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那些年,有多少业内独占鳌头令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不断成为外国人的囊中之物:

     南孚人无颜再使用的广告牌

     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美国吉列:      当年,孙雯那句铿锵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现在呢?“现在这条广告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了。”南孚人说,“如果我们还称自己是‘民族力量’,国人会戳我们的脊梁骨!”      福建省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成立于年,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年,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go-vern-ment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go-vern-ment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我们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      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首先是百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士丹利以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年,外方股东又收购多达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万美元,一下子赚了万美元!年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好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万美元,拥有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      据说当初南孚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时是某位领导极力促成的,这位领导因为给南平吸引了巨额外资,政绩卓著,得到了提升。后来南孚成了美国人的了,不过这是他离任之后的事情——自然不关他什么事了。美国吉列公司也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朴素包装竟只能拿来收藏了

     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      年初,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并取得控股权,采用合资与品牌租赁的方式,联合利华取得了上海牙膏厂两个品牌的经营权:“中华”牙膏和“美加净”牙膏。      中华牙膏虽然没什么投入,但在销售额上甚至超过了洁诺。      中华牙膏的“兄弟”美加净牙膏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命运。美加净是创建于年、出口量曾占据全国牙膏出口总量70%的老品牌。合资后的前3年,美加净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年销售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是不久,为了给联合利华的自有品牌洁诺让路,联合利华把美加净的价格从4.5元压到了3元一支。这迫使合资公司改动美加净的配方,换成比较低档的原料,使得原来处于中高档的美加净品牌下跌,而大多数从美加净上游离出来的顾客也成了“洁诺”的用户。最终美加净牙膏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每况愈下。结果,年上海牙膏厂有限公司依据有关合同,收回了美加净牙膏的商标使用权。      和美加净几乎同时合资的北京熊猫洗衣粉,有过与美加净几乎相同的命运,7年合资以后,从年产量6万吨下降到吨,境况比美加净更加不妙。      

仅仅是是被外资染指就能瞬间滑下神坛,如今三一重工风头占尽

     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收购:      年,徐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年6月,徐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江苏省徐州市市委、市go-vern-ment已决定对公司第一大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进行改制,拟出让徐工机械部分产权。      年10月,徐工与凯雷达成协议。相关报道显示:凯雷注资3.75亿美元,获得徐工机械85%的股份,徐工保留徐工机械15%的股权。不过次收购案由于三一重工及支持民族品牌的爱国者极力反对而暂被商务部搁置。      

被收购之后的乐百氏水绿脓杆菌超标瞬间让这个包装绝迹

     乐百氏、娃哈哈、正广和——被法国达能收购:      乐百氏创办于年,和娃哈哈并为上世纪国内饮料界的双雄品牌。之后,农夫山泉后来者居上,于是三足鼎立,共同争夺国内水市场。      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年11月30日,乐百氏公司总裁对员工宣布:由于对今后发展战略与控股方达能产生严重分歧,为尊重大股东的决定,五位原始经营者集体辞职。      “兵变”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年,乐百氏亏损了一亿多元人民币。但达能依然坚持“调整”的政策不动摇。9月开始,达能大规模“架构调整”,近30%的销售人员被裁。工厂方面裁员幅度高达40%。用乐百氏被裁员工的话来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老乐百氏人’”;“在大区和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中,老乐百氏人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70%锐减到20%”。据说,裁员还会继续下去……      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这一条款引发了达能强行收购娃哈哈风波。宗庆后奋力反抗不惜捅到商务部声援,各种打官司,最终这场风波由于宗庆后的坚挺顽强的民族情结才得以让如今的哇哈哈风云依旧。

     年,达能收购正广和饮用水50%,目前销售额不详。         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其中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收购使用含瘦肉精猪肉的事实,忽视品牌,唯利是图,巨人折翼,注定从此坎坷悲催。

           双汇火腿肠——被美国高盛集团与香港罗特克斯收购:      双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能力万头、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多万吨。目前,其总资产63亿元,员工3万人。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亿元。      年12月9日,S双汇发布公告称,双汇集团、海宇投资已经收到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后双汇集团整体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同意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25%的股权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后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至此,S双汇的股权转让事项只待证监会批复,高盛集团和鼎晖中国成长基金有望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S双汇收入囊中。      值得一提的是,双汇的收购被怀疑是曲线MBO(国有企业管理层通过委托第三方收购公司,收购成功后第三方将公司转交给管理层,从而公司的管家变成东家。)      

行尸走肉的西北轴承乃是被外资活活玩死的典型。

     西北轴承——被德国FAG收购:      西北轴承曾经是全国轴承行业一流企业,是铁道部生产铁路轴承的定点厂。年,西轴整体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德方占51%的股权。在德方资金久不到位、德方人员垄断决策权的情况下,宁夏要求西轴“从招商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工作搞下去”。连续三年亏损后,德方全部收购了中方股份,从此西部最大的轴承企业落入外方手中,同时拿去了中国铁路轴承25%的市场份额。后嫌利润太薄,德方竟停止生产铁路轴承。      西北轴承的工作人员认为,当初谈判时草率签约,盲目求成埋下了日后失败的苦果;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为了政绩,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通过合资-控股-独资的“三步走”策略,该合资公司的技术、品牌、市场最终全部被德方控制。      

若赚,那是别人的利润,若赔了,更痛悔。

     苏泊尔——被法国FAG收购:      苏泊尔中国最大的炊具研发、制造商之一,苏泊尔经过艰苦创业,已经在培育自主品牌方面取得了难得的成绩。年,以定向增发的形式,FAG得到了苏泊尔的控股权,行业内部的原有竞争关系将被打破,一家外资企业独霸天下的局面势所难免。

其他事件概述: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被约翰迪尔收购: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年,美国跨国公司约翰迪尔与佳联合资,到年改为独资公司,约翰迪尔遂取代了原佳联在农机市场的地位。            威孚——被德国博世控制:      德国博世与威孚成立合资公司,博世占2/3控股地位,从此威孚只能生产欧Ⅱ以下产品,欧Ⅲ以上全部由合资企业生产。国家投巨资长期培养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            锦西化机——被西门子掏空:      在葫芦岛市go-vern-ment主持下,锦西化机被迫拿出透平分厂与西门子合资,外方占70%的控股地位。自此锦西化机失去了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惟一的利润点,面临存亡考验。            索贝数码——被索尼收购:      年12月,索尼(中国)公司以0万美元收购成都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67%的股份,成为索贝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熊猫洗衣粉——被美国宝洁公司斩首:      90年代初,北京日化二厂的“熊猫”洗衣粉一支独秀,享誉中国洗涤产品市场,然而在“合资潮”中,“熊猫”这样的“名门闺秀”也难奈寂寞,与美国宝洁公司合资。合资后,宝洁公司利用控股权大力宣传旗下的品牌“汰渍”和“碧浪”,而“熊猫”则倍受冷落,产量年年递减。            金龙鱼——为他人做嫁衣裳:      80年代末,我国某知名企业与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公司合作,在深圳成立了南海油脂公司,使用“金龙鱼”品牌,经过10多年的共同培育,“金龙鱼”已成为国内食用油类第一品牌,但后来中方公司才发现,“金龙鱼”商标权是注册在郭兄第名下,自己多年辛苦培育的原来是别人的品牌,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最终,中方企业只能退出合作,重新开辟自己的市场。            大连电机厂、大连第二电机厂——被新加坡威斯特、英国伯顿收购:      原大连电机厂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机企业,一直肩负着引领国内中小电机行业技术发展的重任;原大连第二电机厂曾是机械部生产起重冶金电机的排头兵企业。、年,两个电机厂分别与外商(新加坡威斯特、英国伯顿)合资,被外商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连年亏损,巨额隐蔽收入流失境外。外资掏空了合资企业后,收购了中方全部股权,仅3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三部曲。合资不仅没有达到国企解困的初衷,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半以上职工丢了饭碗,go-vern-ment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国家多年培育的行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被瓦解破坏。            雪津啤酒——被比利时英博集团收购:      全球最大啤酒酿造商、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英博啤酒集团(InBev)同意以约7.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国褔建雪津啤酒厂。这一收购将使英博成为中国这一世界最大啤酒市场中的第二大啤酒酿造商,占市场份额12%,仅次于青岛啤酒集团。            红星牌电熨斗——被SEB收购:      年,红星产品几乎遍布我国每一个省的每一个主要城市,市场占有率高达95%。而正是看中其市场销售渠道,SEB于年和红星合资建厂,并于年实现全额收购。而当时双方曾经就在中国市场上以SEB旗下品牌还是以红星品牌销售存在的争论,最终以红星品牌在很短时间内走出人们。

小编感受:所谓的资源整合并购无非是在大吃小,新型合作关系一定是非常健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就像是左右手,是同一机体上的不同器官,缺一不可,所以中国好产品倡导“融合共生”的新型合作关系,期待您的







































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ls/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