤》位于额敏县城东边鄂尔和楚勒山(地图上标为吾尔喀夏尔山)西南端骆驼脖子南麓,南北10来公里,东西10来公里的一片大快坡之地。清代在此地设交通驿站及军台,并以此地名称去命名为“达兰吐鲁坤台”,这说明“达兰吐鲁坤”是更早的地名。不仅是这些历史地图,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的有些地图上还标为“达林吐尔滚”。达兰吐鲁坤自乾隆二十五年(年)至年『伊塔事件』为止,是塔尔巴哈台十苏木蒙古第十苏木即哈苏扈特苏木(哈苏扈特是部落名称,苏木是过去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相当于连级)部分牧户专用的春秋牧场,自古至今均称为达兰吐鲁坤。在年4月份发生『伊塔事件』时,不到一个月内,就塔城一个县多边民非法越境去苏,国家和集体大量牲畜无人牧放,大片农田无人耕作,损失特别严重。为了及时挽救国家和集体财产,减少损失,根据上级指示,额敏县和托里县政府,组织工作组,宣传、动员额敏县和托里县部分社场员工自愿搬去塔城县,补充各社场缺员工作。因而原在这居住的额敏县第十苏木户群众(原籍只留下了40多户)和托里县10多户蒙古族群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几世纪繁衍生息的故土,搬到塔城县边远山区,分驻6个社场,挽救牲畜、管理农田,恢复了生产。从此,他们成了塔城县居民。这户居民,迁移塔城县之后至今额敏县蒙古族群众仍然称此地为达兰吐鲁坤。可是,这多户居民搬走后,来此地居住的其它民众,不用原名而起名为“玛依塔斯”,主管部门在地名普查时也没有查寻而放弃达兰吐鲁坤这个历史地名,于是传开了含糊不清的《玛依塔斯》。玛依塔斯为哈语,“玛依”是油的意思,“塔斯”是石头,即有油的石头之意。

起源不明的地名

关于“玛依塔斯”,我们翻阅《塔城厅图》、《塔城厅库尔喀喇乌苏厅地图》等历史地图和有关史书及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塔城地区和额敏县地图地名中,在此地根本没有“玛依塔斯”这个地方或地名来历的解释。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有些地图上看到所标的“玛依塔斯”。将此地为何命名为“玛依塔斯”,很奇怪,附近从来没有什么油矿或油脂物产地。有人说原来这里有“油渍斑驳、与人等高的石头”。经查过去这里根本没有“油渍斑驳、与人等高的石头”。而且这地盘是一个没有石头的斜坡戈壁地。关于“玛依塔斯”这个地名来历的文字解释,只有年11月出版的《今日额敏》所做的解释外其它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解释,而此书所做的解释也使人难以置信。书中说:“在几十年前,现在的铁厂沟煤矿还没有正式开发,煤矿设备不完善,是露天的,…居住在额敏境内的哈萨克手艺人、牧民都纷纷赶上毛驴车到铁厂沟露天煤矿去捡煤,玛依塔斯正好在额敏县与铁厂沟之间。这些哈萨克手艺人、牧民每次路过这里时,总要在这里停下来休息,吃点饭、喝点水。他们每次在吃了羊肉抓饭后,随手就把手上的油腻抹在路边的石头上,日子久了,这些石头上就留下了许多的油迹,‘玛依塔斯’这个名字就这样叫开了”。①塔城地区铁厂沟煤矿以前是否露天煤矿,没有历史记载。在《塔城地区志》中说,“塔城地区采煤生产已百愈年。新中国成立前,…铁厂沟…等地有私营小煤矿,全靠人工挖掘,用人工辘轳或马拉绞盘从井下提升,开采方式是小立井、小斜井、小平洞,…”。于是可以说明,此煤矿以前不是露天煤矿。从现状看,各煤井深百余米,没有露天的痕迹。

额敏县城至铁厂沟煤矿80多公里。在中间有个自然大实体骆驼脖子,是有名的起风地。冬天大风刮起时,从铁厂沟镇至额敏县霍吉尔特蒙古乡东边的山坡,近50公里地域整个被狂风暴雪所笼卓。一年四季一半的时间刮风,风力平时7-8级,风大时10—12级。从古至今人们把这个风叫“骆驼脖子风”,这一风区叫“骆驼脖子风区”,现称的所谓“玛依塔斯风区”是这个风区中的一个小小的地带。而且整个风区内“玛依塔斯”这样小地方有好几个,况且没有“玛依塔斯”的这个地方。骆驼脖子刮起风时,不要说毛驴车,连马车甚至汽车都难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晓得,上世纪50年代前这里是人烟稀少,又是一片戈壁荒野,除春秋季节少部分牧民在此短暂放牧外,几乎荒无人烟的地方。不说过路人住宿吃饭的宿营地,连避风的土岸、坑洼都没有,哪有每次都能吃上两手都粘油腻的“羊肉抓饭”呢!在手上所粘的一点点油,抹在石头上,就留下永久的油迹吗?再说,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用手抓吃肉后将手上油腻一般抹在偏缰、马绊、缰绳和皮绳等牧民常带常用的皮具上,使其保持润软,而不是抹在石头上。上世纪40年代前,在额敏县,大米是个罕见的谷类,不要说赶毛驴车的牧民,连城市的官爷们都难找做抓饭。据调查,在额敏年纪七、八旬的老人,都不知道或没听过,过去手艺人和牧民,赶毛驴车,从铁厂沟往额敏县城拉煤之事。再说过去额敏县牧民从不养殖和使用毛驴,这是事实。

应该称“骆驼脖子风区”

再说,这些地方都连在一起并处在骆驼脖子这个较大的明显的自然实体附近而且都是骆驼脖子风刮得最凶的地方,此中根本没有“玛依塔斯”的地方。在额敏地带影响较大的风,就是众所周知的骆驼脖子风,此风从骆驼脖子处刮起东至白杨河,西至裕民县。可以说是一个大风区,S公路老风口段、S公路骆驼脖子段正处在此风区里。既然是一个风区,由于两地距离较远,过去人们一直称之为骆驼脖子风区和老风口风区,不存在什么“玛依塔斯“风区。若称“玛依塔斯风区”,那范围太狭小摆了,够不成一个单独风区,而且从来没有的地盘。再说多部分风雪灾发生在S公路的“乌吐布拉克”(乌宗布拉克)段附近,此地离所谓的“玛依塔斯”中心以西10多公里地方,怎么称“玛依塔斯”风区呢?

骆驼脖子附近的新建的经济实体和台、站等,都要以“骆驼脖子”命名为好。如“骆驼脖子风力发电站”、“骆驼脖子养路段”和“骆驼脖子xxx”等,或用当地的历史地名为命名。不要以起源不明或当地人近期随意呼出的名称。

“历史地名总是与相关历史事件连在一起的,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见证。如果其方位措置失当或更改历史地名、更改其含意并加以虚假解释,相关历史事件就无法正确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等于抹杀历史。”②原有的地名决不能更改。尤其是对随意更改西域历史地名,主管部门坐视不管,如此继续下去,将来我们的西域地名来历如何去研究,如何去解释?不仅是这一个例子,若是我国西域许多历史地名均被随意更名,这决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门德别列克(自治区广电局老干处)

注释:

①《今日额敏》一书-页

②《中国地名》1年第八期28页

图:达兰吐鲁坤风区(图片来自网络)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
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ls/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