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记者们的真实死亡钛媒体人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冲突或枪杀,7月11日,格鲁吉亚电视记者拉什卡拉瓦身亡,7月15日,荷兰调查记者彼得·R·德弗里斯身亡,7月16日,印度记者丹尼什·西迪基身亡;同时,Netflix上线纪录片《谁杀了调查记者》。来源:真实影像 作者:将子无老真 近年来,流传一句话:调查记者已“死”。 用于比喻进入流量时代后深度调查行业的衰落,包括调查记者行动范围的压缩和整体人才流失。 近些天,因冲突或枪击,记者的真实死亡继续上演:7月11日,格鲁吉亚电视记者拉什卡拉瓦身亡,7月15日,荷兰调查记者彼得·R·德弗里斯身亡,7月16日,印度摄影记者丹尼什·西迪基身亡;同时,Netflix上线纪录片《谁杀了调查记者》(原名:谁杀了曼努埃尔·布恩迪亚PrivateNetworkWhoKilledManuelBuendía》 荷兰的彼得 彼得·R·德弗里斯(PeterRdeVries)7月15日,著名的荷兰调查记者彼得·R·德弗里斯(PeterRdeVries)在医院不治身亡,9天前他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被枪击,这位64岁的老人在离开电视演播室几分钟后头部中弹,来自鹿特丹的21岁男子和35岁的波兰嫌疑人随后被捕。枪击案震惊了荷兰,德弗里斯先生以调查暴徒和毒枭而闻名——包括年喜力啤酒百万富翁弗雷迪绑架案。该事件曾两度被改编,其中一部是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惊天绑架团KidnappingMr.Heineken》,通过德弗里斯先生报道所出版的小说而改编,另外一部则是年的《喜力绑架案DeHeinekenontvoering》。年,绑架者威廉·霍利德(WillemHolleeder)因威胁记者而被定罪,作为荷兰最臭名昭著的黑帮分子之一,霍利德于年因参与五起谋杀案被判处无期徒刑。“彼得战斗到最后,但未能赢得这场战斗”,他的亲属在一份声明中说。人们猜测,这一次德弗里斯先生遇害,可能因为他最近卷入了一起备受瞩目的黑帮毒品和谋杀上庭案,即马伦戈案(MarengoTrial),这个案子的17名嫌疑人中最著名的是43岁的RidouanTaghi,年他在迪拜被捕时,迪拜警察局长称他为“世界上最危险的通缉犯之一”。而德弗里斯先生经常在警察或法庭案件中担任证人的发言人,并一直担任NabilB的顾问,NabilB是一名前黑帮成员,在针对RidouanTaghi此案中,正好是污点证人。因此,年警方就透露,德弗里斯先生已在荷兰头号通缉犯的死亡名单上。近年来,荷兰警方一直在与RidouanTaghi所在的贩毒团伙作斗争,年一名男子的头颅被放在阿姆斯特丹的水烟休息室前,年在布拉班特的一个集装箱中发现了一个设备齐全的刑讯室。记者WouterLaumans说,“荷兰是一个非常平等的社会,但在某些社区和社会阶层,如果你学习不好、不擅长足球或音乐,你将没有机会成为富翁,收入差异是显性的犯罪动机。毕竟在这里,下层阶级的人也想像银行家一样开奔驰。”在德弗里斯先生遇袭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推特上表示哀悼,并传达了以下信息:“调查记者对我们的民主国家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保护他们。”印度的丹尼什路透社印度籍记者丹尼什·西迪基(DanishSiddiqui)7月14日,路透社消息,路透社印度籍记者丹尼什·西迪基(DanishSiddiqui),在跟随阿富汗政府军特种部队的装甲车坎大哈前线采访时被流弹击中,救治后因伤势过重身亡。西迪基曾担任印度斯坦时报記者以及路透社多媒体团队的负责人,并于年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他曾拍下孟加拉国难民营中遭受苦难的罗兴亚人或印度第二次新冠疫情浪潮灼热的图像;此次进入阿富汗,遇袭前的每一日,丹尼什都在努力将枯燥的故事转化为生动而令人难忘的画面。年,罗兴亚难民在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的Balukhali难民营寻求援助组织分发的物资。印度第二次新冠疫情浪潮。图片来源:路透社阿富汗特种部队成员于年7月12日在阿富汗坎大哈省与塔利班交火中照顾一名受伤的阿富汗士兵。这张照片是在他被塔利班枪杀前三天拍摄的。图片来源:路透社而这两天,印度有多家主要媒体正在集中表达不满:"阿富汗总统甚至塔利班都对摄影记者西迪基在坎大哈的死亡表示哀悼。当全世界都在哀悼悲剧时,印度总理莫迪却没有公开哀悼这位记者。来自印度政府的信息和广播部长只有一条推文和外交大臣的谴责声明。但经常发推特的莫迪,此刻却选择沉默。他通常是第一个发推文的人。因此,当他选择不这样做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人猜测,这是因为罗兴亚人和新冠疫情报道中,莫迪并不喜欢这位记者的观点。民众在拍摄现场向彼得·R·德弗里斯致敬。照片来源:KoenvanWeel/EPA格鲁吉亚的亚历山大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举行的葬礼上,记者亚历山大·拉什卡拉瓦(AlexanderLashkarava)的肖像被放置在一台破碎的相机旁边。照片来源:伊拉克利·格德尼泽/路透社回到7月13日,格鲁吉亚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记者走上讲台说:“今天(被害记者下葬日)没人有权站在这个讲台上。”政府发言人停止了发言,记者们举着被害记者的照片和海报,将电视摄影记者师亚历山大·拉什卡拉瓦(AlexanderLashkarava)的照片放在演讲者的讲台上,这样“谁上来都会看到它”。7月5日,一群反LGBTQI游行的暴力团体冲进举办方驻地,阻止了原计划的骄傲游行,并殴打了50多名记者和活动家。11日,TVPirveli称,在遭到严重殴打后,该台摄影师拉什卡拉瓦被他的母亲发现死在家中。亚历山大被反LGBT+极右翼殴打,这张图是从7月11日的视频中截取的图片来源:TVPIRVELI 袭击事件发生后,格鲁吉亚总理伊拉克利·加里巴什维利表示,游行组织者对于这一暴力事件也应负有责任,活动具有挑衅性,可能会引发公众冲突,且这类游行在格鲁吉亚社会中大多情况下不被接受。记者们在政府办公室前抗议。图片来源:路透社7月13日,在第比利斯街头举行葬礼时,拉什卡拉瓦的棺材被哀悼者和数十台电视记者的摄像机包围着。图片来源:RadioFreeEurope13日,拉什卡拉瓦的遗体被装在一个敞开的棺材里运到第比利斯公墓,数百名哀悼者并肩而行。当他的遗体被抬到街道上时,数十名摄影师和哀悼者为他鼓掌。“在对50多名记者的协同袭击之后,亚历山大·拉什卡拉瓦的可疑死亡标志着格鲁吉亚新闻业的灾难性转折点,”来自ReporterswithoutBorders的珍妮·卡瓦利埃说。谁杀了调查记者在哀悼三位去世的记者同时,我们再次发现,这些年平均每年超过一百名记者遇害的情况仍在继续。无独有偶,Netflix同时上线了新纪录片《谁杀了调查记者》(原名:谁杀了曼努埃尔·布恩迪亚PrivateNetworkWhoKilledManuelBuendía》,似乎在时刻提醒我们,播出并不巧合更非借逝者营销,因为实际上,全世界的记者们每天都可能面脸生命危险。而本片的故事背景选择在了哪里呢?在德弗里斯遇害的相关采访中,记者WouterLaumans说,“我们(荷兰)不像墨西哥或洪都拉斯那样是毒品国家,但毒品生意是大生意。”除了毒品,据外媒报道,如果你必须找出世界上对自由媒体最不友好的地方之一,在那里,从事新闻活动可能意味着你的生命就是一篇好报道的代价,那么墨西哥肯定会在名单上名列前茅。数据显示,墨西哥是年世界上记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占年记者死亡人数的30%左右。年有9名记者在墨西哥被杀。这一数字包括在该年最后几个月的10天内被枪杀的三名记者。自年以来,至少有名记者在墨西哥被杀害。再往前追溯,你会发现曼努埃尔·布恩迪亚(ManuelBuendía)。据称,他是一位不屈不挠、无畏的腐败记录者。Netflix的纪录片则记录了这位调查记者的生平,年在他位于墨西哥城的办公室外被暗杀的情况,以及这场悲剧在近40年后仍然重要的原因。曼努埃尔·布恩迪亚(ManuelBuendía)这部纪录片由曼努埃尔·阿尔卡拉(《博物馆》联合编剧)执导,丹尼尔·希门尼斯·卡乔(《乌鸦足球队》)担任旁白,GerardoGatica(我不再在这里)、InnaPayán(LaJauladeOro)和LuisSalinas制作。在曼努埃尔去世35多年后,这个纪录片汇集了与他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声音,通过这些人物的声音,他的作品被展示,这些证词引发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杀死了曼努埃尔·布恩迪亚?为什么?根据官方简介,本片“试图解开谋杀以及政治和毒品走私之间的联系。”在墨西哥,毒品贩子已经开始渗透到权力网络之中。对曼努埃尔来说,这个代价是在交通高峰期在繁忙的街道上被枪杀。据Newsweek报道,调查报道是曼努埃尔成名的原因,除了毒品案此外,他还曾报道过CIA在墨西哥的秘密行动及国有石油公司Pemax的腐败问题。年,他获得了国家新闻奖。自行调查普通人有时难免会发出“去死吧“的口头诅咒,那么,希望一个人死算犯罪么?类似的纪录片其实早已提出过多问题,也揣摩过类似莫迪这样位高权重者的心理。在本文的开始曾经说过,除了真实世界的死亡、社死或被消失,我们提到当下“调查记者”们面临的生存威胁其实是,调查性报道,受算法技术影响传播通道、碎片信息催生浅阅读习惯、流量与市场供需变化、媒体与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不可持续,趋近消亡。越近大厦崩塌,新闻敲诈、公器私用、权力寻租越层出不穷,虚假报道甚至都不再仅仅是少数短期利益者为流量变现而主动实现,比如上周德国RTL电视台一名女记者在洪灾灾区报道灾后情况时,疑似为增添新闻张力往自己的脸上抹泥。该名记者已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并被电视台停职。她表示自己之前几天都以私人身份在洪灾地区帮忙,录影当天,在其他志愿者面前穿着干净上衣面对镜头令她感到羞愧。“所以我没有多加思索就将泥巴抹在身上。作为记者这是不容许发生的情况。”她强调自己的心与受灾者同在,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面对时代洪流,行业除了愤怒和痛惜,是不是还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调查性报道真的是一个为公共利益所无法割舍的社会必需品,那是不是自己也应该自行调查、自我反省、自力更生而自此改革,在新时代继续从容地拥抱市场,焕发活力而实现紧随时代步伐的可持续发展。有人说,流量时代里大家不愿辛苦独立思考,而让情绪、经验和喜好帮助自己阅读,沉默的螺旋加速旋转,或者如果调查性报道真的不再为今天的大众所“必需”了?奥斯卡金奖电影《聚焦Spotlight》原型、前波士顿环球报“聚焦“小组主编、普利策奖得主、真实影像国际顾问———WalterV.Robinson,在参与真实影像与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合办的年“源于真实”(BasedonTruth)主题论坛时,曾远程对中国的年轻记者们说了以下一段话:Investigativereportingisnotanecessity,调查报道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Itmakesitpossibleforallofusjournaliststoholdpowerfulpeopleandinstitutionsaccountable.但是它给了我们所有真实记录者一个可能监督那些强大的人或机构Itmakesitpossibleforustoexposethetruth.同时让我们有了发现真相的机会Remember,记住,Undereveryrock,somethingimportantishidden.在每一块石头下都隐藏着重要信息AndthatistheTruth.那就是,真相So,Please,所以,JoinmeandTuningOverRocks!请和我们一道一起翻开这些石头!———WalterV.Robinson《谁杀了调查记者》预告片《谁杀了调查记者》完整版影片(来源:b站)相关阅读:定义这门“手艺”——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Journalism:DefiningtheCraftSOPA直播公布亚洲卓越新闻奖最终名次本文来源:真实影像,作者:将子无老真点击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ls/8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全球高温难道是人为操控吗反常天气出常年出
- 下一篇文章: 贾雷德middot戴蒙德良好制度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