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密教的形成

印度的密教,要从印度七世纪初的王朝说起,在耶牟那(朱木那)河上游的塔尼斯华尔(坦涅萨尔)出了戒日王(公元六○六至六四八在位),建都曲女城,强有势力,恢复笈多王朝时代政治统一及文化昌盛。戒日王殁后不久,王朝旋即瓦解,再次陷入众多小王朝对峙局面。戒日王文武双全,著作好几首诗及戏曲。他在中年以后信奉佛教,相传著作《八大灵塔梵赞》、《晨朝赞》二篇作品,赞叹佛德、佛迹。唐朝玄奘留学北印度,将其所见闻的佛教情景,记述在《大唐西域记》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慈恩传》)之中。戒日王在位与中国唐朝有交换使节,当时保护印度教、佛教,在首都有很多佛教寺院与僧尼,那烂陀寺作为佛教的研究中心,在当时最为繁荣兴盛。

戒日王殁后,直至回教徒在政治上建立安定局面的十三世纪以前,在北印度存在着比较有势力的三个王朝,是德干高原地方的拉修突罗库达朝(公元七五○至九七五)、及经西印度以占领恒河上游地区的波罗提哈罗朝(公元七五○至一○○○)、东印度孟加拉国奥立沙地方的波罗朝(公元七五○至一○○○)。此中,对佛教进行保护,特别对密教的发展极大影响是波罗王朝。

七世纪末叶,北印度在政治及文化上,对全印度已丧失影响力。反之,周围各地王朝的势力消长受到显著的影响。在戒日王以后,以曲女城为都的波罗提哈罗(巴利哈尔)王朝,从西北进入印度的诸民族混血的后裔建立的。他们蔑视农商,自称武士阶级的子孙,故被称为拉及普都(拉奇普特)。他们确立封建的支配制度。这在印度史上被看作中世纪开始。拉及普都采取以封建的武士阶级为中心的支配制度,对回教徒入侵以武力对抗,但部族之间,激烈对峙严重,彼此不能团结。无法有效抗敌。他们对印度的传统很忠实,但对佛教没有好感。因此,佛教的中心移到当时商业和西方贸易据地,西印度卡提瓦半岛的伐腊毘地方。此时,在印度留学的玄奘结束,到净义赴印度求法以前的三十年间,此期佛教急速密教化。

波罗王朝以前的七世纪至八世纪之间,代表佛教不同学说的论师,可分为二个系统。净义将他在印度时的佛教分为婆沙、经量、中观、瑜伽四派,但其主流派是后二派。属于后二派的学者以月称、寂天、法称等人较为有名。此外,月官是七世纪顷的人,对于印度古典文法学作出很大贡献,而且是多罗菩萨、观世音萨菩萨的信仰成为密教的论师。

东印度孟加拉国地方,在八世纪中叶兴起的波罗王朝。到九世纪初,其势力徧及恒河上流地域,定都华氏城(一说:帕塔里普特拉)进入全盛期。由于西方波罗提哈罗王朝,南方拉修突罗库达王朝的抗衡,乃不能再扩张其领域。波罗王朝统治延续到十二世纪中叶,被塞纳-马恩省王朝所灭。塞纳-马恩省王朝原在南方,受到十世纪以后逐渐强盛的南印度恰罗(朱罗)王朝逼迫而北迁,被北进的臾那王朝所灭。现有关波罗王朝的系谱及年代等,今人仍有很多不明了之处,大约经历四百年的存在,经历十五、六代国主,该王朝一贯保护佛教。

波罗王朝始创者瞿波罗(噶帕拉)公元七五○至七七○在位,在摩揭陀建立了欧丹多富梨寺(飞行寺),该寺遗址今人还不详其所在,古来相传十分华丽。据说西藏模仿该寺建立大佛教寺院于桑鸢(桑耶寺)。其后达摩波罗公元七七○至八一○在位,也同样在摩揭陀的恒河边建立超戒(超岩)寺,此寺院面积广,居住僧侣人数在印度佛教史上具最大规模。不单是佛教寺院,也传授佛教以外论理学、文法学、哲学、逻辑等印度一般古典文化,从印度以外的留学僧云集此寺。以那烂陀寺,欧丹多富梨寺(飞行寺)、毘鸠摩尸罗寺(超岩寺)这三个寺院为中心,当时印度的佛教教义,全以密教为主,尤其是毘鸠摩尸罗(超岩)寺,是印度佛教最后据地,此寺的佛教组织、教学、典籍等有很多原封不动依其原形传到西藏,促成西藏佛教的形成。

继达摩波罗之后,提婆波罗王(公元八一○至八五○在位),在北孟加拉国的巴哈普(巴加尔普尔)再建特来库达加(托兰库达卡)寺院,改名为苏摩普利寺。又,十一世纪中叶,罗摩波罗(拉马波罗)王,在北孟加拉国建立加克陀罗(阇迦达拉)寺。十一至十二世纪顷也在北孟加拉国建立德维哥达(德瓦科达)寺,在东孟加拉国琦塔贡(吉大港)建立庞帝达(班底达)寺等,护持许多僧尼居于各寺,使之成为密教的修学中心。

一、密教的特点

「密教」是「秘密佛教」的简称,混合复杂的因素而成立。要简单下定义是很困难的,它的特征有如下两点:一、为系统组织化的礼仪的咒术;二、为神秘主义。所谓咒术,是向神与命运及自然现象等(即对我们的幸与不幸能给予很大影响的对象),通过运用神秘的手段加持祈祷,以达到愿望实现圆满的一种意图方法。所谓神秘主义,能够感受得为宇宙中心,絶对的神等存在,与自己内心结合的心理状态;简单说,就是对神的直接感知。咒术与神秘主义虽然不是完全同一,却是彼此互相结合而难分的,无论如何,宗教无不包含这种咒术及神秘主义要素。在佛教内部中,早期的经典也可以认出这两个要素的痕迹,随时代的演进,其存在逐渐表面化。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咒术及神秘主义两个要素,密教与其根本教义密切相结合,逐渐成本质化。此事一面可说是大乘佛教对于各种的宗教立场的极其宽容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可视为反映各种大乘经典成立的社会背景。

由于佛教兴起,受到极大打击的婆罗门教,混合民间信仰,与印度社会组织结合更密切的必要,以印度教的形式复兴。印度教的宗教特征以毘瑟笯神、湿婆神为中心的一神教信仰,而与泛神论的倾向并存。此等印度教的影响下,大乘佛教从七世纪中开始急剧地密教化。传统向来的礼拜佛、菩萨之外,取入许多密教的诸尊像于佛教中,成为礼拜的对象。

二、真言乘

从初期佛教经典所看到的密教,主要的是护身、禳灾及招福而唱颂念咒文的礼仪。大乘经中,为了此等目的而述有不少陀罗尼(咒)。相对于这些所谓的杂密,而另有依据被认为系在七世纪后半期成立在西印度的《大日经》以及被认为继此立于西或南印度的《金刚顶经》两经为其根本经典,称为「真言乘」亦称「纯密」,是中国、日本的真言密教教义的基础。

此两经所说的中心思想是智慧与方便,大乘佛教的空思想,在密教也成为教义的根本。密教认为,空性的认识是智慧,此智慧的实现就是现实状态的肯定,密教经典是宣说追求智慧心(菩提心)与救济众生的慈悲与达到此一目的的手段(方便)。密教的修道方法是瑜伽,瑜伽是印度佛教共通而广用的修道方法。在密教中,把瑜伽与陀罗尼(咒)、母陀罗(印契、印相)、曼荼罗(坛场、轮圆具足)等相连结起来解说,这是大特征。陀罗尼是咒文,与曼陀(怛)罗(真言)是同义语;母陀罗是印契即手结印的印相状;曼陀罗是瑜伽的对象,即坛或图像作为礼拜。这些真言、印契、曼荼罗、更与佛、菩萨、明王等复杂地组合起来,并作有详细的规定。这样,密教的形式,无论在教义及仪礼、崇奉尊像,都渐渐地变形,与向来的大乘佛教迥异不同,发生巨大变化。

密教又名密宗,修行持袐密真言,故又名真言宗。以《大日金刚顶经》为依据,传三密之法,即口诵真言(语密)、身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谓三密同时相应,可使凡身成佛。此宗在印度最后,盖自龙树开南天铁塔,受法于金刚萨埵,始开宗而传法于世;唐朝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等相继抵中土,传金刚、胎藏二果教轨,一时称盛,旋即衰退;至今唯西藏盛行,称藏密,日本颇盛行此宗,称东密。此宗以大日如来为教主,大日如来于色究竟天之界心殿,开始胎藏、金刚两界的袐密(「胎藏」以地、水、火、风、空五大及清净菩提心为本具之理性,此理性摄一切诸法,具足万德,犹如母胎含藏子体,故称「胎藏」;「金刚」即《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萨埵亲受灌顶即位,为第二祖,金刚萨埵承袐法,待人传弘。一说: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礼金刚萨埵,受传法仪轨,为第三祖;龙树传龙智,为第四祖;龙智授金刚智三藏,为第五祖;金刚智抵长安,弘密教,为中国密教第一祖(善无畏虽先到中国,未开立宗,无继承者,故不入列祖之数),不空三藏从龙智菩萨传受密法,为第六祖,亦为中国第二祖;惠果为不空门下上首,惠果为第七祖,亦为中国第三祖,惠果以后,中国无继承祖者。而日本空海和尚入唐,亦受不空所传密藏,为第八祖,回国为日本密教始祖。

密教诸宗以如来加列祖中者,密教之相承,以亲就师受灌顶为限,与显教相承仅为法之传承,不问年代之距隔者不同。密教为对未灌顶者不许显示之教法,日本空海《显密二教论》:「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袐奥实说。」又「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谈三密门,谓之密教。」该宗对修其它法门者,称为显教。

密教的三部经《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为金刚界诸经总名。梵本凡十万偈十八会;中国现流行三本:<一>为不空所译三卷《教王经》,详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乃于十八会之第一会四品中仅译其第一品者。<二>为施护所译三十卷之《教王经》,详称《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尽译第一会之四品者。<三>为金刚智所译四卷《略出经》,详称《金刚瑜伽中略出念诵经》。此三本皆称《金刚顶经》,但普通所云的《金刚顶经》,皆为第一本。

三、金刚乘

七世纪末,奥立沙的三婆罗(萨木波罗)王因陀罗浦谛(因陀罗菩提)公元六八七至七一七年,组织创立金刚乘。金刚乘的金刚是指我与法、具有如金刚石似地不变化的自性之意。实现金刚性的方法叫「金刚乘」。此金刚性被视为与大乘佛教所说的空性同一,金刚乘亦称空性乘。特别是修行法的瑜伽连结于性的快乐结合。真言乘以智慧和方便为教义中心,在金刚乘中,「智慧」具静的性格比作女性,「方便」具动的性格故作男性。把男女的交会,则以瑜伽来表示。这不过是用佛教的智慧与方便的用语加以改写,实是印度教《怛特罗经》中的湿婆与性力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两者完全没有区别。然而,智慧与方便所达到的境地看作涅槃,则为两者的混合而不可分别,故名为「般若方便」,此称为「大乐」或「普贤」,实是男女交会的境地。如此可见,金刚乘的瑜伽,全与性行为是为一致,与真言乘的形态显著不同,被称为「左道密教」,与后者「右道密教」不同,也有人视之为堕落佛教。

关于金刚乘的最古文献,可举出《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袐密大教王经》或后一部经称《袐密集会怛特罗》。有人认为这两部经的成立可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纪,实际此两经原型大约出现在公元八世纪前,到九世纪发展成现在的型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中可看到很多印契、咒文、曼陀罗、为最初的有体系的怛特罗。《袐密集会怛特罗》是印度、中国西藏的金刚乘被重视的怛陀罗,为男女两性和合的教义加以体系化开始,也是后来左道教义的根本。此外,在《萨达那摩拉》这部收有三百十二种的短文教义书,名为《成就法鬘》,也含有属于两经同时代的作品。

沙罗诃(七至八世纪),相传为金刚乘最先修行者,其与因陀罗浦谛之间,有学匠数名之传承。其中,卢伊巴被称为魔术师,留有孟加拉国语写的书。因陀罗浦谛,据说有二十三种著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智慧成就法》简称《智成就》。然此书内容,曾被其妹罗珂修明迦罗(拉克修米迦罗)所著《不二成就》一书,作极大胆的改变。其妹的教仪叫「俱生乘」,其信徒称为「俱生教徒」或「萨哈阇」今尚能在孟加拉国地方发现其痕迹。

四、时轮乘

金刚乘分出的另一支派,时轮乘。在十世纪时已流行,该乘曾言及回教徒的侵入,也是印度密教的尾声。时轮乘的教义,局限于现在、过去、未来三世的迷妄,主张信仰本初佛而得解脱。

十一世纪初叶,大约与摩酰波罗一世(公元九八八年即位)同时代,金刚乘、时轮乘的论师可以举出阿提沙(公元九八○至一○五三年)、不二金刚、宝藏寂、般若迦罗摩谛、那洛巴等人。在他们中,阿提沙于公元一○四○年,担任为超戒寺的首座。公元一○四二年,受西藏王祥秋月(意希沃)邀请,入西藏复兴佛教;不二金刚着有《不二金刚善说集》简称《不二金刚集》。

诸论师的著作,由八世纪至十二世纪被称为金刚阿阇黎者,或称「成就者」的八十四人写成,所著的密教文献(即佛教怛特罗),大部分被译为藏文。并收入在西藏大藏经的经部、论部,其总数达三千数百部之多。这些密教修行者的年代与传记,大部分都不明确,著作的内容也很多不甚清楚,有待日后的研究。

五、初期的论师

八世纪中叶,在东印度,孟加拉国地方兴起的波罗王朝,到九世纪初势力扩张,进入全盛期,波罗王朝一贯维护佛教。波罗王朝初期的论师中,最有名的是寂护,他出生于孟加拉国王族,为那烂陀寺的首座(教学长),他的学系具中观立场而合于瑜伽行派,即所谓中观瑜伽派。他的著作《摄真实颂》或称《真性要集》及对法称《诤正理》的注释,今存梵文本与藏语译本。他受西藏王赤松得赞邀请,于八世纪中叶(公元七六○年)入西藏。此后,莲华生上师,与其称为大乘论师,倒不如称为大乐思想的修行者。他继寂护之后入西藏,成为西藏喇嘛教的实际创始者。此外,据说寂护弟子的莲华戒,注释《摄真实论》之后入西藏,压倒中国禅宗系的顿悟说,确立了瑜伽行派的渐悟说。达摩波罗王的时代,超戒(超岩)寺的初代首座师子贤出现,他是王族出身。这些学者虽在著作中都采用中观派的立场,但其根本思想却是瑜伽行派。密教的修行方法是以瑜伽为中心,而以此瑜伽行派教学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展开密教瑜伽,是可想象,另一方面,也可推想,原为异教的密教行法,成为能够主张正统地位的根据。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tq/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