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收录成人礼一
讲座收录 年6月28号 主讲人:易天道人 讲座主题:成人礼 历史渊源 那么好了,这个人成年就成年了嘛,对不对。我都20岁了,我还不成年呀?为什么举行一个仪式呢?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全世界范围里面,大概在氏族社会那个阶段,许多地方普遍地出现了成丁礼。那为什么要举行成丁礼呢?哎,原因是这样子。就是我们每个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还有一种是靠别人养活你。 后一种情况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小孩,父母把他生下来之后,他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么这个问题,在氏族社会就遇到了,要去种地他不会种,要去打仗他不会打,怎么办?这个氏族就有责任要把他抚养大。今天打猎打到一只老虎,要分老虎肉,尽管你一点力气都没有出,但是呢,会给你分一份。秋收了收下来粮食作物了,你也有一份。这是一个氏族应有的责任。 还有一种人就是年纪大了,他该做的贡献做完了,他已经做不动了,那么这个时候呢,这个氏族也有责任要赡养他。他该得的东西,都要给他一份。 那么对于孩子的抚养,不能没完没了呀,对不对?三岁养到五岁,五岁到七岁,八岁、十岁、十五岁、十八岁,养到二十岁了,你说我还不行,那不可以,这得有个了断。 怎么了断法?要举行一个仪式。一般来说这个氏族它都有一个规矩,比方养了你多少年之后了,你的身体的成长,已经基本成形了,你应该有生产、战争的能力了。但这个时候呢,一般来说举行一个仪式,就是说你配不配,做我们氏族的一个战士?你能不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个一般来说它要通过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就叫做成丁礼。 各地成丁礼的仪式 现在我们根据民族学的材料所看到的成丁礼的仪式,稀奇八怪,五花八门,咱们来举些例子看看。 大约在十四、十五世纪,由于东欧西亚一部分地区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并且阻断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陆上丝绸之路几近瘫痪。欧洲人想要做生意赚钱,只能寻找新的路线,然后就满世界的到处跑。哎,这一乱跑,让他们得到了天大的好处,欧洲的殖民史也开始了,虽然这坏的一面很大,但同时也有一些好的影响,促进了世界史、地质、物理、民族学、洋流气象、生物等等各学科的发展,因为他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第一手资料素材,又都汇集在小小的一个欧洲,主要是西欧,所以占了先机,也有了超越东方文明的条件。 他们把全世界都跑遍了,各地区的名族风俗习惯等也见到太多,保留了不少记录。因为非洲、美洲以及一些岛国相对偏远,与世隔绝,有不少地区它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那他们作为部落成员,从儿童到一个成年人或合格的战士的标志是什么呢?那需要一个评判标准吧,也需要一个仪式来确定。但那个时候的仪式是很有意思的,也很残酷,野蛮。 比如在南美洲的秘鲁,你要成年了,那么好,在这个典礼上,你要站在悬崖上,当然这个不会很高,距离水面也就十来米,都准备好了,就往下跳,你要是胆怯不敢动,那么,对不起,你还不算成年人,回家老实待着吧。 而在墨西哥海滨地区的某个部落,男孩的成人仪式是每人须携带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游过一条海峡,游过去,你就是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个合格的战士了。要是中途求救,被拉回船上,那很遗憾,再等几年吧。 再看看亚马逊河的一个部落,此部落的男子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必须过“戴子弹蚁手套”这一关。参加成人礼的男子必须戴上一双装有子弹蚁的手套。而子弹蚁就是被它咬的疼痛就如同被人射中一枪,这种疼要比被马蜂咬痛30倍。在成人礼仪式上,手套至少要佩戴10分钟,而且在此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中还要重复戴19次以上。即使你如释重负地摘下手套,疼痛的感觉也会持续将近24小时,手也会暂时失去知觉。 大家都知道蹦极吧,这蹦极的来源,就是某个地区人们成年的测试,是在南太平洋岛瓦努阿图(Vanuatu),居住在瓦努阿图其中一个名叫彭特科特岛上的居民,每年都要在四五月份举办一次“死亡跳”活动。为举办这次活动,年轻人先得花5周的时间用树枝和树干搭建一个高约30多米的“跳塔”,并在跳塔的不同高度上铺设木板作跳台,跳塔建成后,准备参加竞跳的就要去寻找合适的藤条,然后爬到塔上去,将这藤条绑在双脚上,往下跳,结束后都还一切正常,你就算通过了。 非洲西部的多哥有个巴萨族部落,他们部落中女子成年仪式是什么呢,是在月经初潮后要在肚皮上深深地划上一刀,以此标志她闯过了人生这一关进入成年。 还有,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有些成人仪式上,人们要把少男的门齿折断,并让他们断食。仪式上还有当场考试:少男必须在大人制造的种种”恐怖音响”面前镇静自若。如能有幸通过此关,第二关便是接受3名成年男子的挑战,在格斗中即便负伤流血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之前有一部电影,是讲一个美国人,误打误撞跑到非洲的一个部落里去,看他们的成年仪式,一块大石头,你能不能搬起来?背着东西跑,你能跑多远,速度有多快?里面一个最恐怖的就是要拿一只有毒的虫子,放你的肩膀上咬你,你能不能忍受?你像不像一个男人?要拿这些东西。 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材料还有很多。以这样一些方式呢,来测验。通过了,好了,从明天开始,你是我们一个正式的成员。以后打仗你要去,分东西那当然还有你的,以后选部落首长,你有资格,你可以投票,你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你就是一个正式的成员了。 这各种各样的仪式,大致说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男孩要脱离正常的生活,同时将幼稚的特征去掉。在这一阶段,通常要斩断对家庭的依赖——既切断所谓的裙带关系——象征性地表示童稚“已死”。玻利尼西亚(Polynesian)的提冠皮恩人(Tikopian)会在接受成人礼的男孩身上涂满像血一样的姜黄和椰子油的混合液,以象征男童“已死”。第二天,男孩的亲属开始服丧。在这期间,他们会为“死去的”孩子不断地哭喊。 第二个阶段是蜕变期。在这期间,要对接受成人礼的少年进行某种形式的测试,以确定他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资格。通常会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割礼或其它形式的身体改造,如锉牙或纹身等。非洲以游牧为生的库族(Kung)的年轻人必须分别杀死一只雄性和雌性的大型动物才可获得认可,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动物被杀死之后,还要分别在青年的胸口、背部和手臂上割开一道垂直的伤口。然后从被杀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油脂,与草药混合,涂抹在伤口上。伤口愈合后留下的伤痕便成为成年男性身份的永久象征。 最后一个阶段是回归日常生活的阶段。这时,成为男人的少年不仅社会地位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重新认定。在这一阶段,通常会搞一个包含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的社交庆祝活动。在塞拉利昂的门德族(Mende),当年轻男子获准参加神秘的坡罗(Poro)会时,一位女性官员会用一根绳子拉拽他,象征着将他从孩提时代笼罩在他四周的坡罗精灵那里解脱了出来。这样的仪式象征着重生,也象征着青少年时期与成人时期的争夺战。 四,中国的成人礼, 好了,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都有成丁礼,后来社会进步了,发展了,绝大部分地区认为这是一个野蛮的落后的形式,把它取消了,搞那个干吗? 唯独中国人很智慧,觉得那种形式它有点野蛮,但是它的意思不错的。我们一个人一生很漫长,但是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在这个人生转折的那几个节点上,对你进行教育,对你一生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我们从童年到成年,这是一个拐弯了,拐不拐得好,太重要了,所以中国人就把这个保留了,成年礼保留了,我们别拿虫子咬,去搬东西,咱们搞点文明的,这个东西进行一个成年意识的教育,这个非常好。 中国是全世界最重视儿童教育的国家,不是说生下来就把你养到20岁就成年了,一个人成年,他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个中间就是除了身体上的成长之外,还要知识上的进步,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这个《礼记》有一篇叫《内则》,家庭内部的一些法则。孩子六岁就要开始教了,教什么?教数数,教四方,东南西北要弄的清,跟他说往南走他不会往西走,教生活常识。到八岁了教以礼让,孔融让梨,融四岁能让梨,了不起,超前了。那个时候教以礼让,示以廉耻,这时候孩子不穿开裆裤了,很多方面要告诉他,这样是丑的,这样是不好的,这样被人瞧不起的,要教他。九岁教以朔望,朔是初一,望是十五,你要知道日子,对吧?那个时候日子是拿六十甲子,现在我们用来记年,古代是记日子的。甲骨文里面非常清楚,今天是甲子,明天是乙丑,再后天是丙寅,再下面是丁卯,你要弄的清。今天是丁卯,七天以后是什么,你要会说出来。十岁离开家庭,向老师学文字,侍奉长者的礼仪,礼书的篇章,日常的辞令。 十三岁开始要读《诗经》了,学习音乐,学习舞蹈,是什么呢?可不是什么DJ、摇滚,也不是肚皮舞、拉丁舞、桑巴舞、探戈什么的,我们现在都学芭蕾舞去了,那个时候主要练习的是雅乐,这个是可以教化人心的,舞蹈呢,是文舞《勺》。十五岁的时候叫做成童,这一套东西都完了,然后要练武舞,叫《象》,这是文武,射箭、御车。所以我们讲孔子教学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里面都包含了。 十四五岁再到二十岁,这个时候文化知识基本都有了,发育成熟,血气强盛,能够独立面对社会,这个时候,男子跟女子不一样,女子成熟得早,女子以七为节,一个女孩子到了十四岁,她生理变化就有了,男孩子比较晚,男孩子到了二十岁,举行成年礼,这个礼叫“冠礼”,在这个仪式上还要给他取一个字,等一下我们再来解释。 那么举行成年礼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礼记·冠义》 “冠者,礼之始也”,小孩子没法和他行礼,小孩子可以学,但是我们大人没法跟他行礼,所以礼从哪里开始呢?从你成为一个人,你成人了。礼是人跟人之间的行为。 “正容体”,不厌其烦地给你梳三遍头,那个嘉宾还要一再地审视。 “齐颜色,顺辞令”,那么这个东西做到以后呢,“以正君臣,亲父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和长幼”。这样我们才谈得上礼仪。 汉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父子两人都很厉害,父亲叫刘向,儿子叫刘歆。刘向他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说苑》,他解释冠礼是什么呢?“内心修德”,不是戴一个帽子就完了的,“外被礼文”,既修德,又以正容,又引用孔子的话,“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一个人要有尊严,到了一个正式的场合,我们要有君子的一种风范。 学校里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拿女同学来说,有的女同学,稀里哗啦的,坐没个坐相,笑没个笑相,成天打打闹闹,这个男同学就敢于到她头上去,为非作歹,去捏她一下啊,去动她一下。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个子不高,她往那里一坐,这男孩子不敢跟她啰嗦,她有尊严,她不猛,但有一种威(仪),她不怒,但是她身上有一种力量,因为她庄重。所以有一些孩子出了一些问题,双方都有原因,女孩子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 所以这个冠礼,它是然你成为成年人了,要有这种意识。 《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 这段话不知道大家读不读得懂。“成人之者”,就是通过这个仪式,让你成为一个人,这个成变成动词,“成人之”,使你变为成人,那么,变为这个以后,有什么那个责任呢? “将责成人礼焉也”,没有举行成人礼的时候,你做错了事,你父亲要揍你,那邻居都会来劝,哎呀,他是一个孩子嘛,他懂什么嘛,算了算了算了,他是孩子,你可以得到原谅,可以得到宽恕。但是举行了成年礼之后,尽管你还是儿子,你还是你哥哥的弟弟,这个一切都没有变,但是家庭和社会对你的标准变了,就是从这天开始会拿成人的“礼”,来“责”,来要求你。“为人子”,你怎么做儿子的?你爸都没饭吃,你爸都累的病了,怎么做儿子的?你怎么做弟弟的?你对哥哥怎么这么不敬啊?你怎么做下级的? 在很多人里面,你是“为人少(shào)者”,所以他是把“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这四个东西,明天开始要要求你。 这就是要提示你: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才可以更加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 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冠礼是家庭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是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的大事。古时如此郑重的仪式,必须在家庙进行。 “其礼可不重欤?”不隆重,你就记不住,对不对?所以呢,在这一天我们要弄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仪式,让他从这一天开始,他有一个强烈的成人意识。 说老实话,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孩子的成人意识越来越差,孩子到了二十岁,到了三十岁,没有成人意识,他觉得还是孩子,跟爸爸妈妈顶撞:谁让你把我生下来了?生下来有罪,你生下来就得养我。 没有成年意识,不要说对社会贡献了,社会关我什么事?扫把倒下来,随手之事,我都不愿意去扶一下。对社会他没有责任,对家庭没有责任,只有自我。那都这样了,还怎么发展,怎么进步? 士冠礼的仪式 现在咱们家庭把教育的责任推给社会,推给学校了,然后现在变成一个集体仪式,那么这个集体仪式,它就缺少针对性,大家都混在一个海洋里面。现在仪式也稀奇八怪,有的种棵树,有的宣个誓,有的是校长在上面,公式化的讲两个小时,然后全体站起来喊个口号,成年了。也有的学校让学生,从这个门里面进来,从那个门出去,说这叫跳龙门了,还有的学校给每个人发一本《宪法》,把手摸在上面,让人感到像总统就职仪式了。还有的不伦不类,咱们这个内地有的,以上帝的名义......你是教徒吗?五花八门。 首先要讲一讲“俗”和“礼”的区别,一个活动,不同地区它形式不一样,千姿百态五花八门的,这叫什么?这叫俗,不叫礼,礼必须都一样的。比如天安门升国旗你看,现在无论到哪里基本上一样的仪式,这才叫礼。你是这样搞,他是那样搞,这不是礼,这叫风俗。过年有的吃饺子,有的吃糍粑,有的吃汤圆,有的吃年糕,都不一样,那没关系,那是风俗,但是礼必须一样。 古代那个时候,我们全国的仪式是一致的,我们下面做个简单介绍。它这个步骤主要有几个:筮日、戒宾、筮宾、宿宾,这个前面的准备,到了正式那天,还有三加冠、醮礼、取字、拜见尊长等等。 筮日,要提前十几天来卜算一下哪天是黄道吉日,不行的话就要再推出十几天。如一月中上旬筮占不吉,乃更筮中旬,若中旬不吉,则更筮下旬。 戒宾,就是提前几天家长去挨家挨户的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门,说“几天后我家儿子要举行冠礼了,你看到时候来观礼啊。” 筮宾,则是在冠礼的前三天,在这么多要来的宾客中挑选一位为行冠礼时主持加冠的正宾。 宿宾,这眼看日子要到了,观礼的嘉宾来不来都行,但是担任正宾的却必须要到的,不然冠礼也举行不了了。所以担心正宾事情太忙给忘了时间,到了冠礼前一天,还要再次去通知一番。 好了,今天要举行冠礼,一大早家里人都起来了,在院子里面等着亲朋好友都到了,那就开始吧。 这要举行冠礼的人,仪式还没完成,就还是童子,在仪式过程中别人行礼,你不能动,不能还礼,因为你还是小孩,不是成人。这个小孩头上梳的头发,还是小孩的发型,以前叫“总角”,就像动物的头上两个角,一边一个,梳着那样的头,身上穿着彩衣,花里胡哨的,小孩穿的衣服都比较花,站在那里,站在房门口等着。 第一次加冠开始了,这孩子就要跪坐在事先准备好的席子上,然后把他这两个鬏(jiū)的头发给它拆了,拆了以后,把头发重新梳理,按照成年人的发式给他梳好,挽上一个髻,然后用一块布把它保住,用簪子把它固定住。这是做一个准备的动作,先把头要梳好,梳好以后,正宾走过来看看,这个布摆得正不正,给他扶一扶,这是象征性的。像咱们送一个花篮或花圈,都一定要走过去,象征性的要这样子正一正,他也是这样。 完了以后,正宾拿第一顶冠。第一顶冠,叫做“缁布冠”,“缁”就是黑。第一顶帽子严格起来讲,不叫帽子,它就是一块布,远古时代这个人不会做帽子,怎么办呢,冷啊,或者是要挡灰怎么办呢?他拿块布弄在头上。现在陕西、山西老农们也不是拿一个毛巾缠在头上。他拿块白布弄在头上,遇到有祭祀了,祭神要干什么?他把这白布染成黑色,就叫缁布,要染一下。到了西周这个时候,这个东西根本不用了,生活里面没人戴了,但是我们家族,我们人类奋斗史,所走过的那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不能忘,所以给你戴一个这个东西,戴在头上是一种传统教育,历史教育。“孩子啊,成年了,现在生活好了别忘了以前咱们戴这种帽子的,走过来不容易呀,多少人的汗水呀”其实仪式完了这个帽子不再戴了,但是在仪式上它是起一个历史教育。我们经常讲这个人要有记忆,人没有记忆就是白痴,一个民族它也要有历史记忆,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那这个民族也是白痴。 这第一顶帽子给他戴好了,这孩子就站起来,走到房间去,换一套衣服,把原来这个彩衣脱下来,换一身和缁布冠相配的一套衣服,第一加需要是礼服,一般是玄端服,和朝服形制一样,但下裳颜色不同,只是冠帽这个时候用缁布冠,也可以是深衣。换好了以后走出来,因为这个台的下面,很多人在观礼,有她的姊妹呀,亲戚呀,朋友呀,都站着,等着看着孩子呢。这孩子换好衣服出来了,给大家展示,从今天开始,你看,我成人了,你看我这衣服,特拽,要展现一下,展现完了以后,嘉宾说:“好”,还要给他念祝词。等一下这个祝词我们再一起看,要祝福他,不是戴一个帽子就行了,这有什么用呢,要说话,这个话要让他一生都忘不掉,有祝词。 祝词念完了以后,好,请坐(跪坐),下面要加第二次,叫“再加”。第二次,为了表示郑重,也要再次给他重新梳一遍头,都弄好了,戴上这第二顶帽子,这个帽子是“皮弁”,它很特殊,它是拿一条一条鹿的皮,白颜色的,缝起来的,一条一条缝起来的,有点像瓜皮帽。在一条一条缝的这个地方,往往还里面镶嵌着一些玉,圆的玉珠,在头上一串一串的,很好看的。与朝服配套穿戴好,出来再次展示一番,现在这套装束是以后上朝的时候穿的。为什么是皮弁呢?说法比较多,有一种说法这是表示将来国家有需要的时候,你要出来当兵。 第二次加冠也有祝词,完了之后就是三加,也是最后一次。三加是戴“爵弁”,这个“爵”,不能再读jue(音觉)了,而是读què(音雀)。“爵”跟麻雀的“雀”在古代是相通的。为什么叫爵弁呢?因为说有一种麻雀,它那个头上是红里面透一点黑,这种布的颜色跟它非常像,叫“爵弁”。那么这个爵弁相配的那套衣服是参加祭祀用,最隆重的一套。表示今后有权参加祭祀。古代祭祀有祭服的,专门的服装,家里再穷,祭服不能卖。那么要换上这个帽子,这孩子然后进去换衣服,出来第三次展现,再有祝词。 那么这个三次加冠,它就结束了。那么可能大家问了,这三种加冠能不能颠倒?我先加爵弁,再来缁布冠,再来皮弁行不行?,不行!这个礼呢,它每一个设计里面都有内涵的,所以《礼记~冠义》说了这样一句话:“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三次加冠,“弥”就是越来,越来越尊。它的重要性,缁布冠是最低的,皮弁、爵弁是最高的。那么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给你加冠,还有什么呢?“加有成也”,成人礼嘛,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比喻说你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比一步走得高,一步比一步走得好,所以每一个程序,它里面都有一种说法。 六,祝词解析: 下面我们看看三加的祝辞。非常有意思,它其实差不多,但是为了使语言不呆板,有一些变化。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令月吉日”,“令”就是好,我们说人家的孩子是令郎、令爱、“令月”,多么好的月呀,多么吉祥的日子啊。 “始加元服”,“元”是什么呢?“元”是头,古人把头上戴的东西,都叫“元服”。我们讲“元首”,“元”就是“首”,“首”就是“元”。我们再《左传》里面说,有一个人被别人抓住了,两个国家交涉,后来那个人已经死了,后来“归其元”,把他的“元”还给别人,“元”就是头,它本来就是一个象形字。 “始加元服”,今天给你加冠了。“弃尔幼志”,幼年的那些志向很庸俗,很肤浅,要把它抛弃了,成天就想玩。曾经一个台湾名人写的回忆录,说他小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个糖果铺,因为天天有糖果吃,这叫幼稚。丢掉吧,不要老想到糖果吧!我们小时候都有好多,现在听起来觉得好玩的一些志向。这是“弃尔幼志”。 “顺尔成德”,要“顺”,很顺畅地要走向我们成就自己德行的这样一个道路。 “寿考惟祺”,“寿”跟“考”都是老,“祺”就是福。我们写信写到最后:“顺祝春祺”,秋天是“秋祺”,冬天是“冬祺”。你把这个丢掉了,好好地努力呀,一直到年龄很大了,都会有福啊。 “介尔景福”,“景”就是大,那么你一生好好地做,做到最后必然能享有景福。 好,下面倒过来了,“令月吉日”变成“吉月令辰”。“乃申尔服”,“申”就是再一次,第二次给你加冠。 “敬尔威仪”,出去不要再跟个小孩子似的,嘻嘻哈哈的,要有威仪,后面会举一些名人的话,我们一个人要有成年人的一种威仪,要庄重。 “淑慎尔德”,很好地守住你的德。这样呢,“眉寿万年”,这跟第一个祝词一样。“永受胡福”,“胡”就是大、宏,我们讲这个福呀,我们一生好好地去修身敬德,不管你活多少年,你都能够享有这个好的福。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你看这个变换得很自然,很漂亮。 “咸加尔服”,“咸”就是都。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g?u)无疆,受天之庆”,“黄”就是我们古人讲什么呢,一个人年纪老了,头发全白了,白到一定程度头发会变黄,所以《礼记》里面讲:“君子式黄发”在马路上看到那头发都发黄的,染发的不算啊,看到这样的人,这个年纪是大得不得了的,我们要尊重,“耇(g?u)”也是老,“庆”就是福。这是说你自己到了这样的年龄之后,你的福永远能得到天地庆,给你好的幸福。 取字 戴了三次冠帽之后,这仪式还没有结束呢。要有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什么呢? 现在我问一个问题。来,蹦出来一个潜水的应一下,先来个男生。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是问你的名字呀? 你的“名字”!注意看了,你在回头想想每次填写个人信息表的时候第一项都有什么? “姓名”,对吧?你那其实是姓名,而非“名字”,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中国人这个姓名是全世界最独特的。孩子出生三个月了,就是现在的百天,然后呢抱到父亲面前,这父亲看着孩子,就想,“我看啊,你就叫鲤吧!我孔家的鲤,期待化龙之时啊,对,就叫孔鲤好了。” 给他取名了。古人认为这个名是他爸爸亲自给他取的,特别珍贵,周围的人不能随便喊,只有两种人可以直呼其名,一个是他自己家的长辈,一个就是国君,国君是天下的至尊,他对谁都可以直呼其名一般的人他没有办法。这个名不能叫,怎么办呢?小的时候叫他的乳名、小名,比如,铁蛋、二狗子、三娃子。在小朋友之间可以喊,大人可以喊他,但是二十岁,你要到社交场合去了,你要出席各种正式的活动,对方就不能喊你小名了。那怎么办?又不能直呼其名,这个时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要给你取一个“字”。 三加之后,就是要取一个“字”。 这个“字”是方便别人用的,人家喊你的字是尊重你,而喊名是不尊重,那么这个时候要取一个“字”。《礼记》上讲,“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才有字。 “取字”这个环节也有祝辞: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 “昭”就是明明白白地,当着大家的面,昭告尔字。 “爰字孔嘉”,“孔”就是非常的美。 “髦(máo)士攸宜”,“髦士”,英俊傑出之士,你这帅哥,很适合运用这么一个字。 “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假”这里是“大”的意思。古代的这个男子的字,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你的排行,伯仲叔季,嫡长子称“伯”,非嫡长子则叫“孟”;第二个“某”是表示你取的字;第三个这个“甫”,男子一般来说在你那个字后面都会加一个“甫”,这个有时候会写成父亲的“父”,一样的。c名与字它有对应关系,所以,前面孔鲤他爹给他取了名,现在举行冠礼了,该有“字”啊,然后就有了字“伯鱼”。 “孔鲤”,孔子的儿子是老大,“鲤”与“鱼”都是配套的,所以字“伯鱼”。 我们来说说孔老夫子,“孔丘”,字“仲尼”,“仲”,是排行,“尼”这两个字有关系,因为他出生的地方是尼山,山就是“丘”,所以这个地方嵌了一个“丘”,另一个地方嵌了一个“尼”,表示他是这个地方生的。 “仲由”字“子路”,谁能出不由径呢,你出去不是由路上走吗?这个在古代是通的。 “言偃”,“偃”是“偃旗息鼓”,“游”则相反,所以字“子游”。可以一样也可以相反,只要两个有关系。 “孟轲”字“子舆”,这“舆”就是车,“軻,椄軸車也。”都是车。 “林则徐”字“元抚”,其父亲比较崇拜福建巡抚“徐元抚”,故给儿子取名时将姓名嵌在了里面。 醴醮礼 三加结束了,也给他取字了,就表示你成年了,你是一个大人了。你现在是大人了,该有大人的行动举止了,你得展示一下。这个时候正宾向你行礼,你要回礼。 下面再说说醴醮礼,这里就是展示成年人饮食的礼仪了。加冠之礼有醮、醴两种仪式。饮酒无酬酢叫作醮。醮法与醴法仪节和用具稍有不同。而且醴法三加共一醴,醮法则三加三醮。此亦醴与醮的一个不同之点。而且醴醮礼每次也都有祝词的。 其实这个礼也是比较复杂的环节,就不再详细介绍了。看一下《仪礼》里面的介绍 将除了身上穿的这套衣服外其他的都撤去,进入房中。这个时候执事在室门西边堂上布设筵席,面朝南方。还有人在房中洗酒杯,倒醴酒,把一个小匙子口朝下放在杯子上,匙头朝前。正宾对冠者作揖行礼,冠者即席,在席西端,面朝南方。正宾在室门的东边接着酒杯,把小匙放在酒杯上,匙柄朝前,进至筵席前面,面朝北方。冠者在席西边行拜礼,再接酒杯,正宾面朝东答拜。执事把干肉和肉酱进置于席前。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酒杯,右手祭干肉和肉酱。 这里面,你看,这是在食用食物之前要祭创造此食物者,凡祭食,皆表现此不忘其初之意义。现在不少日本影视剧上,人们在吃饭之前,都会双手合十,或者将筷子横在手上合掌,对着食物说一句话,也就是“祭食”的这个礼节,他们还是和我们的先祖学的呢。可惜我们自己反而忘记了。 然后用角质的小匙祭醴酒三番,站起。在席的西头坐下,尝醴酒。把小匙插置觯中,起立。然后走下筵席,正坐坐下,把酒杯放下,对正宾行拜礼,手持酒杯起立。正宾答拜。 之后起身离席,还要拜见一直在一边看着自己儿子迈入成人的妈妈了,这也有礼仪的,后面讲。 事情都办完了,现在正宾也该退出了,主人送出庙门外,就要再摆酒席答谢正宾了,还要送上几匹布、两张鹿皮等。正宾辞让一次后应许,至更衣处等候。换场地,大人们一起去喝酒去了。等都散了,事后主人家还要将提前宰杀好的牲畜分割好,派人送到宾客家里。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个礼的祝词: 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醮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 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荐伊脯。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 三醮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咸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解释是: 醴礼的致辞说:“醴酒味美醇厚,干肉肉醢芳香,拜受醴荐祭先祖,诚敬以定吉祥。托庇皇天福佑,永保美名不忘。” 醮礼的致辞说:“美酒清洌,芳香的脯醢进献及时。初加缁布冠,亲戚都来赞礼。极尽孝友之道,定可永久安保。” 第二次行醮礼致辞说:“美酒清洁,脯醢芳香,再加皮弁冠,礼仪井然有秩序。执此美酒来祭祝,恭承昊天降大福。” 第三次行醮礼致辞说:“美酒甘醇芬芳,笾豆陈列馨香,为你完成成年礼,佳肴具陈有折俎。恭承昊天之庆,秉受无疆福禄。” 拜见尊长 已经拜谢了正宾,也该去拜见妈妈了,当然也要带上礼物,一般是拿肉干,作为答谢养育之恩。现在是个成人了,不像昨天,还缠着妈妈在撒娇,今天一去就跟妈妈要行礼,妈妈在这个时候,对孩子也要行成人礼。 然后拜见兄弟、姑姑、姐姐、亲戚等等。参加冠礼的亲属都拜了一遍,就要把衣服换下来,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这是礼服,就是初加冠的那一套,只是冠帽不再戴缁布冠了,而是换成玄冠。然后手里拿着礼物,前往拜见国君。见面时,要将礼物放在地上,不能亲手交给国君,因为亲手授受是尊者与尊者之间的礼节。礼毕,再提着一直雉鷄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所谓“乡先生”,是指退休还乡的卿大夫。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见国君、卿大夫、乡先生。 到乡里面的领导那里走一走表示什么呢,意思是说我今天成年了,请多指教。以后乡里面有事言语一声,有我一份。把我叫上啊,别把我漏了”。这样就有了责任了。看看那个时候的人比现在的人朴实,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 当时去见卿大夫的时候,彼此说些什么,《仪礼》里面没有记载,但非常有幸在《国语》,里面记载了一段话: 《国语·晋语六十六》: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 见中行宣子,宣子曰:“美哉!惜也,吾老矣。” 见范文子,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故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袄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先王疾是骄也。 见郤驹伯,驹伯曰:“美哉!然而壮不若老者多矣。” 见韩献子,献子曰:“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 见智武子,武子曰:“吾子勉之,成、宣之后而老为大夫,非耻乎!成子之文,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夫成子导前志以佐先君,导法而卒以政,可不谓文乎!夫宣子尽谏于襄、灵,以谏取恶,不惮死进,可不谓忠乎!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纳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济。” 见苦成叔子,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吾安容子。” 见温季子,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之。” 见张老而语之,张老曰:“善矣,从栾伯之言,可以滋;范叔之教,可以大;韩子之戒,可以成。物备矣,志在子。若夫三郤,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智子之道善矣,是先主覆露子也。” 晋国的赵文子,非常有名的一个人,他成年的时候去见政府晋国的六个卿,首先去见栾书,这个栾书给他说话,一点都不虚头巴脑,他说:“我曾和你的爹,赵朔共过事,他这个人有点华而不实,希望你以后注重务实”,别跟你爹学啊,出一窝子都是华而不实的,从你开始要改掉。 然后赵文子去见范燮(xiè),范燮说:“从今以后,孩子啊,要懂得戒惧呀,有贤德的人在恩宠加身的时候总是更加谨慎,只有德行不足的人才会因恩宠而骄奢。”一个人要低调做人呐。 又去见韩厥,他说:“记住,你成年之初就应该向善,要不断地由善进入更善的境界,日用瓷不善就无法靠近你,如果你一开始就不能向善,并由不善走向更加不善的地步,那么,善就与你无缘,犹如草木生长,事物总是依类想从的。我们人有了这个冠好比宫室之有墙屋,要勤加修整。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要教导你的话就这些了。.... 赵文子最后是见张孟,就说了一遍,前面的人是怎么怎么跟我讲的。张孟就说:“他们说的太好了,如果你听从栾书的话,就可以达到范燮所教导的境界,就可以弘扬韩厥的告诫,将来就可以成就圆满。如果你牢记智罃[yīng]说的道理就好了,这都是先王的阴德在滋润你啊。” 大家想一想,如果家长给你们做成年礼,那天做完以后有六个你最钦佩的人,每一个人跟你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我觉得你的一生会不一样。 女子笄礼 之前是讲男子加冠的,女子怎么办? 现在再问一位女生:“你有字没有?” 你知道我问的是什么吗?这个很含蓄,但很清楚,谁听懂了? 那个女孩子呀许嫁,十四岁以后到十五岁要许嫁,许嫁以后就要给她取一个“字”。刚才问“你有字没有”,实际上是想问你有男朋友了吗?但这样问太俗了,也不能这样问。“有字了吗?”这样问,显得很雅。然后你可以回答说:“我还待字闺中呢”,现在名花还没主呢,为什么叫“待字”啊,就是说还没有婆家呢。 古代男子有冠礼,女子则有笄礼。《礼记·曲礼》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可见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笄礼的年龄小于冠礼,《礼记·杂记》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说:“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学者大多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 女子行笄礼,古代多称“上头”。 梁简文帝萧纲《和人渡水》诗:“婉婉新上头,湔裾出乐游。” 唐李何《观妓》诗:“向晚小乘游,朝来新上头。” 花蕊夫人《宫词》诗云:“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 这些诗句中的“上头”,均为女子参加笄礼。 宋代,女子上头多安排在清明前两日举行。吴自牧《梦粱录》记:清明交三日,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公主的笄礼,文献语焉不详,《政和五礼新仪》的《冠礼》没有提及,而《宋史》有之,皇帝亲临于内殿,估计是仿照庶子冠礼制作的,不过,主持人用女性,负责加笄者是女宾。宋代的公主笄礼较为典型,《宋史礼志》记载详细: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笄礼始加冠笄,再加冠朵,三加九翚四凤冠。祝辞和取字之辞也都套用男子冠礼。取字后,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公主再拜,向父皇保证道:“儿虽不敏,敢不祗承!”之后,公主去见母后。最后,公主回到座位上就坐,接受皇后、妃嫔和参加典礼的掌冠、赞冠官等的祝贺。 当时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以及《朱子家礼》都有专门的仪式。 《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二冠仪笄》: 女子许嫁,笄(年十五,虽未许嫁亦笄) 主妇女宾执其礼(主妇,谓笄者之祖母,母,及诸母,嫂。凡妇女为家长者皆可。女宾,亦择亲戚贤而有礼者。赞,亦宾自择妇女为之) 行于中堂,亦用家之妇女婢妾,戒宾宿宾之辞,改吾子为某亲,或邑封。 (妇人于妇党之尊长当称儿,卑幼当称姑姊之类。于夫党之尊长当称新妇,卑幼当称老妇。) 陈服止用褙子。无篦幧头,有诸首饰。(谓钗梳之类) 席一,背设于椸(书架),栉总首饰,置桌子上。冠笄盛以盘,蒙以帕。 (笄,如今朵子之类,所以缀冠者。) 执事者一人执之。(配位者及摈,亦止于妇女内择之。) 摈立于中门内。将笄者双紒,襦。 主妇迎于中门内,布席于房外,南面。(如庶子之冠席) 宾祝而加冠及笄,赞者为之施首饰,宾揖笄者适房。 改服褙子,既笄,所拜见者。唯父及诸母诸姑兄姊而已 (笄祝,用冠者始加巾祝字词,云髦士攸宜一句)。余者皆如男子冠礼。 《朱子家礼》的笄礼与《书仪》大体相同。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陈设,在中堂布席。厥明,陈服,如冠礼。序立,主妇如主人之位。宾至,主妇迎入,升堂。宾为将笄者加冠笄,适房,服背子。为笄者取字。笄者见尊长,最后礼宾,仪节与冠礼相同。 到后来,笄礼即废而不用,但其影响却并未消逝。在民间,笄礼逐渐消泯或与婚礼合并,使婚礼有了成年礼仪的涵义,女子出阁时理妆被称为“上头”,且“修眉”、“开脸”都是婚典前的理妆,都标示了成年这一意思。而大婚之礼本身就宣告了当事者的成人。作为婚礼的一部分,上头迟则在嫁娶之日,早则在婚前一两日进行,多是请年轻有全福之妇人为其梳成年发髻,梳妆上头。至今,许多农村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冠礼的重要性 下面要说一下,行不行冠礼太重要了,你一个人要是没有行冠礼,好多东西要把你排除在外的,哪怕你贵为太子,这里讲讲周成王,周武王一死,他就入承大统,它是法定的继位者,但是年龄太小,还不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资质,那怎么办?就由周公摄政,代替他,叫摄政王,一直到成王成年了,那么周公把这个政权还给他。为什么有这样周公摄政成王的一段历史呢?就是因为成王他年龄不到。所以这个皇帝,天子,他的接班人成年了,这可是一件大事,怕就怕该接班了,结果夭折了,所以当时很重视这个东西。 又如赢政十三岁就即秦王之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直到九年后的四月巳酉,也就是二十二岁时,才“冠,带剑”,开始亲政。可见,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 不仅如此,一般的士人如果没有行冠礼,也不得担任重要官职。你再是一个神通,天才,只要你没成年,就不能去工作。 据《后汉书·周防传》,周防十六岁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椽史试经,见周防“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周防因尚未行冠礼,不能从命。 西汉王朝对于帝王的冠礼非常重视。据《汉书·惠帝本纪》,汉惠帝行冠礼时,曾经宣布“赦天下”,这是历史上因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的开始。其后,又有因太子行冠礼而赐民以爵位的,据《汉书·景帝本纪》,景帝后三年正月,“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又据《汉书·昭帝本纪》,元凤四年,昭帝加冠,“赐诸侯王、丞相、大将军、列侯、宗室,下至吏民,金帛、牛酒各有差。赐中二千石以下及天下民爵。毋收四年、五年口赋。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令天下酺五日”。颇似普天同庆的节日。 为了与臣下的冠礼相区别,汉昭帝的冠礼还专门撰作了冠辞。据《博物记》(《续汉书·礼仪志》注引)所记,其冠辞为:“陛下摛显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之嘉禄,钦奉仲春之吉辰,普尊大道之邦域,秉率百福之休灵,始加昭明之元服,推远冲孺之幼志,蕴积文武之就德,肃勤高祖之清庙,六合之内,靡不蒙德,永永与天无极。”这是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马防,在肃宗时担任过卫尉,其子马钜常跟从左右。据《后汉书·马防传》,肃宗六年正月,马钜年及冠龄,特拜为黄门侍郎。肃宗亲至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可惜,史书中皇帝亲临臣子冠礼的记载仅此一见。 待续未完~~~~~~~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ls/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蔡英文称绝不在威胁下妥协,严重警告北
- 下一篇文章: 中国教会的异端邪教官方发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