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礼
及笄礼 “女子十有五年许嫁 笄而字” 内蒙古师范大学华裳汉服社及笄礼 活动时间:年3月26号晚7点30分(本周日) 地点: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在开始对笄礼的介绍之前,小编悄悄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据说此次内师大华裳汉服社的及笄礼上会有精彩的才艺展示,前来观礼的幸运观众会赠送精致的簪子或漂亮书签。听说笄者簪的簪子是笄者们自己做的,那些繁复的花纹,晶莹的珠玉,映出的是女儿家层层叠叠的心事和对未来的向往。耳畔响起谁的赞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朝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笄礼简介 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笄礼冠服,用冠笄、褙子。将笄者初服,双紒、衫子。 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女性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 《礼记·内则》郑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随时可以许嫁,也随时可以行笄礼了。如果许嫁时已经行过笄礼,则无需再行。如果还没有行过,则必须行笄礼才能够被夫婿家以“亲迎”之礼接走。未行笄礼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个姑娘长期待字闺中(其实也就说明了她还未行笄礼,还在等待“命字”),那么最迟到了二十岁,不论有没有许嫁,都要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成年。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就算嫁不出去,也不能一辈子处于总角、无字的“未成年”状态,必须以笄礼这种成年仪式加以确认。 笄礼意义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行礼年龄及日期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 参礼人员 笄礼参礼者以女性为主。主人、正宾、赞者、赞礼、摈者和执事由女性担任。 主人:笄者的母亲笄者父亲:笄者父亲。笄者:成年待行笄礼者。赞礼一人:主持笄礼仪式。正宾一人:由主人选择。选择德才兼具的女性师长为佳。赞者一人:正宾的助手。由正宾选择一名女性出任。摈者一人:主人的助手。布置场地,摆放席子,协助正宾盥洗。执事三人:奉冠笄协助正宾。也宜女性。以三个托盘分别盛发笄、发簪、钗冠,三位执事托着,立于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依次排列。人员不足时,也可以只用一名执事,此时可在执事位放一几案,将三个托盘排列其上,一名执事守在旁边。乐者一人:演奏音乐。曲目酌定。推荐传统经典古琴曲目,有励志等涵义曲目为佳。可在笄礼开始后即循环演奏。(主人致辞时暂止)众宾若干:其它观礼者。 器物陈设 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设盥洗、帨巾於厅,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围成房於厅东北。如果厅无两阶,则画出阶形。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主人: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笄者父亲:男子礼服。如玄端、深衣等。正宾:同主人。赞礼: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赞者、摈者、执事: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或襦裙。众宾:各其盛服。如男子玄端、深衣,女子深衣、褙子等。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筝等乐器最好。 1、赞礼到位:准备场地的同时,赞礼在舞台中心向观众行揖礼,并对及笄礼及参礼人员做简单介绍。 2、开礼。赞礼唱:“笄礼始,全场静。天地造万物,万物兴恒,以家以国,祖光荣耀。父母传我,人生家国,贵至荣和。夫,人之因幼,少而及往,青年独立继承。家、族、国纳其人之成立,与其人之权利,其成人者受个体生存,家族责任,社会义务之命。此,特予正礼明典。成人笄礼开始,奏乐!”“请赞者入席。” 3、主人入席。赞礼唱:“有请及笄者的父亲和母亲。” 4、宾客入席。赞礼唱:“请宾客入席。” 5、笄者就位。赞礼唱:“笄礼开始,请笄者出东房。” 6、宾盥。赞礼唱:“请正宾盥手,请赞者为将笄者理妆。” 7、 8、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9、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10、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11、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2、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gǒu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笄者去发钗。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正冠。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3、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4、乃醮。正宾祝曰:“执酒祭亲,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15、字笄者。赞礼唱:“请正宾赐字。”正宾唱:“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女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子。”笄者对曰:“××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 16、笄者三拜。赞礼唱:“笄者三拜。笄者拜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笄者拜师长,勤勉求学,发奋进取;笄者拜祖先,传承文明,报效祖国。” 17、聆训。赞礼唱:“请笄者母亲向笄者示训词。”母亲训词:“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笄者对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18、赞礼唱:“笄者拜有司及众宾。” 19、礼成。赞礼唱:“笄礼成,请笄者父母向所有观礼者行揖礼。” 注:以上流程中出现的“东房”,指古时院落式住宅中内宅。因受场地限制,此处只形式化带过。 输入标题bcdef 最后,小编送给各位一首小诗 留别妻 两汉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此时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髻.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请输入标题abcdefg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gk/1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ISIS究竟要什么聚焦巴黎恐怖袭击
- 下一篇文章: 依些好推荐25年来最佳高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