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印度背后的战略安排论艾德礼政府的大国
[作者简介] 姚远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周边国家研究院副教授,AdamMatthewDigital克什米尔问题顾问,主要研究南亚问题,代表著作:《困境与反应:英国与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阿巴边界“黑洞”:形成、影响及启示》及相关档案文集即将出版。 [摘要]战后英国经济困难,加上美苏的挑战和印度等殖民地要求独立,英国大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艾德礼政府坚持以保持英国大国地位为首要目标。为此,艾德礼政府因势利导从两方面着手进行维护,即英帝国+联邦策略和反苏联策略。在英帝国+联邦策略中,艾德礼政府采取开发殖民地和加强英联邦建设等措施,继续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支撑作用;在反苏联策略中,艾德礼政府以寻求英美联盟和加强英帝国防御等手段,防止苏联对英帝国的破坏。最终,在艾德礼政府任期内,英国经济快速复苏、英联邦取代英帝国、英美联手遏制苏联,英国的大国地位有目共睹。 [关键词]英国英帝国+联邦反苏联 引言年,在二战欧洲战场刚刚结束之际,英国举行全国大选。英国工党以多数票优势战胜保守党,工党领袖克莱蒙·艾德礼(ClementAttlee)出面组阁,担任新政府首相。上台伊始,就棘手的帝国问题,艾德礼政府决定从印度等地撤退,就此,被誉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拉下落日帷幕。缘何工党政府选择如此方式解体英帝国?国际学界对此问题讨论激烈,说法众多。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英国完成传播英国文明使命后的功成身退;一些学者主张这是英国殖民统治遭到殖民地人民强烈反抗后的被迫撤离;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英国遭受了二战的致命打击;一些学者说这应该归功于美苏的反殖民主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英帝国衰落的结果。不过,笔者认为,这还是艾德礼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因势利导,基于保持英国大国地位而做出的对英帝国的调整,主要表现在艾德礼政府的帝国+英联邦策略与反苏联策略上。 工党领袖克莱蒙·艾德礼(ClementAttlee) -年任英国首相 一二战期间,英、美、苏结成战时同盟,被誉为战时“三巨头”。二战后期,英国代表盟军接受德、日在西欧、中东、东南亚战区的投降,相应,英帝国的疆域与势力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除白人自治领外,在中东,东至伊朗、西至利比亚、南至埃塞俄比亚(Ethiopia),几乎每个国家都由英军控制,而且在埃及与巴勒斯坦,英国重兵把守;在非洲,英国继续控制从开普敦到苏伊士运河的要塞之地,并且期望进一步拓宽在非洲的殖民地(英国获得托管利比亚的西兰尼加(Cyrenaica)和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以及非洲之角索马里兰(Somaliland)和欧加登(Ogaden)后,这个愿望实现);在远东,英国占据斐济、汤加、所罗门群岛、马来亚、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地;在加勒比和南美地区,英国占据西印度群岛、洪都拉斯、英属奎亚那和福克兰群岛等;在印度洋地区,英国依然控制印度、缅甸、锡兰、毛里求斯等。有这庞大的殖民地作支撑,战后一段时间内,英国朝野,不管哪个党别,都一致认为保持英国的大国地位是战后英国的首要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大英帝国版图 虽然战后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地、英国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但实际上,大英帝国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大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经济困难。经过一战洗礼和随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英国经济严重受损。二战前,英国采取姑息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国经济的萎靡状态。二战爆发后,由于法国很快沦陷,为保家卫国,英国不惜动用全部国库储蓄购买军火。至年下半年,英国库存储蓄已所剩无几,不得已,英国向美国求助。年3月,美国国会批准《租借法案》。经过竭力奋战,英国勉强打赢了这场战争,但二战后期,英国已由世界最大债权国变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几乎处于破产的境地。而且,就在欧洲战场胜利在望之际,伦敦收到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通知:美国将在年8月停止《租借法案》。这对英国经济来说,与其说雪上加霜,不如说釜底抽薪,因为战时英国经济主要依靠《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维持,如果这时美国停止《租借法案》,英国经济马上面临瘫痪局面。 其二,美、苏挑战英国大国地位。一战后,美国挤身世界强国之列,开始积极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在年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这虽然有些学术式的理想主义,但却激起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意识,潜在动摇大英帝国的根基。在年华盛顿会议上,通过《四国条约》,美国拆散英日同盟,由此打破日俄战争以来英日联盟雄霸远东的优势。随后,通过《五国条约》,美国获得与英国海军实力平等的地位,英国由此失去占据已久的海上霸权地位。在经济上,由于美元的坚挺优势,年,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由此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二战中,虽然美国同意给英国以《租借法案》进行援助,但英国接受该援助的前提条件是英国需要开放英镑区市场和不出口任何与《租借法案》提供援助相同或相似的物资,这意味着英国需要以牺牲自己的殖民市场来换取美国的援助。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尽管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据理力争,竭力维护英镑的地位,但最终美元代替英镑被确定为国际货币,至此,英国雄霸世界多年的经济霸权地位也让位给美国。与美国不同,苏联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通过十月革命,俄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英国看来,苏联社会主义迟早会危及英国资本主义帝国,因为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去挖资本主义墙角,直至达到共产主义的胜利。在-世界经济“大萧条”中,英国经济萧条、萎靡不振,而苏联经济却创造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奇迹,这更加刺激英国对苏联共产主义威胁的恐惧。二战中,虽然英、美、苏结为战时同盟,但实际上,英国从来没有放松对苏联威胁的警惕,坚持认为苏联会继续俄国向地中海和印度洋挺进的扩张政策。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在东欧所向披靡、斯大林要求在达达尼尔海峡建军事基地和要求苏联托管意大利殖民地里波利塔尼亚,这让丘吉尔等人确信:“看起来,苏联正在破坏英帝国”。 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其三、英帝国内部离心态势明显。英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显现出来。年,加拿大获得自治领地位,紧随其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南非、爱尔兰等地也纷纷要求自治。20世纪早期英国先后授予它们自治领地位。获得自治领地位后,这些白人领地又团结起来,要求与母国的平等地位。年,英国政府通过《贝尔福宣言》,宣布母国与自治领地位平等,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条例》,给予法律保证。这样,昔日庞大的大英帝国演变为英帝国+联邦。与此同时,一些非白人领地也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印度,国大党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要求英国人退出印度;在缅甸,昂山领导的独立军要求还自由给缅甸人民;在锡兰,班达拉奈克早已做好从英国人手中接管锡兰的准备;在香港、马来亚,由于二战中英国没能保护这些地区的安全而被日本占领,这里的民族主义者强烈要求“英国人滚出去”;在中东,巴勒斯坦犹太人要求建立自己的国家、伊拉克、科威特要求民族独立、其它穆斯林领地也要求还自己自由;在埃及,塔夫脱领导的反殖民主义运动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直接威逼英帝国的生命线;在非洲、加勒比、远东等地,虽然民族主义运动不像上述殖民地强烈,但民族意识正在不同程度的形成。总之,二战结束时,尽管英国看似一个拥有庞大殖民地的殖民大帝国,但实际上,这个大帝国正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艾德礼工党政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的。在这困难重重的现实与挑战面前,工党政府如何做才能带领英国人民保住英国的大国地位呢? 二英国是一个岛国,面积狭小,资源也不丰富。它能从岛国位置走向世界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多亏于英国人在海外占有的大片殖民地。英国工党与保守党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十分明白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支撑作用。在年大选中,丘吉尔与艾德礼都避开帝国问题展开论战,这看起来仿佛他们都忽略了帝国问题。其实不然,这是他们都认识到帝国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与敏感性,知道大选中谈论如此关乎英国命运与前途的问题是件危险的事情。因此,他们都把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执政党。 鉴于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性,很明显,对新当选的艾德礼政府而言,扔掉殖民地不是明智选择。那么,如何在这困难重重的现实面前利用殖民地保住英国的大国地位呢?艾德礼首相主张用现实的态度看待英国帝国问题。他说:“如果英国人把两只眼同时盯在商业和人道主义情节上,或者遐想英国还可以创造那个过去的时代,那么英国的殖民问题不会得到解决,因此,英国必须抛开帝国主义情节用现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问题”。 组阁时,艾德礼首相挑选几名与他一样倾向于用现实态度看待帝国问题的人员负责自治领与殖民事务,目的是想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给战后英国带来新面貌。组阁后,经过讨论,艾德礼政府最终决定:“不管国内发生什么,保持连贯的殖民与英联邦政策是最需优先考虑者之一。”鉴于英帝国+英联邦是英国生存、繁荣以及保持世界大国地位的根本,为此,要在促进英联邦和殖民地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国内需要。 促进英联邦和殖民地发展最先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因为战后英国经济异常困难。经济学家凯恩斯向艾德礼建议,除非有一大笔资金注入英国,否则,年8月美国停止《租借法案》,英国马上面临“经济敦刻尔克”(FinancialDunkerk)现象。为解决资金困难问题,艾德礼首相派遣凯恩斯率团赴美国商谈贷款事宜。艾德礼政府认为,以英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应该给英国提供无偿经济援助,帮助英国度过战后重建的难关。但出人意料,凯恩斯赴美商谈的结果是:美国给英国提供利息为2%的37.5亿美元贷款,但前提条件是英国必须答应两年之内实现英镑与美元直接兑换,否则,美国不予贷款。实现英镑与美元直接兑换,这等同于直接对美国开放英镑区市场和让位英帝国。这在英国引起一片哗然。工党领袖修波特·汉德森(HubertHendersen)在《泰晤士报》分析说:与美国达成贷款协议并接受附加条款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尽管看起来我们借到一大笔钱,但实际上,除非我们能够很快恢复英镑对外支付平衡,否则,这笔钱不会长久,而且附加条款已阻止我们尽快恢复英镑对外支付平衡。”左翼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道(NicholasKaldor)批评道:“这简直就是为了一包香烟而卖了英帝国。”丘吉尔也对美国的附加条款感到吃惊,不过他调侃说,这是英国大选结果的结果,如果他当选首相,美国不会这样。尽管美国附加条款苛刻,但为了获得这笔资金,防止英国经济瘫痪,最终艾德礼工党政府还是接受了这苛刻的附加条款。年12月,英美双方签订《华盛顿贷款协议》。 年英美双方签订《华盛顿贷款协议》 有了这这笔资金注入,工党政府有底气进行国内战后重建和发展英联邦与殖民地。为满足国内需要发展英联邦与殖民地,最需要做的事情是重塑英镑区和加强英帝国内部联系。殖民大臣克瑞奇·琼斯(CreechJones)主张利用英国经济与殖民地经济的互补优势,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形成战后新英镑区经济。年,英国议会通过《殖民发展与福利法》,决定将国内福利国家建设与殖民发展联系一起,发展“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年,工党政府决定在殖民办公室内成立殖民经济发展研究委员会,年,又成立内阁殖民发展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与殖民办公室一道,专门为内阁提供上述殖民地发展的方案与策略。与此同时,成立殖民发展公司和海外食品公司,负责执行内阁制定的殖民发展方案。随后几年之内,在东南亚、非洲、加勒比等地,英国殖民地经济迅速兴起,马来亚的稻米、蕉麻、碳,西非塞拉利昂的稻米和锰、尼日利亚的碳,中非喀麦隆的香蕉、坦噶尼喀的稻米、铅和花生,津巴布韦的亚黄麻,洪都拉斯的蔗糖等等。这些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和矿产为英镑区经济赢回很多美元,年上半年,殖民地经济已赢得利润近7亿美元。这大力促进英国经济的复苏,也极大鼓舞了英镑区经济复苏的信心。与此同时,工党政府加强英联邦内部经济联系。利用英国经济与自治领经济互补优势,艾德礼政府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达成长期经济合作协议,英国为这些自治领提供钢材和工业制品,这些自治领分别为母国提供大小麦、木材、肉类和乳制品等。工党执政几年之内,英国出口英联邦的商品,占英国总出口额的41﹒5%。就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战后英国经济能够很快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多亏于殖民地与英联邦对英国经济的拉动。从印度撤退时,艾德礼内阁坚持“一定要让印度与巴基斯坦加入英联邦”,其目的之一在于保护英镑区市场,因为,如果印度与巴基斯坦都加入英联邦,那么,英国撤退印度后的英联邦市场变化不大,依然是“贸易在哪里,旗帜插到哪里”。 在加强英镑区经济的同时,艾德礼工党政府还采取建设英联邦的策略对付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战后,一些殖民地强烈要求民族独立,如印度、缅甸、锡兰、巴勒斯坦等地。由于给予它们独立牵涉英帝国是否解体,进而影响英国大国地位的问题,所以工党政府对此特别慎重,讨论也最为激烈。艾德礼主张用现实态度看待英国殖民问题,尽快从印度等地撤出。内阁赞同艾德礼的意见,认为英国不撤出印度将导致印度内战或印度内战后英国束手无策地匆忙撤离,如果这样,世界舆论将指责英国的做法有失大国风范,是落荒而逃。但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印度主要政党没达成一致前英国就撤离,这违反英国长期在军事基地、空军基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利益,除非独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都加入英联邦或与英国保持密切的合作。鉴于英国经济困难,财政大臣道尔顿说:“如果你身处一个不想要你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你又搞不到兵力或可能的意愿去除掉那些不想要你的人,那么,唯一能做的事情是从那里拔出来。”这样,对英国来说,撤出印度是势在必然,但如何做到既撤出印度又不导致英国失去大国地位呢?这是艾德礼工党政府重点考虑的内容。最终,结合内阁与军方的意见,艾德礼首相决定实施“独立在英联邦内”的政策,即:对于准备好建立自治政府的殖民地,英国将帮助其建立有责任的政府;对于还没有做好准备建立自治政府的殖民地,英国将引导它们去建立自治政府并最终达到自治;殖民地获得独立,但要接受自治领地位。简单来说,即英国给予殖民地的独立不是完全独立,而是在英联邦框架内的独立。就如艾德礼所说:“我们正在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民族国家的实验。我们的目标是去创造独立在英联邦之内的独立,是加强英联邦。”殖民关系办公室一致赞同“独立在英联邦之内”的政策,他们认为,“如果把要独立的殖民地都加入英联邦,那么英联邦将是一个由众多民主国家组成的、享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阵营”。外交大臣厄内斯特·贝文(ErnestBevin)高度赞同这个策略。他说:如果这个策略实现的话,那么,英联邦就是东西方伙伴合作,是反苏联的一种武器,是小联合国,可以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有了这样的策略,年3月,艾德礼内阁选派蒙巴顿勋爵赴印度协商尽快移交权力事宜。以往克里普斯使团与内阁使团赴印度谈判时,他们得到的指示是:“在印度一定做像德勒姆在加拿大做的一样,为英帝国而挽留它。”这次蒙巴顿得到的指示是“为英联邦而挽留它们”。经过蒙巴顿的努力,尼赫鲁与真纳都接受了“独立在英联邦之内”的原则,尽管尼赫鲁有些犹豫。年,英国授予印度与巴基斯坦自治领地位,接着从印度撤退。随后,锡兰接受伦敦提出的条件,即“英国保证保护锡兰的安全,但锡兰要自愿接受英联邦控制其外交和使用其海军与空军基地”,年,锡兰获得自治领地位。缅甸昂山革命党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自治领地位,艾德礼很恼火,为此,他指示说:“缅甸必须最后一个离开,否则,其它殖民地跟随缅甸不加入英联邦,这将严重降低英国的世界影响力。”所以,直到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都已加入英联邦后,工党政府才最后允许缅甸独立。至此,经过艾德礼政府努力,英联邦已不再是白人俱乐部,而是变成了一个多种族的英国板块。 年印度民族主义领导人尼赫鲁(左),大英帝国末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和全印穆斯林联盟主席真纳(右)讨论分治问题。 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加入英联邦后,工党政府撤销原自治领办公室和印度事务办公室,建立英联邦关系办公室,任命菲利浦·纽贝克(PhilipNoel-Baker)为英联邦事务大臣。在此之前,年4月,英国在伦敦主持英联邦首相会议,确立英联邦防务委员会替换帝国防务委员会,A.V.亚历山大(A.V.Alexander)被任命为英联邦防务委员会主席。随后几年,利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的地理优势,英联邦的防务在北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都得到加强,加上英帝国在非洲、中东的防务,至年,英国的帝国+英联邦势力在世界上的影响非同一般。英联邦成员经常会晤、磋商,就连自治领驻外使节也经常定期在英国驻外大使馆开会,商讨世界问题,如,驻华盛顿的各英联邦自治领部长定期聚集在英国驻美大使馆召开英联邦部长会议,以就一些共同关心的世界问题达成一致立场。英国没有因印度等殖民地的独立而减弱它的势力,显然,英国还是一大国。 三在积极利用殖民地资源支撑英国大国地位的同时,艾德礼政府还积极采取措施防御其它大国对英帝国的威胁。虽然美苏都挑战英国的大国地位,但在英国人的意识里,苏联才是英国的敌人,而美国是英帝国的一个分支,与英国文化同根同宗,因此英国人宁愿将自己的世界位置让给美国人,也不许未来世界被俄国共产主义所控制。 在某种程度上,英国敌视苏联与英俄战略对峙有关。近代以来,俄国矢志不渝地向地中海、中亚扩张,寻找出海口,英国则坚持保持欧洲战略平衡和保护英国海外殖民地,这样,在战略上,英俄互为竞争对手。19世纪,英俄展开大角逐,直至签订《英俄条约》,英俄的大角逐暂时告一段略。一战后期,俄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被英国人视为“红色威胁”。二战中,为战胜共同敌人希特勒,英、苏结成战时同盟,但它们的战略对抗依然明显:苏联红军可以自由出没东欧与中亚,但在中东、南亚与东南亚,英国绝不允许苏联红军出现。二战后期,当共同敌人即将消失时,英苏战略竞争矛盾开始公开化。当斯大林提出在达达尼尔海峡建军事基地和托管意大利殖民地的里波利塔尼亚时,英国人认为斯大林试图以此为跳板向中东与非洲扩张,是明显想破坏英帝国的安全。 面对苏联对英帝国安全的“威胁”之势,工党政府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范。贝文的首席顾问奥玛·萨金特爵士(SirOrmeSargent)建议争取美国的支持与合作。他说:“获得美国的支持与尊重是把英国建在欧洲大国之上的保证”。艾德礼与贝文采纳了萨金特的建议。年12月,艾德礼首相不顾工党左派反对,接受美国贷款及其附加条款,其目的之一是想以此为杠杆获得与美国的合作。其后,在欧洲防务问题上,工党政府试图争取美国的支持与合作,但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倾向回归孤立主义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jd/8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人间天堂,如梦斐济万人民币实现一
- 下一篇文章: 江门人到这些国家落地免签,全部齐了,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