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系列讲座日程

10月29日上午9:30-12:30

玛雅世界:对材料的探索和对物质性的把握

对谈嘉宾: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回应题目:仰韶文化彩陶的鱼鸟化生主题

10月30日上午9:30-12:30

玛雅艺术:艺术如何变化,如何保持不变

对谈嘉宾:王海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

回应题目:艺术沿革随想十三条

10月31日上午9:30-12:30

现代语境下的玛雅艺术

对谈嘉宾:徐坚(上海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回应题目:同群还是异类:美国博物馆中的中国

学术主持:巫鸿(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

主持人:

郭伟其(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令仪(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负责人)

主讲人

01

玛丽·米勒

现任美国盖蒂研究中心主任。她于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身为古代美洲艺术的专家,米勒博士既是学者又是策展人,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构领导者。

在其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米勒博士不仅撰写了众多学术文章,还撰写并合著了许多知名著作,其中包括《博南帕克壁画》()、《中美地区艺术》(,现已再版至第六版)、《古代墨西哥和玛雅人的符号与神祇》[,与卡尔·陶布(KarlTaube)合著]、《玛雅艺术与建筑》[,现有新版本与梅根·奥尼尔(MeganO’Neil)合著]。在对耶鲁大学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馆藏的,由当地人(被殖民的阿兹特克原住民)绘制的稀有地图做了深入研究之后,米勒与芭芭拉·芒迪(BarbaraMundy)一起编写了《墨西哥城的地图绘制》()一书。次年,她又与克劳迪娅·布里滕娜姆(ClaudiaBrittenham)合著出版了《玛雅晚期宫廷景观:对博南帕克壁画的思考》()。

米勒博士有着丰富而优秀的策展经历,她与琳达·谢尔(LindaSchele)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金贝尔美术馆共同策划的“诸王的血脉”(),便是一场堪称里程碑式的展览。她还主持策划了发生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古代玛雅的宫廷艺术”()展览。

作为一位高等教育领域以及人文学科的引领者,米勒博士屡获殊荣。在加入盖蒂研究中心之前,米勒博士长期任教于耶鲁大学,同时担任若干管理职务。-年间,米勒博士成为了耶鲁学院的首位女性院长。她在耶鲁任职期间,还兼任了艺术史系主任、拉丁美洲研究委员会会长、考古学研究项目研究生顾问、女性教员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年间,米勒博士担任耶鲁大学西校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作为盖蒂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她致力于开展前西班牙时期艺术所有权历史(Pre-HispanicArtProvenance)研究,推动践行“多元、公正、友好和包容”(DEAI)的机构使命,努力创造多种多样的机会,鼓励学界与社区参与到机构的活动与发展中来。

米勒博士有关古代墨西哥和玛雅人的著作曾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其中包括:年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项,年古根海姆奖。年,米勒博士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此外,她还数次应邀在各类国际知名讲座上发表演讲,这些著名讲座包括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第59届梅隆讲座,年剑桥大学斯莱德讲座,年哈佛大学塔蒂亚娜·普罗斯库里亚科夫奖讲座(TatianaProskouriakoffAwardLecture)。年,耶鲁大学将授予她研究生院校友最高荣誉——威尔伯十字勋章。

???

第一讲

玛雅世界:对材料的探索和对物质性的把握

主讲人:玛丽·米勒(美国盖蒂研究中心主任)

对谈嘉宾: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主持:巫鸿(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

主持人:

郭伟其(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令仪(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负责人)

时间:10月29日上午9:30-12:30

Zoom会议号:

密码:

讲座摘要

美洲居民是早在史前时期从亚洲迁徙而来的。因此,无论是移居到美洲的还是留守在亚洲的人们对此都没有保留确切的记忆。不管是在尤卡坦还是在西伯利亚,只有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牙齿化石才记录了某种意义上的时间线。除了狗以外,美洲移民几乎没有从旧大陆带来任何东西——他们既没有带来小麦、稻谷等农作物的种子,也没有带来制造轮子的技术。在美洲,移民大量猎杀大型动物致其灭绝。此外,他们还驯化土豆和玉米这些当地天然的谷物作为粮食作物,并驯养诸如豚鼠、火鸡、狗等小型动物作为肉食来源。早在年前,早期文明的要素就已崭露头角;然而直到年前,如村落规模的定居聚落,才在古代墨西哥和中美洲北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美地区(Mesoamerica)普遍出现。说着不同语言的古代中美地区人民开始利用他们所能获得的材料,制作出具有持久意象和力量的作品。这一点在古代玛雅文化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在第一讲中,玛雅世界的物质性、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将被置于一种永久性记录的生成过程中进行考察。这种记录充斥着多层深远意涵,且富有延续至今的美学力量。金字塔的概念、纪念碑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公共展示的实践行为三者,会同一些小型的、手持的、私人的物品的制作和使用并行成为研究对象。特定材料的稀缺性、加工的难度,以及物质背后的价值系统将是这些讨论探寻的核心。

回应主题:仰韶文化彩陶的鱼鸟化生主题

张光直提出“玛雅-中国连续体”的概念,主要是基于两个文明的萨满式宗教传统。他对仰韶文化(距今-年)彩陶图像的萨满内涵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新的分析表明,仰韶文化半坡时期(距今-年),鱼成为彩陶的主题,并出现人面鱼纹,可能与冥界重生的观念有关。半坡时期的晚段,鱼体内开始出现鸟纹和卵纹,表现同为卵生的鸟在鱼体内的孕育和诞生。随后的庙底沟时期(距今-年),鱼鸟主题得到充分发展,被以复杂类型、简单类型、简化类型和图案化等方式充分表现。在玛雅文明中,玉米神重生过程中经历了类似的转生。对仰韶文化彩陶的新解读为“玛雅-中国连续体”提供了新的证据。

对谈嘉宾

01

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国外考古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前时代的社会复杂化发展及早期国家形成,中华文明起源。主持多项重要田野考古发掘项目和国家社会基金研究项目。目前是中国在中美地区的第一个考古项目玛雅文明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发掘项目主持人。与本次讲座相关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论文《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科潘8N-11号贵族院落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像》。

???

第二讲

玛雅艺术:艺术如何变化,如何保持不变

主讲人:玛丽·米勒(美国盖蒂研究中心主任)

对谈嘉宾:王海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

学术主持:巫鸿(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

主持人:

郭伟其(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令仪(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负责人)

时间:10月30日上午9:30-12:30

Zoom会议号:

密码:

讲座摘要

玛雅艺术的历史通常被看作是创造的历史。但究竟是什么推动了变化,又是什么导向了停滞?在带有诸多局限的现代知识范畴内,我们如何看待并理解玛雅人在能够驾驭各种物质的情境下创造出的变化与停滞,并如何评估这两者所处的政治与朝代背景?我们可以借鉴对其他传统的考察,来了解变化产生的始终吗?以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变革为反思起点,这一讲将专注于一种有关创造的别样叙事,关切艺术发展中停滞、延续和重复背后的推动力。

第一个考察对象是危地马拉的帝卡尔遗址(Tikal),特别是公元至年间每二十年修建一次的双金字塔群(TwinPyramidGroups)。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组建筑群愈加趋于规范化和程式化。包含在其高度几何化的建筑设计中的雕塑也是如此——无论是图文兼备的具象石刻,还是毫无雕刻的光秃石柱均显现了这一态势。事实上,帝卡尔的建筑与美学表达是所有玛雅城市中最具一致性的。它是如此地高度统一,乃至于在一个其他城市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常常被视为一个异类。然而,双金字塔群呈现的这种严格的自我复制的特点,不仅没有引来众多兴趣与好奇,反而鲜有学术思考涉足其中。这一讲将致力论证,“复制”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研究对象。

为此,另一个探究方向是模制陶俑的发展,其中将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gk/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