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公路笔记行走在风之谷罕萨
罕萨 喀喇昆仑公路 喀喇昆仑公路罕萨沿线 “世界十大险峻公路之一”的喀喇昆仑公路,贯穿了三条世界级的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各国媒体曾用多个“最”来形容它:世界最美公路,全球最高耸的跨境道路,以及世界最惊险的走廊,它还被《中国国家地理》喻为“群山间的绸带”。 喀喇昆仑公路连接着中国喀什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英文简称为KKH,中国一侧是国道,全长公里,1/3路段在中国,其余在巴基斯坦,被誉为人类第八大奇迹、当代丝绸之路和中巴友谊之路。年至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喀喇昆仑公路,使其成为巴北部地区的唯一的对外经济生命线。在悬崖峭壁之上,中巴双方筑路人员面临着地质灾害、高寒缺氧、后勤补给困难等种种考验,历经十二年,在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之后才将这条举世闻名的公路修筑完成。 罕萨(Hunza,又译作洪扎)是喀喇昆仑公路上的闪耀明珠,而以罕萨为名的峡谷,从红其拉甫以南的巴方口岸索斯特起一路向南延伸到巴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这里与世隔绝,风光奇美,恍若世外桃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淳朴俊美,行为绅士,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后来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发现了它,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曾来到罕萨,得到灵感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消失的地平线》,他称赞罕萨山谷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几十年后,日本漫画家宫崎骏被这里的风光打动,将它作为电影《风之谷》的原型,从此罕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风之谷”。 索斯特 索斯特对岸小村里的少年 我们从中国红其拉甫口岸乘坐国际大巴陆路入境巴基斯坦,第一站是索斯特口岸,这里风光壮美,震撼人心,而这还只是罕萨之旅的开始! 索斯特背倚的群山 巴基斯坦“艺术”卡车 索斯特口岸聚集了很多从中国到巴基斯坦的货车,繁忙地运输着各种货物,经贸往来十分密切。与中国货车单调的外观相比,巴国的货车车身绘满了各种各样的彩绘,堪称一座移动的艺术宫殿。 米斯加尔 远眺米斯加尔 喀喇昆仑公路北端的旁边有一个叫做米斯加尔(Misgar)的丝路古驿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让那里成为旅行者整理行装和休憩的“天堂”。从米斯加尔向北翻越著名的明铁盖达坂,便进入到中国的塔什库尔干,这是丝路的重要路线。 我们从索斯特去往米斯加尔,那天下着小雨,空气湿润凉爽。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河谷缓缓而上,再加上相对较低的海拔,明铁盖达坂南侧的米斯加尔植被茂密,泉流佳美,水质清澈,呈现出与北面的高山荒漠草原完全不同的风景。随着喀喇昆仑公路的通车,米斯加尔不再是丝绸之路的驿站,但当年英国人修建的电报房等设施依然保留下来,向来到这里的游人诉说着,这座安静的村落曾经的喧嚣和热闹。 赤佛堂 Chapurson河谷下游的奇绝风光 Chapurson河是索斯特西面汇入罕萨河的一条支流,河谷宽阔,唐代史籍称之“赤佛堂”,据说是得名于一座红颜色的佛堂,但也可能是当地地名的音译。这个名字在古代文献里仅仅出现过两回,却与大唐在西域地区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是《旧唐书·高仙芝传》:“(唐玄宗天宝六年())仙芝乃分为三军:使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趣吐蕃连云堡(今阿富汗瓦罕走廊),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另一个是中唐诗人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里有一句“分明西国人来说,赤佛堂西是汉家”。 画面中心的山腰上,是一处古代的军事堡垒 峭壁上的Raminj小村 公元年,大唐与侵入中亚的吐蕃对小勃律国(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展开争夺战,高仙芝率数万军队兵分三路翻越险峻的葱岭(帕米尔高原),在约定的时间同时进攻吐蕃在今阿富汗瓦罕走廊设置的连云堡,其中一路即从赤佛堂河谷而入。唐军随后南下坦驹岭,占领大小勃律,大破吐蕃势力。这次战役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大唐获得胜利后,在当地设立了数个受大唐安西都护府节制的都督府,这才有了西国人说赤佛堂西是汉家的说法。 四年后,唐军在怛罗斯之战中败给阿拉伯军队,大唐西进的势头被截断。又过了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麾下的西域劲旅调回内地平叛,吐蕃人卷土重来,从此中原王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长达千余年之久。赤佛堂宽阔的山谷见证了大唐帝国最后的辉煌。 帕苏 帕苏冰川,摄影师AkbarKhanNiazi 回到索斯特口岸,沿着喀喇昆仑公路继续南行,有一个风光奇异的著名小镇——帕苏(Passu)。站在公路的路边,就能看到从帕苏西侧的科拉木山,吐出数条伸向罕萨河的冰川,闪着银白色摄人魂魄的光芒。 我们坐在车上,远远地看见一座桥上聚满了很多正在好奇张望的当地人,于是也停下来走到桥上去探个究竟。刚一上桥,一阵寒意突然袭来,快步走过去,又马上就暖和了起来。原来桥下流淌着冰川融水,被冰川和冰川融水降温之后的风也一道下泄,寒意浸透其中,冲开河两侧的热风,“冰川风”化作天然“空调”,那些当地人正伸着脖子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帕苏乡村风光 白色石头垒字局部以及帕苏的锥形群山 我们在帕苏对面的山上,看到当地人用白色的石头堆出了“WELCOMETOPASUOURBELOVEDHAZIRIMAM18,NOV,”(HAZIRIMAM波斯语:现世伊玛目),说的是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首领阿迦汗四世,他曾经在年11月18日到过帕苏。到各地看望贫困的信众而不是让信众去朝拜是阿迦汗的传统。 年的时候,帕苏南面的的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发生山体滑坡,山石堵住了道路和河谷,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数个村庄淹没在水下。堰塞湖正当罕萨河的河道,原先的河谷变成湖区,湖水越积越多,反倒为帕苏增添了一个风光绝美的景致。 堰塞湖面水平如镜 当地人在堰塞湖边设立码头,弄来数条驳船,过渡来往车辆和行人。随着中国工程人员的进驻,为喀喇昆仑公路新建了一条隧道来恢复通车,为防破坏,巴基斯坦警察还专门设置了检查站。至于堰塞湖,有人说湖水会被慢慢泄掉,毕竟这是悬在下游罕萨头上的一颗不定时炸弹,但也有人说堰塞湖很稳定,中国人会来给修建一个水电站,莫衷一是。 罕萨 浪漫的罕萨小院 沿喀喇昆仑公路继续向南,便到了我们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也是公路沿线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罕萨(Hunza)。罕萨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南面,克什米尔的西北面。从中国喀什过去的话,历史上走明铁盖达坂,现在则走喀喇昆仑公路从红其拉甫口岸过境;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方向则需沿喀喇昆仑公路北上。 随着《消失的地平线》一书的风靡世界,书中提到的“香格里拉”——罕萨成为欧美日等国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达旅游业引来了众多的国际连锁酒店,其中位置最佳、视野最开阔的,莫过于EagleNest鹰巢酒店了。 前往鹰巢的路上,汽车在盘山公路上把人颠的七荤八素,猛一抬眼,看见路边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把自己咬了一口的苹果递向了我们飞驰的汽车,想让我们来尝尝他的苹果。 罕萨的纯真孩童 在罕萨,流传着一种名为罕萨之水的东西,据说喝了它可以让人看到畅想已久的美妙风景和心中眷恋的爱人,一切都会变得让人心驰神往。几位当地青年偷偷地为我们倒了几杯,不过那效果只持续了不长时间,我们便醒来了。 从鹰巢酒店的观景平台上看去,远处的拉卡波什冰川伟岸挺拔,如巨人般守卫着罕萨河谷的入口。谷地中间到处是农田和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近处低矮的果树和笔直的白杨树随风摇曳,风吹在树叶间猎猎作响。一静一动之间,是罕萨最激动人心的风景。 位置绝佳的鹰巢酒店 鹰巢俯瞰罕萨全景 “美人指”峰(Lady-finger) 若是遇上晴朗的天气,从鹰巢向右上方看便能看到一座如美人指尖般的山峰,被人称作美人指,可惜更多的时候这位美人都娇羞地躲在云层之中不肯见人。 族群和信仰 根据生活在这里的人群分,罕萨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在罕萨首府以北18英里处的地方被称作小古恰尔,那里分布着大片草场,居住着来自阿富汗瓦罕(古恰尔)的讲瓦罕语(Wakhi)的移民,瓦罕人在小古恰尔的草场从事着悠闲的放牧生活。 南面的罕萨人属于雅什昆种姓的德尔达种族,讲布鲁沙斯基语(Burshishki),首府坐落于罕萨河右岸的坡地上,左岸叫做那格尔(Nagar),右岸是罕萨,两地原是兄弟之邦,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反目成仇,经常互相攻伐。罕萨位于通往帕米尔高原的交通道路上,所以当地人的营生除了农耕外,还曾以抢劫过往客商和四邻著称,最终导致商道梗阻,遂成为奴隶贸易的集散地,阿富汗巴达克山的商人经常来“进货”。 根据巴基斯坦方面的统计,97%的罕萨人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分支伊斯玛仪派(历史上著名的阿萨辛暗杀组织即出自该派),这个教派目前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伊朗以及中国的塔什库尔干县等国家和地区,其精神领袖被称作伊玛目,据说是穆罕穆德的直系后人,19世纪的时候被波斯国王授予了阿迦汗的称号,目前在位的是阿迦汗四世。他出生在瑞士,是一个极其世俗化的领袖,其旗下的阿迦汗发展集团(AKDN)是一个私立的、非宗派性的国际化组织集团,涉及从卫生保健、教育、建筑、农村发展到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行业,致力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 在罕萨,阿迦汗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我们一路走来看到了很多由他的基金会捐资设立的小学和女校,孩子们都穿着干净挺拔的英式校服;在吉尔吉特,阿迦汗资助建立了阿迦汗大学,校园整洁,环境优美。阿迦汗的努力使得罕萨成为巴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就连六七岁的小孩子都会讲一些日常交流的英语。 英印占据罕萨 清代典籍中罕萨又有坎巨提、棍杂、喀楚特、乾竺特、坎巨提等很多个译名,到了现在又有洪扎一名与罕萨并用。乾隆年间坎巨提便成为清朝的藩属,每年到喀什噶尔进贡给清朝一两五钱黄金,直到清末光绪年间英国人占据坎巨提,进贡才停了下来。 光绪年间,沙皇俄国为获得棉花资源并打通南下印度洋的出海口,占领了中亚地区。英国人害怕沙俄继续南下,侵害其在印度的利益,于是派兵侵入阿富汗,阻挡沙俄南下。双方以中亚阿姆河为界,展开了英俄之间的“大博弈(GreatGame)”。 罕萨对望的Rakaposhi峰(海拔米) Rakaposhi峰下的那格尔,摄影师MuhammadAkramAttarri 英国人还认为沙俄会经由清朝进攻英属印度,而清朝孱弱不足以抵挡沙俄,于是英国在光绪十七年()派兵北上,入侵那格尔,并要求坎巨提方面修筑道路,以方便英国进军。面对外敌,那格尔与坎巨提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但封建王公毕竟不敌近代化的英军,于是坎酋(坎巨提首领,清朝称为“坎酋”)赛必德哎里罕携带家眷逃跑,那格尔与坎巨提均为英国占据。 “坎酋”起先曾与沙俄勾结,以出卖尚属清朝方面的帕米尔地区为筹码,想借助俄国人的力量抵挡英国人,俄国人出钱出枪,积极给予帮助。但“坎酋”和他的手下对待部属态度恶劣,部属不喜欢他们,因此导致战败,“坎酋”本想带着家眷逃到沙俄避难,却半道被清朝方面诈至色勒库尔(今塔什库尔干县)囚禁起来,为防止其逃跑,又押到乌鲁木齐软禁了十七年,后来安置到了库车,他的儿子米则拜尔和部分家属则被安置到“坎酋”在新疆莎车县的庄园。年,日本间谍日野强旅行到莎车,米则拜尔跑去见他,希望借由日本方面向清朝施压,释放他父亲和全家,但日本人也是爱莫能助。英国占据坎巨提后,清朝与之协商,使坎巨提成为两属之国,立“坎酋”的弟弟买买提哎孜木为代理头目,继续治理坎巨提。 罕萨的古迹 藏式的罕萨城堡 公元七世纪以后,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在松赞干布等历代赞普的统治下,积极吸收唐朝和印度的先进文化,吐蕃迅速强盛起来,并与唐朝展开了对西域的争夺,其势力曾遍及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克什米尔,最西甚至到达了今天阿富汗的巴达赫尚。从那时开始,罕萨所在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便受到了吐蕃人群和文化的影响,至今仍有余响。 巴尔提特城堡 巴尔提特城堡 在罕萨河的两岸,各有一座城堡。右岸的是位于卡里姆巴德的巴尔提特城堡,坐落在该区域的最高处,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古堡,罕萨的王公可以从城堡天台俯瞰整个城市。城堡现在改建成了一座博物馆,里面按原样展示着王公及其夫人的住处、议事厅、厨房、枪械库、牢房等,里面的物品大都油光锃亮,管中窥豹,可知当年的繁华与喧闹。 每天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城门外留着大胡子造型夸张的警卫,很热情的和前来参观的游人合影留念。 除了藏式的文化,城堡里仍然留存着前伊斯兰时代的其他文化遗存,比如房屋梁架上的羊头符号,是讲突厥语的人群还在过的诺鲁孜节的符号,这个节日的远源出自波斯拜火教,也就是金庸《倚天屠龙记》里面提到的明教。 阿尔提特城堡 阿尔提特城堡 罕萨河的左岸是阿尔提特的防御堡垒,也是一座藏式堡垒,是有着米尔头衔的罕萨世袭统治者的老家。整个建筑构筑在整片的花岗岩石山上,块石与木头层叠构筑,异常坚固。城堡下临罕萨河,俯瞰着卡里姆巴德。其中,士卡里塔楼已经有超过年的历史了,是整个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最古老的建筑物。 阿尔提特城堡下的老房子 阿尔提特城堡的门框、家具上仍然保留着大鹏金翅鸟、万字等藏传佛教的遗痕,无言的提醒着人们这里的主人曾经是强悍无比的吐蕃人;高大的瞭望塔,坚固的城堡墙壁,可以俯瞰罕萨河谷监视过往商队的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时刻提醒着人们当年的金戈铁马。现在城堡周围种满了果树,绿意盎然,静谧惬意。 正如《消失的地平线》里描绘的安静祥和的香格里拉一样,在罕萨的几天里,这里的人和事总是给人一种温馨恬适的亲切感,萦绕心头,久久不去。这种感觉仿佛似曾相识,又或者是内心深处对平和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在这片风光壮丽的河谷中听到了期待已久的回音! 作者:天乙/摄影:Yang.L等/编辑:Kakay 博望社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ls/3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有趣的新疆地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