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特斯(Aitys)是广泛散布于中亚草原游牧诸部族中的一种古老即兴口头对唱艺术,现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突厥语后裔中的哈萨克和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聚居的地方。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主体申报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阿依特斯”(Aitysh/Aitys,artofimprovisation),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国家级(中国)“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后者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阿依特斯艺术”(Aitysh/Aitys,artofimprovisation),两个看似不同名称、不同主体的遗产,实则是同一类艺术形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多重表述。被赋予多重身份的阿依特斯艺术,在全球视野下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热浪中,作为自古以来的遗产,它如何从地方传统到全人类为共享的世界遗产过程中,思考其不同表述背后的文化变迁与当代传承。

一、阿依特斯艺术的遗产之路

阿依特斯(Aitys),中亚游牧民族最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对唱双方用诗性的语言并辅以一定程式模式的旋律曲调进行的对唱表演。“阿依特斯”(Aitys)由动词“aity-”(诉说、告诉、讲述)和词缀“-s”(互相、彼此、一起、同时)组成,含有彼此诉说、争诉、相互盘诘、问答之意。关于阿依特斯产生的确切年代至今没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它由古代裁决诉讼、排难解纷方式演变而来,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它最早来源于民间古老的生活习俗歌,以民间诗歌的形式演唱,后逐渐延伸到史诗类体裁。中国国内学者将阿依特斯艺术分为“习俗(传统)阿依特斯”和“阿肯阿依特斯”。习俗(传统)阿依特斯泛指在民间生活各种仪式(婚礼、节日、成年礼、聚会)中发生的各类体裁的对唱。而“阿肯阿依特斯”专指在两个阿肯(Akyn,诗人/歌手)之间展开的即兴诗歌对唱,它更强调对唱的竞技性。学界普遍认为传统阿依特斯是阿肯阿依特斯的早期形式,早期鄂尓浑—叶尼塞河流域的《毗伽可汗碑》《阙特勤碑》《暾欲谷碑》等碑文上发现类似对唱的表述内容,并推断这种突厥时代的诗歌对话体表达方式是阿依特斯艺术的早期形式。除了古代碑文,在突厥语诸多部族的文献遗存“口头史诗”“英雄故事”中,亦可发现阿依特斯的遗痕。如《阔尔库特阿塔书》是一部通过口传保留下来的关于7-8世纪位于锡尔河流域的乌古斯——克普恰克联盟历史、生活、习俗、礼仪的英雄叙事长诗集,这本诗集中可以发现类似于双方争辩的对唱、诗歌性的对答。另一部中世纪成书的《突厥语大词典》中,记录的诗歌《冬季和夏季的争执》被当代学者认为是阿依特斯艺术早期在突厥语诸部族存在的重要依据。11世纪喀喇汗时期的《福乐智慧》一书中四个象征性人物围绕生活、社会、自然及安邦治国等主题的争执,与阿肯阿依特斯的竞技也非常相似。追溯阿依特斯发生的历史语境,现只能通过流传在民间为数不多的著名阿肯的事迹及对唱片段中去参考。有名望的阿肯在过去和当代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各种重要的庆典或仪式中,他们常常被邀请参加这类活动。加纳克·萨恒德克(—),出生于哈萨克斯坦阿拜县,从小他就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场合的弹唱及对唱。其中在《突厥民间文学的记载》中就记录了他与一个叫吐别克的阿肯一共进行过16次对唱,仅从这个数字就可看出18世纪这种口头对唱艺术形式就已非常普遍。哈萨克斯坦阿尔哈一带的哈尔焦拜阿肯(—)的对唱片段中记录到“人们观赏完赛马、摔跤等运动后,专门举行了阿肯阿依特斯活动”。这说明,阿依特斯在民间常常伴随着其他民俗活动一起进行。除此之外,阿肯们慕名进行对唱的记载也不胜枚举。历史上的著名阿肯碧尔江为了与另一位阿肯萨拉对唱,“骑垮了六匹乘马,奔波了十五天”。时至今日,在中亚草原游牧民族中,上述种种阿依特斯发生的情景,至今仍然在重复着。

当下,阿依特斯艺术的传承主要保留在国内外的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中,他们同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西突厥语支),历史上都是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汗国逐渐走向现代的民族国家。期间他们经历争战、分裂、迁移,最终形成当代分布格局。历史上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并没有使这种传统艺术消亡,不同区域居住的突厥语后裔依然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了阿依特斯传统。然而当遗产在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为表述单位的现代话语体系中,曾经作为地方传统的遗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转变。

在中国遗产保护作为一项正式事业开始之前,阿依特斯艺术主要以民间自主传承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曾开展过自上而下全国范围的民间文化抢救与整理工作,这个时期可以视为遗产保护工作的初始阶段。年,首届阿肯阿依特斯在哈萨克族聚居区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宁市举行,它积极推动了境内哈萨克族传统艺术的复苏,同时拉开了新疆阿依特斯保护和传承的序幕。“文化大革命”和自然灾害使全国各地文化工作受到影响,年和年的第二届及第三届阿肯阿依特斯就具有及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年间没有举办大型的阿依特斯活动,直到年举行第四届阿肯阿依特斯。从第五届阿肯阿依特斯开始,除新疆中部哈萨克最多的伊犁地区以外,新疆北部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也开始举办阿肯阿依特斯大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型阿肯阿依特斯逐渐从州渗透到地区、县三个级别,举行次数和规模逐年递增。到20世纪90年代,各地州的阿肯阿依特斯已成为一项常态化的重要赛事。在千禧年即将到来之际,首届自治区级阿肯阿依特斯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年),这是国内目前为止级别最高的阿肯阿依特斯。

左图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十八届阿肯阿依特斯文化旅游节。

至此,在原有州级的阿依特斯比赛以外,每隔四年还会举行一次代表新疆阿肯最高水平的阿依特斯比赛——自治区级的阿肯阿依特斯,最近的一次是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自治区第四届阿肯阿依特斯大会”。

从以上对阿依特斯传承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对阿依特斯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除了基于深厚的民间土壤外,更离不开政府主导行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文化事业开使全面恢复之时,正值中国的遗产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之际。年12月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年10月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世界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正轨。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非遗评审项目的第八年,开启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做为审批单位、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由此可见,国家层面的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化进程中,对新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起到推进作用。在中国开展国家级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第一年,“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新疆的哈萨克族来说,“阿依特斯”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此次事件,可以视为即兴口头对唱艺术“阿依特斯”正式由传统遗产进入当代大众视野,成为国家遗产的重要标志。当国内正如火如荼发展遗产事业之时,年,由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联合申报的“阿依特斯(Aitysh/Aitys,artofimprovisation)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八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阿依特斯艺术遗产的保护被推向了更高的层面。这可以说是阿依特斯艺术发展史上的历史性时刻,阿依特斯艺术的遗产之路走向顶峰。从被视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属于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深层的寓意则是当代保留在跨境族群中的阿依特斯艺术,对它的传承和保护已不仅限于某一个区域、民族或国家,而成为全人类为共享的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纵观阿依特斯艺术的传承,无论历史或当下,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民间艺人(或阿肯),弹着不同乐器(冬不拉或库姆孜)进行对唱,这是未曾改变的传统。阿依特斯艺术产生于现代民族国家之前,它在不同族群/民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交流、融合。当阿依特斯艺术成为当代不同申报主体下的不同概念及范畴的遗产后,随之而来面临的就是艺术本身及其边界的被界定,那活态艺术的存续又何去何从?

二、国界两边的阿依特斯

阿依特斯艺术无论是作为境内新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境外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共同申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从不同申报主体对它的定义则能首先反映出当代全球化背景中,阿依特斯如何被解读。根据境内外有关阿依特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名文件及相关资料中,它在不同遗产体系、申报主体中的界定(表1)和主要内容(表2)如下:

通过对阿依特斯艺术概念和内容的初步比较,可以看出境内外在遗产的表述和定位上各具特点。

首先,遗产类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共分为六类,阿依特斯艺术属于第二类中的曲艺。在联合国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阿依特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的前两类:口头传统和表达及表演艺术范畴。由于两套遗产体系不同、评定标准不同、产生背景、保护对象与范围不同,阿依特斯艺术类型的不同划分是因遗产所处的语境和文化体系而导致的。由于遗产是“过去”的传统,除了“谁拥有遗产”这类问题加之其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属性,因而在具体分类过程中要对某一遗产进行准确界定往往都是很困难的。比如,关于阿依特斯学科领域的划分,国内学界及哈萨克族自身更倾向将阿依特斯艺术视为哈萨克民间文学中的口头文学领域,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曲艺”则更偏重它的艺术方面。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阿依特斯艺术本身的口头文学性特点实际上也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其次,遗产归属。在当代遗产语境中,阿依特斯艺术因处在不同遗产语境和文化背景中,遗产的归属是最为突显的问题。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阿依特斯艺术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阿依特斯(Aitysh/Aitys,artofimprovisation)”在相关提名文件中,它属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遗产名称的背后,实则隐含着“遗产归属主体”的问题。在中国,“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它同时叠加了两种遗产归属:从祖先继承的传统/遗产和现代国家产物的“国家遗产”。“国家遗产”是阿依特斯艺术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被附加的,它作为当代建构认同的一种文化表述。当阿依特斯艺术由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主体国家联合申报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遗产归属再次产生了变化:国家遗产和人类遗产。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境外哈萨克人和柯尔克孜人(吉尔吉斯)分布较为集中的两个国家,同时也是阿依特斯艺术大面积传承的区域。当阿依特斯艺术分别作为这两个国家的共同遗产并上升为世界遗产的高度时,它的价值被推向全人类,为全世界人民所共享和保护,这是当代语境中遗产保护的最高原则。

以上是阿依特斯艺术在国界两边及不同层面遗产保护中的初步比较。表面上是不同文化背景、遗产语境下阿依特斯艺术区域性特点的外在表述,实际上“申遗”本身亦是构建文化认同,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区分“我者”与“他者”的过程,并成为民族国家叙事的文化表述和塑造国家认同的过程。同时,为获取信息交流,阿依特斯艺术中的“阿肯阿依特斯”打破各种边界限制,成为各种节日和集会中强化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当下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包含着另类文化表述:在内涵与外延上都大于现代“遗产”概念的活态阿肯阿依特斯跨界传承。

三、跨越边界的阿肯阿依特斯

当下阿肯阿依特斯的跨界传承范围及影响力远远大于习俗(传统)阿依特斯的传承,并成为整个阿依特斯艺术传承的重要部分。形成这一现象的阿依特斯艺术内部主要体现两个特点:跨区域边界和跨族群边界的阿肯阿依特斯。前者主要指民族—国家为表述单位的行政区域边界中的阿依特斯艺术传承;后者主要指族群内部及不同族群之间的阿依特斯艺术传承。

首先,跨区域边界的阿肯阿依特斯传承。早期对唱往往在重要民间节日或者仪式中,常会聚集来自不同部落的阿肯进行对唱。解放后,阿肯们之间的竞赛更多地被视为地区间的比赛,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届阿肯阿依特斯,这是在哈萨克聚居区各县市之间的阿肯阿依特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之后,自上而下的遗产保护最大限度地推动了新疆阿依特斯的传承,这时阿肯阿依特斯的保护是在国家遗产概念下进行的。如每年一次的新疆伊犁各县级范围的“阿依特斯”盛会、两年一次的伊犁地区级的阿肯阿依特斯、三年一次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级的阿肯阿依特斯及目前规模最高的五年一次的自治区级阿肯阿依特斯盛会等。当遗产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行政区划的属性及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表述方式更为明显,因此阿肯的身份由以前的部落逐渐变成县/市再到国家。例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的叶尔兰阿肯(男),之前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阿肯,从年之后逐渐在各大重要阿依特斯现场展露头脚,如今他已成为整个伊犁乃至新疆优秀阿肯的代表之一,无人不晓。同时,阿肯对唱行为有时会被赋予新疆三个区(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之间的较量。这种竞技情形并不仅仅限于国内大型阿依特斯盛会,国外的阿依特斯比赛中也是如此。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做了非常大的努力。阿肯阿依特斯因其自身体裁特点,迅速成为当下突出民族—国家文化特点、加强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阿肯的培养在这两个国家已经纳入国家体系化专业培养和教学范畴,每年节日场合或常规的阿肯阿依特斯比赛中、各类大大小小的舞台都为阿肯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和平台。现代通讯、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无形中也打破了各种边界的限制,使得阿肯们的交流更快捷,更迅速。

其次,跨越族群边界的阿肯阿依特斯传承。据笔者考察,在中国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柯尔克孜族内部或这两个族群之间阿肯阿依特斯的民间自主传承亦为普遍。如南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有不少柯尔克孜族阿肯。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乡,也是柯尔克孜族较为集中的村落。每逢节日或聚会等,这些区域就有唱阿依特斯的习俗,他们把对唱的歌手称为Tokmo-Akyn。除了日常的节日和仪式中可见阿依特斯,当举行大规模的阿依特斯比赛时,来自南北疆的柯族阿肯与哈萨克族阿肯对唱的场面也是时有发生。如年8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范围的阿肯阿依特斯比赛中,一共十余名阿肯,其中就包括两名柯尔克孜族阿肯(图2)。也就是说,阿依特斯艺术在新疆除了以哈萨克族作为主要传承主体,柯尔克孜族也是该艺术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是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至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在中亚分布地域不同。相较于在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人口数量的优势更明显,但境外与中国情况略有不同。以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为主体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大族群比邻而居,分别传承着阿依特斯艺术。在保持阿依特斯艺术共性的前提下,又同时具有各自的特点。如阿依特斯的伴奏乐器,哈萨克人弹冬不拉,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弹库姆孜,不同乐器背后代表的是不同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解读、认知和阐释,这种现象在中国亦是如此。同时,同一族群分居国界两边,阿肯阿依特斯的传承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年新疆哈萨克族加米哈(女)阿肯赴哈萨克斯坦参加国际阿肯阿依特斯比赛并荣获第一,这个消息对中国国内哈萨克族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刻。在他们看来,一个阿肯的殊荣关乎整个族群的利益。女阿肯获奖,极大增强了国内哈萨克对自我文化的自信及中国哈萨克人的国际地位。中国的阿依特斯走出国界,这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跨境民族在边境对自我文化归属和认同的体现。同时,中国阿肯与国外本族及其他国家阿肯的对唱从某种程度上又是寻求更大交流与对话空间的一种内在需求。就像每年一度的纳吾肉孜节,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也会共同庆祝这个盛大节日,并表演阿肯阿依特斯。

哈萨克族阿肯(右)和柯尔克孜族阿肯(左)的阿依特斯。

阿肯阿依特斯在当代的跨界传承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它不会因国家的领土边界而阻隔,文化的边界在具有血缘关系族群中是可以分享、可以共享的。同时,这也是分居在国界两边不同民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基于文化记忆之上的自然选择过程。哈布瓦赫曾提出记忆是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它不可能单独存在于这个参照框架之外,个体记忆是在社会团体内部的交流与互动中产生。阿肯阿依特斯的形成与游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传统的传承与口述传统载体的特殊性有关。因此,不依赖于文本记忆的“口头表达与即兴性”,是阿肯阿依特斯传承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同时,为了能够保存记忆/传统必须将其具体化,它所传承的一定是整个群体所熟知和共有的东西,并形成一种模式固定下来在特定场合或地点进行展演。因此,各种仪式场合中的阿肯阿依特斯(尤其是公共场合)便为阿肯及参与者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一个联结不同个体的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既包含整个群体所熟知和共有的东西,同时又包含了来自不同家庭、社区,具有不同身份、背景的差异性的个体。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阿肯阿依特斯自身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特点及所携带的有形与无形的“遗产”,使历史与未来在同一时刻相遇。

阿依特斯艺术经历着它作为古老传统的宽泛遗产到当代语境中的遗产过程中,阿肯阿依特斯在这两个跨境民族的互动中,简单概括即是时而作为强调各自认同的工具,时而又是联结彼此共性的纽带。当下阿肯阿依特斯不约而同地成为国境两边哈萨克和柯尔克孜人的共同选择,成为连接不同民族、背景、文化、地域之间的共同文化载体。

结语

跨境民族中的即兴口头对唱艺术的传承即体现出早期根基论特征,又包含现代民族国家表述的情境论特点。当代阿依特斯艺术在中亚具有血缘关系的哈萨克和柯尔克孜人中跨境传承的现象,首先是以族群为单位的整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血缘、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区别于其它族群的群体。文化的传承基于生物性遗传。阿依特斯艺术作为族群内部的纽带,无疑成为该北方游牧族群自我认定归属的文化表征。但从阿依特斯艺术走向现代遗产之路过程中,因族群内部受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内部认同并非一成不变。从民间习俗阿依特斯和阿肯阿依特斯在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的自主传承,到以民族身份标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再到由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联合申报的“阿依特斯艺术”,反映出同一传统在不同地域、不同遗产范围中艺术被界定的本身所折射出的动态、多样的认同关系。同时,在新的语境下,当下阿依特斯艺术的传承同时具备两种形态:作为公共话语的遗产与文化内部的私域遗产,但打破、联结和沟通这二者之间的重要途径则是跨界传承的阿肯阿依特斯。阿肯阿依特斯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

当代无论人们如何界定阿依特斯艺术,分居于国界两边但具有血缘关系的哈萨克和柯尔克孜人,共同分享着同一种文化遗产,这是属于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不可否认,当代遗产保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即兴对唱艺术的全球化过程,并为承载该文化传统的群体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和交流空间。虽然阿依特斯艺术已经成为不同主体申报的不同范围的遗产,但跨越边界的阿肯阿依特斯交流的内在传承意义远远超过作为当代遗产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它不断地超越地域、民族、国家及不同遗产名录本身的限制,多元共生,百花齐放。(原文载于《民族艺术》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杨娇娇,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音乐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哈萨克、柯尔克孜等中亚跨境跨界游牧民族音乐文化及艺术遗产的研究。曾涉及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变体及游牧民族音乐的记谱等问题的研究,自年起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ms/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