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瞒天过海的“幽灵”

年,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但仅仅是常规舰艇加核反应堆这样的叠加模式,没有水下发射能力。5年之后,美国第一艘战略核潜艇—华盛顿号下水,它能够从水下发射北极星A1型导弹,导弹射程为公里,意味着美国已可从公海打击苏联境内的目标,被称为潜射导弹。

美国初代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

自60年代起,美国连续建造41艘战略核潜艇,它们发射北极星导弹,统称为“北极星核潜艇”。每艘核潜艇可以携带16颗潜射导弹,美国当时共有多个潜射导弹,部分昼夜地瞄准着苏联境内的目标,它们就好像大鲸鱼一样蛰伏在海里伺机而动。战略核潜艇外观与常规潜艇差不了多少,船壳上部有一个瞭望塔,里面是伸缩式潜望镜、雷达、电台天线与通信管道,而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在控制室,潜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一个铀芯可以航行十万公里以上,带着装有核弹头的北极星A1导弹,可以几个月不浮出水面,可以在大洋深处随时向对方发出致命攻击。北极星核潜艇已经和陆基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一起,构成美国远程核运载工具的三大支柱。

在美国远程核运载三大支柱中,洲际导弹发射井是固定的存在,容易受到打击,战略轰炸机难以突破防空体系,而战略核潜艇没有这些限制,因此成为远程核运载工具的佼佼者。但战略核潜艇不是没有克星,它的克星是水面反潜舰只。作为发射战略导弹的舰只,战略核潜艇自身防御能力较差,一旦让反潜舰只发现,则几乎没有反击能力。同样,美国的北极星战略核潜艇也在不断地搜索着来自苏联的核潜艇。

美国“海神号”核潜艇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时苏联就是世界上拥有潜艇最多的国家,战后不久又掌握了核反应堆技术。对苏联而言,常规潜艇、核反应堆、核弹头和中远程导弹,几方面组合起来就是战略核潜艇。美国情报机关认为苏联战略核潜艇已于年下水,它被命名为N级核潜艇。虽然所发射的导弹射程仅有多公里,但在近海发射也有致命危险。于是,美国决心和苏联进行一场生命攸关的搜索核潜艇的较量。美国侦察机在海面上大面积巡航,美国海军航空兵专门为搜索苏联核潜艇成立值班室。战略核潜艇尽管躲在水下,但它的庞大体积会会产生雷达回波,能够被雷达侦测到。潜艇收发信息时,伸出水面的天线以及与地面进行的双向通讯都无法隐蔽,这些都给侦察探测飞机发现核潜艇的机会。找到发射源就可以确定潜艇位置,在当时飞机尽可能地贴近水面飞行,就能探测到核潜艇微弱的信号。

据当时北约情报部门发布的数字,苏联造船厂在6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年产12艘N级潜艇的能力,北约的空军力量为了加强海上搜索,专门组织部分作战飞机、配置专门的高精度的反潜雷达,用于昼夜不停地确认苏联核潜艇的位置,以便于一旦战争爆发能够及时摧毁苏联这些活动的核导弹基地。但是,这是一个无限期、耗资巨大的工程,北约各国几乎使用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这场冷战的对抗。苏联战略核潜艇的主要活动水域是北大西洋,两次世界大战中,北大西洋均为潜艇交战的主战场,它的主要任务是封锁海域。而在核时代,北大西洋是美苏双方用潜射导弹攻击对方领土的区域。因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搜索的重点就确定在大西洋这个广袤的水域,形象地说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苏联海军N级核潜艇

一般来说,苏联战略核潜艇的设计水平比美国的北极星核潜艇落后,这主要是指最大潜水航速、潜水深度、水下航行的静默程度以及导弹的射程等等。而苏联造船厂在6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建造第二代战略核潜艇,它被称为Y级战略导弹核潜艇。Y级核潜艇使用的ssn-6导弹,射程与美国的第一代北极星导弹差不多,也在公里以上.苏联N级核潜艇的主要基地在苏联北方科拉半岛的摩尔曼斯克军港,Y级核潜艇也位于这里。苏联核潜艇如果在波罗的海和黑海活动,都难以摆脱北约侦察机的侦查,而科拉半岛所濒临的是巴伦支海,这里是苏联核潜艇出入大西洋最方便的军港。苏联核潜艇从摩尔曼斯克军港出发后,进行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北大西洋深处,甚至可去古巴停留、补给。

在大西洋深处,无论是苏联的N级还是Y级核潜艇发射的潜射导弹都打不到美国,而在古巴附近水域则另当别论。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国对古巴盯得非常紧,从航母上起飞的美军侦察机终日不停地对古巴进行监视。年年初,苏联派出一支特混舰队访问古巴,同时又有一艘N级核潜艇陪航。美国侦察机一直监视着这艘潜艇,并注意到它曾经驶入到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苏联这次行动小心翼翼,N级核潜艇很快回去了。但是美国侦察机发现,苏联在西恩佛斯科军港留下了一艘潜艇供应船,但美国军方麻木不仁,可能是不大愿意触发第二次古巴导弹危机。看到美国的反应不强烈,苏联N级核潜艇则以与古巴海军搞演习的名义,隔三差五地造访古巴西恩佛斯科军港。

美苏核威慑必争之地——北极,图为正在北极破冰向上的核潜艇

美国侦察机报告说,苏联核潜艇最大胆的一次驶入距美国海岸仅40海里处。情况表明,苏联N级核潜艇一次又一次的接近美国海岸并不是挑衅,而是为了侦查美国沿海反潜装置的位置、性能、灵敏度以及可能的反应模式。美国的确投入巨资在沿海设置重点防范地区,主要为面对古巴的南部海域。从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到小安的列斯群岛,从波多黎各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分别建有反潜监视站。监视站的前哨是百慕大群岛,它们对苏联核潜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过滤网。苏联核潜艇可以来转转,但根本不会有大作为。

美国在北极星第一代导弹之后,连续研发第二代、第三代北极星导弹。北极星A3导弹的射程已经超过公里,接着美国又把射程更远的“海神”导弹装备于北极星核潜艇,从而大大提高了潜艇驻勤率。潜艇驻勤率是指一定时间内能够有效作战的潜艇占潜艇总数的比例。北极星核潜艇的后方在关岛,距离苏联很近,所瞄准的苏联境内目标大多在海神导弹射程之内,所以驻勤率高达50%。相比较而言,苏联的N级和Y级核潜艇既没有美军海外基地所使用的SSN-6导弹,也没有足够射程,大部分不能很快地进入临战状态,美国估计苏联核潜艇驻勤率不会超过15%。

立体式反潜艇作战示意图

美国反潜驱逐舰一刻不停地在海上巡逻,搜索苏联战略核潜艇的蛛丝马迹。反潜驱逐舰的搜索工具是声呐装置,核潜艇在水下航行会发出响,而海水又是很好的传导介质,即便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只要条件适合,将耳朵贴近船底时,也能够听到海里以外的船舶发动机的声响。按通常理解,反潜装置通过声纳搜寻核潜艇似乎不难。但是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研制核潜艇的主要指标就是力求尽可能默默地行驶。发动机发出的声音越小越好,如果潜艇停止行驶,反潜舰只就根本找不到。而反潜驱逐舰所采用的主动声纳,受到的干扰又非常之大,最大的干扰来自自己的发动机。

反潜舰只也可以停下来,在没有发动机声音干扰的情况下搜寻核潜艇。声纳发射器发出的圆锥形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受海水密度、含盐度、深度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探测不到潜艇的盲区,美国海军将此称为“阴影”。在美苏核潜艇对抗中,双方的核潜艇专门往“阴影”里钻,潜艇在盲区里呆的挺安逸,或是往浮游生物或者鱼群多的地方去,在海洋学中被称之为“深海散在区域”。声呐信号在这里就会被搅乱,由于用声呐搜索核潜艇困难重重,美苏双方一度更加重视侦察机大范围的水面搜索。美国人当时有一项重要发现,这就是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会造成磁场变化,由此海面磁场变化成为探测核潜艇的重要指标。美国海军在各个海域巡航的航空母舰,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空中始终保持着一架反潜直升机。反潜直升机载有强劲的雷达,负责对苏联核潜艇的出现做出早期警报。

反潜——拖拽声呐示意图

美国海军在各海域巡航的舰只都有一项任务,在船尾放出声呐装置,探测声音通路。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在船侧放置海水温度计,测量和记录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而后根据各个海域在一年中各个时间的各种温度层绘制出声纳地图。在那段时间内,美国的海洋科学几乎是围绕反潜进行,而苏联对反潜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比美国差。苏联是一个大陆型国家,素来重视陆军发展。但自从战略核潜艇出现后,苏联的军费分配比例变了,大量军费用来发展核潜艇,并迅速发展反潜装备。苏联造船厂开始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基辅号,满载排水量为4吨,比美国的攻击性航空母舰小得多,所以苏联海军也将它称为反潜巡洋舰。它的甲板上能够放置几十架反潜直升机,专门对付美国核潜艇。

由于苏联战略核潜艇防不胜防,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命令大批B52战略轰炸机处于待命状态。停在机场上的这些B52轰炸机加满了油,弹舱内装满核炸弹,日夜枕戈待旦。飞行员随时守在机场值班室,接到警报后就立刻奔向轰炸机,他们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起飞。轰炸机一架一架驶离机场,他们必须抢在对方导弹袭击之前起飞完毕,以免被摧毁在地面上。每架B52轰炸机除了携带核炸弹之外,还带有两颗“大猎犬”空对地导弹。大猎犬飞行速度为低速飞行,射程为公里,可自行调整飞行高度,飞行时敌方雷达难以发现,防空导弹也难以拦截。

美国B52战略轰炸机编队,大象漫步

美国的B52战略轰炸机部队分布于世界各地的30个基地,总有一部分躲过对方的第一次打击,而只要没有被第一次打击摧毁,他们就将变成血腥报复的主角,而美国素来认为自己的第二次打击能力要比苏联强得多。在各种警戒措施中,空中警戒反应最快,搜索地域面积最大。当时还没有后来那种机背上背着大蘑菇的预警飞机,但空中预警的全套想法都已经成型了。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装备了几架大型警戒飞机,他们的名称是“空中指挥中心”。自年起,空中指挥中心便开始值班,每天三班倒,美国附近海域总保持着它们的巡航警戒。

由于美苏双方都保持着核威胁的强大盾牌,双方始终不渝地对战略核武器进行技术改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科学技术的差距。所以,美苏之间始终保持着这种核竞赛的平衡。因此,在外交谈判桌上的谈判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发展,只是双方持之以恒的发展各自的核力量时,所消耗的精力和经费过于庞大,美苏都感到精疲力竭时,双方才终于在年8月5日,由美国、苏联、英国三国在莫斯科正式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个条约为开放条约,向一切国家开放签字。但正如条约名称所规定,该条约只是限制在大气层和海洋进行核试验,而不限制地下核试验。

年,美苏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达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个部分是双方的一种默契,就是在这个“部分”的限定领域中,双方不再竞赛,而腾出更多的精力和经费去开发尖端的技术领域。《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共同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条约签订后三个月肯尼迪遇刺身亡,次年赫鲁晓夫也下台了。他们所促成的条约尽管根本没起什么作用,但创造了一点和解的气氛。横亘在东西柏林之间的柏林墙在全部竣工两年后,东德政府宣布于圣诞节前后开放17天。其实,西柏林可以到东柏林走亲访友,一道墙让柏林分为两个部分,让多少个家庭相隔一方,这道非人道的大墙终于裂开了一条小缝,竟然被认为是美苏开始和解的意思。

尽管东西柏林人可以经过柏林墙走亲访友,但美苏当时并没有松动的迹象,也没有松动的可能。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瞄准着对方,战略核潜艇在大西洋、在地中海、在加勒比海对阵较劲,美国宣布它的战略核武器不仅已经能够消灭苏联境内的大部分军事目标,而且可以杀伤苏联人口的30%。苏联也表示,只要爆发战争苏联海军将消灭美国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保证苏联的战略核潜艇准确无误地打击美国。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外层空间宪章》。次年,有关国家分别在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签署《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在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的外层空间活动原则》的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各国都有权依照国际法自由地进入外层空间,任何一个国家均不能将外层空间据为己有。

全球有核国家示意图,朝鲜已拥核,伊朗仍在努力

这时的东方和西方在地球上是谁也不饶恕谁,但在茫茫无涯的外层空间还没有形成对峙,双方倒是表现出了一点宽容。年3月,苏联东欧六国首脑在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召开华约国家领导人会议。欧洲东方阵营首脑聚集一堂,由勃列日涅夫牵头集体谴责捷克斯洛伐克刚刚开始的改革是实行自由化。几个月之后,苏联等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自年11月起,美苏代表开始在赫尔辛基和维也纳举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心议题是冻结美苏现有核武器数量,双方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共举行了7轮次会议。

参加谈判的都是老谋深算者,认为对方跟自己一样的狡猾,也跟自己一样的满腹祸心。后来的美国总统卡特对这一时期的谈判评论说:那时候即使是最真诚的建议,也会被认为是阴谋诡计。而与此同时,美苏都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核武器,新式核武器仍在研究之中。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尼克松与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双方在赫尔辛基、维也纳限制战略核武器的历史两年半的谈判的基础上,签署了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4份文件,规定双方都不再建新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同时规定了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数量。

美苏太空竞赛,美国弯道超车

据美国记者报道,美苏两国首脑还就苏联战略核潜艇出入古巴港口的问题达成一项谅解,谅解的内容始终没有公布,但基本精神无非是美苏双方都不想再来一次古巴导弹危机。年,勃列日涅夫访美,美苏两国达成防止核战争的协议,双方商定要采取行动,防止出现可能引起美苏关系尖锐化的形式,排除美苏之间或美苏之间任何一方同其他国家之间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这一协定的签署,无论对美苏双边关系还是对国际关系都是件大事。根据这一协议,美苏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将对世界承担义务,继而完全消除核战争的严重威胁。这一时期,美苏缔结的协议比之两国建交以来所签订的协议的总和还要多。

苏联解体后,美苏(俄)仍没有放过彼此,大总统更是开启了“毁约”模式

美苏间关系的发展尽管还不能看清轮廓,但却使人们对未来产生了希望。尼克松下台后,继任美国总统的福特于年11月访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共同签署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联合声明》,并口头约定未来10年内各自拥有的远程核运载工具不超过个。其实这个限定数量远远超过他们当时拥有的远程核运载工具数量,所以这个约定并起不到限制的作用。年3月,美苏签署的《限制地下核试验条约》正式生效,尽管这项条约的漏洞很大,如不限制小当量的地下核试验,不限制为和平目的而进行的地下核试验等等。但在禁止了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的核试验之后,地下核试验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它被认为是战后东西方第二次缓和开始的标志。这次缓和维持了3年多,直至年年底苏军入侵阿富汗时才宣告破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ls/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