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秘方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13/4786525.html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插图/潘月来

第九章神拳双蔡(上)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力,用的是内功吗?

我毕恭毕敬地站在一堆太极服和太极鞋盒子中间,态度谦卑地弯着腰,询问坐在两个人偶塑胶沙袋中间的笙爷。我就像美国西部片里的一个不会打枪的小牛仔,在军火用品商店里询问杀人如麻的荒野大镖客野牛比尔,怎样用大号M左轮手枪打光一转轮的子弹毙了六个印第安人的。

“决定你拳重的因素,首先是速度,再是爆发力,还有你的拳头的硬度。”说完,在我的眼皮一个开合的瞬间,笙爷“啪”的一下打出一拳,我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他的拳在搅动空气后产生的风。我估计他的拳速至少是一般形意拳拳速的两到三倍,而且没有任何明显的启动措施。

“所谓的功,就是把最简单的拳法,每天打上千百次,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练出功夫来”。笙爷伸出他的两只手给我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武术院已经发现了中国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环境中存在的局限性,在和国外拳种的交流中,发现我们的技术落后了,有了差距。我的师父蔡鸿祥老师和他的师兄上海武术院蔡龙云老师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武术格斗系统——散打,并用来训练我们。当时,我们还没有拳击拳套,就戴一副棉纱手套打实心沙袋。我记得,一天的训练下来,手上打烂的血肉都和手套上的棉线黏在了一起”。说这话的同时,笙爷的两手也在搓动着给我演示。

后来,笙爷拿出来一张照片给我看,上面是一个凌空飞起的年轻人。“这就是我的老师蔡鸿祥先生,这是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武术锦标赛时的照片”。笙爷的双目中满满的敬意和回忆。

武术家蔡鸿祥笙爷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中国现代散打运动开创者之一蔡鸿祥老师的徒弟,也是拳王蔡龙云老师(绰号“神拳大龙”)组织的上海最早的武术散打队的受训队员。

蔡龙云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唯一一次媒体现场报道记录的擂台赛上ko了欧美职业拳击手的中国武术家,这个记录在以后的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似乎再也没有了。

武术家蔡龙云

让我们把时空切换到年11月的上海。这是一个混乱悲哀的时代,在日军占领区的中国人过着最悲惨的日子,生活坏到了极点。

年1月,上海米价暴涨至每石元伪币。2月,上海各中小学取消英语课,改教日语。5月,上海市内煤球供货短缺,煤球限量零售,广大市民只有拆门板、家具和捡拾废旧木柴生炉子做饭。全市工厂、商店倒闭三分之二,工厂仅剩家。11月,上海对火柴和肥皂实行计划配售,火柴每人每月一盒,肥皂每人每月限购一块,激起物价全面暴涨。而据汪伪警察局统计,同年全市却有大烟馆家,南市大世界附近赌场、妓院林立。在外白渡桥等地的日军岗亭以清乡为名封锁居民区,市民断粮、断水、断电、断炊,不向日军鞠躬或与其理论,立刻遭到暴打,甚至被捉进虹口日本宪兵队的水牢内折磨致死。

但是,11月13日晚间,在陕西南路上可容纳三千人的回力球场却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声鼎沸。一场中国拳手对白人拳手的对抗赛正在举行。一方是以一身肌肉的马索洛夫为首的白人拳击队,一方是由白玉山、孙宝瑞、何金章、潘梓明、张玉峰、丁虎生、蔡云龙组成的中国武术“中华队”。

巨大的球场灯聚焦在场中心正方形的拳击擂台上。只听“咣”的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一个瘦弱的中国少年走向台前,面对人高马大的白人拳击手马索洛夫。洋人裁判向两位选手挥手示意,指示双方向擂台中间靠拢准备比赛。待两人走到擂台中间后,裁判站在两人中间,挥手示意比赛开始。就在观众们一眨眼的功夫,只见这位中国少年一个“双峰贯耳”,两拳打中马索洛夫的脑袋,马索洛夫一下子被打蒙了,脚下发软,脑袋发晕,身体在台中间趔趄了一下。场内顿时一片哄堂大笑。

随后,马索洛夫缓过神来,重整旗鼓,摆正了拳架准备进攻。谁料中国少年乘其不备,一记少林钩挂腿一扫其左腿,马索洛夫重重倒地。全场观众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叫好声,响彻夜空。

第二回合,马索洛夫从地上爬起后,展开防守。中国少年先以勾腿主动进攻,马索洛夫吃了前一次的亏,用左腿挡住他的勾腿。不想,中国少年一扭腰一个侧空翻避开,翻身后稳落地面,赢来了观众的满堂喝彩。“中华队,好样的!”在观众掌声和助威下,中国少年主动出击,连续用出少林拳的连环拳和“迎面三腿”,猛攻马索洛夫的头部。接着,乘马索洛夫头晕眼花时,他近身一个正踹腿踢中马索洛夫腹部的膻中穴。这一下重击后,马索洛夫身体摇了两下,彻底被ko倒地。这位仅用两个半回合就击倒对手,拳脚伶俐,有勇有谋的上海少年郎,就是年仅15岁的蔡龙云。

蔡龙云(-),祖籍山东济宁,年出生于上海,其父为著名拳师蔡桂勤。蔡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武术九段,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学会副主任、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比赛结束后,上海《新闻报》以《中西拳击对抗,中华队获大胜》为题,头版刊发了“中国队以五胜二负一和获得大胜”的消息,称蔡龙云“年方十六(虚岁),尚在求学,但技术纯熟,极堪深造……”15岁的蔡龙云大胜而归,轰动上海,家喻户晓。

由于他小名“大龙”,从此便得了“神拳大龙”的美名。在日本占领上海的黑暗时期,这场比赛给予广大上海市民的更是莫大的民族尊严和自信的提升,击倒强大的白人拳击手的上海少年蔡龙云告诉大家——帝国主义和殖民者们并不可怕,他们一样是人,一样会被我们击倒。同时,这也是我国武术界从年以来,首次在现代公共媒体的直播中,在职业拳击格斗擂台上彻底ko白人,开创了划时代的纪录。

到了三年后的年,蔡龙云的手下败将马索洛夫邀请他的师父——美国黑人重量级拳击手“黑狮”鲁塞尔来沪报仇,公开挑战蔡龙云。同年9月2日,这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外格斗世纪之战在上海西藏路八仙桥青年会堂内进行。

非洲裔美国人“黑狮”鲁塞尔体重近80公斤,一身黑色的肌肉闪闪发亮,一头卷发似狮,双拳硕大如斗。为应对拳击快拳的进攻,“神拳大龙”蔡龙云研究了远踢、近打、贴身斗的战术,合理规避了传统武术散手不能脱手远距离对抗现代拳击凌厉进攻的缺点,扬长避短,在战术上充分发挥了传统武术贴身击打的优势。

只见,比赛一开始,鲁塞尔以连续快速的直、摆、勾组合拳向蔡龙云进攻。蔡龙云护头防御,连续抵挡住鲁塞尔的第一波猛攻,消耗其体能。当鲁塞尔的一轮进攻衰竭后,蔡龙云顺势强入鲁塞尔中门,贴身近打快攻,连续击打鲁塞尔的头部、颈部、胃部,以此法连胜鲁塞尔三局。在最后一局中,蔡龙云主动迎击,先用双拳痛打鲁塞尔的两腮,乘其步伐不稳之时,重直拳打中“黑狮”腹部膻中穴,“黑狮”惨叫一声,倒地不起。现场的摄影记者康正年拍下了“神拳大龙”击倒“黑狮”鲁塞尔的瞬间的历史镜头,永留史册,成为了中国现代武术史上的划时代标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曾赋诗一首赠于蔡龙云,诗曰:

少林拳击世莫当

动迅静定力蕴藏

蔡君得之制强梁

柔非终柔刚非刚

刚者先折柔转强

妙门洞辟唯东方

技与道合乃有此

一洗东亚病夫耻

“我的师父蔡鸿祥老师和蔡龙云老师是堂兄弟也是师兄弟,他们都是从小在蔡桂勤师父手把手的调教下学习的少林拳、华拳、螳螂拳等传统武术技击。”笙爷默默的说着,喝了一口茶。在上世纪中叶,蔡氏师兄弟凭借着打擂台的战绩和难以超越的赛事对抗经验,在解放后参与组建了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上海武术院和上海武术协会后,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们承担起了在上海武术界传承、研究、发展现代武术散手搏击系统的重任。

插图/潘月来

第九章神拳双蔡(下)年4月,河南省登封县嵩山脚下的少林寺门口热闹非凡。十几位年近古稀的老僧披上了十几年未穿的崭新袈裟,在数千围观群众的簇拥下,满面笑容地在少林寺残破的门前一字排开,迎接一位从日本前来的贵客——曾经的侵华日军普通士兵,少林寺入室弟子,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掌门宗道臣大和尚。“

宗道臣,原侵华日军华北谍报人员,年代在华期间,他跟随少林派传人学习少林拳法,后来在少林寺受戒为入室弟子。宗道臣在少林寺时,时常观摩“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壁画,仔细揣摩画中武僧的打斗动作,又加入其它少林拳法和擒拿术,学得了一套拳法。日本投降后,他将少林拳法带到日本传授,被日本人称为“打架和尚”。后来,他还建立了“金刚禅总本山少林寺”,逐步发展为日本人数最多的武术组织。年,中日恢复邦交后,为回报嵩山少林寺传授自己少林武学的恩情,宗道臣大和尚历经波折,前后四次回到少林寺认祖归宗。

在第一次回少林寺时,宗道臣看着眼前的景象,老泪纵横。彼时,经过了历史风波的少林寺,寺内僧侣都已是风烛残年,曾经的少林武僧更是几乎绝迹,中国少林武学传承几近断代。为此,他向中方接待人员提出,想要派日本少林弟子几十人来少林寺,将少林武技反哺中国,或者由中方派出人员到日本少林重学少林武功。

此时,传统武术不能打,不会打的现象已经出现,而能打斗的传统武术,技术也很落后,武术格斗搏击面临断代的危险。这并不是少林寺独有的现象,而是十年浩劫后中国武术界的普遍现象。在南方的上海,蔡龙云和蔡鸿翔老师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部分传统武术已经不能打的问题,是晚晴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造成的。

解放前,传统武术界除了霍元甲、孙禄堂等极少数有旧政府扶植的拳师,有着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进行系统教学。其他的大部分拳师,其实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武术家禇桂亭

武术家褚桂亭由于生活窘迫,曾做过京剧班里表演套路和跑龙套的武生;海灯法师曾在上海的复兴公园撂地摊“卖拳头”,表演杂耍、刀枪剑戟、少林拳和硬气功等;卢氏心意六合拳的卢嵩高,主业是卖大饼、馒头和馕。还有大量的拳师从事镖局、护卫、跑江湖卖艺等三教九流的工作,甚至一些人落草为寇。武术家和武术的社会地位非常低。

解放后,中国获得了新生,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重视下,这批老武术家也重获新生,被各地组织的武术院、武术协会、武术队等聘请为教练,受到社会尊重,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这使得在年代到年代,中国武术出现了第一波复兴。传统武术的技术、理论、用法的整理、教学工作和训练、比赛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

年,全国武术运动会在北京什刹海体育场举行,27岁的上海武术队队员蔡鸿祥以一招“大鹏展翅”荣获拳术冠军。蔡鸿祥独有的这一经典动作,被摄影记者捕捉到,照片刊登在了同年的《新体育》杂志封面上。在年和年的连续两届武术表演大会上,蔡鸿祥均获优秀奖。年的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上,他获得了长拳亚军、表演项目一等奖。

蔡鸿祥(—),上海市川沙县人。他自幼酷爱武术,6岁起拜蔡桂勤为师,终年苦练武功,擅长华拳,同时也精通太极、螳螂、八卦等拳械。历任上海市青少年体校、体育宫、武术散手运动队教练及总教练,上海市武术馆副馆长,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市武术队技术顾问和老年武术团团长。他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武术八段,曾经多次获上海市武术优秀教练员、裁判员及先进工作者称号。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年后,中国武术的发展陷入了停滞。上海的褚桂亭等老武术家被打成“拳霸”,不许教拳。武协也被打倒,各地的武术组织纷纷陷入瘫痪。街头流氓横行,到处都是打架斗殴、文攻武卫,社会一片混乱。但是,武术界却被要求不许向社会公开教授散手和拳法。

等到了年后,中国武术界和各地武术组织恢复活动,却发现,能打的老一代武术家要么已作古、要么行将就木。同时,更为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打开国门后,中国的武术界猛然发现,我们与国际格斗搏击界的差距已经落后了整整十年,落后了一个时代。

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格斗技法、武术理论都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在一次北京地区组织的传统武术与现代拳击的试验对抗中,传统武术中除了通背拳等几种远距离攻击性拳种能抗住几下现代搏击的攻击外,其他拳种纷纷败北。

蔡龙云老师在八十年代初与日本空手道界有过交流,多年后他曾对一位年轻的上海武术爱好者说:“日本空手道中保留了传统套路、传统训练等老的内容,又吸收了拳击格斗等西洋拳的打法和技术,逐渐脱胎为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现代武术种类。”武术界的有识之士如蔡云龙和蔡鸿翔老师等一批老武术家认为,要正视传统武术落后、保守、闭塞、不开放的缺陷,放眼未来,以传统武术拳种中的散手格斗技术为基础,合理吸收拳击、摔跤、现代搏击中的训练方法和优势,加以吸收演化,进而去掉各种无用的花招和套路,再将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技术的打法、用法恢复出来,创立中国武术的现代化模式——散打。

年,国家体委将传统散手技术纳入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范畴。和年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举行了散手试验性表演。年,全国第一次散手对抗赛在沈阳举行。年第一部《散手竞赛规则》审定问世,同年举行了全国散手邀请赛。

20世纪80年代初,新型的中国武术散手运动崛起,蔡鸿祥老师积极响应国家对散手运动进行试验的号召,勇于开拓,组织散手探索训练,自创擒拿格斗术,为我国散手运动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年,他20多次担任全国、公安特警和国际武术及散手、太极拳推手比赛总裁判长,任武术散手国家级裁判考核委员会主考。蔡龙云老师和蔡鸿祥老师等武术前辈以传统武术的“不接手”打法,重新制定比赛和格斗规则,并培养出大量散打优秀人才。

这个中国武术现代化模式“散打”的核心技术,是将传统武术中的纯粹的击打性内容抽取出来——以拳、掌、肘、膝、腿为击打方式,将拳法、掌法、肘击、膝击、腿踢和摔跤中的摔法,移动移位的步伐等,简化提炼为几种简单直接的练法和用法,再组合为适合现代擂台和格斗的技术系统。也就是“远踢、近打、贴身摔”,规避部分传统武术只能“接手打”(贴身进攻),而不能“脱手打”(远距进攻)的劣势,使之更适应现代格斗的要求。其次,将传统武术中的韧带拉伸、抗击打训练、打沙袋硬物、对抗训练、跑步体能训练等,加以现代化改造,使之成为适应擂台打斗的体能、抗击打、模拟、热身训练系统。这一系列的改进创新,使得传统武术中的散手技术升级为了现代散打运动,成就了中国武术技击的现代化改造。

笙爷,就是这一中国武术现代化改造过程中的一员。

“当时,我们很苦啊,很苦。”笙爷说,“老师去世前,还把三十六式大小擒拿手手把手地教给队员,他是真心实意的想把中国武术散手能长久的保存和传承下去。”

影响网络武术发展打造武术媒体平台传承民族尚武精神传播传统武术文化致力于意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eguxijiaerbaa.com/xjebgk/5445.html