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细阅读需要20分钟,纯图阅读2分钟

“做你份内的事,即使你的工作低贱;不做别人分内的事,即使别人的工作很高尚。为你的职守而死是生;为别人的职守而生是死。”《薄伽梵歌》

摄影:大食

SumanSaha刚完成了4个小时的MargaNatya舞蹈排练。从事舞蹈之后,他继承了Baharata的种性(艺人种性)。MargaNatya是印度所有舞蹈的源头,有年的历史,当时主要供精英阶层观赏

法国人类学家路易斯·杜蒙在年出版的《人类的阶级制度: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HomoHierarchicus:TheCasteSystemandItsImplications)中提出种姓制度最主要是一种社会现实:家庭、语言、贸易、职业、领域。同时,它们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宗教、一种神话、一种道德、一种血缘制度、一套饮食法则。

而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想要真正理解“种姓”的涵义,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这一点甚至从中文本身对“种姓”对应的翻译就可以看出。

“种姓”在印度有着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印度教经典中所叙述的“verna”(瓦尔那)这个梵文字,它并不特指“种姓”,它被译为“肤色”(color),籍以区隔雅利安人和当地人。不过它也意指“类别”、“状态”、“社会地位”、“在阶级制度中的身份”。

至于第二层含义,由于古印度与希腊、罗马、中国不同,它没有历史概念。时间是梵天(印度教的创造之神)的一场大梦。那是Māyā,一种幻象。因此种姓制度不是由一个皇帝般的神话英雄,或是立法者所创立,它被认为是自行孕生的,虽然出自神、宇宙的旨意,但却产生于社会的土壤,有如植物。因此种姓在实际生活中被称为jāti(印度教对种姓的用词),即物种的意思,它是自然的产物,它的模型就是孕育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在《薄伽梵歌》中,牧牛神讫里什纳告诉英雄有修,种姓是宇宙车轮的轮辐之一。

十九岁的Suklla在路边的水龙头冲澡,虽然他的种姓是印度四大种姓最高级别的婆罗门,但出于生计,只能在北方邦Gorakhpur农村的一个在餐厅当服务员,月入仅卢比,相当于人民币元不到

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种姓”成为英文字“caste”的中文翻译,而这种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而非印度。今天,“caste”不单指印度的种姓制度,而是指“一种在社群内有严格的社会区分之体系”。换言之,西方文化偏向强调该制度的“隔离”与“不平等”的面向,并由此延伸出各种负面的看法。

有人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种姓制度呢,也就是说种姓制度也是一种将人类社会阶级化合法化的工具。那么有没有可能说婆罗门只是剥削者,而种姓较低层次的人民只是无产阶级?因为在印度孟加拉地区、比哈省与喀拉拉省的共产党很喜欢运用这样的理论,籍此以吸引长期受压迫的低种姓人民,尽管他们的领导人中很多都是婆罗门。

N.K.tiwaki,,种姓:婆罗门,职业:印控克什米尔dallake军营军官

可只要在遍布印度的寺庙的门口走一走,我们就能发现这种分析法并站不住脚,因为那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比最低种姓“不可接触”(Untouchables)阶层还贫穷的婆罗门。他们只能很艰苦地靠他人的施舍生活,每天只有一点蔬菜充饥,其原因在于70年代的“绿色革命”之后,很多低种姓的人民逐渐在经济上得到相当程度的成就,而一些婆罗门却因为只是钻研神学,而逐渐在生活物质方面被边缘化。我们在斋浦尔遇到的婆罗门青年G.L.Gupta,他目前的工作是印染工和售货员,而这本该是吠舍从事的职业。

在斋浦尔遇到的婆罗门青年G.L.Gupta,他目前的工作是印染工和售货员,而这本该是吠舍从事的职业

斋普尔猴庙内的苦行僧

尽管各种性的职业分工随着现代化的浪潮开始发生了变化,但在具体生活中人们对于纯净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不可接触阶层,其它阶层对待他们还是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在斋浦尔的国营商品店里,我们就曾让四个不同种姓的售货员坐在一块拍照,尽管大家有说有笑,但你依然可以看出那个“贱民”阶层的人脸上表情十分不自然,最后干脆一个人走开了。

而种姓除了宗教层面外,也是由具备自治功能的议会领导的团体。种姓是同舟共济的社会,休戚相关的团体,真正是同甘共苦的。同一个种姓的成员间之关系也是家族性的。每个种姓亲属关系的规范极为复杂而严格。这套制度是一张网,不只是经济及政治关系,也是亲戚关系。

克什米尔雪山上的搬运工,一般低种姓的人,只能从事服务行

对于种姓四的四大分类只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而种姓制度在结构上之复杂,种姓数目之多,是会让人晕眩的,加上它本身也在不断地衍生,似乎是在不断挑战着一个企图能够说明整个种姓制度的一般单一理论。在一个乡镇里,我们刚试图记下种姓制度的所有种姓,到了隔壁乡镇,种姓的名称又改变了,其功能也有所变化,甚至在贱民里,本身又区分为很多阶层,这就使得本身已是最低阶层的贱民,永远可以自认为又比另一个阶级高人一等。

种姓制度让欧洲人对印度感到不自在,甚至愤怒,这种思潮从16世纪葡萄牙人首次航行到印度,发现此种世袭的社会制度,一直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最后与近代平等主义,包括卢梭提出的“天赋人权”概念碰撞为止。西方社会在改变了其遵循的价值规范之后,其看待其它世界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它不再了解不同社会秩序形成的原因,也遗忘了曾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年的贵族制度。

Basuki,23岁,属于低种姓HAZAM,意为剃头匠。原为印度教徒,16岁时因为向往佛教教义之平等而皈依。在印度,佛教僧侣一般都是低种姓印度教族群改信的

其实印度人并没有等到欧洲人的到来,才开始批判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与荒唐不合逻辑的内涵。最早的批判可以追朔到25世纪前,那时候的佛陀首先不愿意承认种姓制度的有效性,认为每一个人才是自己的主宰。但是佛教却在一千多年前被婆罗门几乎彻底扫地出门。接着是以伊斯兰为名,可结果是种姓制度颠覆了伊斯兰,最后这些侵略者和归顺者都被整合为种姓制度里,上下阶层组织下之各种姓。对于锡克教徒也一样,理论上他们的宗教是没有种姓的,但后来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阶级歧视制度,就连来自西方的基督徒亦然。

克什米尔船屋内生活的一家人,自称是太阳种姓

现代的挑战者包括圣雄甘地和安倍卡,尽管他们在对于如何给予印度人民平等的社会地位上有强烈的意见分歧。

甘地作为一个吠舍,并不全然否定种姓的存在,而是相信透过道德的改革教化印度的人民,饮水思源回归宗教的基本价值,最后随着时间的力量,印度的社会自然可以达到平等的价值。而出生于不可接触阶级的安倍卡却彻底否定了种姓制度,这位印度宪法的重要执笔人和印度佛教重生的重要推手,相信唯有透过法律的制订,才能告诉一般人民正确的行为方式,并以最快的速度达成。

很可惜的是,这两人都没有达到他们一生的目标,种姓制度一直在那里,屹然不动。

克什米尔老城香水店,店主:Azizaamad,穆斯林,种姓:syed,自称是药剂师种姓,店专卖自制玫瑰露有两百多年历史,祖上传下来手上药瓶已经年历史

而就算是现代印度的国家主义,有人认为它以一种涵盖一切的意识形态取代了各个种姓独特的差异,可这点仿佛只有在印度板球队赢得了世界杯的时候才能从民众身上看出。

奈保尔曾在《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中大肆批判种姓制度,那是他首次踏足故乡的土地,容我直接引用: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人人只为自己的“功能”负责,而功能是每个人和上帝之间的私人契约。实现一己的功能,就是实现《薄伽梵歌》所倡导的无私精神。这就是种姓阶级制度。毫无疑问,刚开始时,它是农业社会的一种有效的分工,但如今它却分隔“个人功能”和“社会义务”、分隔“职位”和“责任”。它变得欠缺效率,充满破坏性;它创造一种心态,阻挠所有的改革计划。它使印度人热爱演说;它使印度人耽溺在身段、姿态和象征性的行动中。

掏耳师,名字:Savant种姓:karnadak

同时却有些人持完全相反的观点,法国社会学家贝什勒(JeanBaechler)曾论述过种姓制度是婆罗门刻意建立,用来保护印度文化不被络绎不绝到来的外来侵略者毁灭的方式。因为,在印度缺少一个有能力的中央政府保护整个社会。印度的种姓制度,应该是以“印度的道路”组织缺乏国家制度的印度社会,让其正常运作的方式。

而诺贝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认为西方从十八世纪末开始,就高估了变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就如古老的欧洲社会,歌颂不变。对印度的哲学传统而言,无论是佛教徒或印度教徒,无法亘古不变正是人类及天地万物不完美的迹象之一。即使神祗本身也难逃变易的宿命。对传统印度教思想而言,种姓的价值之一,正是它的抗拒改变。

那么又让我们听听托克维尔是怎么评价那些对种姓制度形成挑战的现代社会的:

封建社会是英雄式的,家臣对他的主人效忠,士兵对他的信念尽忠。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近乎绝迹。冷漠(嫉妒)是民主社会最大的缺点之一。他又说“民主使每一个个人不只数典忘祖,也罔顾他的子孙,并使他和当代人疏离:他永远都会沉溺于自我之中,最后将永远被他自己孤芳自赏的灵魂所裹挟。

因此甘地虽然谴责种姓制度运作不良所引起的阶级歧视,但是不认为整个制度都必须要被严厉地批评。甘地认同种姓制度有其重要的功能,就是避免让印度发展出西方式的个人主义,以至于在社会层面是自私的,文化层面是贫穷的,最后在道德层面是让人质疑的。

Gudo,种姓:Kandu,职业:电工,父亲:公务员,信奉印度教,身后两对毛绒状不明物体是他供奉的神

Jogemndar,种姓:Naie(理发师种姓),职业:剃头匠

那么当现代道德和意识形态无法撼动种姓制度之时,经济的“繁荣进步”透过时间力量的影响,是否足够消除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所造成的各种差异呢?

让我们翻开印度的报纸,在征婚启示的一栏里,依然可以发现不论是女方找南方,或者是男方找女方,都是希望有适当的教养,能够说英文,有不错的亲属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的条件,当然在没有明文的书写之下,最后都会勾勒出一个来自相同种姓的轮廓。大家都想在种姓制度上门当户对,但没有人直接说出来。西方化或者全球化对于印度的主要影响,并不在于种姓制度意识形态的消失,反而是该种姓制度逐渐内化于人民的内心,以及必须公开批判种姓制度的内部从来从来没有结束过的种姓冲突。

在北京单位的办公室里,我接待了来自印度斯坦时报派驻中国的女记者,这在印度媒体里并不多见,作为一个来自于富饶的旁遮普省,目前定居于孟买的中产阶级,她一口回绝了对于种姓间存在歧视的问题,她认为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偏远的农村,在大城市里这一切正在逐步地被瓦解。在提出如此“政治正确”的答复后,她还举例说自己的三个姐姐有的嫁给了英国人,还有的跨越种姓通婚。而当问道她的种姓之时,她认为这样的问题非常鲁莽,拒绝回答。

但她却提到了自己是一个纯素食主义者(PureVegetarian),就算在中国,也只喝瓶装水和自己带来的茶叶。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判断她要不然就是一个天生的婆罗门,否则就是渴求在精神和世俗层面与这个阶层尽可能地接近(在印度教里,只有低种姓才吃肉)。

梅兰加尔城堡内的表演者,焦特普尔

当世界都在渴求巨大变革之时,印度却慢悠悠地以自己的方式在向前迈进,我们必须承认种姓制度无论公平与否,它却一直是将所有印度人联系在一起的最重要元素,正是通过纪律和符号,传统的精神力量才得以通过每个个体保存,同时也是西方所赞美的“永恒印度”的最根本基础。

印度人没有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文字只是用来描写神话故事与宗教仪式的法规,他们的历史是朝圣的玄奘,阿拉伯的旅行者,近代的西方历史学家通过碑铭记录、推断和写就的,因为印度不需要历史,他们相信自己一直就生活扎根于历史之中,从未中断。

链接:

早期婆罗门所著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

而纯洁则依赖对“业”的信念:我们要对我们的前世负责。种姓是轮世与轮回这种形式存在的链接之一环,天地万物都是这个环结中的一部分。婆罗门与刹帝利阶级较高,因为他们至少两度投胎为人:他们在六道轮回的苦难路途上已经走了一段路。

1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司祭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份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物”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文字学家乔治·杜梅吉尔((((GeorgesDumézil))认为,瓦尔那组成的阶序实际上并非由上而下排列,而是由一系列的二分原则所构成:先是首陀罗被排除在外,其他三个瓦尔那构成一组,即再生族dvija(twice-born,能举行成年礼的瓦尔那);再生组排除吠舍,由婆罗门与刹帝利构成拥有“统治一切生物之权力”的一组;最后婆罗门排除刹帝利,独自拥有三种特权,即传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杜蒙根据上述原则进一步补充,认为瓦尔那阶序刻意排除贱民就如同上述的二分原则。

三千年来,这个分类雏形可以再加上一个劳工阶层:他们是农人与木匠、乐师与铁匠,庙宇中的舞者,以及皇宫中的士兵。在我们印度之行中,曾经在斋浦尔和加尔各答遇到过一些音乐人和舞者,就属于特殊的艺人种姓。

对于传统印度人来说,想要脱离自己的种姓,除了死亡之外,就只有一种途径:与世隔绝,成为隐士或修行者,衣不蔽体地沿路托钵化缘。或许有上百万类似这样的行脚僧(sahdus)在印度四处云游,单独一人或组合成一个小团体,有时全身涂满灰烬,他们的前额或胸口总是会漆上符号,例如湿婆的三叉戟,标示他们所属的教派。

原文刊登在南方人物周刊,年6月图片故事专栏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tq/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