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突厥

一、起源

突厥在西魏大统八年()才出现在历史中,要考察突厥的源头十分困难。《北史》认为突厥的发源地在咸海,《周书》认为他出自漠北索国,唐代的段成式断定其发祥地在海东阿史德窟,而《隋书》则说他是平凉杂胡。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团乱麻。

历史与历史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只是这种关联不一定随时凸显。如果发现这种关联,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线就会一下清晰起来,循着这一思路,我发现以上四种观点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突厥先人游荡在不同的区域。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突厥起源于咸海周边的塞人,受到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军团的压迫,部分塞人东迁漠北,在草原上建立了传说中位于匈奴北部的索国(呼揭)。呼揭先后两次被匈奴征服,但又两次东山再起。直到晋代,塞人所建的索国才销声匿迹,其中一部分演变为后来的突厥人。

索国后裔人数不多,最早的首领叫阿史那,他们长时期游牧在寒气逼人、野狼出没的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习惯于住毡帐、食畜肉、饮马奶,崇尚武力,以战死沙场为荣,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游牧部落。

阿史那氏属深目、高鼻、多须的高加索种人,东迁后尽管一再与杂胡融合,但直到突厥汗国建立时依然保持了蓝眼、赤面等固有特征。史书上说,木杆可汗是个面庞发红,眼若琉璃,用绸子扎着长发的彪形大汉。

后来,阿史那氏族从漠北南迁到平凉,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平凉杂胡,因为此前归属匈奴所以还被称为匈奴别种。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北凉被北魏太武帝击败,阿史那氏族便随北凉沮渠氏西渡大漠,进入今新疆东部的鄯善、高昌一带。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柔然汗国灭亡了北凉残部沮渠氏,阿史那氏族被迫辗转迁移到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吐鲁番博格多山)。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柔然灭亡了高车,顺便把过着优哉游哉生活的阿史那部落赶出了北山,逼迫其首领阿贤设及所属户迁居金山(即阿尔泰山)南麓,成为专门为柔然打制武器的“锻奴”。因金山形似古代战盔,俗称“突厥”(又名“兜鍪”[doumou],鞑靼语意为勇敢),所以阿史那部落从此被称为“突厥人”。

二、草原梦

一颗种子破土而出,不仅要有适宜的土壤,而且要有充足的水分和阳光。从北魏太和十一年()开始,柔然与高车相互征战,两败俱伤,给了突厥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的空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柔然又发生内讧,于是突厥趁机悄悄独立,并组建了一支拥有先进装备的军队。

首先,他们把目标瞄准了相貌近似的高车(即铁勒)。西魏大统十二年(),突厥人的杰出领袖土门率军东征高车,将5万余户高车部众收为己有,并大肆宣传宗教复兴的诱人前景,使逃亡在外的高车部落陆续归附突厥。就这样,孤单的突厥摇身一变,成为庞大的部落联盟。

其次,他们把目标对准了草原霸主柔然。在通过联姻争取到了西魏的中立之后,他们联合高车于西魏废帝元年()将柔然赶向西方,把蒙古草原占为己有。土门自称“伊利可汗”(意为有国家的国王),竖起了突厥汗国的大旗。

历史上,真正的英雄具有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在突厥汗国建立的次年,英雄土门还未来得及享受权力带给自己的荣誉和惬意,便永远离开了自己魂牵梦绕的草原。

真正继承土门遗志的不是随后继任的科罗,而是科罗死后上任的土门的另一个儿子--木杆可汗燕都。英武的木杆可汗向北吞并了契骨,向东赶走了契丹和奚人,向西两败哒,以非凡的威力慑服了塞外各族。

北周天和二年(),他又请叔父室点密率10个部落西征。西征军马头所及,势如破竹,波斯、嚈哒随之消失。至此,突厥建成了比匈奴疆域更加辽阔的庞大汗国,控制了东自辽海以西、西及西海(即里海)万里、南达沙漠以北、北及北海(即贝加尔湖)0里的广大地区。

可汗的牙帐就建在鄂尔浑河沿岸的于都金山。

木杆可汗的叔父室点密西征胜利后,便在被征服的土地上自立为西面可汗。于是,一个天空又出现了两个太阳。当室点密将西面可汗的荣誉头衔传给儿子达头,木杆可汗将突厥可汗的正统头衔传给并非亲生儿子的沙钵略可汗时,汗国的局势就失控了。

不久,达头可汗联合木杆可汗之子阿波可汗和贪汗可汗挑战沙钵略,并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宣布成立西突厥汗国。于是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成为两个国家。

三、“渭水之盟”

突厥分裂的最大受益者便是新生的隋朝。隋朝采取了“远交近攻、离强而和弱”的反间政策。隋朝离间的结果便是可汗们只知火并而无暇骚扰隋朝边关。二十多年后,随着隋炀帝上台,东突厥的“窝里斗”也终于停止。

这时,东突厥的地盘已经囊括了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上马征战者达到上百万人。在他们眼里,中原已经不再那么可怕。

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均吃过突厥人的苦头,到了唐高祖武德九年(),早有扩张野心的颉利可汗和侄子突利可汗统率10万骑兵南下。守卫泾州的李建成部将罗艺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便领兵退走,突厥骑兵轻易进入今日的陕西,直达距长安20公里的渭水边。发动玄武门之变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只带6骑人马到达渭水边,隔水责问颉利何故南侵。颉利见太宗镇定自若,以为唐朝早有防备,便向太宗提议求和。于是,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为盟。盟约规定,唐朝送给突厥金帛,突厥军队撤回本土。

这就是唐太宗一直耿耿于怀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签订不久,东突厥乱从内生,唐太宗于贞观四年()派出常胜将军李靖、李勣率10万大军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以北)出击,在阴山大破东突厥,拔掉了突厥人权力和威严的象征--颉利汗帐。情急之下,颉利投奔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谁知苏尼失已经暗中倒向唐朝,颉利一到,就被苏尼失绑起来献给了唐军。与此同时,突利可汗也率众投降。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前后,因自相残杀而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突厥人被自己的部下回纥部和葛逻禄部击败,白眉可汗的首级被回纥人割下送到唐朝,对突厥内乱负有直接责任的另一位可汗的遗孀率部投诚玄宗,东突厥帝国的名号从此在中国大地上消失。

四、不战自乱

当刚刚建国的唐朝忙于和东突厥征战的时候,西突厥正在专心经营着西方的事务并多有斩获。到了唐太宗将东突厥消灭时,西突厥已让人大吃一惊:统叶护可汗统治下的汗国已向南进至克什米尔,向北到达了阿尔泰山,向西扩展到了萨珊王朝的波斯。

当唐太宗将目光瞄准西突厥时,西突厥竟不战自乱。贞观四年(),统叶护被他所属的一个部落杀死,西突厥随即沿着伊塞克湖和伊犁河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集团,他们分别是西部的弩失毕和东部的都陆。这使得唐太宗有机会施展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的政策,让鹬蚌相争而渔翁得利。

尽管后来都陆凭实力统一了整个汗国,但叛乱的种子已经播撒到了西突厥每一个有可能崛起的部落。果然,贞观十六年(),几个部落首领不满都陆的统治,派使者到长安要求太宗另选一个人做他们的首领。太宗抓住机会,册立了新的乙毗射匮可汗。结果,很快便有许多部落投到新可汗名下,都陆被迫逃入吐火罗国避难。

在都陆垮台之际,他的手下悍将阿史那贺鲁逃亡中原,并成为陇右某州的都督。但当贺鲁听到唐太宗逝世的消息后,得鱼忘筌,过河拆桥,背弃了收留他的唐朝,聚起自己的部众,向西侵入乙毗射匮的领地并将他推翻,宣布自己为沙钵罗可汗,重新统一了西突厥帝国,并将触角伸展到了帕米尔高原直至波斯边境的广阔领土上。

自认为对唐军了如指掌的贺鲁,多次越过唐朝边界入侵,性格温和的唐高宗不得不派兵远征。经过几次长达数年未分胜负的决斗,唐朝将军苏定方终于在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的伊塞克湖大战中大胜西突厥,沙钵罗逃到咸海东南的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避难。不幸的是,胆小怕事的石国把他交给了大唐军人。

被征服的西突厥再次被划分为“都陆”和“弩失毕”两个部落,由唐朝的两个都护府负责看管。至此,唐朝的版图已经从东亚的中国海一直伸展到了中亚的波斯边境。

五、盗版唐朝

沙陀突厥是西突厥的一个分支,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被唐朝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沙陀首领朱邪赤心被赐李姓,改名李国昌。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因镇压黄巢义军有功被封为晋王。正是这一拼出来的王位,吹响了沙陀突厥人逐鹿中原的号角。

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打败朱温,活捉了刘仁恭及其儿子刘守光,赶跑了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之后,于后梁末帝朱友贞龙德三年(),在魏州自称唐朝继承者,建国号大唐,史称“后唐”。

此后,后唐又经历了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三位皇帝。尽管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四年,但后唐毕竟是凭实力打下了天下,还灭掉了朱温开创的后梁。不管怎么说,他们比随后出场的后晋强多了。

六、“儿皇帝”

后晋的开国皇帝是一位高大的沙陀将军,名叫石敬瑭。他年轻时因身体强壮,精于骑射,遇事沉着,被后唐明帝李嗣源招为爱婿。

明帝死后,身为封疆大吏、驻守河东的石敬瑭立即失宠。石敬瑭早有称帝野心,但苦于力量不足。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草原霸主契丹出兵相助。

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秋高马肥的季节,契丹主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自扬武谷南下,与石敬瑭的军队汇成一股铁流,大败后唐军团。太原落入石敬瑭囊中。

傍晚,在灯笼火把的照耀下,一幕历史丑剧鸣锣开场。44岁的石敬瑭在众臣簇拥下,口称“儿臣叩见父皇”,拜倒在33岁的耶律德光脚下。礼毕,二人郑重其事地携手入城。耶律德光回到契丹,又发册文,授石敬瑭为大晋皇帝。

在一个乾坤朗朗的日子,石敬瑭着契丹盛装,健步走上太原北门柳林里临时搭建的土台,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接受了群臣山呼海啸般的朝贺,正式当上了后晋开国大帝,改元天福。

不久,石敬瑭的军队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将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连同所有宝物一起堆在摘星楼(又名“光武楼”)上,然后率妻女登楼自焚,奏响了一曲“玉石俱焚”的悲歌。至此,后晋也完成了中原统一大业。按照原先的约定,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指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马邑镇)、朔州(今山西朔州)。奉送给了契丹,每年还向父皇帝缴纳30万金帛的贡礼。

历史上的儿皇帝并不鲜见,但他们多数是愚蠢的白痴,像石敬瑭这样集高贵与卑贱、软弱与凶残于一身,既是绵羊又是猛虎,既是皇帝又是奴才的人,旷世未闻。实际上他的处境并不妙,过足了儿皇帝瘾,也受够了父皇帝的气,七年后便魂归西天。

后晋出帝石重贵开运四年(),契丹军团大举南下,后晋都城开封陷落。后晋帝国只十二年就亡于缔造它的恩主。

七、保加利亚的来历

在东方硝烟弥漫的日子里,西方也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

在白种人占主导地位的欧洲腹地,突然来了一支强悍的东方骑兵。立时,整个欧洲陷入了恐慌。因为他们无论是相貌,还是战法,都与当年横冲直撞的匈奴人没有什么区别。人们纷纷惊呼:“阿提拉带来的噩梦刚刚过去,又一支匈奴人来到了!”

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匈奴人,而是中亚突厥人的一支,于公元年流浪到欧洲,冲破了已经变得不太野性的阿瓦尔人设置的障碍,在库班河与亚速海之间建立了“大保加利亚”,他们也因此被改称为“古保加尔人”。

古保加尔人的邻居换成了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后分成3支:西斯拉夫人是现代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德国的塞尔维亚--卢日支人;东斯拉夫人是现代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就是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人。同样面临拜占庭威胁的共同命运使他们走向了联合,并经过谈判于公元年组成了一个共同的国家,都城设在普里斯卡(今保加利亚克拉洛夫格勒附近)。因为国家首脑是保加利亚酋长阿斯巴鲁赫,上层官员也多是古保加尔人,所以国名最终确定为“保加利亚”。

但是斯拉夫人人数上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显露出来,况且他们在经济和文化上显然比那个游牧民族优越得多,因而这个在建国时趾高气扬的古保加尔族被慢慢同化。如今的保加利亚既保留了保加尔人的名称,又保持了斯拉夫人的风格。可谓公平。

八、奥斯曼苏丹

西突厥被唐高宗征服后,群龙无首的各个部落开始闯荡天下。大约在公元11至13世纪,西突厥的一支人马由酋长埃尔托格卢尔率领,进入辽阔而富庶的小亚细亚,依附于塞尔柱人建立的鲁姆苏丹国,封地就在塞尔柱帝国的西北边缘,即分割欧亚两大洲的战略要地达达尼尔海峡周围,也就是与拜占庭帝国对抗的前线。

埃尔托格卢尔去世后,儿子奥斯曼继承的领地并不比原先大多少。奥斯曼的发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婚姻。他的妻子是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谢赫·艾德巴里的女儿。据记载,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奥斯曼即位时,庄严地赠送他一把“胜利之剑”,还特别授予他伊斯兰教“圣战者”的光荣桂冠,在他头上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从此,奥斯曼高举着“胜利之剑”东征西掠,一举奠定了帝国六百年的伟大基业。此后,举办隆重的仪式颁发“胜利之剑”,成为历代奥斯曼苏丹即位时的传统。

奥斯曼于公元年自封为苏丹,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的地位被取代,许多突厥部落慕名投到奥斯曼麾下。这些突厥部落追随者一律取用他的名字,通称“奥斯曼人”。从此,奥斯曼率领“信仰武士”们开始了对拜占庭潮汐般的征讨。

奥斯曼去世后,这个高歌猛进的突厥公国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为“奥斯曼帝国”,布鲁萨城被确定为帝国的首都。建立这个国家的突厥人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征服的第一步,是残留在小亚细亚的属于基督教世界的拜占庭领土。当时,基督教农民对拜占庭当局不满,西方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忙于内讧,再加上从中东各地蜂拥而至的伊斯兰教武士的支援,土耳其人的征服于公元年宣告完成。接着,他们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向欧洲进军,把星月旗插上了阿德里安堡、索菲亚,进而逼近君士坦丁堡。

年仅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发誓,要夺取君士坦丁堡这颗“东罗马皇冠上最后的瑰宝”。经过惨烈的战役,拜占庭被攻陷,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

奥斯曼的疆域随着军队的征服而扩展,先是叙利亚、埃及,后是匈牙利。公元1年左右又侵入时属波兰的乌克兰,最盛时地跨三大洲,人口0万。

经过几代苏丹的荒唐统治,奥斯曼陷入了劫难的深渊。公元19至20世纪初叶,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从奥斯曼独立。公元年,帝国已退缩到伊斯坦布尔近郊。

尽管如此,奥斯曼帝国仍然参加了“一战”,并且站在了德奥一方。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奥斯曼帝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将军出身的凯末尔挺身而出,于公元年建立了由爱国者组成的国民政府,将各地的游击队改编成一支强大的正规军。经过两年多的苦战,击退了希腊侵略军,迫使协约国于公元1年7月与土耳其重订了《洛桑条约》,恢复了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羔羊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与其幼子登上英国军舰逃走,奥斯曼帝国从此灭亡。

九、伽色尼王朝与廓尔王朝

西突厥被唐朝灭亡后,一个突厥部落进入塔吉克人在中亚建立的萨曼王朝,像塞尔柱人一样充当了雇佣兵。逐渐地,突厥人掌握了军权,获得了领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封建主阶层。公元10世纪后期,萨曼呼罗珊总督、突厥人阿尔普特勤在今阿富汗建立了伽色尼王朝,继而灭掉了衰落的萨曼王朝,并从公元年开始先后17次侵入印度。他们首先攻陷曲女城并将其毁掉,然后攻入西海岸富庶的苏姆那特城,把金碧辉煌的湿婆庙抢劫一空,只剩下了令人心寒的颓垣碎瓦、荒草冷月。

这是一个囊括了阿富汗、伊朗东部、花剌子模、中亚南部和印度北部的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典型封建国家,实行的是极端残酷的集权专制,封建主巧取豪夺,人民如同奴隶一般。王朝统治者马穆德去世后,封建主不断内讧,人工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大片良田变为荒野。

公元年,伽色尼王朝寿终正寝,廓尔突厥王朝走马上任。

廓尔王朝兴起于阿富汗境内的赫拉特。

公元年,奴隶出身的突厥人--廓尔王朝总督艾巴克推翻了内讧不断的王族,以德里为中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突厥苏丹王国。

德里苏丹国统治期间曾依靠强大的雇佣军三次击退了蒙古人的入侵,将版图扩展到南印度的卡未里河流域,其间被旁遮普的突厥总督图格鲁克篡夺过政权,后来因帖木儿的入侵走向分裂。

公元年,突厥人巴布尔占领德里,岁的德里苏丹国黯然谢幕。

十、莫卧儿帝国

“帖木儿”(意为钢铁),公元年4月8日生于撒麻尔干以南的渴石城(今绿城)。他是纯正的突厥人,出身于河中突厥巴鲁剌思部的一个贵族之家,当时巴鲁剌思部还统治着渴石。

帖木儿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勇士。青年时期一次箭伤造成他的右腿残疾,从此他从敌人那里得了一个“瘸子帖木儿”的绰号。

元朝灭亡的第二年,即公元年,帖木儿杀死西察合台苏丹自立为大汗。随后,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全控制了河中地带和花剌子模。

三十余年间,他多次领兵远征,夺取了伊朗和阿富汗,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洗劫了钦察汗国首都萨莱,攻陷了德里苏丹国。最辉煌的一幕发生在公元年,他在小亚细亚的遭遇战中,将骄傲的奥斯曼苏丹巴叶济德二世俘虏。

帖木儿一死,“强人之后定是弱者”的规律得到应验,接班人根本压不住阵,封建主们纷纷割据称霸,被压迫的民众也举起反抗的大旗,帝国在疾风中四分五裂、七零八落。

公元1年,一伙蒙古人攻占了帖木儿昔日的根据地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建立了至今仍在的乌兹别克汗国。但帖木儿的后代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宗,他们动用巨大的力量和各方能工巧匠为帖木儿大帝修建了一座伊斯兰风格的陵墓,陵墓坐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历史名城撒马尔罕。这个堪称中亚艺术珍品的帖木儿陵墓于公元年对外开放,供如织的游人凭吊。

帖木儿死了,但他的子孙和部将仍未放弃,其中一位名叫巴布尔的帖木儿后裔从中亚流浪到阿富汗,占领了喀布尔和伽色尼城,力图以此为基地复辟帖木儿帝国。

后来,在入侵印度的帕尼帕特会战中,突厥王子巴布尔以少胜多,大败罗第王朝,从此以后,他不再自称“喀布尔王”,而是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并采用了印度斯坦皇帝的封号。然后,他把都城建在德里,因为这座城市是从中亚进入恒河流域的主要门户,谁控制了德里,谁就是印度的主人。

次年,他又粉碎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10万诸侯联军的进攻,逐渐把政权扩大到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使这个帝国有底气存在到19世纪中叶。

公元年,莫卧儿王朝已经彻底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在英国人的监管下,此后的历代皇帝被限制在首都德里,整日蜷缩于皇宫--红堡内,依靠英国政府的年金度日。而且由于鸦片很早就流入印度皇宫,所以公元年继位的第十二任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从小就是一个瘾君子,抽鸦片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年,印度发生兵变,部队在米拉特起义,攻占德里后,打出了恢复大莫卧儿帝国的旗帜。闻听此讯,巴哈杜尔·沙二世喜出望外,已经82岁高龄的他终于强硬了一回,并参加了这场似乎前途光明的起义。

一支数量绝对处于下风的英军是怎样包围并攻下德里的,有关史书都有记载,中国读者只需要知道一伙正奉命从海上长途奔袭大清的英军也曾半途转道印度就够了。

公元年4月,起义之火被扑灭,英国人重新成为印度的主宰。老迈的莫卧儿末代皇帝逃亡国外,三年后悲惨地死去。作为国家象征的皇帝从此在印度消失。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z.com/xjebgk/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