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节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坚守
快乐面对白癜风,快来甘肃白癜风交流QQ群 http://gxnanning.com/fengshang/xinchao/649.html “准噶尔语的特克斯,翻译成汉文,是平坦之地的意思。”蒙·图亚说,她是呼吉尔特蒙古乡文化站站长。站在县城中心,环视四周,均为高山峻岭。 特克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八卦城。沿着八卦城中心向外辐射的一条东西走向支路上前行,大约15分钟车程,会到达一个名叫库热的村庄,这是呼吉尔特蒙古自治乡甚至整个特克斯县蒙古族居民常年开展敖包节的地方。库热,意为喇嘛庙,村庄因为座落在村子北部的呼图克图庙而得名。以一个寺庙来命名一个村庄,可以窥探这个地方对喇嘛的敬重和对宗教的推崇。 呼图克图库热庙尽现沧桑 早晨八点左右,早起的蒙古族乡民就聚集到库热村村委会门前,待附近的村民差不多聚齐,大家就驱车前往达阪山上祭祀敖包。达阪山的敖包是特克斯县最大最高的一个敖包,每年敖包节的敖包祭祀和之后的那达慕大会都会在这里举行。敖包,由石块堆垒而成,一般设在高山上。敖包祭祀由来已久,关于其起源,现在主要沿用的说法是蒙古族的高山崇拜之说。在古代,信奉萨满教的蒙古族把高山当作本地神灵的所在地和汇合处,他们把先祖也葬在高山之上。因此,敖包祭祀就有了祭祀本地神灵和先祖的多重意义,但祭祀的目的只有一个——祈求万物平安,风调雨顺,水草丰茂,牛羊壮硕。 妆点敖包 到达达阪山上时,已是细雨微就。人们下车,每人从山坡上捡一块石头,小心堆放到敖包上。除了像敖包节这样规模性的祭祀之外,平时远行或骑马路过敖包的蒙古人也会捡块石头放在敖包上。敖包祭祀,不是一种节日的特定仪式,它是蒙古人生活的一部分。敖包就是这样承载着蒙古族人们的敬重、信仰,年年月月不断增高、壮大。不难想象,倘若没有战争、流离、迁徙等等原因,一处敖包,该是多么巍峨。 古代敖包祭祀,女性是禁止参加的,只能由该地域同一氏族的男性子孙们参加。但是演变到现在,所有人们都能均等地参与到祭祀活动中,享受先祖和神灵的庇佑。祭祀开始时,呼图克图庙的两名喇嘛和特地从昭苏请来的一名喇嘛一起盘腿坐在台布上,诵经祈福。从明末清初开始,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从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 盛装蒙古人 敖包正前方,修建了两座水泥砌就的祭灶。乡民在里面点上火,燃烧从家里带来的新折的松枝。青烟在灰色天空下,与天色融为一体。乡民们双手合十,走至敖包正前方,面向敖包,虔诚下跪、磕头。接下来,他们把带来的新的经幡、哈达、五色绸带挂到敖包上,将敖包装饰一新。经幡在微风中簌簌作响,敖包成为整个阴雨天气里最靓丽的地方。 祭拜完毕,所有蒙古乡民们排成队列,在加·道山的带领下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加·道山现在特克斯县教育局督导室工作,他在库热村长大,从小就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年开始收集、整理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料。现在,他也是特克斯县蒙古族敖包节的代表性传承人。加·道山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一边带队,一边念念有词。时而,跟随的乡民们一起举起右手用蒙古语大声呼号,向天空挥洒清酒、牛奶。呼吉尔特蒙古自治乡乡长兵·乔龙巴特介绍说,加·道山手里拿的书上记载着所有留下过卫拉特蒙古人(古代蒙古族分为东部蒙古和西部蒙古,卫拉特蒙古即西部蒙古)足迹的地方,加·道山所念的就是这些地方的地名,大家一起呼喊的话的意思是,祈求先祖和神灵保佑这些地方的老百姓远离争锋、拥有幸福平安的日子。三圈过后,大家纷纷走到喇嘛前躬身、低头,接受喇嘛祝福。喇嘛用经文轻轻拍打一下他们的额头,把先祖和神灵的庇佑传递给他们。 转敖包 祭祀完毕,队伍重新回到库热村,络绎到达呼图克图庙。他们先在庙外跪拜,后脱鞋进入庙中行三叩九拜之礼,供奉祭品,请呼图克图和众佛赐福。呼图克图即为大活佛之意,特克斯县城的呼图克图庙是为了纪念扎雅班第达而建。谢·吾诺尔说,研究新疆蒙古族的历史,一定绕不过特克斯县城,说到特克斯县城的蒙古族后裔,一定跳不过一个人物——扎雅班第达。谢·吾诺尔现在为特克斯县高级中学历史老师,因为从小听父亲讲述蒙古族的历史、民俗习惯,因此一直对这些感兴趣。她和加·道山结婚后,夫妻二人相互支持、帮协着一起整理、研究新疆特克斯蒙古族的历史,合著完成了《扎雅班第达沙比纳尔》等史料文献。 特克斯的扎雅班第达纪念塔 扎雅班第达是新疆蒙古人的骄傲。他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年)出生在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即现今的巴音郭勒州。16岁时,扎雅班第达拜满珠习礼大活佛为师,受了沙弥戒。他于18岁“抵达西藏进入佛教寺院学校居住,学习经典”。明崇祯八年(年),36岁的扎雅班第达接受了达赖喇嘛的比丘戒,“得到吉本、阿巴两个喇嘛称号”。在扎雅班第达39岁时,达赖五世与班禅四世命他返回卫拉特蒙古传教。这时的他已是一名谙熟经典、满腹学识的喇嘛僧了。 扎雅班第达回到卫拉特蒙古后创建了卫拉特大库热。在他二十三年的喇嘛僧经历中,他往返于西藏与蒙古之间,奔波于卫拉特蒙古各部(彼时卫拉特蒙古共包括四个部落,分别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除了传播藏传佛教、致力于教务活动外,他还在积极调解各部纠纷,维持卫拉特蒙古各部的和平团结。为了更有利于教义的传播、吸收,年,已经52岁的扎雅班第达在回鹘式蒙文的基础上,吸取卫拉特人民日常方言,创造了卫拉特民族自己的文字——托忒文,又称卫拉特文。他花了12年的时间用托忒文翻译了一百七十余种藏文著作,除了宗教典籍,还包括伦理、历史、文学、医学等等作品。他还用托忒文记录了卫拉特蒙古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托忒文的创造对于沟通蒙藏文化,保留卫拉特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扎雅班第达圆寂,卫拉特各部战争四起。 年,户原属扎雅班第达的沙比纳尔(意为喇嘛的徒弟和牧民)在扎雅班第达创建的大库热被解散后,跟随和硕特部鄂齐尔图车臣汗之妃多杰饶丹及喇嘛阿齐图措尔吉远徙伏尔加河流域,投奔在那里定居已久的土尔扈特部。 年,准葛尔汗国在与清朝的战争中战败,葛尔丹猝死于科布多。 至此,曾经在新疆境内生活的卫拉特蒙古只留下少数人的缅怀和记忆。 年,土尔扈特部因不堪沙俄的压迫和对故土的怀念,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千里东归。同时归来的还有大喇嘛罗布藏扎尔桑率领的余户扎雅班第达沙比纳尔,他们就是现今特克斯县蒙古族的先祖。因此,在特克斯蒙古族的敖包节中,纪念扎雅班第达和东归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阴雨,呼图克图庙里虽然点着油灯,但仍然光线昏暗。从庙里传出喇嘛的诵经声,木鱼声和摇铃声。跪拜完毕的蒙古乡民走出庙后,围绕庙的外侧转三圈。其间,不时将额头抵于廊柱、壁身,略顿一下。一位年过50的阿姨说,那会儿,他们默默念诵的,译成汉文,类似于“菩萨保佑”。库热村的呼图克图庙,这座红色的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东归的扎雅班第达沙比纳尔,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庙被捣毁,“庙内文物散失”,“很多喇嘛还俗”,敖包节及相关的宗教活动一停就是20余年。谢·吾诺尔说,这是一辈人老去、一辈人长成的时间。20多年,很多风俗、历史足够被忘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呼吉尔特蒙古乡乡民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在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后,自愿捐款于年重建呼图克图庙,并在同年于庙北的山岗上修建了扎雅班第达纪念碑。 阿腾套山顶的敖包 扎雅班第达纪念碑所在的山岗也堆垒了一座敖包,乡民们在呼图克图庙做完佛事活动后,再前往扎雅班第达纪念碑进行敖包祭祀。因为距离县城和村庄较近的缘故,这里的祭祀活动参与人数更多。很多蒙古族人从昭苏、尼勒克、甚至北京,不远万里而来,无论地域,不遑老幼,在敖包祭祀时,他们都是蒙古先祖的后裔,都是扎雅班第达的“沙比纳尔”。 结束了纪念扎雅班第达的敖包祭祀,乡民们回到库热村,这里将进行一台文艺演出。前来观看的孩子们大多都穿着漂亮崭新的蒙古族传统服饰。演出的舞台于前一日布置好,舞台前方有几个搭建好的临时蒙古包供乡民们休憩。另外,在蒙古包一侧的空地上还架着几口大锅,里面炖着午餐享用的牛肉。这些工作均由呼吉尔特乡敖包节管委会完成。管委会是个纯民间的组织,成员或是库热村的村民、或是乡里的工作人员、或是在特克斯县城工作的老师、医生。开展敖包节活动的经费,除了一部分来自乡政府的支持外,更多来自民间自愿捐助。 蒙·图亚说,演出结束后,还会有纪念东归的活动,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给大家讲述民族历史,如扎雅班第达的功绩、沙比纳尔的来历和东归的壮举。然后大家一起唱蒙古长调“高高的赛里木顶上”、“祖尔肯查库尔山上”等民歌,在这悠长的韵味中体味历史。下午,蒙古乡民们会到达阪山上开展那达慕大会,赛马、射箭、摔跤、跳舞,开展这些传承千年依然可以让人兴致盎然的文体活动。浪漫多情的“敖包相会”就是在这时由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埋下种子。 敖包节当天,起初的细雨在祭祀活动结束后转为磅礴大雨。乡民们都说,每年向先祖和神灵祈过愿后,都会下雨。他们说先祖和神灵听见了他们的祈求,在帮助他们实现“水草丰美,牛羊壮硕”的愿望呢。这是乡民们朴实的愿望和信任,与千年之前的蒙古先祖们声声呼应。 中午时分,雨过天晴,舞台上的蒙古乡民们在唱《永恒的蒙古》。 超越时间和空间,那些最原始质朴的信仰无疆。 文章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ms/5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地理的九个趣味冷知识,第一个就惊呆了
- 下一篇文章: 特朗普边境墙中美洲移民大军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