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

近世的袖珍小国与战争(一):山巅上的王国——锡金

编者按

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中国领土,且至今仍非法滞留在中国领土上。读者是否对“中印边境锡金段”这个名词感到陌生呢?接下来由小编带领大家去探寻在中印对峙区域那个鲜为人知的“国家”——锡金。

中印对峙局势图

山巅上的王国——锡金

自从人类最初在壮美的青藏高原和炙热的南亚平原上出现,他们的目光就不约而同而又不可抗拒地被引向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这里仿佛是人类最能够接近天国的地方。千百年来的每个世纪里,圣徒们、香客们、商人们、征服者们、探险家们,都坚定地走向这世界最高的堡垒。在这里,在世界的屋脊上,诞生了各种哲学、信仰和宗教。在寂寞的山峰上,被云雾裹着的神秘主义者千百年来一直在默想着生命之谜。

锡金,一个被世间遗忘的山顶小国,就位于这崇山峻岭的中心,四周被峭壁包围着,嵌在喜马拉雅山中,好像蚌壳里包裹的一颗珍珠。像锡金这样一个小国,东西八十九公里宽(大致相当于上海至苏州的距离),南北一百一十五公里长(相当于北京至天津的路程),面积平方公里,有时地图绘制者要在它北面的中国、南边的印度、西边的尼泊尔和东边的不丹之间塞进锡金的名字都有困难。

锡金的圣山干城章嘉峰,海拔米,是世界第三高峰,年锡金被吞并后也成为印度境内最高峰

自古以来,位于锡金边境上的乃堆拉山口和则里拉山口一直是商队和入侵者穿越喜马拉雅山的通道。从中亚的游牧山区和荒芜草原,通往印度和波斯那神话般的财富。从蒙古和中亚荒原来的人从这里艰苦地寻找前往恒河和雅鲁藏布江圣地的通道。站在锡金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仰望到高米的干城章嘉峰,这是世界第三高峰,锡金人相信这座山是世界的屋脊。

发源于西藏边界冈钦迥噶冰川的提斯塔河奔流湍急,穿过锡金腹地,并且从其首都甘托克的脚下流过。拉昌和拉金两条河,以及从锡金境内各处湖泊和冰川流来的所有溪流的水都汇入这条河,湍急的河水凿刻着两岸怪石嶙峋的山体,形成了一座座深峻的峡谷,在冷冽的河水中有许多肥大的印度鲑鱼。提斯塔河最后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这条神秘的大河席卷着来自喜马拉雅山的冲积物,构成了广袤而肥沃的孟加拉平原,在这片平原上根本找不到比小孩拳头更大的石头。

二十世纪的英国殖民官员和西方探险家们如果要前往锡金,要首先从闷热的加尔各答乘坐轨距为毫米的宽轨火车前往西里古里(Siliguri)。在这里,旅行者们要换乘汽车,沿着一条长约80公里的公路进入锡金。与这条公路平行的是传奇的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窄轨火车。在进入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之前,这条铁路的大部分路段时不时地与锡金公路玩着捉迷藏,其轨距只有玩具一般的60厘米。

大吉岭铁路

旅行者离开西里古里不久,便进入幽闭的提斯塔河流域。锡金公路在让波(Rangpo)进入了锡金境内。在印度独立之前,这里有隶属于英属印度当局的尼泊尔警察来检查入境者的证件:当时进入锡金的人必须持有驻扎在大吉岭的英属印度军队指挥官签发的入境许可证。

进入锡金之后,旅行者们会发现在公路上方,森林密布的山腰陡然上升至上千米。热带森林枝繁叶茂,树干上爬满了蕨类植物、苔藓和兰花,顶着白色或洋红色花朵的幼嫩花枝从寄生的兰花枝叶中钻出来。锡金有六百多中已知的兰花,有些地方农民用兰花喂牛。森林里散发出一种混合的气息,它由浓烈刺鼻的香气、正在腐烂的植物发出的恶臭、以及兰花和其他热带花卉发出的香气混合在一起。每一片树叶、每一根枝条上都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湿润的蕨叶发出单调的滴答声,打破了沉闷的寂静。森林中有各种色彩夺目的鸟类,从青金色的鹞子到金色和猩红色相间的山椒鸟,还有闪烁着孔雀般虹彩的黑卷尾鸟。

锡金的野生兰花

当人们继续沿着公路向上攀爬时,两旁的木槿、九重葛、树蕨和兰花等热带植物逐渐让位给杜鹃和木兰花树这些温带植物。树木变得越来越稀疏,空气也越来越清新。二三十种猩红色、绿色或蓝色的巨型彩蝶聚集或盘旋在公路旁的每一棵树上。当汽车经过时,它们腾空飞起,就像一群色彩斑斓的小鸟。坐在吉普车里的旅行者们能够听到猴子吱吱叫,偶尔看到它们在路旁的桔树林里游荡。这些猴子对农民是个威胁,给作物造成严重损失。锡金的农民养狗来驱逐猴子,或者用弹弓和泥丸赶走他们。英国人在二十世纪初引进了一种会发出高声的戈德堡装置,放在桔子树附近,希望能吓跑猴子。但是几天之后猴子就开始高兴地玩这种装置,还叫来其他的猴子一起玩。

突然间,公路拐过一个弯,锡金的首府甘托克(Gantok)跃然出现在眼前。这座城市沿着林木茂盛的马蹄形山脊向前延伸,山脊两侧布满种植着稻谷的梯田,沿着山势陡然直下,一直垂落到峡谷底部提斯塔河的激流之中。远处漫山遍野都是杜鹃和龙胆花,把山坡染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红色、粉红色、淡紫色和白色。一品红长得像屋子那么高,开着绯红色的花朵,而曼陀罗开着像低垂的百合一样的白花。过去印度的罪犯用这种花朵来麻醉他们的受害者,也有的印度土邦主把敌人关在放置着这种美丽花卉的房间里来杀害他们。

锡金首都甘托克

锡金土王“乔格亚尔”(Chogyal)的宫殿和家庙坐落在甘托克市区里一处较低的平坝上。这座宫殿建于年,当时锡金国王土托布·纳姆加尔把首都从图姆隆(Tumlong)搬到了扼守印藏商路的甘托克镇,以便于收税。王宫由一组白色的两层石头房子组成,这些楼房围成一座院子,院子中央是一座西藏式的神庙,有着鎏金的铜瓦和双层的屋顶。国王一家居住的宫殿式样仿照英国人在印度的那种围有凉廊的殖民式建筑,但屋顶铺着红毡,而不是印度常见的皱皱巴巴的难看洋铁皮。门厅和房间里都镶嵌着当地生产的木料,极为引人注目。王宫花园里有精心修剪的草坪、古朴的百合花池和长着美洲石竹、紫菀及蜀葵的花坛,令人赏心悦目。

位于甘托克楚拉岗的原锡金王宫。年锡金国王被废黜后,王宫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如今改为旅游景点

锡金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最早只能上溯至年。这里最早的居民是生活在森林中的雷布查人(Lepchas)。这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朴实民族,宁静地生活在森林中,用火烧树木的方法开辟小块空地,种上谷物,并在森林中找些野味和野果。人类学家对雷布查人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他们来自印度的阿萨姆山地,另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来自西藏或蒙古。后一种说法似乎比较合理,因为雷布查人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战争在雷布查人的文化中没有地位,但是由于其爱好和平的本性,他们不能抵抗不断增长的外来压力。多少个世纪以来,雷布查人不断受到来自西藏的菩提亚人、来自西边的尼泊尔人、以及英国人的外来压力,其生活的区域不断退缩。

十四世纪从西藏迁来的菩提亚人(Bhutia)占据了锡金的高山地区,在这里放牧羊群和牦牛,迫使雷布查人移居到谷地。“菩提亚”是印度人和尼泊尔人对藏族——特别是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藏族人——的称呼,意思是来自西藏(Bhota)的人。英国人在十九世纪带来了大量尼泊尔移民,这些精力旺盛的尼泊尔人在提斯塔河谷地砍伐树木、开辟梯田,又把雷布查人从谷地排挤了出去。直到二十世纪中叶,锡金国王塔希·纳姆加尔从他的私人地产中划出一块领地,雷布查人才算有了一片最后的庇护所。如今雷布查人的人口大约有三到五万,除了锡金之外,在不丹、尼泊尔和印度也有一些雷布查人的村庄。根据印度当局年的统计,锡金的总人口是60.77万,其中尼泊尔族占67%,菩提亚人占16%,雷布查人为13%。

印度教的宗教文献里将锡金称为“因陀罗希尔”(Indrakil),意思是“因陀罗神的花园”。雷布查人称自己的家园为Nye-mae-el,意思是“天堂”。古代西藏人将位于喜马拉雅山南的锡金称为“登疆”(Denjong),意为“出产稻米之地”,而迁居在当地的菩提亚人则称之为BeyulDemazong(隐秘的稻米山谷)。“锡金”这个十九世纪才出现在政治文献上的名字来源于尼泊尔移民所使用的林布语(这是居住在尼泊尔东部、属于藏缅语族的林布人使用的语言),由Su(新)和Khyim(地方)两个词组成,意思是“新地方”。

锡金在中国的古代文献记载中被称为哲孟雄(按照藏文字母直译为BrasMoLjongs,标准藏语读音为Zhaimonjong),属于古吐蕃王国的一部分。相传佛教圣徒莲花生上师(藏文名GuruRinpoche,梵文名Padmakara。原为印度僧人,生于莲花之上,被因陀罗菩提国王收为养子。年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前往西藏弘法,成为藏传佛教祖师,并创立了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宁玛派,即红教)在公元八世纪前往西藏弘法的时候曾经路过锡金。当时居住在那里的雷布查人信奉的是苯教,流传于西藏的一种古老宗教。据说莲花生把佛教引入了锡金,并预言在若干个世纪之后会有一个来自东方的王族统治这片土地。

锡金南部延齐的莲花生尊者塑像。莲花生的梵文名是Padmakara,意为“出生于莲花之中”,藏语拼写为Pemajungne。他在藏语中也被尊称为古鲁仁波齐(GuruRinpoche),意为“宝师尊者”。莲花生原为印度僧人,相传生于湖中莲花之上,被因陀罗菩提国王收为养子。年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前往西藏弘法,成为藏传佛教的祖师,并创立了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宁玛派,即红教。宁玛派奉莲花生为祖师,认为他是“弥陀身、观音口、释迦心”,甚至尊其为“第二佛陀”

根据在锡金流传的神话传说,统治锡金的纳姆加尔王族祖先是塔希上师(GuruTashi)。塔希原本是党项族的一位王子,西夏王国被蒙古灭亡后,他流亡到西藏东部的康区居住,并出家为僧。年,元朝国师八思巴下令修建萨迦寺的南寺,塔希上师曾经予以协助。他后来娶了八思巴的女儿,随后前往山南的春丕谷地定居,当时那里是锡金的一部分。塔希上师和雷布查人的首领孔推克义结成兄弟,成为锡金的宗教领袖。但是这些传说缺乏足够的文字和考古证据来支持。

年,三名来自西藏的宁玛派僧侣根据莲花生的预言,在今日甘托克附近的一个地方找到了塔希上师的五世孙蓬楚格·纳姆加尔(PhuntsogNamgyal),当时他正在搅拌牛奶打酥油。蓬楚格热情地招待了这三名僧侣,给他们食物和住处。三人认为蓬楚格就是他们寻找的锡金统治者,于是推举蓬楚格为锡金的政治-宗教领袖“法王”(Chogyal),并且在甘托克附近的诺尔布岗为他举行了登基仪式。

在宁玛派僧侣和来自西藏的菩提亚族人的协助下,蓬楚格发动战争,征服了雷布查人,并使他们放弃原来的苯教信仰,皈依藏传佛教。蓬楚格统治下的锡金(哲孟雄)国土辽阔,比现在大许多倍,领土延伸到尼泊尔、不丹和印度境内,并且据有西藏的春丕河谷。蓬楚格把首都定在玉松城(Yuksom),并仿照西藏的噶厦制度,设立了国王主持下的十二人政务会议,并在全国建立了十二个宗(县),由雷布查人担任宗本(县长)。这是锡金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过,锡金的政治结构很松散,相当于菩提亚人和雷布查人的联合政权,而且没有统一的军队。

锡金从立国伊始便是西藏的藩属,锡金国王得到达赖喇嘛的封赠和赐福。由于建国时菩提亚贵族与宁玛派僧侣是同盟军,因此锡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人在政治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正如四世班禅喇嘛在年借助和硕特蒙古军队的力量推翻西藏世俗政治领袖第悉藏巴(藏巴汗)、年五世达赖喇嘛又曾试图借助准噶尔蒙古的力量推翻和硕特蒙古政权一样,锡金的喇嘛们在利用外来势力(包括英国殖民者)干预世俗政务时,也丝毫不会犹豫。

年,锡金第二代国王腾松·纳姆加尔(TensungNamgyal)继位。他把首都从玉松迁到了拉当孜(Rabdentse)。腾孙第二个妻子的儿子查克多(ChakdorNamgyal)在年继位,但是他的母亲是雷布查人,因此其同父异母的姐姐蓬迪旺嫫不承认她的弟弟为国王,并苦心积虑地从未停止过想废黜他的企图。蓬迪旺嫫的母亲是来自不丹的菩提亚人,因此这位野心勃勃的公主在年请求不丹出兵。不丹军队占领了锡金国都拉当孜城,年幼的查克多国王在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帮助下逃往西藏,在拉萨住了八年,并成为一位颇有名望的西藏文学和佛教思想的研究者。在此期间,不丹军队一直占领着锡金的绝大部分国土。

-年的锡金和不丹疆域示意图

由于得到西藏地区世俗统治者——和硕特蒙古首领拉藏汗——的支持,查克多国王于年在一支西藏卫队的护送下返回锡金,开始整顿国家,并驱逐入侵者。他收复了提斯塔河以西的所有领土,但是不丹仍占领着提斯塔河以东的所有地方。不过,蓬迪旺嫫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年,趁查克多前往拉伦温泉——锡金人至今还去那里洗温泉浴、治疗疾病——疗养时,蓬迪旺嫫勾结一个医生给国王放血。查克多国王死于流血过多,但蓬迪旺嫫也没有好下场。她被处以绞刑,医生也被判处死刑,查克多的儿子吉乌尔梅德(GyurmedNamgyal)继位。

吉乌尔梅德没有合法子嗣。他在年临终时宣布说桑纳乔林寺的一个尼姑正在把他的孩子带来。这是锡金纳姆加尔王朝的第五代国王蓬楚格二世。又一次家族斗争在锡金王室中持续了许多年。当蓬楚格二世年幼时,锡金由西藏政府所派的摄政进行治理,但是王室司库大臣反对,自己称王。他遭到雷布查贵族的反对,终于被雷布查民兵推翻,逃往尼泊尔。

当时廓尔喀人的势力正在尼泊尔迅速崛起。这个民族的祖先是来自印度的卡斯人(属于印度-伊朗雅利安种族,与塔吉克人是近亲,大部分属刹帝利种姓),并混入了蒙古人种的血统,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其名字廓尔喀(Gurkha)来自尼泊尔中部的一个小村名,这是他们进入尼泊尔后最先征服的地区,并以其为首都建立了一个小王国。

当时的尼泊尔正处于割据时期,小小的尼泊尔谷地四周竟然有四十多个小国,分成二十二国联盟(百斯)和二十四国联盟(乔比斯)两大阵营,这些国家大多信奉佛教或藏传佛教,民族则多以藏缅语族的蒙古人种为主。这些弹丸小国很快被廓尔喀人逐个击破。年,廓尔喀统一尼泊尔,定都加德满都,并进一步向外扩张。到十八世纪末时,大廓尔喀王国的领土一直向西扩展到今天属于印度的西姆拉附近,东边则深入今日不丹境内,此外在南边还占领了恒河平原上的多块土地。

年,廓尔喀入侵锡金,并攻占其首都拉当孜城。锡金第六代国王丹增像他父亲一样逃往西藏,在春丕河谷避难。作为锡金宗主的达赖喇嘛随即将这块土地赐给丹增,作为其汤沐地(采邑),这就是今日的亚东地区。廓尔喀军队在边界上稍作停留,便紧跟着丹增国王的逃难队伍侵入了西藏地区(这也是由于当时正居住在尼泊尔的第十世夏玛巴活佛之故。夏玛巴活佛为噶举派(白教)最高持教法王之一,地位仅次于噶玛巴活佛,两者互为转世师徒关系,类似格鲁派的达赖与班禅。年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占领西藏全境后扶植格鲁派(黄教),噶举派失去了自明朝以来传统的尊崇地位(明永乐帝曾敕封噶玛噶举派第五世法王为“大宝法王”,此封号后来被噶玛噶举派历代法王所沿用)。第十世夏玛巴活佛确朱嘉措是第六世班禅喇嘛的兄弟,两人一度希望能通过这层关系提高白教在西藏的地位。但第六世班禅在年进京朝觐时染天花圆寂。此前乾隆皇帝曾赐予班禅及其兄弟姐妹大量金银财宝,但都被班禅的随从运往扎什伦布寺。夏玛巴活佛派人去索取自己应得的一份时,不仅遭到拒绝,还遭到了诋毁,说他为了重振自己的寺院而策划谋反。这种传言在西藏地方政府中引起了对夏玛巴活佛的敌视情绪,因此他不得不在年逃离西藏,去了尼泊尔。廓尔喀国王巴哈杜尔·沙阿觉得此事有机可乘,于是打着夏玛巴活佛的旗号派遣部队入侵西藏。廓尔喀战争结束后,大将军福康安奉乾隆帝旨意整饬西藏政教事务,严惩夏玛巴的出走行为,没收了其驻锡地杨巴千寺,将其改为黄教寺院,并禁止了夏玛巴活佛的转世),一路上对各处寺院大肆劫掠,几乎没有遇到藏兵或清朝驻藏军队的阻拦。

位于拉当孜的锡金古代王宫遗址。拉当孜位于锡金西南部,年被不丹军队占领,年又被入侵的廓尔喀人占领,并在后一次占领中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于不得不在年迁往图姆隆

年,廓尔喀兵再度入侵西藏,这次将扎什伦布寺洗劫一空,随后又攻打日喀则。乾隆皇帝派嘉勇公福康安为大将军,同参赞大臣海兰察一道率兵入藏,大败廓尔喀军队,一直打到距加德满都二十公里的热锁桥。廓尔喀国王巴哈杜尔投降,并将十世夏玛巴活佛的尸骨以及被掠去的扎什伦布寺财富一并送至福康安将军的幕府,并许诺向大清五年一朝贡,永不侵犯边界。

廓尔喀军队出兵锡金之前,曾经通过不丹驻尼泊尔的代表腾津·竺加尔喇嘛通知不丹世俗统治者腾津·纳姆加尔(当时的头衔是“德布”,这是相当于西藏世俗执政官“第巴”的头衔。纳姆加尔是藏文,正确读音为“朗杰”,是“胜利”之意。当时不丹和拉达克王国的藏族统治者都取这个姓氏,和锡金的纳姆加尔王族没有亲缘关系),他要入侵锡金,不丹不得给予帮助。

廓尔喀打败锡金后,把卡拉里和通芒两块地方赠送给不丹,作为它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酬谢。廓尔喀军队被驱逐出西藏后,锡金向不丹军队发动进攻,试图收复其失陷的领土,但是却被打得溃不成军,结果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领土仍沦于尼泊尔之手,而提斯塔河以东的土地被不丹占领,锡金只保留了提斯塔河谷地上游的一小块领土。

年锡金第七代国王楚格普德(TshudpudNamgyal)继位,他把首都从遭兵火之后已沦为废墟破败的拉当孜搬到了图姆隆(Tumlong)。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征服了迈索尔王国,将斋浦尔、海德拉巴等国变为保护国,而且还在-年的第二次马拉塔战争中将莫卧儿王朝的死敌马拉塔人打得全军溃败。东印度军队在阿瑟·威尔斯利将军(即后来的惠灵顿公爵)和杰拉尔德·莱克将军的率领下攻入德干和印度斯坦地区,并占领了德里。这样,除西北方的旁遮普与信德外,东印度公司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并且开始将其势力扩张到喜马拉雅山南麓。

在这种形势下,尼泊尔王国、不丹王国和阿萨姆王国(阿萨姆人祖先为元朝时期从中国西南地区经缅甸迁来的蒙古人种,与泰族、掸族有血缘关系)结成了联盟,以对付东印度公司给印度北方“山麓诸国”的安全所造成的日益增长的威胁。对于锡金来说,英国人的出现带来了新问题。锡金是能保持独立呢,还是说那些眼睛盯着喜马拉雅山各山口、盯着这些与中国和大陆心脏地带的贸易通道的英国人,出于他们本身的利益,干脆就攫取锡金呢?

英国出于越过喜马拉雅山脉进行扩张和扩大贸易的欲望,哪里有可能,就向哪里扩张。十九世纪最初的十年里,他们在尼泊尔、锡金和不丹频繁活动。年11月,东印度公司以在与尼泊尔划界的过程中不断遭到廓尔喀武装袭击为由,向尼泊尔宣战,历时三年的“廓尔喀战争”爆发。东印度公司及其印度土邦盟友的军队在四个地方同时发起进攻,以阻止廓尔喀人集中军队。

英军指挥官大卫·奥奇特洛尼少将希望能够借助锡金的力量来切断尼泊尔与不丹和阿萨姆之间的联系,防止其从东方盟国那里得到支援。东印度公司派一位名叫斯科特的官员前往锡金拜访楚格普德国王,许诺在未来的英尼和约中帮助锡金收复提斯塔河以西的土地,并向他提供了一批军火。作为报偿,锡金将在喜马拉雅山麓地区对尼泊尔发动攻击——当然,谈判双方都明白,这种事的可靠性其实是不能指望的——并帮助英国人开辟前往拉萨的通路。

凶猛的廓尔喀军队最初在英尼战争中取得了成功,但英军在奥奇特洛尼将军的统帅下,成功地在这个崎岖的山地国家的南部地区作战,并于年一个接一个地攻克了廓尔喀人的山地要塞。年英军穿过加德满都河谷,兵临加德满都城下。年轻的廓尔喀国王吉尔万·沙阿被迫与英军签订了城下之盟。在当年3月签订的苏高里和约中,尼泊尔割让了全境超过三分之一的领土,其疆域缩小到和今天差不多的范围。被尼泊尔占领的锡金领土也割让给了东印度公司,这成为它与锡金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

经过多次折冲樽俎,东印度公司在年同锡金签署了另一份条约,即提塔利亚条约,将梅奇河与提斯塔河之间的领土,包括大吉岭地区,归还给锡金。锡金的另一块领土莫朗地区也在承认东印度公司宗主权的条件下交给了锡金国王。作为回报,锡金不得不承认东印度公司在它与尼泊尔的争端中拥有仲裁权。

对于锡金来说,它通过提塔利亚条约收回了部分失地,与尼泊尔发生冲突的风险也大大降低。锡金东边的恶邻不丹刚刚被东印度公司修理过,失去了其长期控制的藩属库奇比哈尔土邦国,处于颓势;南边的东印度公司似乎止步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它对锡金来说既像绅士又像侠士;北边的宗主西藏则继续对锡金的纳姆加尔王族恩宠有加,允许锡金王族使用热日宗的一片草场来放牧,并委任锡金国王代管热日宗的政务。这时的锡金可谓四海升平,在外部威胁看似降低的形势下,国内的贵族们又可以大打出手了。

英属印度官员于年在锡金拍摄的照片,后排左边站立的长者和前面坐着的两个小姑娘是尼泊尔族,左二和右一的两名僧人为菩提亚族,另两名男子是雷布查族

问题的焦点依然是菩提亚贵族与雷布查贵族的冲突。年,这场冲突全面激化,以腾伊克门楚为首的菩提亚贵族在国王的默许下杀害了雷布查贵族的王舅兼首相昌竺克博莱克,并且杀害了其全部家人。首相的侄子克拉特格鲁普率八百多名雷布查贵族前往尼泊尔逃难。在此后的几年里,这些雷布查贵族勾结廓尔喀族武士,不断袭扰锡金。锡金不堪其扰,于是援引提塔利亚条约,要求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干涉,阻止尼泊尔人援助雷布查人。东印度公司果然向尼泊尔政府提出了这一要求,并希望锡金善待本国的雷布查人,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

在得到楚格普德国王的宽恕之后,流亡的雷布查贵族回到了锡金。但是他们再度受到当权的菩提亚贵族的迫害,于是再次流亡尼泊尔。这一次出走的逃亡者更多,而且都对故国放弃了希望,变本加厉地频繁及锡金边境,成为锡金始终无法解决的一块心病。年,锡金不得不再次向东印度公司求援。东印度公司提出向锡金“购买”其西南部的大吉岭村及其周边地区,并声称大吉岭归东印度公司后,反叛的雷布查人就会在这里定居,不会再去袭扰锡金。

年时的大吉岭,远方背景为喜马拉雅山。这座凉爽的山城从年起成为英属印度孟加拉省官员的避暑地,从年起成为孟加拉省总督及政府的夏季驻地。在获得大吉岭之后不久,英国人在德里西北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西麓又发现了另一处山间避暑胜地——西姆拉山谷,在这里仿照英国乡村风格修建了西姆拉城。从年到年,西姆拉是英属印度帝国的正式夏都,而大吉岭则是孟加拉省的夏都

大吉岭的藏文意思是“霹雳之地”,海拔约两千米,当时有一些雷布查人住在这里,但人口不多。大吉岭是连接尼泊尔和锡金的要道,也是从孟加拉平原向北进入亚东和西藏内地的重要通道,一旦东印度公司取得这块土地,就可以把货物从加尔各答一路运往拉萨,而无需经过转口贸易。

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人来说,大吉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这个公司是以加尔各答为基地统治印度的,到年时,这座城市的人口已达万。被称为“帝国主义诗人”的英国作家鲁迪亚德·吉卜林曾经因加尔各答的炎热潮湿气候和从河边向外延伸的大片贫民窟而称之为“可怕阴暗之城”。热带环境对英国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并严重有碍健康。西方白种人对当地疾病没有免疫力,疟疾、痢疾、伤寒和霍乱是主要杀手。在东印度公司建立加尔各答城的头年间,来到那里的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大约只有不到半数能活着回国。他们惊人高的死亡率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每年11月凉爽季节开始时,在加尔各答的英国人已经习惯于见面时互相祝贺又活了一年。

这样,随着东印度势力向喜马拉雅山南麓扩张,英国人的目光也被那里的清凉气候所吸引。年,锡金与尼泊尔在翁都·达拉地区发生边界争端,东印度公司在年派乔治·劳埃德上校(GeorgeAlymerLloyd)去查勘尼泊尔与锡金的边界。路过大吉岭时在这里住了6天,认为这里气候凉爽,可以作为东印度公司官员和军官的夏季避暑地。公司批准了这个建议,并派劳埃德与公司首席测绘官赫伯特上校前往大吉岭,一边与锡金国王进行购地谈判,一边进行土地测量。

楚格普德国王不愿意向英国人出售土地,但是屡次拒绝无效,最后提出两点要求:东印度公司将席卷锡金两年国库收入潜逃到印度的原莫朗地区代理长官库莫普拉坦引渡回锡金;归还锡金的旧有领土德巴冈。国王签署了一张将大吉岭赐予东印度公司的批文,并指示手下说,只有两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才能把批文交给他们。但是劳埃德设法将这张批文骗到手,然后写信给楚格普德国王说,如果他仍认为(在实现两项条件之后)把大吉岭交给英国是正确的,就请在回信中再度证实。国王不知是计,在回信中果然再度确认说将把大吉岭赏赐给东印度公司,绝不食言。劳埃德拿着这张批文,对东印度公司印度总督本廷克勋爵(LordWilliamBentinck)说,锡金已经自愿将大吉岭赠送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应当立即接收。就这样,英国人将大吉岭地区骗到了手。

在英国人看来,只要拿到国王的批示,就意味着掌握了合法拥有大吉岭的法理依据;而在锡金方面看来,英国人没有兑现两项条件,因而使得该批文一钱不值。在写给东印度公司的信中,楚格普德国王对劳埃德这种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表示抗议。东印度公司公司一面以国王写给劳埃德的复信为托词,一面唆使雷布查叛军宣称大吉岭是雷布查人的土地,他们“自愿将此地献给东印度公司”,同锡金国王的赐予毫无关系。

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抓紧开发大吉岭,并将其变成英属印度的夏季避暑胜地。年,印度军医勤务团军官阿奇波尔德·坎贝尔医生(ArchibaldCampbell)被任命为大吉岭行政长官。他在这里兴建了为欧洲人服务的避暑和医疗设施。管理全印度的政府直到年为止一直都设在加尔各答,在夏季最炎热的几个月里,整个政府连同其所有的官员和家属都迁到喜马拉雅山麓,在凉爽的大吉岭办公。在这里,他们能够欣赏白雪覆盖群山的壮丽景色,呼吸清新凉爽的空气,享受使他们想起故乡的西方式小旅馆和别墅的舒适,参加一连串聚会、舞会、招待会和野餐会,直到秋天凉爽季节开始时才收拾行装返回加尔各答。

二十世纪初大吉岭的茶叶工人

坚持阅读下去

(读完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坎贝尔还从印度的库马翁地区买来茶种,在大吉岭建立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茶树种植业。为了吸引劳工,他宣布在大吉岭采取自由劳动制度、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商人和农业工人在此定居,使得这里的外来人口迅速增加。外来的尼泊尔人和普提亚人在数量上很快超过了土著的雷布查人。

东印度公司的自由劳动雇佣制度吸引了大批锡金农奴逃离庄园,前往大吉岭,这削弱了锡金传统的农奴制度;而自由贸易制则打破了锡金贵族和寺院对贸易路线的垄断,同时也影响了锡金政府的税收。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楚格普德国王决定采取一切手段阻止大吉岭的发展。在他的命令下,锡金在从西藏和尼泊尔前往大吉岭的商路上设置了重重关卡,使得大吉岭贸易陷于停顿。坎贝尔医生见状不妙,建议公司给锡金一些补偿,来换取其对大吉岭贸易的合作。他威胁要收回英国对锡金的“友谊”,最终迫使锡金国王同意接受每年卢比的补贴,作为割让大吉岭的代价。

年,坎贝尔医生和著名的植物学家、曾与达尔文一同乘“小猎犬”号进行环球航行考察的约瑟夫·胡克爵士前往锡金境内进行植物学调查。这种事两人此前也干过一次,在考察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木兰花,并将其命名为“坎贝尔兰”(即滇藏木兰)。由于锡金拒绝让二人入境,因此他们的这两次都是偷偷进入锡金境内的。在年的这次考察中,坎贝尔胆子越发地大了起来,竟然试图进入当时禁止西方人入境的圣地西藏。但是两人在靠近亚东地区的霍拉山口被锡金王室卫队抓获,随后投入监狱。赶来处理纠纷的锡金首相同康早就看坎贝尔不顺眼,这次犯在他手上,也就不客气了。同康找了间小黑屋,把坎贝尔和胡克关了六个星期,然后押解出境。

约瑟夫·胡克(-),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植物学家和探险家,是达尔文的好友和进化论的支持者。-年随詹姆斯·罗斯上校乘“厄瑞玻斯”号和“恐怖”号军舰前往南极探险,-年前往印度和喜马拉雅山区考察,其足迹还遍布中东、北非和美国西部。他与其父亲同为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设计师。胡克一生中获得众多崇高荣誉,年去世后,威斯敏斯特教堂曾提议将其火化,将骨灰安葬在教堂内达尔文墓的旁边,但遭其遗孀反对,最终土葬于邱园附近的圣安妮小教堂

坎贝尔一回到大吉岭,便向东印度公司诉苦。加尔各答的印度总督知道他这是咎由自取,但也不愿放过趁机修理一下锡金的机会,于是便停发了锡金国王的年金,并且组织起一支远征队,在年向锡金发起远征。当远征军渡过兰吉特河时,锡金表示愿意屈服,同康首相引咎辞职。不过,在东印度公司的愤怒情绪平静下来后,楚格普德国王又重新任命同康为首相。这次他写信要求东印度公司每年为大吉岭支付卢比,或者归还年远征队占领的提斯塔河和特莱地区。东印度公司予以拒绝,并要求锡金国王为此“无礼”行为道歉。同康见英国人一毛不拔,便采取行动阻止印度商人经锡金前往西藏,锡英双方的矛盾达到顶点。

这时在印度发生了令英国人一个世纪后回顾起来仍然惊心动魄的“大兵变”(TheMutiny),直到年才被最终镇压下去。在这之后,东印度公司被取消了在印度的施政权,其行政管理机构被改组为英属印度政府(长官仍叫印度总督。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英属印度改为印度帝国,印度总督改印度副王)。坎贝尔医生借改制时的混乱机会,在年11月伙同莫里上尉带着一小支部队再次入侵锡金,准备同他的老对头同康首相算账。不过,这次英军遭到锡金人的迎头痛击,丢弃了所有装备,逃回大吉岭。

在新成立的英属印度政府看来,坎贝尔这个家伙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他毕竟是英国的官员,这次失败事关大不列颠的颜面。若是锡金能够击溃英国部队而不受任何惩罚,这将激起尼泊尔、不丹、比哈尔、阿萨姆等喜马拉雅小国的仿效之心,甚至也许会在“大兵变”刚被镇压不久的印度次大陆引起更危险的连锁反应。为了“一惩百戒”,孟加拉省副总督阿什利·伊登(AshleyEden)在年2月派英印军队入侵锡金,顺利地占领了首都图姆隆,并迫使国王在3月28日签订了一个新条约。

这部条约规定锡金向英国赔款七千卢比,作为“强制实施锡金政府所逃避履行的政党要求的一种手段”(对武装入侵的委婉称呼)的开支,以及“锡金臣民抢劫和绑架英国臣民”的赔偿。如果这笔钱在一年之内不能交付,英国军队就要占领南起鲁玛河、东至大兰吉特河、北抵辛加利拉山脉一线的土地,以及昌加切林等地的寺院,作为抵偿。

条约还规定锡金不得对英国的进出口货物征税,对经过锡金的尼泊尔、不丹和西藏货物只许征收5%的过境税。其他的重要条款还包括外国人可以在锡金自由地旅行和居留;锡金废除奴隶制;前首相同康及其血亲永远不得在锡金政府任职;锡金允许英国在其境内进行地理调查和测绘;允许英国修筑一条从印度通往春丕谷的公路并提供保护;锡金武装力量在山区投入使用时应纳入英国军队指挥之下······此外,锡金还要归还前一年坎贝尔远征队被缴获的所有武器。

这部条约还限制了西藏对锡金的宗主权,规定锡金政府未经英国同意不得割让土地给第三国。条约的第22条规定锡金国王把政府从西藏(春丕谷)迁回锡金,每年在锡金居住的时间不得少于九个月。这一条特别是为了限制锡金与西藏的交往的,因为自从达赖喇嘛年把春丕谷赐给锡金国王作为汤沐邑以来,几代锡金国王每年都要到那里住上很长时间,同西藏地方政府交换贡品与赐礼,并接受达赖喇嘛的赐福。限制锡金国王去春丕谷居住,也就是限制了锡金与西藏的交往。

大吉岭茶叶种植园里的雷布查族锡金劳工

年,楚格普德国王去世,享年78岁,是锡金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也是最长寿的一位国王。他的儿子西德凯翁(SidkeongNamgyal)对英印政府采取恭顺的态度,任命了亲英的柴布喇嘛为首相。这位喇嘛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无赖,对英国留在锡金的政治专员言听计从,尤其是允许大批尼泊尔人移居锡金。作为对新国王恭顺态度的嘉奖,英印政府恢复了已中断十多年的大吉岭年金,并在年将其数量增加到卢比。但即使是增加了的年金也只相当于英镑,约合今天的英镑。

在此后六十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尼泊尔人受到英印政府的鼓励,前往锡金南部,砍伐森林,开辟水稻梯田。尼泊尔人的人口很快就超过了菩提亚人和雷布查人的数量,从而为瓦解锡金国王的权力基础埋下了隐患——后来的事实证明,外来移民比例超过本国人(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尼泊尔族占锡金人口60%以上)是锡金亡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些锡金尼泊尔人借助英国的力量,剥夺当地雷布查人和菩提亚人的土地,据为己有,从而将自己的利益与英印当局的利益绑在了一起。一旦这些亲英的尼泊尔移民在锡金人口数量上占多数,便可以名正言顺地鼓吹“民意”,要求并入印度。事实上,主要由锡金尼泊尔人组成的激进亲印党派“锡金国民大会党”(SNC)在年正是这么做的。

年,西藏地方政府与尼泊尔发生纠纷,关闭了尼藏边境贸易的各山口,锡金作为英属印度进藏通路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年,英国修建了从西里古里到大吉岭的“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并骄傲地将其称作“工程学上的奇迹”。它的轨距只有毫米,全程86公里,设17个车站。由于要在这么短的路程内爬升近千米,因此这条铁路上设有五个度的立体爬坡回旋和五处度的折返线。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条铁路通车后,从加尔各答前往西藏边境口岸亚东的时间缩短到一周,英国人完全接管锡金并全面控制这一商道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与此同时,英印当局精心策划的鼓励外来移民以削弱锡金政权的阴谋开始奏效,就在大吉岭铁路通车的这一年,锡金尼泊尔人与雷布查人和菩提亚人在热日宗爆发了大规模冲突。

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的火车

年,英印政府孟加拉省财务秘书前往锡金,拜会图托布国王(ThutobNamgyal,西德凯翁国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年继位),要求他永远定居在锡金,不再前往春丕谷,并要求其同意英国修筑前往拉仓的公路。图托布对英国人的态度很是不满。翌年,他在春丕谷会见了清政府官员,表示忠于清朝及西藏地方政府,并希望他们帮助将英国人赶出锡金。这年年底,西藏当局开始在热日宗南边的隆吐山(Liugtu)设立关卡,对英国人布防。

热日宗原本就是西藏的土地,当年只是借给锡金国王,让其在这里放牧而已,而西藏当局在热日宗继续保有驻军和征税的权力。英印当局则宣称说隆吐山谷属于锡金,西藏军队侵占了锡金领土,并要求图托布国王前往大吉岭,担任所谓“印藏争议”的“调停人”,还许诺将年金增加到00卢比。图托布识破了英国人试图拘禁自己的阴谋,明确表示将效忠于西藏地方政府和清朝,不会越过边界进入英国人的领土(指大吉岭)。

遭到国王的拒绝后,英印当局撕破了脸皮,再次入侵锡金,囚禁并流放了图托布国王,并任命克劳德·怀特为锡金驻扎官。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散锡金政府,流放了所有反对英国人的亲藏分子,建立了以他自己为主席、亲英分子柴布喇嘛、波顿喇嘛等人参加的锡金政务会议。国王及亲藏贵族的领地都被没收,由这些人瓜分了。

原英印政府驻锡金政治专员的住宅“白厅”,现为印度锡金邦政府所在地

年3月20日,英军两千余人入侵隆吐山,第一次英藏战争爆发,藏军先胜后败,清朝驻藏大臣升泰被迫在年前往加尔各答,与印度副王兰斯多恩勋爵签订了《中印会议藏印专条》,清政府承认锡金由英国保护管理,其内政外交均由英国人经办。这部条约彻底剥夺了西藏对锡金的宗教及世俗宗主权,锡金从此被纳入英属印度帝国的行政体系中,成为英王兼印度大皇帝最高权力之下的一个“印度土邦”,以孟加拉省总督为其宗主(英印帝国在年独立前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英属印度,即原来的东印度公司领地,由印度副王代理英王实行统治,共分为十七个省,其中孟加拉省、马德拉斯省、孟买省、中央省和比拉尔、阿格拉和奥德联合省、比哈尔省、奥里萨省、旁遮普省、阿萨姆省、信德省、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斯坦等十一个大省或边境重要省份由省长管辖;安达曼和尼科巴、阿杰米尔-梅尔瓦拉、德里等六个比较小的省由高级行政专员管辖。这十七个省的人口占印度次大陆的60%,领土面积一半以上。

印度帝国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土邦国,在英印当局的保护下由印度统治者控制,其统治者称为“大君”(Maharaja,指印度教王公)、土邦主(Raja)、“尼扎姆”(Nizam,穆斯林王公)、“纳瓦布”(Nawab,莫卧儿帝国时期的总督)或“汗”(Khan)。这些土邦国或是由于亲英,或是由于王公没有绝嗣,而没有在年印度兵变之前被东印度公司吞并,其半独立地位也就在印度帝国时期传续了下来。但是由于各个土邦国的面积、人口、资源、财富、亲英程度以及对英国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因此其地位并不平等。以年时的情况为例,克什米尔、海德拉巴、迈索尔和巴罗达这四个最强大的国家直接隶属于印度帝国中央政府——即印度副王——的宗主权之下,英国在这些国家驻有专门的驻节官(residentminister,地位类似清朝驻藏大臣),其统治者享有21响礼炮;个次要的土邦国分别属于中央印度、东方、拉吉普塔纳、德干、旁遮普等八个管理局(Agency),英国派最高专员(chief







































白癜风好治愈吗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ly/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