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圣良纳多与苦路

圣良纳多(LeonardofPortMaurice)是教宗圣本笃十四世的听告解神师,是一位圣德超着、苦身克己、和讲道动人的方济会小兄弟。他大力推动苦路的敬礼,最脍炙人口的是,在罗马古斗兽场,举行苦路敬礼。

年,教会准备圣年的来临,圣良纳多在罗马附近宣讲悔改,感化人心。良纳多向教宗本笃十四世求许可,将那为教会初期殉道者倾流鲜血的斗兽场,在数百年废弃之后,改为举行苦路善工的祈祷场地,奉献给基督君王及殉道者之后。教宗接纳所求,并以此活动为圣年的结束。

在年12月27日,斗兽场内竖起苦路像。群众从罗马城帕拉蒂尼(Palatine)山丘的圣文德退省院出发,列队进场。首先由良纳多讲道,论述耶稣苦难,劝人勤行苦路善工。续有罗马代理主教,隆重降福各处的十字,最后全体以拜苦路结束。这是一个空前的行为,把苦路善工的敬礼推向高峰。

(二)圣方济与耶稣苦难

传记作者薛拉诺记述:「方济最崇高的意向、特殊的愿望、至上的目标,是在一切事上并透过一切事遵守圣福音,并以全副警觉及努力,全心全意彻底追随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教导并步武他的足迹。他以恒久的默想追忆他的圣言,并以深入的思索回溯他的功行。尤其他降生成人的谦冲及其苦难所表现的爱德,这样占据了他的记忆,使他不愿意想到其它事。」(薛一84)所以,基督的苦难,一定深印在其心中。

薛拉诺又记载,方济在圣达勉堂听到苦像对他讲话后的结果:「由该日起,同情被钉者的心情深深植根于其灵魂内;可以说,至圣苦难的印号虽尚未印在其肉体上,却已深印在其心内了。」(薛二10)「如果方济表面上尚未完全离开世俗时,基督已由十字架上,借着前所未闻的新的奇迹同他讲话,谁能怀疑圣方济回返其本城时,已是被钉于十字架上的人了?自从爱人向他讲话后,他的灵魂已被溶化了。不久,其心内的圣伤,将要因其肉体的圣伤而彰显出来。正因如此,基督的苦难经常出现在他面前,使他情不自禁地泪下如注,甚至放声大哭。他经常怀念基督的苦难,处处唉声叹气,并不接受任何慰藉。他曾有一位知己朋友,也曾向这位友人吐露了他痛苦的原因,那友人也感动得泪下沾襟。」(薛二11)

另一传记作者为同一的事作证:「他每天都默想天主子的谦卑和榜样;体验到极大的慈爱及甘美,致使他身体本来的苦楚,最后转化成为甘美。基督为我们所承受的痛苦和辛酸,令他甘于接受长期的折磨,加上履行内外苦行的因由;使他最终完全不介怀自己的痛苦。在他悔改数年以后的一天,方济走近宝尊地圣母堂的路,在独自步行时,他大声呻吟痛哭起来。一位属灵人士正巧在那时碰到方济,他是我们熟悉的,且把事件报告给我们。这人对圣人十分友善,在方济未有任何兄弟前,就曾经安慰过他,现在仍继续如此。他以为方济是因某种病痛发作,就问说:『兄弟,你有甚么问题?』方济回答:『我要走遍全世界,毫不虚伪羞惭地,哀号悲恸主基督的苦难。』那人也和方济一起,大声痛哭起来。」(佩鲁贾7)

圣方济在年到埃及的达米埃塔(Damietta),向回教首领宣讲和平福音,虽然没有具体的结果,却赢得了该首领的敬重,因而可前往已落入回教人手中的巴勒斯坦圣地。他在圣地逗留了数个月,没有任何史籍记录这段时间的活动。按理,他一定到访过基督出生及受难的地方。至于有没有参加过苦路善工,则是一个完全没有答案的有趣问题。

(三)苦路善工的发展

苦路,顾名思义,是苦难之路,指耶稣苦难的旅程。拉丁文一般称为ViaCrucis(十字之路),或ViaDolorosa(痛苦之路);而英文一般称为StationsoftheCross(十字的位置),或是WayoftheCross(十字之路)。

拜苦路的习惯,自然源于耶稣的故乡,以耶路撒冷为主的巴勒斯坦圣地。根据传说,童贞圣母每日都会到耶稣受苦难的地方,去默想祈祷,反复思索。圣热罗尼莫提到,他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每天都有从各地而来的人,到基督受苦难的地点朝圣。那时,没有固定的形式及地点,因为圣思维雅(St.Sylvia)在其「圣地游踪(PeregrinatioadLocaSancta)」书中,曾细致地描述圣地的很多宗教习俗,却没有提及有关苦路的事。而拜苦路的敬礼,可能是拜占庭的信友,到耶路撒冷朝圣时衍生的;他们在圣周星期五,从城东的革责玛尼山园出发,向西行至圣墓,即耶稣被钉死及复活的地点。到了四世纪末,一位从高卢而来的艾泰利亚(Eteria)修女,报告了她在圣地时,常有朝圣行列,由加尔瓦略山始,游行至耶稣的圣墓。

在年,方济小兄弟接管了耶路撒冷各个圣地。自此以后,小兄弟会与苦路的敬礼,紧密相连。虽然其形式与地点,只是一个雏型;和现今盛行的,仍相距甚远。在这十四世纪,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加速了苦路敬礼的发展。首先,是确定了安多尼堡垒中总督府的地点。其次,是苦路各处的文物,逐渐出土。最后,由于西方世界文化精神的堕落,导致人追求灵性的滋润,重视反省基督苦难的灵修方法。

在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皈依天主教会后,很多信友由于地域、经济及交通关系,无法亲往圣地朝圣,于是在欧洲各地模仿圣地的建设,应运而生,苦路的各位置是其中的表表者。大概在第五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主教圣白托略(St.Petronius),仿效圣地有关耶稣苦难的朝圣所,在圣斯德望隐修院,把一些祈祷小堂串联起来,以圣墓堂作为终点。由于这修院仿照耶路撒冷如此神似,故被人称为「Hierusalem(神圣的撒冷)」。

从十二至十四世纪,有耶路撒冷的朝圣者,谈及所谓「神圣之路(ViaSancta)」。这神圣之路是一条固定路线,但未能肯定和ViaCrucis是否相同。因为在方济会于年接管圣地以后,后者才慢慢成型。首先有的固定地点(处),与教宗颁赐大赦有关,可能包括:耶稣遇见圣母、耶稣与耶路撒冷妇女对话、遇到基勒乃人西满、兵士们抽签分衣服、钉十字架及比拉多府第等地点。

首次提到「Stations」这个字的,是英国人韦威廉(WilliamWey),他用来称呼耶路撒冷神圣之路上停顿的地点。他分别在及年两次到耶路撒冷朝圣,并述及踏足在耶稣痛苦之路程上,在当时已经是一种习惯。那时,一般朝圣者惯常从加尔瓦略山起步,以比拉多的府第为终点。但从十六世纪开始,朝圣者认为更正确的做法,是把路程倒过来,从比拉多衙门出发,步行至加尔瓦略山结束。

在十五、十六世纪,在欧洲不同的地方,有了圣地的翻版。真福亚华历斯(Bl.Alvarez)往访圣地后,在西班牙科尔多瓦(Cordova)的道明会院,修筑了连串的祈祷小堂,按的是每处的模样,并绘画了耶稣苦难的情景。与此差不多同时,一位佳兰会修女,真福优西度(Bl.Eustochia),在西班牙墨西拿(Messina)的修院中,竖立起类似的各处。

在德国纽伦堡(Nuremburg),于年雕塑了著名的七处苦路,称为「七次跌倒」,因为在其中描绘的基督,或是受十字重压而下跌,或是实际跌卧于地。在法国多菲内的罗曼什(RomansofDauphine),波勋(RomanetBoffin)仿效瑞士费里堡(Fribourg),竖立起各处的苦路像。他甚至与一些人到耶路撒冷,希望能仔细量度每一处之间的距离,以便仿照,结果没有成功。曾在圣地服务的真福伯尔纳定(BernadinCaimi),在回转到意大利后,怀念着圣地的景物,就在伐拉乐(Varallo)摹拟耶路撒冷而建设苦路像。他更组织了戏剧化的苦难游行,由人扮演耶稣受苦难时的情景。

根据韦威廉的记述,他所知的苦路共有十四处,但当中只有五处是和现行的一样。波勋则指出,他在年到圣地时,有两位方济会士告诉他,苦路共有三十一处。而为伴随朝圣用的热心手册,却分别列出十九处,二十五处,和三十七处。年,由名为亚迪高(Adrichomius)出版的「在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JerusalemsicutChristitemporefloruit)」一书,指出苦路共有十二处,这和现行的前十二处相符。十六世纪,在欧洲的低地国家(即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出现了一些热心手册,供拜苦路时祈祷之用,其中有些首次出现十四处。因此,有学者认为,十四处苦路及伴同的经文,应源自欧洲地方(如:纽伦堡、鲁汶)的推动。这论据尤其因为回教人占领圣地,基督徒不易实践宗教信仰及进行朝圣活动,而显得强而有力。

无论在耶路撒冷,或是在欧洲及其它各地,方济会小兄弟对苦路善工的推广,都不遗余力,这应归功于会祖圣方济对耶稣苦难的情有独钟。

(四)教宗的参与

历代教宗的参与推动,为苦路颁发大赦,是苦路发展及定型的主因之一。年,教宗依诺森十一世颁发特令,赐大赦给那些「按照看管巴勒斯坦圣地的方济会所习行的」苦路善工者。基于能亲到圣地朝圣者不多的原因,教宗同时授权方济会士可在自己管理的圣堂内,竖立苦路像,并赐予在堂内朝拜苦路者可获大赦之恩。教宗依诺森十二世,于年,重新加以肯定。

在年,教宗格来孟十二世,把大赦延伸至有苦路像的圣堂。教宗圣本笃十四世,人称「苦路善工的教宗」,于年颁发特令,授权堂区主任司铎,可以邀请方济会士,到自己服务的堂区设置苦路像。

自从年后,教宗有没有停止过在罗马斗兽场举行苦路敬礼,不得而知。现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自年就职后,每年于耶稣受难星期五,都参与该地的拜苦路。他甚至把传统的十四处,作了一些修改。

赞赏

长按







































点滴型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ms/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