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石材研习社,您身边的石材课!

世界石材文化之旅(一)

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石材造就了建筑,建筑赋予石材生命。您要是不相信,就随我循着这条道路徜徉一回吧。

一史前

在还没有人类的时候,猴子就会选择和使用石头做斩板和鎚头,来砸开坚果。还会从山上推下浮石趋赶豹子。这些动作和思维促使猴子向猿类进化。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万年~距今约1万年)

人类广泛的使用石头作为生产工具,并且可以制作简单的石鏃和石刀。

新石器时代

大约一万年前后,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年代.建于英国小镇索尔兹伯里的大石阵,开人类巨石建筑之先河,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何时?何人?何故?何法?建此巨筑?(图1-1)

图1-1英国索尔兹伯里大石阵

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那块躺在两根立石上的横石。我们看到从洞到穴到棚,人类窝棚一直都在模仿大自然。但是这三块石头搭出来的结构在自然界中毫无先例可言。这个两竖一横的结构可以说是人类建筑的肇始(图1-2)。

图1-2大石阵近景

从空中俯瞰,大石阵似乎是由巨石搭建的双环架构,面积约平方米,上面还应该有屋顶.这绝不是普通的住宅,而是具有政治或者宗教功能的殿堂,最大的立石估计重25吨,过樑石约重10吨,它间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图1-3).

图1-3大石阵俯瞰

这个部落的人,有可能向南迁徙,渡过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将采石和建筑技术带到了古埃及。

二古埃及的石材建筑

1、前王朝至古王朝时期(公元前—年)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的方锥形帝王陵墓。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主要分布在开罗西南的古都城孟菲斯一带。

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年,被列为世界7大奇观的首位。塔身由石灰岩建筑,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该塔原高.5米,现高米。原四周底边各长米,现长米,这也说明石灰岩易被风化。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51度52分。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万平方米,体积约万立方米,是由约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约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百吨。这些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直接叠在另一块石头上,完全靠石头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缝处严密精确,塔的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也仅1.27厘米。体现了古埃及人民高超的采石、运石和建筑技术(图2-1)。

图2-1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传说,法老胡夫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胡夫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俗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它是由一整块天然巨石雕琢而成。

2、第一中间期、中王朝至后王朝时期(公元前—公元年)

建筑遗迹主要集中在古都底比斯附近的卢克索。卢克索古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尼罗河东岸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

卡纳克神庙柱厅(公元前14世纪—前13世纪)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柱厅。该厅长米,宽米,有六道大厅,根石柱,分成16排。中央两排的柱子最为高大,其直径达3.57米,高21米,上面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梁。其他柱子的直径为2.74米,高12.8米。在柱顶的柱帽处,可以安稳地坐下近百人,其建筑尺度之大,实属罕见。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虽然由于年代的久远,致使神庙已破败不堪,然而,透过那仅存的部分,人们依然能够想象到卡纳克神庙当年的雄姿(图2-22-3)。

图2-2卡纳克神庙俯瞰

图2-3大柱厅的巨柱

图2-4神庙的大门口有一条两边拥有羊面狮身的神道。背景是石砖墙

方尖碑

建于公元前——年,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惟一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所立,碑身全高29米,重吨,是现在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碑(图2-5、2-5-1)。女王命人花了7个月的时间从阿斯旺采下整块的花岗石,制成当时全埃及最大最高的两座方尖碑,沿尼罗河长途运输公里,立在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庙里,献给太阳神阿蒙,并在碑上刻下铭文称自己为阿蒙神的女儿,以此证明自己承继大统的合法性。

图2-5巨柱和远处的方尖碑

图2-5-1高耸的方尖碑

卢克索神庙

是古埃及新王朝的艾米诺菲斯三世(公元前1398-公元前1361年在位)为祭奉太阳神阿蒙及他的妃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到新王朝后期,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形成现今留存下来的规模。长262米,宽56米,由塔门、庭院、柱厅、方尖碑、放生池和诸神殿构成。塔门是神庙的主要入口。在塔门两侧矗立着六尊巨石雕像,其中靠塔门两侧的两尊高达14米,(图2-6).

图2-6卢克索神庙的塔门

进入塔门的东北角是太阳神阿蒙庙。 穿进圆柱门,是艾米诺菲斯三世的柱廊庙,庭院四周三面建有双排雅致的似纸草捆扎状的石柱,柱顶呈弧形花序状,十分优美(图2-7)。

图2-7优美的巨石柱

这些巨石建筑使得在三千年前来到此地朝拜的古希腊人感到震惊,并将柱式宫殿建筑形制带回希腊,与当地的建筑形式相融合,形成了经典的古希腊式神庙与剧场建筑

三、古希腊式建筑

古希腊人建筑神庙的灵感来源于古埃及人,他们将埃及神庙的内部柱式发展.运用到神庙建筑的外立面,发展出了体系完备风格多样的柱式建筑体系。

1.多立克柱式

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装饰简洁,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建造比例通常是: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6比1,使人感觉到雄健有力,象征男性美;所以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人柱(图3-1)。著名的雅典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即采用的是此柱式(图3-2)。

图3-1.希腊多立克柱式(局部)

图3-2.希腊.雅典.帕提农神庙

2.爱奥尼柱式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柱高是其直径的8-9倍,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富有曲线美。外形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人柱(图3-3);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庙(图3-4)和伊瑞克先神庙。

图3-3.希腊爱奥尼柱式(局部)

图3-4.希腊.雅典.胜利女神庙

雅典娜胜利女神庙位于卫城山门右侧。神庙建于公元前-前年,采用爱奥尼柱式,台基长8.15米,宽5.38米,前后柱廊雕饰精美。年,土耳其人在同威尼斯人争夺雅典卫城的战争中无知地拆毁了这座建筑。年,考古学家们在这里细致地收集起了无数大理石碎片,在幸存的完整地基上拼凑.修复起了神庙。这座神庙的修复在考古学上极有意义,在这里第一次运用了混合恢复技术,它的特点是尽力使用建筑的残件和原始建设方法来修复,除了残石之外,还运用了许多现代材料,但新旧之间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这样便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古迹。这座风格高雅的神庙属四柱式的廊柱建筑,它的正面和背面各拥有四根圆柱,修长.俏丽的石柱,烘托出胜利女神的风姿。神庙的整体曾用一条有高浮雕的楣饰联结,楣饰表现的是雅典人同波斯人的战斗情景。

3.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是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发明于科林斯并由此得名。它实际上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比例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只是柱头以毛茛(gen)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花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式的秀美转变的豪华富丽,装饰性很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图3-5),雅典的宙斯神庙(图3-6)采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

图3-5.希腊科林斯柱式(局部)

图3-6.希腊.雅典.宙斯神庙

宙斯神庙位于奥林匹亚村,是为了祭祀宙斯而建的,是古希腊最大的神庙之一,也是科林斯柱式建筑的经典。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年,于公元前年完工,由建筑师里伯设计。直到公元前86年,罗马人攻占雅典,破坏了尚未完成的建筑,将一部分石柱和其他建材拆下来之后,运到罗马。直到今天,在罗马市中心的古罗马广场遗址上,还能看见它们。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宙斯神庙是按照伊奥尼亚风格的建筑,后来改用了科林斯柱式建筑风格,而且一概使用大理石。整个建筑坐落在一块米长,米宽的地基上,神庙本身长.75米,宽41米,共有根科林斯柱。每根石柱高达17.25米,顶端直径达1.3米,约计用大理石1.55万吨。和众多的古希腊神庙一样,宙斯神庙也遭受严重的破坏,根柱子中仅存13根。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宙斯神庙的原始形态,只能通过断壁残垣来回忆当时的辉煌。

4.人像柱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柱式外,人像柱也值得一提,那就是:希腊雅典的伊瑞克先神庙南立面的少女门廊,建筑师别出心裁地用6尊2.1米高的少女雕像作为承重柱,她们长裙束胸,亭亭玉立,乃是全庙最引人注目的所在(图3-7)。这种柱并不是古希腊的一种主要柱式,它只出现在个别建筑的局部。

图3-7.希腊雅典.伊瑞克先神庙.人像柱

据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记载,古希腊在与波斯的战争中,伯罗奔撒半岛上的一个城邦——卡利亚邦曾帮助过波斯。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为报复卡利亚邦,就对其宣战,希腊人大肆杀戮卡利亚邦的男子,焚毁城堡,并把妇女都押解到凯旋庆典的行列中,还将她们用永受凌辱的奴隶形象雕刻成柱子,象征着让她们顶着屋檐,承受负重之苦。作为建筑艺术来表达这个故事时还颇用一番心机:柱子应当是垂直的,但女性形象应当是曲线的。古希腊艺术家将这六根女像柱以一腿直立,另一腿微曲的姿态来表现,结果两全其美,可见古希腊艺术之高超。

古希腊的柱式建筑是人类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她影响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在现代的建筑装饰中,仍然大量运用这个元素。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柱式建筑比例(图3-8),并考虑好与现代建筑的和谐。

图3-8.古希腊三种主要柱式

四.古罗马式建筑

古罗马式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与古希腊建筑文化相结合并发展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特别是栱券和混凝土的发明与应用,加大了建筑的跨度,并使建筑具有了曲线美。使材料、力学、美学、空间和应用在建筑中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个问题对现代人来说,仍是难题。

古罗马城建于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初,是罗马帝国的盛期,同时也是建筑和建筑技术发展的盛期和高峰。奥古斯都大帝(公元前30年—公元14年在位,图3-1)非常重视罗马的建设,他的后几任亦如此,这使得罗马帝国的无数的财富化为永恒的大理石建筑。

图3-1:《奥古斯都大帝立像》创作于公元1世纪,是颂扬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大理石雕塑。

古罗马时期重要的建筑有:

1.万神庙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

图3-2.意大利罗马:万神庙

为了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委帕特拉(埃及艳后),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年主持建造,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公元80年被焚毁。后来由精于建筑设计的阿德良皇帝(~年在位)把它重建(~年)。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并成为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内部是由8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43.3米,这个记录直到年后被工业革命时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打破。穹顶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从圆洞进来柔和的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图3-3)。

图3-3.万神庙穹顶

万神庙门廊既高大雄伟,也华丽浮艳,代表着古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根,分三排,前排8根,中、后排各4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米,深受古希腊建筑风格影响(图3-4)。

图3-4.万神庙前立面

2.大角斗场

罗马大角斗场(或叫大竞技场,建于公元70~82年),平面为椭圆形,长轴米,短轴.4米,占地平方米,周长米,可容纳五万多名观众;外墙高48米,由连续的三层拱券和一层实墙构成,第一层为塔司干式柱,二层为爱奥尼式,三层是科林斯式,四层为花式实墙,这些柱子被称为壁柱或半柱,并不承重,而作为建筑装饰出现,使建筑呈现出力度、空灵、凸凹和韵律感,既体量上的雄浑与结构上的优美,刚柔相济。其元素为现代建筑装饰所大量借鉴(图3-5)。

图3-5.意大利罗马:大角斗场外景

不管怎么说,这里曾是无数生灵的生死之地,在庆祝峻工的揭幕之日,统治者驱使3千名由奴录、战俘、罪犯及受迫害的基督教徒组成的角斗士相互厮杀决斗,还逼迫他们与5千头狮、虎、豹、熊等猛兽作生死搏斗。这空前绝后的血腥表演持续百日之久,直到所有野兽和角斗士相互残杀殆尽。就连它的设计者高登齐奥也未能幸免,人与兽的撕杀持续到公元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而终止。哪椭圆形的角斗场,就如同向天张开的巨口,在无声的控诉着人类的这段黑暗时期,思之令人心颤(图3-6)。

图3-6.意大利.罗马:大角斗场俯瞰

3.加尔桥

建于公元前20年的输水渡槽,位于法国南部的尼姆市加尔河之上。桥高50米,为三层连续拱券结构,上层过水,中层行人,是古罗马帝国初期集水利工程与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典范(图3-7)。仅此,值得业内人士虚心学习。

图3-7.加尔桥

4.罗马大道

史上的第一条罗马大道是阿皮亚古道,由罗马执政官阿皮乌斯克劳狄于公元前年下令修建,全长英里,至今仍有部分维持原样。这条道路堪称罗马筑路技术的典范,全长29万公里的罗马道路均沿用此项技术。一小层石头用灰泥抹缝后,构成坚实的地基。灰泥上填满沙砾,然后用石块铺就路面(图3-8)。

图3-8.阿皮亚古道遗迹

5.卡拉卡拉浴场

浴场是由卡拉卡拉皇帝于公元年左右下令建造的,当时所有的罗马式浴场都是以它作为原型。它还是世上最大的浴场之一,面积15.78万平方米,可容纳1,人同时洗浴。温水浴室是所有浴室中最大的,长56米,拱顶高度为41米。温水浴大厅就是横向三间十字拱,其重量集中在8个墩子上,墩子外侧有一道横墙抵御侧推力,横墙之间跨上筒形拱,既增强了整体性,又加大了大厅。温水浴后面是热水浴大厅,穹顶直径35米,这在罗马也是不多见的,内部豪华的混合式柱子用大理石制成,整个浴场的地面和墙壁都是用来自罗马帝国不同地区珍贵的彩色大理石铺嵌而成的。顺着正中的轴线,依次建有露天游泳池式的各种浴室,两旁对称的房间则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拱券技术使锅炉房移至地下室成为可能,地面上人们看到的只是富丽堂皇的大厅。拱券和穹顶的灵活组合还可以调整采光,使厅内的光线均衡富有艺术感。更有绝妙的输水道和采暖系统,使得整座建筑不仅是古罗马建筑的精华,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图3-9)。

 

图3-9.卡拉卡拉浴场遗迹

公共浴场在罗马各处兴建起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丰富,内部装饰也十分华丽。地面和墙面都贴着大理石板,镶着马赛克,绘着壁画,这就是现代石材装饰的源头.

古罗马对世界建筑的贡献: 

1.拱券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2.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2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1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混凝土迅速发展的条件,一是它原料的开采和运输都比石材廉价方便;二是它能以碎石作骨料,节约石材;用浮石或者其他轻质石材作骨料,可以减轻结构的重量;三是除了少数熟练工匠外,它可以大量使用没有技术的奴隶,而用石块砌筑拱券需要专门的工匠。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纪,已经既用于建筑拱券,又用于筑墙。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于不同的位置。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用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大角斗场的一圈观众席也是用混凝土做基本材料的,它是整个建筑结构中真正的杰作。而墙是用凝灰岩和灰华石做的,拱顶混凝土的骨料则用浮石,整个结构显得井井有条,整齐简洁。

五.拜占庭式建筑

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年迁都拜占庭,改称君士坦丁堡。公元年,统一的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立下遗嘱,把帝国的东部(巴尔干半岛,东欧,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埃及)分封给长子阿卡狄乌斯,史称东罗马帝国。帝国的西部(意大利,西班牙,高卢,不列颠,中欧,北非)封给幼子霍诺里乌斯,既西罗马帝国。基督教也因此分裂为东正教(东罗马帝国区域)和天主教(西罗马帝国区域)。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和建筑。

东罗马帝国自公元年始,至公元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并将拜占庭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历时一千多年。所以,史学家将东罗马帝国也称作拜占庭帝国。在这期间形成的主要建筑形式被称为拜占庭式建筑。建筑学家将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4—6世纪)

以模仿古罗马建筑风格为主,并融合了东方(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阿拉伯等地区)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瑰丽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代表作品就是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图1)。

图1: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在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时期首建(公元年),而且要建成新罗马首都最雄伟最壮丽的殿堂,要超过以往的所有建筑。从各方面看,确实如此。

大教堂的主穹顶轻轻的落在一座四方的高台上,这个高台并不厚重,而是一个四边起券的架构,关键是在方型架构上部的四角内侧,各发一拱,收于高台上,构成一个直径同高台边长的圆环基座,穹顶正好坐落其上。所有的力量也就垂直的落在了高台的四个券脚上。而高台内侧的拱从内部向外看去,象是鼓动的风帆,所以被叫做帆拱(图2)

图2。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穹顶架在帆拱上

从图2中还可以看到,正面是向外凸出的半圆拱,相对的一面也是。两侧是直墙,在穹顶的底圈和四周的墙壁上,开出多层券窗,以利采光和通风。

帆拱和穹顶的巧妙结合,是拜占庭建筑师的创造,它使得建筑的外观更加雄伟和美丽,建筑的空间更加宏大和高耸。是力学与美学绝配。步人大厅,从下向上,四周开出多层券窗,透进斑驳的阳光,引导你的视线向上,仰视,看到了高悬的穹顶,如苍穹在上,如日月同辉,如神灵天降。大厅阔33米,高55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人们站在下面,无形中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对神灵的敬畏。伟大的建筑注重细部,在圣索非亚大教堂的任何部位专注,都值得玩味。

图3.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装饰

从图3中看到,在帆拱的部位,也就是穹顶拱窗的下边,为浅色马赛克拼花,在帆拱以下的部位由彩色的大理石装饰墙面和柱面。柱子的形式也不同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柱础为方底圆锥盘座,柱头为倒方锥型并加以雕饰,被称作拜占庭柱式。

2中期(7—12世纪)

这一时期,外敌相继入侵,国势渐微,导致建筑规模的大不如前,中央大穹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穹隆群,并着重于建筑外表的雕琢和和内部的装饰。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图4)。

图4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正面

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公元年,是传说中的基督教圣徒马可的墓葬教堂,后被焚毁至半。年,在旧址上,根据君士坦丁堡的使徒教堂形状又把它改建了。直到15世纪时,才具有照片上所见到的华丽外表。

教堂正面为白色大理石构筑的两层拱券门廊,券脚落在白色大理石束柱上,这束柱就像是从门楣上下垂的流苏,使前立面轻灵而华丽。又由于连续曲拱的功效,使得前立面灵动而阴柔。

教堂侧面的各种曲拱造型与雕饰再加上小尖塔(图5),可谓美仑美奂,使人如在梦境。

图5圣马可大教堂侧面的各种曲拱与雕饰还有后期哥特式的小尖塔

教堂平面呈“十”字形,当中和四翼上各有一座小穹隆,在小穹隆之上,又各有一个伞形华盖,使得建筑整体挺拔,俏丽,(图6)。

图6、圣马可大教堂,穹顶群和其上的伞形华盖

我不禁要问:不知它是刚刚降临凡间,还是要振翅飞去。教堂内外共有大理石柱棵。内庭为长矩形,所有的墙面都装饰着彩色大理石和精美的马塞克壁画(图7)。

图7、圣马可大教堂内廷

3后期(13—15世纪)

十字军数次东征,使拜占庭帝国元气大伤,在建筑上没有新的建树。

拜占庭式建筑较之古罗马式建筑在建筑结构和大理石装饰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对以后伊斯兰建筑风格和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影响巨大。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莫斯科东正教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始建于年图8)。造型更加浪漫,色彩更加艳丽,或者更卡通。

图8、俄罗斯莫斯科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

----推广----

投稿.合作.推广请+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白殿风早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tq/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