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参考书西方音乐史考研笔记中世纪
中世纪音乐 中世纪:15、16世纪一些崇拜古希腊、罗马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认为他们正处在古典文化“复兴”的时期,因而将古罗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复兴这中间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称为“中间的世纪”,17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凯列尔在《通史》中第一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音乐史研究一般倾向把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看成西方音乐的中世纪时期。 七艺:语言艺术的“三艺”:语法、修辞、逻辑。数学艺术的“四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的音乐观念:音乐不是供人欣赏聆听的对象,不是用来享受或娱乐,它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 加洛林文艺复兴:公元-年,加洛林王朝提倡学术,鼓励教育,带来文化复苏的迹象。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约8、9世纪,无伴奏、无固定节拍的单声部素歌,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由于其宗教的性质,因此旋律音调一般比较平缓,内容取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歌唱方式主要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歌唱。它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派人收集整理罗马各地圣咏,选编成两本圣咏集,统一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仪式和圣咏,并建立了罗马教会歌唱学校。法兰克国王丕平和查理大帝都废除地方圣咏,全盘接受罗马圣咏,在很大程度上推广了格里高利圣咏。后来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丰富了教会音乐,通过附加段、继叙咏、宗教剧,教会音乐开始从封闭状态伸向外部世界,越来越艺术化并具有审美价值,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础。 附加段:附加段兴起于9-10世纪,11世纪达到兴盛,12世纪逐渐衰落。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德扩展,常用于日课中的交替圣歌和应答圣歌部分以及弥撒礼仪中的讲台经、奉献经、圣餐经和除信经外的常规弥撒部分。附加段有引入式的,即在原圣咏前附加新的段落,也有中间插入式的,在圣咏中间插入新的内容,附加和插入的目的在于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引申。附加的手段有附加新的歌词,附加新的旋律材料,也可以二者同时附加。附加段现象集中产生在北方地区,圣加尔修道院是创作附加段的重要中心,院内修士图奥蒂洛以创作附加段而闻名。 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修士诺特克是继叙咏的重要创造者。继叙咏是圣咏中哈利路亚的扩展段落,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从手法上继叙咏可以认为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继叙咏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变化是歌词结构的规整化,各段歌词的长度逐渐变得相同。在中世纪后期,随着继叙咏数量不断增多,影响增大,脱离了特定的礼拜形式,与同时期其它一些半圣半俗的音乐或世俗音乐相互影响和渗透,慢慢显示出对礼拜音乐权威的危害,16世纪特兰托宗教会议下令取缔圣咏中使用附加方式,除少数几首被保留外大部分继叙咏被禁止用于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 平行奥尔加农:它是奥尔加农的最初阶段,它的上方主声部是圣咏旋律,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两个声部的一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就是平行奥尔加农。除了这种严格的平行奥尔加农外,还有一种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这种奥尔加农也是一圣咏为基础,但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约公元9世纪末一篇佚名的论著《音乐手册》对这种复调形式有过描述,并提到平行奥尔加农的两个声部各自可以分成八度重叠而成为四声部,这是二声部奥尔加农的复合形式,规多在它的著述《辨及微茫》专用一章讨论了复调。 华丽奥尔加农:产生于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在11世纪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也就是华丽奥尔加农。在华丽奥尔加农中,复调得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在法国利摩日的圣马夏尔修道院和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孔波斯泰拉修道院的手稿中都能见到这种复调。 有量奥尔加农:11、12世纪左右,音乐中发展出来一套节奏模式,这些节奏模式的节奏类型与诗歌韵律音步的节奏特征一致,有长和短两种类型,有这两种基本类型可以变化出六种节奏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选用的某一节奏模式通常需要至少重复一次,构成更大的组合节奏型,而运用这些节奏模式的奥尔加农就是有量奥尔加农。 第斯康特:它是奥尔加农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风格迥然相异、被称为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12世纪以后,随着华丽奥尔加农的发展,低声部的素歌主声部被无限拖长,原有圣咏歌词的韵律感就不复存在,这导致了把节奏模式运用在华丽奥尔加农的两个声部中,低声部的定旋律带有节奏模式,高声部与定旋律声部形成一音对一音的风格,两个声部旋律主要是反向进行,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12-13世纪时,两个声部以相似的有量节奏进行的复调形式称为第斯康特。 克劳苏拉:最初克劳苏拉是宗教诗篇结束之前的多声部的结尾或收束,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克劳苏拉作为独立的结构出现在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复调音乐中,它在风格上和写作上属于第斯康特样式,各个声部都被纳入节奏模式,有较清楚的节拍节奏特征。克劳苏拉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替换礼拜仪式中的其他段落,因此它们被单独创作,并且被集中保存以便可选择地进行替换,也称之为“替换克劳苏拉”,它是经文歌的直接起源。 经文歌:在二声部的克劳苏拉上方声部加上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开始还是拉丁文的,与宗教有关,往往是解释圣咏旋律声部歌词的意义,后来一些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歌词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这就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由于加入方言歌词,经文歌的内容渐渐世俗化,与宗教礼仪非常不协调,这些经文歌从礼拜活动中分离出去,在世俗社会流传开来。早期经文歌大多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形势很不固定,在经文歌中,无论音乐还是歌词中心都在上声部,低声部旋律声部只是起到基础作用,在非礼拜活动中歌唱时,拉丁文的歌词失去意义,低音常常改用乐器演奏。13世纪下半叶又发展出了弗朗科经文歌和彼特罗经文歌。 弥撒:产生于6世纪左右,又叫“圣餐仪式”,罗马教会最重要的礼拜仪式,用于星期日及特定宗教节日,以纪念“最后的晚餐”。弥撒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常规弥撒: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波埃修斯:中世纪最权威的音乐理论家,著有《音乐的体制》一书,他把音乐分成宇宙音乐,人的音乐和乐器的音乐三类,认为最好的音乐是宇宙音乐,这是一种“天乐”,它包含着数字和秩序,体现出最高的宇宙的和谐。人的音乐产生于人的灵魂深处,它既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和谐,也包括歌唱的和谐。乐器的音乐是处在最低等级的,。 中世纪记谱法:简明记谱法(用希腊字母代表音高),字母记谱法(年,法国修道院),纽姆记谱法(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被广泛使用),四线谱(规多) 规多: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其音乐理论著作《辨及微茫》中,肯定了用横线来标明音高的优越性,并扩展了这一原则,建议用三或四线组成的线谱来记谱。他还发明了“规多手”的帮助记忆方法,作为学唱的辅助手段。 八个教会调式:四个正调式: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四个副调式:(前面都加上“副”) 宗教剧:包括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奇迹剧表演基督教重要圣人的事迹,神秘剧涉及圣经故事中耶稣的诞生、复活、末日审判等传说,道德剧主要以说教和道德故事为基础。宗教剧的作用是能比较通俗地传播和普及宗教知识。后来,宗教剧开始世俗化,地方语逐渐取代拉丁语,表演过程加入过多对白,戏剧的表演者也常常有民间艺人担任,宗教剧的过渡扩张导致有损教会权威,年,被教皇明令禁止神父在公开场合演戏。 希德嘉:中世纪女性作曲家,年生,创作了至少72首歌曲,她的《美德的戏剧》是现存最早的道德剧,描绘了魔鬼于16种美德之间为占有一个灵魂而进行的斗争,具有丰富的想象性和戏剧性。 圣母院乐派:随着年,新的圣母院大教堂奠基,巴黎成为12、13世纪欧洲最具活力的学术中心。此时,复调音乐的中心也从法国南部转向北部的巴黎,巴黎圣母院成为晚期中世纪最具创造性的中心,也产生了圣母院乐派。重要贡献: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进行了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广泛和更加丰富的运用。主要的两种风格特征: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第斯康特。圣母院复调常常把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混合使用,即在华丽奥尔加农之后接上第斯康特,形成了两种音乐风格的对比。圣母院乐派中最重要人物是莱奥南和佩罗坦。 莱奥南:诗人和作曲家,擅长写华丽奥尔加农,这种复调体裁在他手里被发展到顶峰,他著有《奥尔加农大全》,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 佩罗坦:擅长写第斯康特,在发展有节奏的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具有贡献,创造了一批三个乃至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导致了和声关系的复杂化。他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进行润色和修订。 孔杜克图斯:流行于12、13世纪,是拉丁歌曲的一种。它既可以是复调,也可以是单声形态,一般为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它不再依赖圣咏,而是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采用拉丁歌词,它的歌词属于比较规整的格律诗体,是押韵的,出现有规律的节奏重音变化,由于它不是正式的礼拜音乐,内容一般限于严肃诗歌,可能具有宗教性质,也可能涉及政治、道德、历史等世俗事物,音乐表现出有规律反复的分节歌曲形式。到了13世纪下半叶被经文歌取代。 戈利亚德歌曲:现存最古老的在中世纪流行的一种拉丁歌曲,是12世纪以来云游诗人创作的诗歌。保存最著名的手稿《卡尔米拉·布拉纳》 云游诗人(游荡诗人):当时在法国、英国和德国,主要是由一群不规矩的学生,或想逃避枯燥的修道院生活,到处游荡的云游僧侣构成。 流浪艺人(杂耍艺人):是靠献艺供人娱乐而谋生的职业乐师。在法国被称为“戎格勒”,德国“高克勒”,英国“贾格勒”和“格里曼”。 英雄业绩歌:最早的方言歌曲之一,是史诗性的长篇叙事诗,歌颂忠诚、勇敢的骑士英雄。常由流浪艺人演唱。以民间说唱形式诵唱,音乐简单缺乏变化,以口传形式而没有得到保留。流传下来最著名英雄业绩歌是产生于11、12世纪的大型史诗《罗兰之歌》 法国游吟诗人: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甚至一些帝王,在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特罗巴多,他们以奥克语或普罗旺斯语写作,在北部的称为特罗维尔,以奥依语(古法语)写作。他们的歌曲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弹唱。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细腻精美,节奏处理较为复杂自由。北方歌曲受到南方游吟诗人歌曲的影响,但比南方歌曲朴实和直率,与民间歌曲接近,旋律段落轮廓比较分明和规整,北方歌曲喜加上叠歌。优秀游吟诗人有贝纳特,代表作《我看见云雀扑打着翅膀》。 宫廷之恋:这是游吟诗人歌曲题材中爱情题材的一种,它的感情表达受宗教文学追求幻境表现手法的影响,常常把宗教般的纯真和圣洁感情与凡俗的人间男女之爱混合在一起,诗人在苦恋着可望而不可及的异性偶像过程中实现自身典雅品性的完善。 爱情题材的歌曲还有:康佐、晨歌、田园歌 涉及政治的歌曲有:歌曲、悲歌、辩论歌 叙事体方言诗歌有:传奇、叙事歌曲、莱歌 恋诗歌手:是在德国歌唱被称为“恋歌”的方言抒情歌曲的歌手。特色歌曲形式“巴体歌曲”。 意大利方言歌曲:13世纪流行的舞蹈歌曲“巴拉塔”,内容涉及宗教题材的歌曲“劳达赞歌”。 西班牙方言歌曲:坎蒂加,分为爱情歌曲的坎蒂加和宗教歌曲的坎蒂加。 中世纪器乐:拨弦乐器有竖琴、琉特琴、索尔特里琴,拉弦乐器有维埃尔,键盘类是管风琴,中世纪器乐大多即兴演奏,基本没有乐谱流传下来,现在所知比较著名的中世纪器乐是“埃斯坦比耶”。 “新艺术”:14世纪初,法国音乐理论、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标志着音乐革新的开端,新艺术音乐盛行于14世纪上半叶法国,一般以“新艺术”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人物有维特里和穆里斯(著有《新音乐艺术》)。与新艺术有关的最早乐谱是《福维尔传奇》。 等节奏经文歌:14至15世纪中叶,作曲家用等节奏型创作经文歌,利用音高型和节奏型两个要素的反复,即“克勒”和“塔里”的周期反复,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形成等节奏经文歌。 分解旋律:13-14世纪与经文歌关系密切的音乐形式,盛行于14世纪,特点是把旋律线截断为个别音或一组音,将它们分别使用在各个声部,演唱效果像打嗝一样。叙述分解旋律规则最完整的论述是理论家格罗凯奥的论文集《论音乐》。 马肖:他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在诗歌和音乐创作情况的资料保存得十分完备,在西方音乐史上他是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涉及到14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有经文歌、弥撒、分解旋律以及大量世俗歌曲,他总结了法国晚期中世纪音乐的一系列成果,称为一个时代的音乐家典范。马肖对弥撒曲的贡献是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构思。他只写过一部弥撒曲《圣母弥撒》。唯一一首分解旋律时《大卫分解旋律》。 14世纪意大利音乐:注重旋律的流畅和歌唱技术,内容上更多于城市市民的现实生活有关,重要体裁有猎歌、牧歌和巴拉塔。音乐家有兰迪尼,出现“兰迪尼终止”这种独特风格的变化处理。14世纪意大利音乐文献是《斯夸恰卢皮抄本》。 才思教育祝您考研顺利! 如果小伙伴有什么需要解答的考研问题都可以给咱的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ls/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最全书单,你都看过吗
- 下一篇文章: 走进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