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摘要]民国初年是中国新旧学术典范的过渡时代,不仅有“化民成俗”和“为学术而学术”两种基本取向的对立,就是从认识到表述的一系列规范,也都还在形成之中。梁漱溟缺少与同龄人一样的传统滋养,却又与新学术典范不甚相合。他不新不旧,以我为主,形成独特的风格,也引起不少的争议。从他人的批评中,常能看到他认识文化的取向和表述文化的特色。即偏向从哲学的路径观察文化,不够注意名相的历史脉络,又试图用相对通俗的“文化”去表述更为虚悬的“哲学”,这使得一些“学院派”的哲学研究者认为他的著作既不算哲学,也不够文化。他论学以“问题”为中心,善于搜集各方面材料,坚持“拿自己思想做主”,以六经注我的方式把有些“暗合”的元素落实在横切的空间和纵向的时间上,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见解。但这样以“问题”为中心广泛搜集各种知识,很容易忽略所搜材料的渊源脉络。又,梁漱溟的思想辩证,表述既试图简明扼要,又较为曲折,有意让“两个以上的道理”并存于言说之中,通过观念的竞争确立自己的“正面意思”。这样蕴涵着紧张和冲突的取向,强化了梁漱溟与新学术典范的分歧,却也表现出新学术典范具有容纳另类的开放性。[关键词]梁漱溟文化与学术治学方法认识取向表述风格学术典范

五四前后是中国现代学术典范确立的时期。在林同济看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真价值、真作用”,即在于“它划出一个新时代。这时代的学术,中心目标在搜求事实,而标准方法则为经验主义”。在此典范笼罩下,很多有成就的学者都“运用着一种迫近机械式的实验派方法,先标出种种个别的、零星的以至暧昧的‘问题’(problems)而到处搜罗其所谓有关的‘事实’或‘材料’,然后再就一大堆的乱杂事实与材料而类别之,分析之,考据之,诊断之。风尚所被,居然弥漫一时”。

可以看出,林同济对于这一典范是不满意的。然而这位出身清华学校的留美学生,却非常赞赏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把它作为“杰出的例外著作”,以区分于上述治学取向。按,梁书出版后的确一时洛阳纸贵,引起广泛







































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重庆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ms/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