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蒙古

(蒙古高原地形图)

一、起源

蒙古族的祖先名叫室韦,室韦译成汉语就是森林。这是一个发源于额尔古纳河边丛林中相当古老的渔猎民族,是森林和大河伴随了他们的整个童年。

(室韦)

公元7世纪,室韦的一个分支--蒙兀室韦在铁木真的始祖孛儿帖赤那(蒙古传说中的苍狼)率领下,离开额尔古纳河西迁到今蒙古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源头--不儿罕山(肯特山)放牧。

由幽静森林来到广阔草原的蒙兀室韦卷入了战争的漩涡,被迫接受一个又一个草原帝国的号令,先后成为突厥、回纥、黠戛斯、契丹的臣属,被主人起名“蒙古”(突厥语意为“天”,蒙古语意为“永恒之火”。“蒙古”一词的蒙文字义众说纷纭,黎东方的《细说元朝》解释为“永恒的河”,彭大任的《黑鞑事略》解释为“银”,萧特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为“勇士”)。慢慢地,蒙古部在公元10世纪衍生出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显赫的氏族,而他们的身边也是部落林立,有今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南部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的塔塔尔部;呼伦池东南、贝尔湖至哈拉哈河一带的弘吉剌部;靠近长城的汪古部;色楞格河下游、贝加尔湖以南的三姓篾儿乞部;叶尼塞河上游的斡亦剌惕部;处于杭爱山和肯特山之间的克烈部;向西靠近阿尔泰山的乃蛮部。

(唐时期的室韦)

一个世纪后,因不堪辽国的重压,各部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反辽联盟”,公开与昔日的主人对峙,以至于塔塔尔(别称“鞑靼”)一度成为草原各部的统称。

到了公元12世纪,草原上的塔塔尔联盟已经瓦解。蒙古部在铁木真的曾祖父合不勒的统领下异军突起,使用了“可汗”的称号,而且将所有蒙古人统一在了麾下。蒙古的自立令金大动肝火,金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主动挑起了塔塔尔部与蒙古部的长期战争。合不勒汗死后,弟弟俺巴孩前赴后继,不幸被塔塔尔人捕获,献给了金国,最终被金国钉在木驴上缓慢而痛苦地死去。之后,合不勒的三子忽图剌为替俺巴孩复仇,对塔塔尔人发起了一系列疯狂的进攻,他屡败屡战,直至战死疆场。

(12世纪的室韦)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秋,一位男孩降生在白莲花般美丽的穹庐下。听到这一喜讯,男孩的父亲--蒙古孛儿只斤部乞颜氏族首领也速该匆匆赶回大帐。“给孩子取名‘铁木真’(意为精钢)吧!”因为这位父亲刚刚在战争中俘获了一个名叫铁木真兀格的塔塔尔酋长。

从此,这个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被《华盛顿邮报》评为公元第二个千年头号风云人物的蒙古人向我们走来。

二、独步天下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渐渐成熟的铁木真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和自己的联盟,也有了一批生死相依的铁杆盟友。然而人生对他的考验并未结束,他最信任的安答(结义兄弟)--札木合背叛了他,从背后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差点儿命丧黄泉,许多部下被用大锅活烹。“盟友背叛”给他上了人生最残酷的一课。

没有经历过炼狱般的磨炼,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于是,他变得铁一般硬,钢一样强,开始成为一只凌空翱翔的雄鹰,在搏击长天的同时播撒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开始成为一匹信步草原的头狼,将正直、英武、狡猾和无情不可思议地集于一身。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见招拆招,遇难呈祥,抢回妻子,杀死叛徒。到南宋开禧二年(),强大的克烈部、泰赤乌氏族、塔塔尔部、汪古部、吉利吉思被逐一征服,铁木真已经成为蒙古草原实际的主人。他已经不缺权力和兵马,缺的只是公众的认可。

于是,蒙古大忽邻台(部落议事大会)在神圣的不儿罕山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大蒙古国,推举铁木真为大可汗,尊称“成吉思汗”。

他建立了一支多达万人、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备武装,由他最信任的蒙古“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担任护卫长。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成为他蒙古狂飙的四翼。

后来,这位后人认为只知马上征战、不懂下马治国的蒙古英雄借助畏兀儿俘虏,创制了畏兀儿蒙古文和法典《大札撒》。从此,蒙古以另类的方式走上世界舞台。

公元13世纪的欧亚出现了强权真空。中原已经分裂为三个小国:金国、南宋和西夏。西面是松散的喀喇汗国,再向西是外强中干的花剌子模,然后就是走下坡路的阿拔斯王朝。

(13世纪初的金、南宋)

从金章宗泰和五年()开始,成吉思汗先是迫使西夏献上了公主,然后击败了金国,攻占了朝鲜并将喀喇汗国踏在脚下。元太祖十四年(),

他派出一支20万人的骑兵军团,无情地横扫了高傲而无理的花剌子模,40万花剌子模军队不堪一击。富饶且古老的布哈拉、撒马尔罕、巴尔赫惨遭屠城。只有熟练的工匠幸免于难,被送往东方的蒙古充当劳役。

蒙古人关于“天下”的概念,远远超过了汉唐以及任何其他中国政权所能梦想到的范围。成吉思汗没有满足在中亚和印度取得的惊人胜利,转而“西北望,射天狼”,大举进军高加索。在那里,蒙古人做了欧洲骑兵的老师,首先击败了格鲁吉亚人,随后于元太祖十八年()打垮了数量占绝对优势的8万俄罗斯军团。除诺夫哥罗德因地处遥远的北方幸免于难外,基辅和其他俄罗斯城市均被夷为平地。用一句俄罗斯史学家略显夸张的话来说,就是“没剩下一个能为死者流泪的人”。据英国地理学家盖洛估算,成吉思汗“使整个人类流掉的鲜血达万加仑之多--如果把这些鲜血泵入新奥尔良的自来水管道中,可以供这个城市使用24小时;如果注入尼亚加拉河道之中,让红色的瀑布落下则需要15秒”。

为永久占领被征服的土地,成吉思汗将它们分封给了诸子:今咸海、里海以北属于长子术赤,畏兀儿与河中之间的西辽故地属于次子察合台,今新疆额敏以北的乃蛮故地属于三子窝阔台。他们与先前分封的成吉思汗诸弟合撒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等“东道诸王”相对,被称为“西道诸王”。

元太祖二十二年()7月,在进攻的金国的作战中,成吉思汗病逝。

战争的发展进程与成吉思汗的设计惊人一致。后人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金、夏被顺利消灭。同样遵照遗嘱,他的遗体被送回蒙古故土,埋葬在不儿罕山的起辇谷。陵墓向北深埋,以万马踏平。据说为了确保陵墓的位置不被发现,护送遗体到现场的人全部被杀。

成吉思汗死后,汗位空缺两年,最终迟到的大忽邻台于元太宗窝阔台元年()秋天召开。尽管有人主张根据旧制立在蒙古本土监国的幼子拖雷为大汗,但此时术赤已死,察合台又全力支持窝阔台,拖雷孤掌难鸣,窝阔台终于如愿以偿。

按照父亲生前的规划,他与南宋联合发动了灭金战争,最终于元太宗六年()攻克了金国的最后一座城池蔡州(今河南汝南),迫使金哀宗自缢身死。与此同时,蒙古军队侵入高丽并迫使他们投降,72名达鲁花赤被派往高丽担任监督。

窝阔台最引以为豪的战功还在于对欧洲的西征。元太宗八年(),他以术赤的次子拔都为统帅,以战功卓著的速不台为主将,征调包括拔都之弟斡尔达、别儿哥、昔班,自己的儿子贵由、合丹,自己的孙子海都,察合台之子拜答儿,察合台之孙不里,拖雷之子蒙哥等各宗室子弟参加的15万大军,开始了至今令俄国人刻骨铭心、耿耿于怀的世纪征伐。

不久,保加尔人的卡马突厥国被扫平,俄罗斯草原上的钦察人或投降或远遁,阿兰人的蔑怯思城被攻占,罗斯公国的几个城市被踏平、洗劫和摧毁。远方的李烈儿(波兰)和匈牙利也受到疯狂而残酷的蹂躏。如果不是窝阔台于元太宗十三年()12月11日去世,蒙古人都回到故乡奔丧并争夺继承权,欧洲人的灾难还不知延续到何时。

当然,作为国君,笑容可掬的窝阔台也不乏严酷与刻毒。四弟拖雷手中握有蒙古军队百分之八十的兵权以及他在灭金战争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使窝阔台终于下狠心将其毒死。这样一来,不仅消除了汗位不稳的隐患,而且能保证自己的儿子顺利继位。

窝阔台的人生哲学是人世一半为享乐,一半为英名。灭金以后,他不再挂帅亲征,天天沉溺酒色,最终死于酒后中风。

听到父亲暴毙的噩耗,长子贵由急忙从遥远的欧洲率直属部队回师蒙古。轰轰烈烈的西征被迫中止,拔都将部队撤回到了伏尔加河东岸,而速不台、蒙哥则一路赶回蒙古参与汗位争夺。

元定宗贵由三年()初,贵由以巡视世袭领地为借口率大军西进,此行的目标是拔都。但贵由行至距别失八里还有一天路程的横相乙儿(今新疆青河东南)突然死去,蒙古皇族之间的一场内战从而不可避免。最终元宪宗蒙哥元年(),拖雷的长子蒙哥被推举为大汗。帝国的统治权从窝阔台家族转至拖雷家族。

窝阔台去世后征服战争几乎停止了。如今,蒙哥又给它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他于元宪宗二年()派五弟旭烈兀和先锋怯的不花发动了对今伊朗、巴格达和叙利亚的西征,许多国家望风出降。拒不投降的阿拔斯王朝所在地报达(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被屠城,昔日美丽而雄伟的巴格达变得惨不忍睹。同时,蒙哥派四弟忽必烈与大将兀良哈台于元宪宗七年()末攻入南诏都城大理和安南都城河内,迫使两国承认了蒙古的宗主权。

随后,蒙哥发动了对宋朝的三面夹击。他令兀良哈台从云南出发进攻桂林和长沙,令忽必烈从河北南下围攻长江中游的鄂州(今湖北武昌),自己则亲率主力从陕西逼近四川。

此后长达半年,蒙军连续强攻钓鱼城,使这里成为血腥的“绞肉机”,其情景恰似春秋末年鲁班和墨子的那场赌博式的攻守演习。元宪宗九年(),身先士卒的蒙哥被宋军的抛石机击中。

这一偶然的事件永远地、彻底地改写了历史。蒙哥意外阵亡,进军四川的蒙军只得护送蒙哥的灵柩北还,正在围攻鄂州的东路军指挥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连忙撤军北去,一路凯歌的兀良哈台也在忽必烈的接应下从长沙北返。蒙古灭宋战争戛然而止,此后南宋得以苟延残喘二十年之久。

后果远不止此。已经横扫了西亚,正在巴勒斯坦与埃及作战的蒙军大帅旭烈兀立刻东归,留下部将怯的不花和名士兵在那里作战,最终被埃及人击溃。以后,蒙军再也没有打进非洲。

三、统一中国

经过一番争权,忽必烈打败了六弟阿里不哥,早在元世祖中统元年(),踌躇满志的忽必烈就第一次踏进了“北京”这座梦一样的城市。之后,他批准了水利工程学家郭守敬提出的放弃金朝燕京莲花池水系,引高梁河水系进入积水潭(北海)的设想,在被自己放火烧毁的燕京东北积水潭东岸,花十年时间建设了一座方圆60里的新都(后改称“大都”)。这一非凡的举动,一方面避开了叛乱诸王的威胁,另一方面显露了志在灭宋、一统天下的雄心。至元八年(),忽必烈宣布改“大蒙古”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一个新朝雄主登上了历史舞台。

至元四年(),忽必烈发动了全面侵宋的战争。曾经让蒙哥汗折戟沉沙的钓鱼城在南宋帝赵昺祥兴二年()正月落入元军手中。二月,走投无路的陆秀夫决心以身殉国,他先逼着妻子跳海自杀,然后将9岁的赵昺用匹练和自己束在一起,把黄金玉玺坠在腰间,在崖山从容跳入大海。立国三百二十年之久的大宋终于悲壮地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中。

就这样,全国统一在了蒙古人手下,历史成全了忽必烈。

忽必烈结束了数百年来辽、宋、夏、金、吐蕃、大理长期并存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庞大帝国,使中国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如果说成吉思汗使中华民族声威远播,那么元世祖忽必烈则使中国疆土固定。

四、退回大漠

在忽必烈将首都从马蹄声碎的哈剌和林迁到临近长城的开平,继而迁到树绿山青的北京宫殿中之后,草原雄鹰渐渐变成了宫中阔少。除了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尚算贤明外,其余的大汗皆软弱无能,宫廷内还不断传出自相残杀的消息。从忽必烈去世的至元三十一年()到最后一个即位的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统元年(),三十九年中先后有9位皇帝即位,其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足两月。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在位时间最长,但他滥行赏赐,挥霍无度,在黄河连年泛滥的情况下,仍支持权臣脱脱进行“变钞”和“开河”,引发了由治河民工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在这次英杰迭出的起义浪潮中,乞丐、和尚出身的汉人朱元璋统一了各支起义武装,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初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建立了大明,在北伐檄文中发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号召。同年夏天,明将徐达率领的明朝北伐军攻陷通州,进逼大都。惊恐万状的妥懽帖睦尔不顾群臣的再三劝阻,在一个星光满天的夜晚带上后妃和太子,打开建德门,经居庸关逃向上都(今内蒙古多伦)。

从此,蒙古人又“自由”了。“自由”后的蒙古人在熟悉的老家建立了所谓的北元。至此,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宣告结束,蒙古势力退回到长城之外。

(退回大漠之后的瓦剌与鞑靼)

不仅是中国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衰亡了,蒙古人在俄罗斯建立的钦察汗国、在中亚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在伊朗建立的伊儿汗国也都渐渐落伍了。

五、北京保卫战

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在呼伦贝尔将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彻底击败,名义上的北元从此消失。

二十年后,混乱的蒙古草原形成了两大势力,东部蒙古称“鞑靼”,西部蒙古称“瓦剌”(即卫拉特)。在磕磕碰碰中,瓦剌部异军突起,瓦剌太师也先(大汗脱脱不花只是傀儡)统一了蒙古。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也先以没娶到明朝公主为由,挥刀出鞘,兵分四路越过长城,明蒙之战全面爆发。在太监王振的教唆下,年轻的英宗亲帅30万(几乎囊括了明朝精锐的)大军出战瓦剌,最终,数十万明军全军覆没,随行的文臣武将纷纷在地狱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就是所谓的“土木之变”。

戏剧性地吃掉了数十万明军的也先挟持英宗经紫荆关兵临北京城下,试图以英宗为人质盾牌,迫使明朝就范。

大明王朝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而当时能力挽狂澜的人,只有于谦。

伟大的北京保卫战拉开了帷幕。

首先,于谦组织了22万兵力会聚北京。然后,他断然否决了将军们坚壁清野的建议,令大军全部开出九门列队迎敌。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位从未指挥过战争的文雅书生发出了三道军令:一是“锦衣卫巡查城内,一旦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二是“全体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三是“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人入城者,立斩!”典型的破釜沉舟,真正的鱼死网破!对于这些肩负着保家卫国重任的明军将士来说,那些远路赶来的盗窃者首先在气势上输了三分。加上明军有装备着世界上最先进火枪的神机营助阵,结果蒙古骑兵军团一败涂地,也先无奈地撤回草原。

回到草原后,也先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后来独断到连阿剌知院和特穆尔丞相也不放在眼中,而恰恰就是这两位重臣将他刺杀。内乱导致瓦剌迅速地衰落下去。此消彼长,鞑靼一跃而成为草原霸主。公元15世纪末,达延汗统一了蒙古,自称“大元大可汗”,把互不统属的大小领地调整合并为10个万户,左翼察哈尔、乌梁海、喀尔喀3万户,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3万户,西部瓦剌4万户,蒙古又进入了难得的稳定发展时期。

不争气的是,达延汗一死,蒙古各万户割据为王,草原重新陷入了混乱的轮回。

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叫俺答,达延汗的孙子,原是右翼土默特万户。公元16世纪中叶,英武的俺答结束了草原上天长日久的割据状态。为了保持草原的长治久安,俺答汗将喇嘛教引入了蒙古地区。

明末,蒙古重新分裂为漠南察哈尔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卫拉特蒙古三部分。看来劝人向善的佛教也未能阻止草原上的血腥屠杀,蒙古人的悲剧仍然在厌倦了战争的人们中延续。

(明朝后期的蒙古形势)

六、准葛尔部

明末,瓦剌改名“卫拉特”(林中百姓之意),并分裂为四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杜尔伯特部、伊犁河一带的准噶尔部、塔尔巴哈台地区(塔城)的土尔扈特部、乌鲁木齐附近的和硕特部。

不久,准噶尔部异军突起,迫使和硕特部进入青藏高原,逼迫土尔扈特部辗转西迁。也就是说,准噶尔部在清初完全控制了天山以北的广阔区域,与占据天山以南的叶尔羌汗国一起形成了“南回北准”的格局。他们所在的盆地从此被称为“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与叶尔羌汗国)

之后,准噶尔汗噶尔丹抓住叶尔羌汗国和卓家族发生内乱的时机,应邀出兵越过天山,攻占了叶尔羌汗国,扶植阿帕克和卓为傀儡汗。随后,又趁喀尔喀蒙古三部内乱,大举入侵漠北,喀尔喀蒙古被迫退向漠南,并在无奈之下向清朝求援。

噶尔丹在前边逃,清军在后边追,噶尔丹于康熙三十六年()绝望地自杀。此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和他的儿子策零相继成为准噶尔可汗。尽管血的教训历历在目,但他们的血管里同样流着不屈的热血,他们仍在不甘寂寞地与大清周旋。

乾隆二十年(),清军进占准噶尔王廷伊犁,准噶尔新可汗达瓦齐(策零已死)和流亡了三十年的罗卜藏丹津被俘,由先前投降大清的辉特部酋长阿睦尔撒纳取而代之。

万万想不到,阿睦尔撒纳也敢在一年后宣布独立。对方的反复无常使乾隆大失面子,他从此认定准噶尔人根本无法用仁义感化,只有用屠刀说话。第二年,清朝远征军与外蒙古军队一起发动了对准噶尔的夹攻。恰逢天花流行,准噶尔军队自行瓦解,阿睦尔撒纳在逃到俄国后染上天花病死,尸体在大清的强烈要求下被交回中国。

首领已经死掉,但没有死于天花的准噶尔人仍用游击战进行宁死不屈的抵抗,愤怒的乾隆发出了灭种的命令。于是,坚持游击战的准噶尔散兵游勇遭到满洲兵团的残忍屠杀,中国境内再也没有了准噶尔人,只留下仍保持“准噶尔”名称的盆地和位于中国与哈萨克交界处名为“准噶尔门”(今新疆阿拉山口)的要隘,供后人垂泪凭吊。

七、伏尔加河西岸

公元年1月17日(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清晨,绽开的云层中透出了阳光。可惜的是,上苍和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冰封大地的季节,伏尔加河却未封冻,河西岸的7万土尔扈特人无法按计划踏冰过河。27岁的渥巴锡只能向河西叩首作别,含泪下令东归。

7月20日,策伯克多尔济(渥巴锡堂弟)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畔的察林河与前来接应的清军相遇,历时七个月,长达1万里的征程终于走到了尽头。近17万浩荡的大军仅剩下可怜的6万多人,他们风尘满面,形容枯槁,衣不遮体,鞋靴全无。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热情接待了冒死东归的渥巴锡,拨出20万两白银和大量牛羊、布匹、粮食,将他们安置在绿草无边、静水如碧的伊犁河畔。渥巴锡被封为卓里克图汗,策伯克多尔济被封为布延图亲王,舍愣被封为弼里克图郡王。

大部分土尔扈特人东归祖国,而另一部分土尔扈特人因为大河没有封冻未能一起东归,被沙俄死死困在了伏尔加河西岸。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土尔扈特人组成骑兵团参加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多次打退了克拉斯塔夫白匪军对红色政权的围攻,保卫了十月革命的果实,赢得了布尔什维克的充分信任。公元年,苏联成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州。公元年,又将自治州升格为自治共和国。

苏联解体后,卡尔梅克进一步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八、蒙古独立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外蒙古也在王公和大喇嘛的带领下趁机宣布自治。清宣统三年()12月28日,“大蒙古帝国日光皇帝”哲布尊丹巴匆匆举行了所谓的登基仪式。

整个蒙古族共有近旗,其中外蒙古占旗,一旦外蒙古独立,将拉走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外蒙古自治让几乎所有中国人义愤填膺,民国八年()11月,哲布尊丹巴无条件放弃自治,请求将外蒙古收归中华民国版图。主掌中国政局的段祺瑞派干将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在库伦设立了西北筹边使公署,流浪多年的外蒙古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徐树铮收复外蒙古)

民国九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下台,外蒙古随即进入混乱状态。被苏俄红军赶到外蒙古的恩琴白匪拥戴哲布尊丹巴重登大汗位,向中国驻军发难。中国驻军寡不敌众,被迫撤离库伦,一部分返回内地,一部分移师买卖城。

苏联红军与蒙古人民党武装联合于民国十年()6月攻克了库伦,活捉了恩琴。然后,将驻扎在买卖城的中国军队赶出外蒙古。就这样,一个不满周岁的政党掌握了政权。名义上,博格多格根仍为国王,实际上由政府军事部正副部长苏赫巴托夫和乔巴山掌握实权。

第二年,苏赫巴托夫与斯大林达成协定:苏赫巴托夫同意苏军常驻蒙古,苏联政府承认蒙古人民政府是蒙古唯一合法政府。蒙古于民国十三年()偷偷召开了第一届大人民呼拉尔会议,通过了独立国家宪法,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定库伦为首都并改名“乌兰巴托”(意为红色勇士)。民国二十三年(),苏蒙签订了互助协定,民国二十五年(),苏蒙又协议规定如遭到第三国攻击时彼此互相支持,随后苏联大规模派兵进驻蒙古。民国二十九年(),苏联还授意蒙古与伪满洲国签订了所谓边界协定。为了蒙古独立,苏联机关算尽。

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民国三十四年()2月3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谈。一周之后,瓜分世界的《雅尔塔协定》给了号称“世界第四强”的中国一块麻辣蜜糖:应苏方要求,规定将“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当时苏联认为应维持外蒙古独立的现状,后来美国认为应维持外蒙古属于中国的现状)作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驱逐日军的先决条件。

10月10日至20日,在乔巴山的精心组织下,蒙古举行了全民投票,收到选票张,据说无一人反对独立。根据投票结果,中华民国立法院于民国三十五年()1月5日无奈地承认蒙古独立。2月7日,蒙古与国民政府在重庆以换文方式建立邦交,成为兄弟关系。覆水难收,毛泽东也没有回天之力。

公元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国开始与苏联交涉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谈判,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和东北铁路的管理权。但是当周恩来提出蒙古问题时,遭到了赫鲁晓夫的断然拒绝,中国大陆再次失去了收回蒙古主权的机会。蒙古人借机行动,在苏联的监督下与中国交换地图,划定边界。随后,中蒙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一切都变得名正言顺了,蒙古便把元朝写进了自己的历史,这也使中国正史把元朝作为自己的王朝变得尴尬起来。其实现在全球有多万蒙古族人,其中多万在蒙古,80多万在俄罗斯,多万在中国。

让我们翻开世界地图看看蒙古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领土呈长椭圆形,平均海拔米,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是英伦三岛的11倍;它也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仅有1.5人,全国人口万,只相当于中国东部一个小型的地级市,而且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和北部人口稠密,仅首都就有万人,但与中国相邻的戈壁几乎荒无人烟。

九、历史应该记住乌兰夫

受蒙古独立的传染,内蒙古地区也于民国三十四年()下半年兴起了汹涌澎湃的民族运动。在内蒙古西部,部分蒙古、达斡尔族上层人士于民国三十四年()9月成立了“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派出代表去蒙古寻求合并。蒙古在拒绝的同时建议他们与中共联系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途径。

在内蒙古东部,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员哈丰阿、原伪兴安总省省长博彦满都、苏共党员特木尔巴根为首的蒙古革命者、上层人士和官吏于民国三十四年()8月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发表了《内蒙古人民解放宣言》,发动了内外蒙古合并签名运动。10月,他们组成代表团赴蒙古谈判合并事宜。因为担心蒙古的独立节外生枝,乔巴山断然拒绝了内蒙古的合并请求,他在接见哈丰阿等人时一再强调:“内蒙古问题是中国的内部问题,应该向中国共产党寻求领导和帮助!”

在东、西内蒙古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个影响内蒙古历史的决定,把一位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时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的蒙古人推到了前台,他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蒙旗独立旅政治部代理副主任、蒙古族共产党员乌兰夫(汉名“云泽”、“云时雨”)。

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如生命的乌兰夫以非凡的气度和坚忍的意志,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斡旋。他以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说服了一度顽固不化的贵族们,以蒙奸博英达赉为首的内蒙古共和国(西蒙古)临时政府得以顺利改组。与此同时,乌兰夫积极引导东内蒙古共同走民族区域自治之路,嘴皮磨破,费尽周折。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4月23日至5月1日,名内蒙古人民代表齐聚时称“王爷庙”的塞外红城乌兰浩特,参加了决定内蒙古命运的人民代表会议,与会代表一致拥护在内蒙古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东、西内蒙古终于站到一起。会议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宣告成立。

公元年起,乌兰夫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公元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后来,中央逐步撤销了察哈尔、绥远、热河省,先后将隶属于热河、辽宁、察哈尔、宁夏、甘肃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阿拉善、额济纳等旗县划入内蒙古,于公元年实现了蒙绥合并。

赞赏

长按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ls/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